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什么最美?梅、兰、菊,人称“花中四君子”,因其清雅品格,为国人所倾倒赞许。然心仪玩赏“四君子”,终归是圣人贤达心仪之志趣,寻常百姓又岂能品出其中之美?茶则不然。茶虽为平常之物,不论富贵贫贱,不论高雅低俗,却是人人皆能品评玩味的。
唐代诗人李德裕有诗云:“松花飘鼎泛,兰气入瓯轻”。茶,居深山则春色满园,置杯中则飘逸如仙;入眼尽清媚,启唇皆香醇;味虽苦,却含香;虽质朴,却不俗。如此贤德清逸之茶,可观、可品、可饮,兼具原始生态之美,岂是“四君子”可比?
从远古以茶充饥到“神农尝百草”,从“南方之嘉木”到“从来佳茗似佳人”。历经悠悠数千载,及至今天,“以茶敬客”已成为生活中最常见的待客礼仪。人们在种茶、制茶、饮茶的过程中,对茶的认识逐渐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小小的一片绿叶孕育出深厚的文化精神——人文精神与自然境界的统一,不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也追求着清美的祥和境界。茶美学是人们在不断接触茶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并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正如人类对其他事物的认识过程一样,人们对茶美感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和美”是茶美学的核心思想
自古以来,人们在茶叶采、制、品的过程中十分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表现在茶园的生态和谐,烹茶 的水火相济,与人相交的和睦,品饮境界的天地人相和等等。茶的“和”美本性可以在品茶人“观照”自我中潜移默化,从而使人获得平和的心态。
而在当代,面对资源的紧缺,自然的灾难,人们在心灵深处弥漫着焦虑、空虚、紧张。“不少人觉得已失去感受生活的能力,觉得无法与他们维持长久的关系……表面上他们相互合作,但背地里却渗透着寂寞与孤独。无尽的抑郁,加上不知名的恐惧不断地侵犯他们的灵魂,他们觉得尽管他们拥有一切,但却感到一无所有。”“和美”思想正式解决这一困惑的良药。
在现实生活中,茶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清茶一杯”象征着礼诚、纯洁和热情,茶的亲和力具有公众的普通意义。在当今世界以对话为主要方式的交流活动中,茶的“和美”有利于密切人际关系,促进国际交流。2002年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第七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曾有精彩陈词:“如果有什么东西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话,那便是茶。茶味香馥甘醇,意境悠远,象征中庸和平。在今天这个文明与文明互动的世界里,人类需要对话交流,茶是对话交流的最好中介。”这段话简明透彻地表明了茶“和美”的重要社会功能。
“精行俭德”是茶美学的基本内容
陆羽所提倡的“精行俭德”的茶审美态度,即要求人们通过饮茶活动,用美好的行为,陶冶自己的思想和道德观念,使自己具有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德,这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认同。
唐宋时期在茶审美时对所用之茶、水、火、器及品饮环境有着精细致微的讲究和相应的审美标准,这是“精行”的主要体现,反映的是一种务实,强调从实践中获得美的体验。
勤俭节约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今经济发达,物欲横流的时代,尤显高尚。“茶性俭”又赋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重要的意义。而茶是廉洁的象征,自晋代路纳“以茶养廉”始,茶的“俭”美就成为历代文人称颂并常作为修身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提倡“茶为国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茶具有“俭”德美,能促进廉洁的社会风尚形成。因此,“茶性俭”是新时代茶美学思想里不可缺少的内容,是世界饮茶精神的共同追求。
来源:凤凰网
编辑:茶泡泡网小乔
"茶道"两字,在爱茶人心中是值得敬仰的一片天地。它先出自诗僧和茶僧美称的皎然之诗作《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
茶道意境 1 最早的"茶道"两字因茶的意境而来。意境承载茶之精神效用
"茶道"两字,在爱茶人心中是值得敬仰的一片 天地。它先出自诗僧和茶僧美称的皎然之诗作《饮 茶歌诮崔石使君》。诗的开头是茶事的描写,接着的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然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 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闷。"是茶事心 境的渲染,是茶事感受而来的非凡意境,"茶道"两字 在最后一句"孰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中 推出。通读该诗篇,感受最深的是茶事的意境:先从 一饮之前的茶事情景铺开,尔后逐渐深入,直至妙不 可言,才有"道"与"茶道",意境高远,也真可谓"道可 道,非常道".皎然的另一首诗怍(《饮茶歌送郑容》) "丹五羽人轻玉石,采茶饮之生羽翼霜天半夜芳 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赏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 荡忧栗。 日上香炉情未毕,醉踏虎云溪,高歌送君 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并把茶的蕴意与友情连在 一起,诗的意境也让人联想到皎然与茶圣陆羽的关 系(可有相关的茶诗为证).陆羽与皎然是忘年交,皎 然所提茶道,自然受陆羽的影响。陆羽也正是在湖 州与皎然结识,进一步积累学识,并终成博学之士, 并完成《茶经》的最后定稿(颜真卿也受影响,并着有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源"的诗句).
