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百家姓

皇甫姓的来源,皇甫姓的人口分布,皇甫姓名人,皇甫姓百家姓排名

国学梦 2023-06-08 23:51:32

皇甫姓的来源,皇甫姓的人口分布,皇甫姓名人,皇甫姓百家姓排名

皇甫姓简介

“皇甫”字拼音:huáng fǔ

皇甫姓全国人口约 3 千,属稀有姓氏,最新统计的人口排名排在第1043位,本姓氏人口在历史的排名位置

皇甫姓各个时期人口排名走势图

说明:本统计根据网友访问查询名字测试排名进行的统计,和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的数据不完全一致,本数据每周更新一次。

皇甫姓人口在各个省市的最新分布

皇甫氏是非常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十八位门阀。姬姓皇甫氏望族出京兆,子姓皇甫氏望族出安定郡(今甘肃镇原)。皇甫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从《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可知,皇甫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子充石,字皇父,充石的孙子,以王父字为氏,遂姓皇父。汉朝时其后裔皇父鸾又改父为甫。这个历程,在《通志·氏族略》也有记载。以上文献资料说明皇甫氏的前身是皇父,是春秋时代宋国公族的后裔,大约已有2500年以上的得姓历史。这个姓发祥于河南东部,其后子孙曾迁到鲁国,然后由鲁国迁往茂陵,即陕西省兴平县东北,而在当地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头一个把皇父改为皇甫的是汉代的皇父(甫)鸾,同时他是茂皇甫氏的开基始祖。望族居安定郡(今甘肃省镇原县一带)。

今四川省泸州市、江苏省的南京市、常熟市、昆山市、淮安市、徐州市丰县,河南省的三门峡市卢氏县、周口市鹿邑县、焦作市博爱县、南阳市、商丘市柘城县、安阳市林州,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包头市,辽宁省的沈阳市、辽阳市,山东省的济南市、烟台市黄县,广东省的惠州市,黑龙江省,湖南省的张家界市,河北省的唐山市、石家庄市、邯郸市魏县,山西省的长治市壶关县、原平市(崞县)、高平市、忻州市、阳泉市、运城市盐湖区,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浙江省的杭州市桐庐县、海宁市、桐乡市、奉化市,陕西省的宝鸡市、西安市,渭南市白水县,吉林省的长春市、延边市,云南省的昆明市、曲靖市罗平县、师宗县、陆良县,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韩国的庆尚北道永川市等地,均有皇甫氏族人分布。

皇甫姓起源(来源)

皇甫姓主要源自:子姓、姬姓。

皇甫姓起源一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宋国公族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西周后期,宋国国君宋戴公子撝(公元前799~前766年)有个儿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在宋武公子司空执政时期(公元前765~前748年在位)出任司徒。当时,有长狄民族的鄋瞒部落进攻宋国,公子充石领军反击,打退了长狄族人,但他和两个儿子也不幸战死沙场。后来公子充石的孙子南雍陲便以祖父之字为姓氏,称为皇父氏。传到其六世孙皇父孟子,生子皇父遇。在齐国灭宋国之时,皇父遇逃至鲁国。再到了西汉中期,皇父遇的嫡系子孙叫皇父鸾,自鲁地迁居陕西茂盛陵,自己做主把姓氏中的“父”字改为“甫”字,这两个字在古代同音通用,称皇甫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皇氏、甫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子姓皇甫氏、皇氏、甫氏皆尊奉皇父鸾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姬姓皇甫氏合谱。

皇甫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西周太师皇甫的后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西周时期,有一著名的太师叫皇甫,亦称皇父。在古代,“甫”与“父”二字通假同用,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皇甫氏、皇父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皇氏、甫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姬姓皇甫氏、皇父氏、皇氏、甫氏皆尊奉太师皇甫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子姓皇甫氏合谱。

皇甫姓起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郑国公族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郑国公族中也有称皇父者,在战国时期即改为皇甫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皇氏、甫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皇甫姓起源四

源于朝鲜族,属于汉姓夷化为氏。朝鲜族皇甫氏,是在东汉末期,有子姓皇甫氏族人迁往朝鲜半岛生息繁衍,逐渐形成朝鲜族皇甫氏,后来朝鲜族皇甫氏族人又在清朝中叶迁往长白山区,形成今延边朝鲜族皇甫氏,后有简改为单姓皇氏者。

皇甫姓起源五

源于彝族,属于汉姓夷化为氏。彝族皇甫氏,是在唐末五代中原大乱时期,有皇甫氏汉族人避乱迁逃至凉山彝族区,后融入彝族,将皇甫氏带入彝族,形成今彝族皇甫氏一族,后有简改为单姓皇氏者。

