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 道德经注解

李荣《道德真经注》三十八

德玄 2024-12-27 21:16:44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1155.jpg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明古之皇道,宅太虚以为心,凝至一而为体。不言均天地之化,无事成万物之功,未规揖让之名,岂有干戈之争。虽复处宗处极,而乃非争非名,无为自然,故云上德。为而不恃,成功不居,故云不德。畜养万物,物得以成,故云有德。内明德与道合,厥义可尊,故云上德。道既无象,德亦虚玄,韬光藏用,故云不得。虽藏於用,无用之用用矣。乃韬於光,不耀之光光矣。有用有光,济人济物,故云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道德之风几乎将失,仁义之化殆欲斯兴,文字既彰,浇漓渐矣,故云下德。以德为德,以功为功,恃德伐功,故云不失德。执言有德,不及无为,故云是以无德。内明体同虚寂者德之上,事有纷累者德之下,封执在心故云不失德。执者失之,是以无德也。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以,用也。上用无为以化下,下用无为以事上也。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用有为以导下,下亦以有为以事上,何者?草则逐风以西东,影则随形而曲直,故知君海内者不可以多事,理归虚静,训弟子者不可以非礼,义存忠孝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兼爱博施仁也,赏善罚恶义也,恒其道德,其宜上也。上德下德亦浇淳之化有殊,无为有为明得失之政斯别。下德之称有为者,是上德之劣也,上仁之称无为者,是上义之优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上礼经三百,威仪三千,以此教人,故曰为之。礼烦则乱,下不能行,故云而莫之应,可谓信不足有不信。相信自可忘言,不信则生忿争,是以挥拳攘臂,更相牵引。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也。

玄古淳和,物情诚实,人皆自足,不假仁义以煦濡,家悉无为,各怀道德以游泳,爻象不作,教迹未兴,混亲疏,忘贵贱,此则太上下知,大道之化也。此风既散,谧号乃兴,畜养之义行焉,成济之功见矣。圣人潜被,黎首自安,此上德之化也。亲惠情生,泛爱功起,亲则有所不普,爱则有所不同,浇风以渐也。亲爱不足以化俗,赏罚于是以理人。又丧赏罚之义,废仁义之礼,教之以折旋,行之以玉帛,而君欺于上,臣诳于下,淳源已远,浇浮孔炽也。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人皆敦厚,各怀忠信,亦无烦曲礼,但忠信已薄,浇浮更厚,惑乱滋甚,以礼理之,贱质贵文,转增邪乱,故言乱始也。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始。

道德者,道之实也。仁义者,道之华也。先知仁义者,识华不识实也。夫明者自然合理,暗者方俟师教,知礼非上智之基,乃是下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云去彼取此。

散朴以为器,原其始也至淳,失道而后德,要其终也浇薄。是以仁非本性,义异自然,信不由衷,礼饰於外,是非战争,奸巧纷纭,父子失慈孝之心,君臣乖忠义之道,于是大圣老君痛时命之大谬,愍至道之崩沦,欲抑末而崇本,息浇以归淳,故举大丈夫经国理家,修身立行,叉须取此道德之厚实,去彼仁义之华薄,则捐俗礼,归真道。


本文地址:https://dadaojiayuan.com/daodejingzhujie/76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