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张氏多为宋代张栻后裔。
张栻之父张浚为南宋初年的著名宰相,主张抗金复国,壮志未酬,自感无颜见祖先于地下,遗嘱死后不葬老家四川绵竹,而葬于他曾经长期生活的衡山脚下(具体地点在今宁乡官山)。张栻生于蜀而长于湘,视湖南为第二故乡,死后随父葬于宁乡官山,因此后世子孙将其尊为迁湘始祖。他有焯、炳、烺三子,分为三房。烺北迁襄阳、谷城为始祖。炳依外家东迁浙江钱塘为汤溪始祖,其裔孙在明清之际有一支返迁湖南。焯居宁乡官山,尊为龙塘开基祖,其后裔尚有长居宁乡者,也有迁往外省后返迁湖南者。据不完全统计,张栻后裔分布在宁乡、益阳、安化、新化、湘潭、善化(今望城)、长沙、龙阳(今汉寿)、沉陵、辰州、泸溪、淑浦、永顺、龙山、衡阳、邵阳、祁阳、永州等州县,他们是焯、炳二房之后,其中焯房居多。今以宁乡龙塘、水口、龟山及长沙阅田四支为主线,分述张栻后裔在湖南的分布情况。
宁乡龙塘张氏,焯房之后。焯有明羲、明义、文吉三子。明义、文吉分迁他处,明羲以长子留守龙塘祖业。明羲之孙惟孝、惟考、惟遗。时当宋元之际,惟考、惟遗以父亲张镗力抗元兵受到通缉而逃避他乡。惟考迁安化三州,自号梅山处士,其后分居县境三洲、银溪、边江各处。惟遗逃福建永福,是为本书所记载张氏家庭中年龄最小的张盛一脉之先祖。惟孝坚守祖居,有万宝、万全二孙。万全迁安化,后裔分居新化、益阳等县,其中清嘉庆庚午年(嘉庆十五年,1810)科"亚元"张炽中即为其裔孙。万宝有纲、维、纬三曾孙,时当明中期,成化、弘治年间,纬迁福建。纲、维二兄弟留守祖业,其族繁衍至今,代有人出。如清康熙乙酉(康熙四十四年,1705)科举人张启禹(字我咸,号恒斋),官至浙江金华府永康知县。
宁乡水口张氏,焯房之后。张焯次子明义有翱、翔、铿三子。翱迁浙江钱塘为汤溪张氏始祖。翔四子:庚、申、器、允,后裔分居湘西辰州、沉陵、沅溪、淑浦及湘中南邵阳、衡阳、祁阳等地。铿处宋元之阮于元至元十九年(1282)仗义将被害的抗元名将文天祥从北京背负到其老家江西吉州安葬,遂在吉州属县泰和安家。铿有任道、任远二子,分两房。任道一派传至其孙源升(发),仕元为评事。元末,知世将乱,嘱子弟避乱故乡。其子贵文、绍文、景文皆返宁乡,分居山底、水口、汤溪,自成三派支祖。亲侄全文、耀文返湘潭,分居七都香沪山、鲁家坝,成为湘潭二派支祖。堂侄寿文迁善化茅湖田(一作善化县城南妙高峰),后裔有分居宁乡赤土塘、衡山白沙洲的。水口张氏以张绍文为支祖。自明初传至民国十三年(1924)七修族谱时,历19世,凡556年,成为世家大族。
宁乡龟山张氏,炳房之后。张炳为栻次子,依外家居浙江钱塘太平里,炳子明谦,任贵州都均府尹,官至中亟大夫,迁居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堡,生八子,棣迁南靖县水西,极、校分居漳州漳甫县,松、束迁永福县,柱迁居平和县小溪,棠迁小吴地,梁居小竹园。棠之子位,又迁到龙岩州车头岭。位之后数传至文显、文旭、文安、文寿四兄弟。文显五孙郁、义、理、智、道及文旭孙渤、文安孙;熏,于明末清初从江西迁湖南,其中郁开基于宁乡龟山冲,义居宁乡九岭峰和龙阳(今汉寿)军山铺,智居龙阳北风坪,理居益阳七里江,道居益阳大塘冲、郑家冲、瓦数冲,瀚居益阳川塘,熏居宁乡龙潭桥,停钟桥。兄弟七人,各居一处,虽自为始祖,而皆认长房张郁所居龟山为大宗。自此,这一支张氏再无大的迁徙,传至民国五年(1916)三修《张氏族谱》,文显一房已到22代,文安则为23代,子孙今分布于宁乡、益阳、桃江、汉寿及邻近各县。
长沙阅田张氏,也是悼房之后。张焯曾孙任道、任远两兄弟居江西泰和,任道一派数迁而至宁乡龟山,任远这一派迁徙不是太多,任远六传至伯奇、仲奇兄弟,伯奇孙辈始有可久迁居赣中丰城县。仲奇曾孙有益智、益慧兄弟,益慧之子耀石(舄)迁庐陵县四十八都泷冈。益智则于明正德初年(1506)迁居湖南益阳,开辟一片荒土,将地名叫做张家坪。益智之孙嘉善、启善。嘉善有肇南、肇盛二子,盛迁善化(今望城),南四传至开甲、开第,兄弟二人走洞庭溯澧水而上,迁居湘西北的永顺、龙山。启善一子,叫肇川(有作绍川者),是为长沙阅田始祖,传至十二派孙张永田,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四修《阅田张氏族谱》,其间近四百年子孙繁衍,成为巨族。
