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姓简介
“喻”字拼音:yù、shù,“喻”属于常用字,“喻”字部首是:口,构造是:口人一月刂,喻的五行属性是金
喻姓全国人口约 75 万,属常见姓氏,最新统计的人口排名排在第187位,本姓氏人口在历史的排名位置
喻姓各个时期人口排名走势图
说明:本统计根据网友访问查询名字测试排名进行的统计,和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的数据不完全一致,本数据每周更新一次。
喻姓人口在各个省市的最新分布
喻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来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七十四位,人口约七十一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45%左右。喻姓在大陆和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
远祖起源于春秋时期,据说是郑国贵族的后裔。发展和演变:东汉时期,苍梧太守谕猛改“谕”为“喻”姓。到了,东晋时期,喻猛的后裔谕归,也改姓“喻”姓,从此,史书上再也没有出现过谕姓,到了晋代,全都改成了“喻”姓。据《姓苑》载,南宋建炎进士俞樗,就是俞柎的十六世孙。博学多才,又有误解人之目,皇帝因而赐为喻。谓其晓喻一切。分布在江西、湖南、江苏、浙江。在宋朝时候,宋朝人俞樗,进士出身,多才多艺,是梁俞药的后代。被皇帝赐姓为喻。喻姓的主要一支。分布在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河南、陕西、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安徽等地。喻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河东(秦初置。在今天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江夏(汉高帝置。相当于今天湖北省武汉一带),南昌(汉代豫章郡治,隋为洪州治,五代南唐及明、清为南昌府治,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三大郡望,在当地发展成为王族,因此,喻姓世称河东王,江夏王,南昌王。
喻姓起源(来源)
喻姓主要源自:姬姓。
喻,拼音Yù,是中华民族的古老姓氏之一,百家姓中排列第三十六位。早在唐、宋时期撰写的百家姓氏一书中,喻姓就收入其中。据史书记载,喻姓起源于黄河流域,主要生活在我国中原一带,喻猛为我始祖。喻姓总人口不足一百万。
喻的本义是告知,意同谕。它作为一个姓氏出现于西汉时期,由姬姓演变而成。
其一,喻姓出自姬姓。西周时,周宣王之弟姬友封于郑,后立族为喻氏,历秦、汉。至汉景帝时,为避皇权使喻之字讳,改喻为谕,谕猛后裔又恢复为喻,所以喻姓始袓为喻猛。姬姓喻氏的历史有1800多年。
其二,出自远古黄帝时代医官俞。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据史籍《姓苑》记载,远古黄帝时,有个医官叫俞,俞的后代相传姓俞。宋建炎年间,俞氏一族后代有个叫俞樗,聪明好学,举为进士,精通世故,宋高宗赵构喜欢他“佯佯知喻”,就赐姓为喻,后裔称喻氏,至今收集的全国喻氏谱书上并未记载,该支随历史的长河,融入喻猛一支。
喻姓中融入外族的事件十分罕见。西汉惠帝时,吕后侄子吕佗(一作吕他)封俞侯,其后改姓喻。晋朝曲阜令喻归本姓谕。当今西南地区的水族、土家族、布依族等有此姓,主要由中原汉族喻姓外流形成。
当代喻姓人口约81万,在我国姓氏中排第247位。喻姓在全国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湖北二省,约占喻姓总人口的53%。其他多分布于重庆、贵州、四川、江西4省市,占全国喻姓的29%。湖南居住了喻姓总人口的30%,为喻姓第一大省。
来源於《中华喻氏通谱》,中华喻氏文化展览馆
喻姓郡望
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地区。五代时期后汉将其辖地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朝时期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苍梧郡:汉朝时期置苍梧郡,治所在广信(今广西梧州),其时辖地兼有湘、粤各一部。南北朝时期仅辖今梧州一带。隋朝时期改为封州。唐朝时期改为梧州,而后一直沿用至今。