皇甫姓起源六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姓夷化为氏。蒙古族皇甫氏,实际上是宋朝时期蒙古军队掠去的汉族皇甫氏族人,成为蒙古人的帐奴(仆役),后有简改为单姓皇氏、甫氏者。

皇甫姓起源七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回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皇甫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縻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擅自流改为汉姓皇甫氏。

皇甫姓起源八

尝闻,国有史志,族有家谱,虽内容有别,但均属史志文献。阅国史者,明国情、知兴衰,识治国安邦之理;览家谱者,明家族源流,知先祖功德,以激励后辈。

据考,吾皇甫氏系殷商微子启之后裔。微子,子姓,纣王的异母兄。纣王无道,微子数谏不纳,抱器去国。武王灭纣后封微子于宋(今河南商丘一带),传十世至戴公,戴公有子名充石,字皇父,其孙有以祖父字为姓,称皇父氏。至西汉时皇父鸾,更父为甫,遂为皇甫氏。

据史册记载,东汉皇甫规,字威明,安定朝那人(今甘肃平凉灵台)人。桓帝延熹年间,因降服羌人,拜度辽将军。规兄皇甫节,为雁门太守。节子皇甫嵩,字义真,汉灵帝时为北地太守,以破黄巾功,拜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后又拜太尉。西晋时嵩曾孙皇甫谧字世安,自号玄晏先生。淡泊功名,为当时著名学者,针灸名家,有《帝王世纪》《针灸甲乙经》流传后世。谧子皇甫方回,少遵父教,蚕而后衣耕而后食。品格高洁,兼有文采,受人尊敬。谧六世孙皇甫希之,亦晋之高洁士。

皇甫真,字楚季,安定朝那人。弱冠以高才拜辽东国侍郎。从慕容评攻拔邺都灭冉魏,所获充盈,真一无所取。后与慕容恪同为前燕主慕容儁临终顾托之臣。真性清俭寡欲,不营产业,雅好属文。前燕建熙2年吕护叛燕投晋,慕容恪以真为冠军将军,帅兵共讨河内叛臣。因安家于河内北张茹镇。真卒后葬于北张茹东南地。真后裔皇甫秦,移居河阳驿(今孟县有河阳故城)。历五代、宋、元、屡经兵祸,谱牒沦亡。父老相传真公后裔有兄弟三人(大公、三公名讳无传,二公名元字均彰,谱牒有存)。元末明初,为避兵灾,均彰迁居睢州皇家洼(今睢县皇台),三公迁武阁寨,大公复居河内县北张茹镇(今焦作市博爱县张茹集)。因皇甫氏祖籍安定朝那,世称安定世家。

皇甫姓郡望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安定郡:汉武帝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平凉地区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地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时期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废安定县。十六国初期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东晋时期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隋、唐两朝时期的安定郡即泾州。唐朝后期曾改为保定郡,县亦名保定。金国时期为甘肃省泾川县,为泾州治所。元朝时期曾以陕西安定堡为安定县。民国早期,为纪念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的指挥员谢子长烈士,在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子长县,移治所到原县东部的瓦窑堡。

皇甫姓堂号

京兆堂:以望立堂。

安定堂:以望立堂。

威远堂:东汉时期有个著名将领叫皇甫规,用兵很有韬略。羌人侵犯陇西,皇甫规打报告要求由自己率兵抵抗。梁冀忌妒他,他只好借口有病回家,几乎被梁冀陷害而死。他在家中用《诗经》、《礼记》教学生,当时都称他贤人。梁冀逝世后,朝廷把他召回,拜泰山太守。因为他过去征服西羌有功,又拜他为渡辽将军,在职数年,东北边疆畏威服德,又升尚书,迁弘农太守,转护羌都尉。

皇甫姓源流

一、皇甫huáng fǔ

现行较常见之复姓。今北京,河北之尚义、乐亭,山东之平邑,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河南之卢氏,湖北之武昌,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朝鲜族、回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姓谱》云:“周太师皇甫之后。”

2、郑樵注云:“子姓。宋戴公之子充石字皇父,其后以王父字为氏,汉兴,改‘父’为‘甫’。”(按:《姓氏词典》据《康熙字典》称:“此姓在秦代已改为皇甫。”)又,《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唐书·宰相世系表》则云:“出自姬姓。宋戴公白生公子充石,字皇父……”既为宋戴公之后,何言“出自姬姓”?显然有误。

皇甫姓起名的基本原则和起名原理

1、皇甫姓用字只有1个读音huáng fǔ,起名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音,避免皇甫姓和名字中发音相同或相似的声母韵母放在一起作为名字,这样读起来很拗口,比如:南兰倪、孙存春等。

2、皇甫姓用字一定要用常用字,非常用字不容易写也不容易念,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3、皇甫姓宝宝起名字应该从寓意出发,这样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4、皇甫姓宝宝起名字最好结合孩子的生辰八字,这样起的名字更符合五行数理,如需根据生辰八字免费起名,可以参考“生辰八字起名”。

总而言之,起名的基本原则是:念着好听、写着好写、有意境和寓意、符合五行数理。

皇甫姓

皇甫这个姓氏的由来.