蕴含深厚民族思想和精华的 茶文化,由历史沉 积而来,也与茶的意境相伴随,给人以潜移默化的积 极作用和影响。具体地说,是人们在经过茶事、茶文 化思想内涵的感受和体验后,受那由茶所带来的美 妙意境等影响而对人产生作用。深入茶事之奇妙境 界、体验茶的精神(如"精行俭德"般的内涵).并把它 与人的精神追求相结合,这是茶之道的精髓。我们把 这种影响,以虚幻的方式来表示,可称之为与茶相关 的意境,是茶道的基础或重要内容;皎然所提茶道的 影响,也与其中的意境深远分不开。
2 茶的意境是茶道的构架,为不同时代茶事的共性
自皎然提出"茶道"以来,已历经?-千多年。当 今的茶文化专家设想从当代的实践出发、以不同的 角度对历史上以高深着称茶道作"见仁见智"的认 识,有简有详,认识深刻;但茶文化初识者较难把握 (客观上还受 日本茶道的不同实践与理沦的影响), 甚至有"茶道"一词内涵,不说还行。越说反而越模糊 的反映,这主要与茶事实践的程度与范围、研究者的 出发点、及价值取向有异所致,初学者难以觉察、认 识和把握,也就不足为奇。
一般说来,茶道是人们受 茶事感受并进入较深意境而生发,茶道与茶的意境 密切相伴。相似的茶事,会因为个人(修养、兴趣和事 件背景等)的差异,产生不同程度的体验和感受,即 在茶的意境上有相似的认同感;如此,茶事常常可有 主题,引导人们参与其中。当然,要想从茶中得到深 刻的感悟和意界,还要求对茶与传统文化、乃至个人 的修养有较高的要求,皎然所提出的茶道正是如此, 也有人喻此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的情景,而欧阳修提出的"真善幻"亦属此意。人们对 广泛推崇的"精行俭德"(茶道精神)的领会。尽管因 人而异(如在程度上),但仍是由茶事所承载可意会 而难于言传的意境之体验后,由茶而感发认识的进 步与修养的提高等。在当代,有人以杜甫的诗句"随 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比喻茶事的美妙意境、以 及人文"观照",也是通及茶道后的感应。与茶道精神相关的意境,自然不会偏离茶道。
由于社会的发展,茶道的形式、手段、社会环境 和对象等都会产生相应的变化,皎然所"指定"的茶 道深意,现代人即使能"打造",能体会到诸如"人与 大自然之间,人与历史之间的对话"的虚幻缥缈意境 的,也不在多数。但茶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史实已证 明:已经历数千年的茶事。人们想通过茶事来获得心 灵效应或人文观照,有必要刘茶道作与时俱进的认 识。即重要的是引导人们去感觉和体验茶能给人带 来的愉快和精神上的感悟,如人们通过茶而进入自 感美妙的、或意想中的理想意境及体会,并受其潜移 默化的影响,而不应该过多地讲究、追求形式。这就 是本文强调的,与茶道相联系的茶的意境,它能体现 茶道精神,顺应当代茶事的时代要求。如现代人喜欢 茶的香、茶水的清、茶烟的萦绕,人们因此会在茶中 停留,会有意无意地感受到茶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如 能引导有意识的茶事实践,寻找并获得感悟,就是我 们常说的由茶事而带来的精神欢愉。茶的意境。是不 同时代茶事的共同点。
3 在茶事体验中寻求意境,感悟人生的真谛顺应时代的进步
在茶事体验中寻求意境,代替具体的茶道程式, 从中获得感悟或精神的"纯化"等,是人们把茶道局 限在深层次或程式化的认识所作的修正。时代的发 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小桥流水的场景已退缩至公园 或家庭-'角;人们为赶上经济大潮适应紧张的了作 节奏,即使留恋,也只能把诸如对传统文化等恪守深 刻于内心,换之以"浅然"来对待周围的人与事,花花 绿绿的消遣和娱乐也应运而生。显然,历史上文人雅 士式的品茶,会使年轻人感到气氛颇为严肃。它代表 的是延袭-种精深的、有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和历史 沉积。人们对品茶已是小心翼翼,何况是高深或神秘 的茶道。好在历史的、文化的原因,是中国人就会喝 茶,人们喜欢茶的"可口、可乐",由此而能带来的意 境,自然不会拒绝,毕竟,茶香在口,通过认识与引 导,还有助于为生活的诗化增光添彩,何乐而不为 呢!已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当代 茶艺,也可理解为在茶 的"可口、可乐"的基础上,引导茶的意境与茶道相 通,展示"真、善、美"的内涵。