南昌郡:亦称南昌府,汉朝时期豫章郡治。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江夏郡:西汉高祖时设置,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安陆市、钟祥县、潜江市、钙阳县东部,以及河南光山县、新县西部、信阳市东部、淮河南部一带地区。三国时期的曹魏、孙吴各置江夏郡:吴国孙权在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分江夏、豫章、庐陵三地设江夏郡,治所在武昌(今湖北鄂城),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至江西省九江市一带地区;曹魏的江夏郡治所在上昶(今湖北云梦西南部)。西晋灭吴后,还治旧地,改为武昌郡。南北朝时期宋国移治到夏口(今湖北武昌),辖区缩为今武汉及其附近一带。隋、唐两朝的江夏郡即鄂州。
严陵郡:唐朝的严州治所在今桐庐西北,严州以严子陵居此而得名严陵郡。宋朝时期以睦州为严州,治所在建德(今浙江建德)。明、清两朝为严州府。民国时期的建德县治在旧府治。1958年西迁今浙江建德。
钱塘郡:秦朝时期始置钱溏县,治所在灵隐山麓,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及以西一带。南北朝时期的陈朝祯明元年(丁未,公元587年)改置钱溏郡。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废钱溏郡置为杭州,移治到钱唐(今浙江杭州灵隐山麓,浙江省杭州市)。唐朝时期将“溏”改加“土”偏傍为钱塘。民国时期,钱塘与仁和县合并为杭县。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①指今整个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③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喻姓堂号
扶风堂:以望立堂。
江夏堂:以望立堂。
苍梧堂:以望立堂。
南昌堂:以望立堂。
严陵堂:以望立堂。
钱塘堂:以望立堂。
河东堂:以望立堂。
安州堂:以望立堂。
遗仁堂:出自汉朝喻猛的传说。喻猛,字骄孙,和帝时为苍梧太守,以清白为治,皇家褒奖,百姓爱戴。被人称为交趾遗仁,梧守之流风可尚。后来喻氏家人就以“遗仁”为堂号来怀念此人。
喻姓源流
一、喻yù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之怀柔、山西之太原、山东之东平、湖北之监利、江西之崇仁、广西之田林、广东之新会、云南之河口及陇川等地有分布。汉、水、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又音‘树’。望出南昌。《姓苑》云:南昌有喻氏,又有谕氏。今喻氏多作谕氏。”
2、《续通志·氏族略》注云:“《姓氏辨证》曰:出自姬姓。郑公子渝弥周威王时为司徒,别族为渝氏。历秦汉,至景帝皇后讳,志字阿渝,避讳改‘水’为‘口’。因为喻氏……”
3、又注:或为俞姓所改。《南史·陈庆之传》云:“梁世寒门达者,唯陈庆之与俞药。药为武帝左右,帝谓俞氏无先贤,改姓喻,历位云旗将军、安州刺史。”(《姓氏词典》据《宋史·儒林传》注称:“赐姓。本为梁姓,南京有喻樗,为梁愈药后,赐姓喻”。误。所谓“梁愈药后”,是指南朝梁世愈(按:愈,《续通志·氏族略》作“俞”)药的后代,并非说他姓梁、名愈药。)或按:“喻氏,郑樵列入‘四声’,不详所出。邓名世《姓氏辨证》颇有论据,故录以补樵《志》之未及。然《左传》郑有‘俞弥’,无名‘渝弥’者。名世此言未知何本。或堵氏至俞弥之后复别为渝氏,俞与渝转相误也。”汉代有喻猛;晋代有喻合;宋代有喻樗,又有喻皓,都料匠,著《木经》三卷;清代有喻昌,新建人,医家。
喻姓起名的基本原则和起名原理
1、喻姓用字含有2个读音,分别是:yù、shù,起名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音,避免喻姓的2个读音和名字中发音相同或相似的声母韵母放在一起作为名字,这样读起来很拗口,比如:南兰倪、孙存春等。
2、喻姓喻笔画有12画,笔画数较多,写起来比较麻烦,如果名字中的笔画太少,会很不协调,如果名字中笔画太多,写起来会很麻烦。
3、喻姓五行属金,喻姓吉凶寓意为吉,喻姓宝宝起名字应该从寓意出发,这样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4、喻姓宝宝起名字最好结合孩子的生辰八字,这样起的名字更符合五行数理,如需根据生辰八字免费起名,可以参考“生辰八字起名”。
总而言之,起名的基本原则是:念着好听、写着好写、有意境和寓意、符合五行数理。
本文地址:https://dadaojiayuan.com/baijiaxing/28083.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