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宗祠传统

张祠敦睦堂:“義”字中的“我”为何少一撇

网络 2023-06-14 21:17:13

张祠敦睦堂



张祠敦睦堂位于扬子江畔镇江新区姚桥镇百乐夹沟村,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堂内1600平方米,是汉朝张良后裔张贺于嘉靖年间到此定居后所建。祠堂大门里面,有扁额一方,上书“義门”二字,还有石狮子一对,都是清朝康熙年间宰相张玉书所赠。祠内有大、中、小天井,并有六角花台。墙上雕刻着“夔龙”、“问文如意”、朱雀和“牡丹富贵”,以及“五福盘寿”等吉祥如意图案。门额上镶有“垂裕后昆”四个刚劲有力的石刻涂金大字,展现了当时张祠敦睦堂的恢宏和气派。张祠敦睦堂整个建筑和实施不仅保存完好,而且里面的经典故事也被代代相传。


一天一夜搬走百忍堂

据说,当时敦睦堂叫“百忍堂”,原本建在夹沟村西头。明景秦(1456年)年间迁移重建后更名为敦睦堂。当时张姓子孙不够发达,在朝中只出武将不出文官。当时有位风水先生讲:“张氏要得人杰地灵,祠堂必须东迁。”又讲:“祠堂坐落在日落西方欠佳,如果将祠堂迁往村东头,那边风水比这边还要好,就是地势稍低一点,这不要紧,可以用土将它垫高一点就行,以后你们祠堂就会出文官了。后族长福四公(张福)就决定将西头祠堂拆迁到东头来重建。


▲敦睦堂

重建祠堂,谈何容易,当时张门经济十分困难,钱粮不足,重建祠堂又势在必行,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有求助于丁岗的财神爷孙寿子。孙寿子何许人也?他是一位侠义的财大气粗、有钱有势的大商人,人们称他是“左脚金,右脚银“。当时孙寿子对张福讲:“你张门重建祠堂要我帮忙不要紧,但我有一个要求,就是你们要把这里的旧祠一天一夜拆掉运走,我就分文不取的奉送给你们。”张福讲:“当真?”孙寿子讲:“当真!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如达不到这个要求,我就不支持你重建祠堂。”孙寿子与张福打起了赌。张福回家随即动员所有的张姓子孙,一天一夜果然抢拆掉了老祠,在孙寿子的支持下,重建了如今的张祠敦睦堂。


▲祠堂

“義”字中的“我”为何少一撇

清朝康熙三十九年间,当朝宰相张玉书寻祖到张祠敦睦堂,他要求张祠收留他认祖归宗,当时张祠族长不敢收留。原因是:张玉书是当朝宰相,他如果犯事,将要株连九族,满门抄斩。张玉书得知族长心思后,跪在祠堂门前三天三夜,张玉书的心诚,感动了族长和乡人,采取暗收明不收的方法,毅然决然收留了张玉书,因此,张玉书感到张姓祖宗和族人很讲義气,所以在临行前就赠送了一对雌雄石狮(现在的破嘴狮)给张祠。随后又书写了一块“義門”匾送给张祠挂在一进大门前庭正屋上方(实物在**期间学校做黑板,“義门”二字仍隐约可见),“義”字下半部的我字左上方少一撇,这并非是张玉书的过失和大意。“我”字左上方少一撇是“找”字,意思是我寻找祖宗,你们不敢明认我,所以故意“我”字上方少一撇,是我非我也,写“義門”留给后人思考与评说。


▲義门

百忍歌,促使邻里化干戈为玉帛

“仁者忍人所难忍,智者忍人所不忍。思前想后忍三分,装聋作哑忍之准……。”张祠敦睦堂的前身是百忍堂,先祖们将堂规编成了百忍歌,要后人在与人相处时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不要为小事斤斤计较,与邻里与他人都要和睦相处。百忍歌在姚桥镇百乐夹沟村不仅人人会唱,而且一代一代传唱至今,为此也留下了许多动人故事。

忍一忍,朱张两家成一家。这是讲的五百多年前的事,百忍堂每年都祭祖,所有的张姓子孙都到百忍堂吃大锅饭,张灯结彩,放礼炮,敲锣打鼓,花担,龙船,舞狮子,龙灯,非常热闹。为此,附近姓朱十分嫉妒。一次在张祠祭祖的那天晚上,一张姓人点着灯笼上茅坑,随手把灯笼放在地上。这时一位姓朱的人走过去就一脚把灯笼踢翻,姓张的看着自己的灯笼被姓朱的踢坏,就找他论理,双方各不相让争吵了起来。姓张的要姓朱的赔灯笼,姓朱的讲;“路是人走的,你为什么把灯笼放在路中间?”姓张的讲;“灯笼在路上看得见,你为什么把灯笼踢坏,不赔不行。”双方的争执惊动了双方的族长,两个族长也是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双方就打官司。县官把朱张两族长喊到县衙,先对张族长讲:“你们百忍堂的人肚量要大点,万事都得忍,有理让三分,”又对朱族长讲:“以后看热闹要当心,不能损坏人家的东西,”再说了,你们朱张原是老表,都是亲戚,我看到你们张姓有个二十岁的小伙子,朱姓有个十八岁的小姑娘,我来做主做媒,干脆让他们结婚成亲家,冤家宜解不宜结,你们看如何?。县官做主谁敢不听,后来两老表听从县官的意见,两位族长携手言和十分高兴,从此朱张二家就更亲热了。直到如今,朱张两家互嫁互娶,已成了惯例,历史悠远。


