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可以说,修身是一个人一生的功课,人的福报和功名,都在修身的功夫里。关于如何修身,很多人向先贤求教,因为圣人之言,是通天理的,也经过了时间的考验。
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出自儒家经典《大学》第一章经文,内容说的是上至天子下到平民百姓一切都是以修身为做人的根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了第一位。
修身是中华文化的人生价值取向。“修身”一词最早见于《墨子·非儒》:“远施周偏,近以修身。”“修”的本义为“装饰、修饰”,后来引申为内在的修养。先秦儒家极为看重“修身”。比如,孔子多次提到“修德”“修己”,孟子提出“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荀子提倡“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贯穿于这些思想家论述之中的是,他们普遍倡导通过修身养性来砥砺品格修养和道德情操。
古人关于修身养性之道,特别强调一个“静”字、一个“忍”字。如,诸葛亮即有“非静无以成学”、“宁静致远”等,而曾国藩就非常推崇“忍”的功夫,“大柔非柔,以屈求伸”,为大志而愚柔、而忍耐。古人的所谓“修身养性”,实际上就是通过自我修炼来达到自我完善的一种途径,就是要把先贤之美德才学化为自身之习性功力。而要“修”要“养”,就首先要能“静”能“忍”,否则,心浮气躁,如何修得下去,养得起来?所以,“躁心浮气,浅衷狭量,此八字是进德者之大忌也。去此八字,只用得一字,曰主静。”“万事忍为上”,足见“静”、“忍”的重要。
“静以修身”的“静”字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有宁静之意,亦有孤独之感。宁静之意是指让焦躁不安发内心平静下来,静静思考自己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用平静的心境修养身心,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世界。孤独之感是学会孤独地与自己相处,以安静平和的心去思考一些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细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并从中吸取精华,去除糟粕,修养心性,升华思想境界。
中国古代思想家王阳明曾在谈到人的修养时说过:“克己必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意思是人们在修养时,要注意小处,永远不要给自己留下任何死角。否则,众恶相引而来,后果不堪设想。
问题是历代先贤留给我们修身的经典智慧非常之多,想要在短时间内研习吸收是不容易的。所以,很多人往往是学了这个忘了那个,关于修身的概念,头脑中还是一片繁杂,不知该从什么地方入手。大道至简,依据先贤智慧,其实关于修身,不管是聪明人还是普通人,只要平时为人处事牢记这六个字,时刻践行,那就了不起。
《易经》中说:吉人之辞寡, 躁人之辞多。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一句不妥当的话,足以毁掉大好前程,更有甚者会招来杀身之祸。这就告诉我们,话宜少说。不该说时,沉默是金,应一字不提,守口如瓶。
做一个人最难的就是说话。嘴巴是用来吃饭的不是用来说话的,一辈子要牢记这句话。因为人太喜欢说话了,而所有的祸患都是从你说话引出来的。中国人是天底下最敏感的人,你一说话他就想很多很多,因此对一个中国人来讲,慎言慎言,说话谨慎是最要紧的。
《易经》无妄卦告诉我们,没有妄念,没有妄行,最要紧的是修口德,不妄语。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乱讲话,乱讲话就叫妄语,就会招来无妄之灾。常看到,有些人不说则已,一说话就把人呛得够呛,因为他说出来的话实在太难听了。
一句坏话一旦说出来,人家就会传来传去,之后大家都会看你不顺眼,就会骂你。大家骂来骂去,迟早会产生讼。
记住,每一句难听的话,都是回头的箭,迟早会射伤自己。
体 勤
曾国藩说:天下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懒惰是我们普通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没有才华,就要拼勤奋,“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而且还有很多聪明的人,本可以有出息,他们之所以平庸无为,不是源于笨,就是太懒了。一勤天下无难事,成由勤俭败由奢。可见勤劳是一个人非常宝贵的美德。在《论语》中孔子也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的意思是教人说话要慎重,做事要勤快。很多人说了半天,始终没有行动。就算真的去做,也拖拖拉拉,别人急他偏不急。
孔子针对这样的毛病,特别提出“讷于言,敏于行”的良药。不是没有效率,便是心不甘情不愿,给人很坏的印象。勤快、伶俐、敏捷,大家都喜欢。
所以,每个人最好少说多做,说得缓慢一些,行动敏捷一些,才能成为一个受大家欢迎的人。
心 静
有句话说:人心当如止水,静则定,定则清,清则明。可见静是能生慧的。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同样的道理。
《道德经》第十六章更是强调说:致虚极,守静笃。“极”跟“笃”意思,都是极点、顶点的,就是说要做到头,不要做一半。
然后使内心保持原来的那种虚和静,那种无的状态,这样才能够有新的发现,才能够知道原来道清清楚楚地在这里,只是自己糊涂,看不见而已。“守静笃”,是要我们去除那些不必要的欲念,减少那些莫名的烦恼,使自己的心很安静。我们常常讲四个字,叫做清心寡欲,其实就是从这里来的。
什么叫做清心?就是把内心清一清,不要杂念太多。
一想到以前的老同学,各个都比自己厉害;一回想隔壁邻居,就觉得自愧不如,一回想这个一回想那个……这种欲念太多,本性就显现不出来,所以我们要时时勤拂拭,勿使心闭塞。
“寡欲”,就是把欲望减一减。
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也无穷无尽。然而不清心不寡欲,最后的结果是伤别人、苦自己,没有必要。但是减一减总可以的,不要让自己的欲望越来越多,才是致静笃的根本所在。
修身重在修行,想再多,说再多,没有踏踏实实去践行,就不是真知,无异骗自己,起不了作用。常常在心里牢记“言寡”“体勤”“心静”这六个字,平时自己遇到相关的情境,就认真去做到。日久天长,习惯成自然,就会养成一个完善的人格,获得福报,修得善果。
礼记·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人生一世,际遇不同,追求各异,有人鸿鹄志远,有人燕雀可安。
但无论追求大小,我们立身行事,诚信和人品才是永恒不变的根基。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zhuzibaijia/1579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大学》与人生|修身是做人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