现代茶科学的发展,难以对历史上文人墨客或 得道高人专利式茶道的解释,但倒是有利于作"意 境"式的诠释。茶之感人是通过茶的色香味形的充分 发挥而绐人带来舒适的感受,而现代的科学技术可 以通过了解茶的自然科学性,如学习茶的自然品质 特性--茶理。来体会茶给人带来的妙趣,像如人希 望般的品性和情境--"茶是独一无二的真正的文 明饮料,是礼貌和精神的化身"(韩素音).皎然所提 "茶道"诗句中的"全尔真",可从两方面加以理解。一 是茶为真正健康文明的饮料。茶的自然科学性表明: 茶无愧于是21世纪的理想饮料,茶有助于养性、静 心。在健身方而有如中医般的功效和调理机能。二是 茶与"人的自然天性"相联系,也即人性中近于"道" 的本质(有"茶道即人道"的说法).有人换了一种角 度说:当人们为诸如人性本善或本恶争吵不休,茶性 及与此相伴的意境却给人以启示:喝茶时人们所体 现的最初的一面却是最为"自然"的。
茶的意境,即与茶相伴而来的、给人以清新、淡雅、闲适、悠然,亲切而自然;因此,茶才不同于一般 口腹物欲。饮茶可以是一种习惯,给人以助思考、添情趣。如有人称举杯饮茶之"举",理解为一种期待, 颇为形象;又如某文人所说:"茶之为物,能引导我们进入一个默想的人生世界。"这是由茶中的意境所引 导,让人们从茶的感觉中放松"心灵",让人更睿智地领会世界上的人与事,或感受"心原本是一壶茶,包 容百味,因吐纳而常新。"这似乎又把茶的意境与"即茶即道"相联系了。
4 茶的意境的启示,俗及日常生活、深通传统文化精义,与茶道相通
茶的意境。能从平凡茶事中通及中国传统文化 的深层。茶的历史实践已表明:茶与儒、道、悱的境界 相互渗透,儒家之礼、佛家之养、道家之闲,在茶的氛 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儒释道三者之中。给人感觉 最为深切的是那种闲适的情感,所以许多隐士大多 有嗜茶的习惯,过闸云野鹤的日子当然少不丁具有 闲情雅志的茶了,手举一杯茶,神情清爽,荡涤心间 污秽,这可非一般饮料所能比。但闲情适意的消极生 活方式仍不全是茶的意境所体现的内容,它含有积 极的因素,如茶之精神,苏东坡也有"叶嘉传"之赋, 这是茶文化的支柱之一;茶不同于烟酒,可为过把瘾 就"死"的短暂性"解药",从文化本义而言,茶不应该 是什么解烦之"药".它只是赋予人一种"静"的心态, 在你的思绪随着茶的"性致"飘散开去的时候,喝茶 者的思想在"治愈"自己的烦恼。让你重新振作。茶在 这方面的功效被许多人认为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儒家尚守中庸和"礼",应该说儒家这种源远流长的影 响还是对茶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无论是过去,还 是现在。中国人把茶事作为礼的一种形式,茶更成为 尚礼的一部分,如广泛存在于民俗民风中。这些可看作是儒家思想的影踪(或民族的"血液"所致).至于茶事所能体现的"与人乐"这一儒家思想,早已实践于茶是人们沟通与联谊的理想媒介。
"茶道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修养和境界,借饮茶而 相互(还包括自己的身心---笔者注)交流,文明优 雅,而且与佛教的禅宗有很深的渊源关系。"例如,陆 羽、皎然的佛门渊源,以及深刻的"茶禅一味"之说。 这里所说的"深",就是意境之不同。禅宗崇尚"顿 悟",也即凡人也可以成佛,只要注意修行,且修行至 一定量时,"开窍"是迟早的事。它的修行远不是苦 行,后来还崇尚凡事皆是修行,就依所作所为的原因 (这不违背佛教创立者的初衷).喝茶作为修身养性 的习俗流传至今,而茶的名贵与否也不为大茶人所 倚重,都可谓是茶与佛理相应,也如当今的"无我茶 会"所要求:人们应戒好恶之心,合茶之本意,并入茶 之意境。把喝茶与修行结合在一起,人们可以在茶的 意境中遐想
茶之意境,与传统文化的"儒释道"内涵相通融, 是穿越时空的茶道构架。"茶道是一种产生于特定时 代的综合性文化形式。它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 佛家淡泊的出世节操,同时洋溢着道家羽化升天的 烂漫理想,追求清雅,向往和谐,"这也不正是一种与 茶相关的意境?