/tools/result_7.asp?fname=%25E7%259A%2587%25E7%2594%25AB

皇甫姓起源
出自西周。西周太师(高级武官)皇甫的后代以“皇甫”为姓,称皇甫氏。
出自子姓,是春秋时宋国公族的后代。西周后期宋戴公有个儿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宋武公时任司徒。当时有长狄鄋瞒部落进攻宋国,皇父领军反击,打退了长狄任,但皇父和两个儿子也不幸战死沙场。后来皇父的孙子南雍陲以祖父的字为姓氏,称为皇父氏。其六世孙皇父孟子,生子皇父遇。秦国灭宋时,皇父遇逃至鲁国。西汉中期,皇父遇嫡系子孙皇父鸾,自鲁迁居陕西茂盛陵,把姓氏中的“父”字改为“甫”字(古代二字同音通用),遂成皇甫氏.

堂号

“威远堂”:后汉时有皇甫规,用兵很有韬略。羌人侵犯陇西,皇甫规打报告要求由自己率兵抵抗。梁冀忌妒他,他只好借口有病回家,几乎被梁冀陷害而死。他在家中用《诗经》、《礼记》教学生,当时都称他贤人。梁冀死后,朝廷把他召回,拜泰山太守。因为他过去征服西羌有功,又拜他为渡辽将军,在职数年,东北边疆畏威服德,又升尚书,迁弘农太守,转护羌都尉。

郡望
皇甫复姓望族居安定(今甘肃因原)、京兆。
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为汉代三辅之首。相当于现在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地区。
历史名人
皇甫冉:唐朝天宝时状元。性聪敏,十岁即能文,张九龄呼为小友。与弟曾皆负诗名。著有《皇甫冉集》。
皇甫涍:明代诗人。好学工诗,与兄冲及弟汸、濂,皆有才名,时称皇甫四杰。官至浙江按察佥事。其后同里人张凤翼、燕翼、献翼并负才名,吴人因有“前有四杰,后有三张”之语。
皇甫嵩:东汉太尉。少好诗书,习弓马,灵帝时任北地太守,领冀州牧,拜太尉,封槐里侯,时号名将。晋代有文史学家皇甫谧,唐代有宰相皇甫鎛、文学家皇甫湜,宋代有名医皇甫坦、马步军军都头皇甫继明。

姓氏排名

百家姓排名418位!

现在姓皇甫的有多少人?

皇甫(Huáng fǔ)姓源出有二:
1、出自西周,以官名为氏。西周太师(高级武官)皇甫的后代以“皇甫”为姓,称皇甫氏。
2、出自子姓,是春秋时宋国公族的后代,为皇父氏所改。西周后期宋戴公有个儿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宋武公时任司徒。当时有长狄鄋瞒部落进攻宋国,皇父领军反击,打退了长狄任,但皇父和两个儿子也不幸战死沙场。后来皇父的孙子南雍陲以祖父的字为姓氏,称为皇父氏。其六世孙皇父孟子,生子皇父遇。秦国灭宋时,皇父遇逃至鲁国。西汉中期,皇父遇嫡系子孙皇父鸾,自鲁迁居陕西茂盛陵,把姓氏中的“父”字改为“甫”字(古代二字同音通用),遂成皇甫氏。
★★★得姓始祖:皇父鸾。皇甫源出于子姓。西周后期,宋戴公有个儿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皇父的孙子以祖父字为姓氏,称为皇父氏。古代”父”与” 甫”同音通用,因此西汉时皇父鸾从鲁国地迁徙茂陵(此处为汉武帝陵墓,今陕西省兴平县),把皇父改为皇甫,称为皇甫氏。故皇父鸾是皇甫姓的得姓始祖。

姓氏皇甫的起源

姓氏皇甫的起源据《广韵》所载,春秋时宋国有黄父充石,公族也。汉有黄父鸾,自鲁徙居茂陵,改“父”为“甫”。此后有皇甫氏。据《郡望百家姓》云,皇甫氏望出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陕西省西安至华县一带。

本文地址:https://dadaojiayuan.com/baijiaxing/28738.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百家姓

《百家姓》是一篇中文姓氏的文章,据文献记载,最开始收集了411个姓氏、后补充道568个,包含单姓444个,复姓124个。该文章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整齐的排列,每一句都押韵,并非按人口多少排列,尽管百家姓内容没有文理,但是对于中国的姓氏文化的认识有很大作用,所以才会流传成百上千年。《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我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