岳阳渭洞张氏。其先祖叫张善庆,传三世至张孝娩,于宋隆兴年间(1166一1164)自江西迁居湖南岳州(今岳阳市);传到十二世孙张谷英(字工),已是元明政权交替之际,出现乱世,遂从城区迁至新墙(今岳阳县新墙镇),还不满意,又东迁幕阜山渭洞。卒葬其地。后世子孙尊其为开基始祖,并把那地方也叫做张谷英,是以人名为地名,意在纪念先祖创业立家之功。渭洞实际上是一个小盆地,群山环绕,竹木青翠,溪水长流,风景优美宜人。因此张氏子孙世代在此繁衍生息,至今已传21世,据1990年《渭洞张氏六修族谱》称,"我祖自谷英公元季奠居渭洞,历时六百余年,绵延二十五代矣,现有裔孙六千余丁,星罗棋布于全国各地"。从历史上看,渭洞张氏安土重迁,除张谷英八世孙张治带着侄子张汝吉,率族西迁四川外,再无长距离迁移的记载。他们喜欢聚族而居,人实在太多,也只是近距离地向四邻推进。星罗棋布于全国只是近现代尤其是近五十年来的事。自渭洞沿涓溪河而下四十里左右的兰田乡和平村有一个叫张海屋的自然村庄,聚居着一百余户,五百余人,除了三户近年招上门的女婿外,都是张谷英的裔孙,而据1991年统计,张谷英老屋场则聚居着张姓子孙658户,2169人。
溆浦张氏。据民国十年(1921)《淑浦县志》卷十四《族姓》记载,当时全县清楚始祖的张氏就有24支,他们是;
南县张氏。南县设置时间很短,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始划割华容、安乡、龙阳(今汉寿)、武陵(今常德)、沉江、巴陵(今岳阳)六县接壤之地设置南洲直隶厅,1913年改为南县。辖地多为洞庭湖淤积而成,设厅以前土籍只有数千户,集中在原华容的太阳山、宋田山一带。张姓是较早进入南县的,宋代有张文窗由江西水滚龙坡迁居宋田山(今九都山乡小荷堰村)。明亮靖年风江西人张士宪调任湖南安乡县令,看到宋田山地广人稀,也安家于此。设置厅县以来,外来人口急增,民国初年,境内两百多个姓氏,张姓人口居第19位(1988年版《南县志》)。
益阳张氏。据1948年《益阳县志》记载,"本县族姓,率多宋元明清四朝,先后由他地迁来,土著甚少"。张姓也是这样,其迁入情况在叙述张拭后裔时有所涉及,外省张氏多从江西迁来,省内移居的则有资水上游原属宝庆的邵阳、新化、武冈、城步等县人,旧称"宝帮",还有从宁乡、长沙等地迁人的。益阳张氏中,还有回族张氏,他们多是明代中叶从宝庆一带沿资水而下到县城做生意的。
城步张氏,为两晋时期前凉王张轨之后,上报则是汉代赵王张耳的裔孙。据明崇祯十三年(1640)张太宾城步《张氏族谱序》记载,前凉悼王张天锡八世孙张公谨,随唐太宗打天下。封为炎襄王,其子忠武,唐高宗麟德元年(664)避乱移居黄州府麻城县(今属湖北)。忠武四世孙张镐,为唐肃宗宰相,辅唐中兴,被封为南郡公。镐五世孙张道古,仕唐昭宗,以忠诤力谏闻名。道古四世孙张援。援四世孙张方平,中状元,官至宰相(不见于正史),宋元丰四年(1081)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贬官,迁居江西南昌府。方平三世孙彀,建炎年间迁居新建县马凌。彀四世孙张惟孝,宋理宗时因功封侯而力辞。惟孝六世孙张嗣升,生一子张世,于明洪武三年(1370)迁新建忠孝乡十九都枫林堡。张世五孙:朝圣、朝三、朝显、朝相、朝阳,随伯父华铃、华蛮、华虎于嘉靖十六年(1537)西迁城步县儒林乡。至万历二十三年(1595)张华虎之孙世杰,从儒林迁磐石乡,后世遂繁衍成族。
【版权声明】转发分享,传播中华孝道宗祠文化,功德无量!!!转载自南无地藏菩萨南岳作证。版权归原作者,若有不当,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swh/133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