茶道文化内容 中国茶文化的主体是人,茶是作为人的客体而存在的,茶是为人而存在的。中国茶文化被称为美的哲学。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1.中国茶文化美学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晋南北朝。奠定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基础的宗师是大哲学家;
2.其理论基础源于一些哲学命题;
3.中国茶文化美学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哲学理论,并得益于大批思想家哲学家的推动;
4.中国茶文化美学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从小茶壶中探求宇宙玄机,从淡淡茶汤中品悟人生百味;
5.中国茶文化美学从哲学的高度,广泛深刻的影响着茶人,特别是从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艺术想象力及人格的形成。
总之,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美学理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滋润着中国茶文化这朵奇葩。在中国茶文化中既有佛教圆通空灵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旷达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综上所述,有人得出如下 结论: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是自下而上的,故而起发展的特点是在广度上,以求博大,所谓之:茶文化,并与儒家思想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讲,把中国茶文化从儒家思想体系中剥离出来研究是不现实的,也正是这一点,因为中国文人的洒脱不羁,中国茶文化,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由于在中国文化中,?道?是一种非常神圣、非常严肃的事情。故中国对于茶,只是笼统的称之为?茶文化?或?茶艺?,而不敢奢谈?茶道?。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也是茶文化的灵魂。那么茶文化的三大核心有哪些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对您有用。
:茶道、茶德、茶艺。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有八德——康、乐、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从中国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丰富了这些国家的茶文化内涵。
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汉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充套件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汉族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道的开始:《茶经》
茶是灵魂之饮,以茶载道,以茶行道,以茶修道,因而茶中无道就算不得茶道。我国第一部关于茶的著作——《茶经》是我国茶道的开始。作者陆羽在书中所倡导的煮茶方法、品饮技艺是世界茶道、茶艺的最早典范,尤其可贵的是,他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深刻厚重。把理性思考引入茶事活动是《茶经》对中国茶学的重大贡献,从此茶饮研究才成为一门学科,茶学才正式宣告成立。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这首《六羡茶歌》是《全唐诗》中仅存的一首“茶圣”陆羽的诗,这位鄙夷权贵、不重财富、热爱自然的茶圣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相传陆羽自小因相貌奇丑、口吃而被遗弃,那么,陆羽又是如何走上学茶、研茶的人生之路,并为茶文化、茶艺、茶道的传播和弘扬奉献一生,直至泽被后世被尊称为“茶圣”的呢?