▲张氏宗祠




各让三尺成六尺巷。张玉书在清朝康熙年间任宰相,是个清官,他家住丹徒。张玉书在任宰相期间,他家隔壁人家砌房子时多占用了他家的土地,因而双方发生了纠纷,各执一词。为此,家人就修书一封派人送到京城(北京)要求张玉书为他做主。时间不长,张玉书回信了,家人打开一看,发现是一首诗,上面写道:“千里修书为筑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信后明理顿悟,深察玉书的苦心,马上让了三尺地给人家,邻居见此情状,也让出三尺地,于是便传出了一条“六尺巷”的佳话,在民间流传至今。




“独木桥”村实为“笃睦桥”村

现在的姚桥镇兴隆村百乐“独木桥”村在史册记载实为“笃睦桥”村。据96岁的离休老干部张文辉生前讲,“独木桥”村有张王两姓世代和睦相处的佳话:

传说在五百年前,明始祖张贺的第三代子孙老三、老四、老五在现在的五房河北居住,村名分别为三房村、四房村、五房村一字摆开。这些自然村都有围村河相隔,有石头桥或木跳相连(当时张氏建造村落的风格)。在三、四、五房的三个自然村中,三房村和五房村是纯姓张,唯独四房村有两个姓,分别是姓张和姓王。当时因为张姓的土地少,建造房屋存在一定的困难,后来张姓的一部分子孙就搬迁到现在的杨家桥村居住。

在封建社会里,宗族观念是较为浓厚的,因张王两姓同居一村,在日常生活中免不了会产生一些矛盾和纠纷,特别是在提村名这个问题上,张王两姓便产生了分歧。张姓坚持要叫“四房村”,王姓坚决要称“王家村”,就这样惊动了张、王两位族长,两位族长专为村名的问题坐下来商议。张祠族长讲“你们王家祠堂的堂号为“笃伦堂”,我们张祠的堂号为“敦睦堂”我们能不能用我们各自堂号其中的一个字合起来作为村名,四房村东西两头都有桥与三房村和五房村相连,你们干脆就叫“笃睦桥”村,“笃”是忠实和一心一意也,“睦”是和睦共处也,就让我们张、王两姓子孙都世世代代和睦相处吧。”说完又问王氏族长:“您看如何?”王族长一听,心想张族长讲得很有道理,又把“笃”放在前面,这是对姓王的尊重,就一口答应了,说:“行,就叫“笃睦桥”村吧。”后来,张,王两姓都能和睦共处,亲如一家。

如今,现代人图方便,顺口又好写,就叫“独木桥”村了,四房村叫“四房里”,一直叫到现在。

食油被偷,双狮成了冤大头

张祠大门前有一对雌雄双狮,高约1.58米,长约0.86米,宽约0.4米,用整块汉白玉精雕细刻而成,双狮头披卷毛,胸系铃铛,口含珠宝,足踏绣球,“狮子滚绣球”悠然自得,雌狮子怀抱幼狮,神态温和,俗称“太狮少狮”,寓意子孙昌盛。

这对雌雄双狮是清朝康熙年间太平宰相张玉书回家祭祖时送给张祠敦睦堂的镇祠之宝。这对历经几百年沧桑的雌雄双狮却有一段悲惨传说故事。相传在清朝乾隆年间,位于张祠西南边的东场村有户人家开了个油坊。后来,细心的主人发现油缸里经常少油。一天,油缸里的油又少了许多,且油滴的满地都是,他就顺着油迹找去,一直找到张祠大门口的石狮旁,油迹就不见了。故油坊主人武断地认为张祠大门口的石狮偷吃了他家的油,竟唆使家人把一对石狮的嘴给敲破了。夹沟村的人发现后出来阻拦,双方争执不下。就在此时,雌雄双狮浑身汗如雨下,随即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倾盆大雨,顷刻间积水成洼,浸透泥土里的油慢慢浮出水面,一直延伸到一户人家。经查实,这户人家的人正是油坊老板的侄子,是他偷油后做的假象迷惑人,诬陷石狮。真相大白后,人们都说神狮显灵了,双狮这才幸免被毁。据说,这对石狮也确实神奇:每当大雨来临之前,石狮就会浑身冒汗,因此只要发现石狮身上冒汗,人们就会做好下雨的准备了。

侵略者横行,银杏泪流三天三夜

张祠大门东侧有两棵银杏树,远远看上去,就像一对“孪生”兄妹,还有人戏称这两棵树是母子树。这两棵银杏树其实是同根生的一对双胞胎,实属少见。初看时这俩棵银杏树不足百年,但它的实际年龄已超过五百年的历史,和张祠同龄。

据张氏后人张淦玉介绍,这棵银杏树饱尝了人世间的沧桑。1940年,(当时三人手拉手都抱不过来)日本侵略者来到姚桥镇百乐夹沟村,发现了这棵银杏树,于是鬼子就将银杏树砍倒运回日本做枪托之用。据老年人称,当时这棵银杏树被伐后,流了三天三夜的眼泪(根部流水)。

第二年,这棵银杏树根上又生长出了两棵树芽,如今这两棵树芽已经长成,其雄伟挺拔,葱郁庄重,春天郁郁葱葱,秋天遍地金黄,果实累累,令游客流连忘返。

文/张淦玉 图/土人


【版权声明】转发分享,传播中华孝道宗祠文化,功德无量!!!转载自大港信息网。版权归原作者,若有不当,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swh/131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