唐开元年间,陆羽时年三岁,被遗弃野外,后被竟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在西湖边上拾得收养。陆羽当童僧的这段时间正值寺院饮茶风习方兴未艾之时,而智积禅师又是位博学而又嗜茶的禅师,陆羽在他身边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了煮茶的好手艺,在掌握火候、汤色、味香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相传,在陆羽离开龙盖寺之后,智积禅师有许多年不愿饮别人烹的茶。在佛门净土成长,日闻梵音,让陆羽自幼好学,习惯于闭门著书,淡泊名利。更重要的是,令他有机会经常接触茶事——买茶、烤茶、碾茶、罗茶、烹茶和饮茶,学到了一些基础的茶学知识与烹茶技艺,从而令他对茶学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
有茶缘无佛缘的陆羽一心向往儒学,因不愿意皈依佛门,备受劳役折磨。十一岁时陆羽不堪困辱逃出寺院入了梨园。谁也未曾料到这个容貌难看、说话结结巴巴的小伙子却诙谐善变,以扮演丑角而大受欢迎,并且还是天生的编剧好手,深得竟陵太守李齐物的赏识,被推荐到火门山邹夫子处接受正规教育。在读书之余,陆羽常去采摘野生茶,为邹夫子煮茗,一边学习儒学,一边继续学习煮茶和茶艺。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年时期的陆羽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心志既不在佛,也不在儒,而在于茶。为了广泛汲取茶学知识,天宝十一年***752年***,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出游,对各地名山、茶园、名泉进行了实地考察。安史之乱发生后的第二年***756年***,陆羽为避乱渡过了长江,沿长江南岸东下,实地调查与研究了常州、湖州、越州等产茶区,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并曾赴今南京市栖霞山区采制野生茶叶,进行焙制试验。在各地考察期间,陆羽结识了对茶有浓厚兴趣的著名诗僧皎然并与之结为忘年之交,后又逢诗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数次到访。皇甫冉曾作《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采茶非采,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诗中充分反映了陆羽在研究茶学的实践中,亲赴深山茶区,攀悬崖登峭壁,为采制野生茶叶、获取第一手资料,不辞辛劳、风餐露宿的生动情景。
唐上元二年***761年***,陆羽在游览了湘、皖、苏、浙等数十州郡后,到达盛产名茶的湖州,在风景秀丽的苕溪结庐隐居,闭门著述《茶经》,其间他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在历经数年的研茶事、修茶礼、参茶道、品茶德、记茶史之后,终于写就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成为世界茶史上的里程碑。有了《茶经》,才有了茶学,才有茶的文化积淀和传承,中国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茶文化发祥地。《茶经》问世之后,饮茶很快成为在贫富阶层都很盛行的一种社会风尚。在活字印刷术尚未发明的年代,《茶经》的手抄本和后来的石刻本广为流传,陆羽也声名鹊起。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工于诗词、善于书法,凭借他的人品和丰富的茶学知识为人称道,朝廷曾先后两次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和“太常寺太祝”,但陆羽无心于仕途,竟不就职。到了晚年,陆羽仍然四处出游考察,曾由浙江经湖南而移居江西上饶,因此上饶遗有“陆羽井”,据说是陆羽的故居遗址。在陆羽辞世200多年后,宋代诗人梅尧臣有诗句:“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约事春茶。”
《茶经》的问世,有力地推动了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并一直惠及后代,陆羽也被后世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中国茶文化的核心精神
按文化学的定义,目前通常使用的文化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同时也包括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
因此,茶文化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王玲教授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是主张狭义说的,她强调指出:“研究茶文化,不是研究茶的生长、培植、制作、化学成份、药学原理、卫生保健作用等自然现象,这是自然科学家的工作。也不是简单地把茶叶学加上茶叶考古和茶的发展史。我们的任务,是研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按照文化学的研究,文化可分为技术和价值两个体系。技术体系是指人类加工自然造成的技术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观的东西;价值体系是指人类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过程中形成的规范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这两个体系经由语言和社会结构组成统一体,也就是广义的文化。因而,文化的价值体系狭义文化。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
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本文地址:https://dadaojiayuan.com/cha/301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婺州东白茶(东白春芽)
下一篇: 韶琳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