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他创立的“心学”体系,集立德、立言、立功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遍及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我们熟知的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日本英雄西乡隆盛曾说:“修心炼胆,全从阳明学而来。”
圣哲的道路注定是寂寞而坎坷的。他的成长经历,使我们看到了人类心灵的无限可能性。
心灵甚至可以影响健康与命运。
修好这颗心,百病而不侵
在虔州时,陈九川病倒了。
王阳明说:“关于病这个东西,正确面对它也很困难,你觉得呢?”
陈九川说:“这方面的功夫的确很难。”
王阳明说:“经常保持快乐、乐观的心情,即为功夫。”
可能大家在现实生活中听闻过这样的奇事:
一个性格乐观的人得了癌症,即便做了切除手术,医生还是说他时日无多。
他决心利用所剩不多的生命,他开始骑行,想在生命的最后看看这个世界。
结果,他在这次冒险后奇迹般的康复了。
反而是那些躺在床上,态度焦虑、悲观的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失去了生命。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对于一件相同的事情,如果人的心情不同,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即使是病痛缠身,碰到很困难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心态积极,凡事多看看它阳光的一面。消极悲观是我们度过困难的大敌。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朦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天地之道,简易而已。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红楼梦》中的林妹妹本来就有非常严重的咳疾,在今人看来本就是一种肺病。却又经常给自己“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此类的消极暗示。
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忧思伤脾,惊恐伤肾,百病皆生于气 。如此以来,早有病根的黛玉更是病势沉重,自己也没有勇气与之斗争,十七岁便香消玉殒了。
消极悲观的情绪,就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杀手。
所以如果能修养自己的心,不论什么事都保持一种乐观开朗的心态,就能促使身心处于阴阳平衡,从而保持健康的体魄和年轻的精神。
王阳明在谪居龙场的时候,写下了一篇千年传诵的《瘗旅文》,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这是在正德四年的秋天,有一个从京师来的小官,带着一个儿子和一个仆人,从龙场路过去上任,阴雨天黑,投宿于一苗民家。
以“道”相通,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纲要性探析
首先阐明,人类存在“概念固化”的共性弊端——人为设定一个概念,就概念而概念,限于概念之中,错失对事物真相和自然大道的完整认识与实践,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以此,对待“概念” 应当遵循“立足本原,着重内涵,与时俱进,动态变化,解决问题,实事求是”原则。本文“宗教”及“道教”概念即如此,并以道教思想为基——大道相通,就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进行纲要性初步探析,体现出“道”本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在”的内涵特征以及宗教“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生存为本”的革新观,简述如下:
1、科学、民主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谐、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是,历史今天,人类生存面临重要问题:人本侵犯自然,物欲腐蚀心灵,多元各自政,信仰错乱方向……使得科学脱离人文,民主徒有虚名,和谐无从奠基,自由异化泛滥……人类生存所有问题归结起来表面看已经造成“天怒人怨”,实质则为“心灵劫难”。
2、宗教以探寻宇宙、生命、社会真相为本——唯有发挥宗教心灵导向、化解及抚慰作用——教化心灵,启发智慧,鼓励自由,约束放纵,消除愚昧,拯救狂妄,与政治、法律等社会诸多机能协调统一,促进构建人神共治,才是人类社会最终出路。但是,宗教内涵与形式两方面同时需要传承革新,与时俱进,以体现人文与科学、精神与物质、信仰与修炼、智慧与道德、治国与平天下相统一,而辩证处理宗教“教化”、“教会”及其与社会、国家、民族对应关系,探求并致力于实现人类生存之身心自由。
3、“人神共治”不同于历史上狭义宗教凌驾于政治之上的政教合一,而依据信仰、修炼与秩序管理的统一进行设定——立足自然整体观,既是原则,又是方法,还是目标,在精神纯美与世俗需求之间建立平衡,实现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是说,以人、神、自然共同智慧立足解决人性弊端,实现信仰、修炼、道德、良心、法律、秩序、民主、制衡等一系列社会目标的完善管理。
4、无论个体的人,还是社会群体,唯以“天、地、人”三道(规律、原则、方法)制衡才能够实现“人神共治”——“天道”代表心灵(心性)修炼,符合自然大道,“地道”代表不同地域、民族、国家历史传统,“人道”代表当前社会世俗需求。遵从三道统一,使得人类在满足世俗需求和拯救灵魂之间建立平衡能够实现。
5、面对人性“概念固化、执偏概全、欲望过度、元气损耗、言行不一”的共有弊端,人类遵从三道统一即在真理与邪说、正义与邪恶之间做出选择和平衡——培本固元,扶正祛邪,造福人间,减少灾难,体现出天有好生之德。
6、当前宗教及整个人类出现问题积弊已深,非“多元一统”不能解决问题。多元化的思想混乱——“百家争鸣”时代如何实现“一统”?唯有宇宙之“道”贯通天地,贯通万物,贯通多元化思想,冲破概念固化,萃取内涵实质——实施革新,才能够在人类文明的继承中糅合当今成就得以实现——既尊重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多元”存在,又使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回归(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民族、国家或共同体的“一统”。否则,各自站在自我立场,各自服务自我利益,只能导致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7、革新在于应用。应用在于适宜。适宜在于立足现实,体悟大道,传承历史,糅合文明,开拓进取,不拘一格,相对圆满有效解决人类当前及未来存在问题。
8、道教以宇宙之“道”为最高信仰和教化依据。“道”做为万物诞生的本原,不仅是意识形态的概念存在,而且是超越意识形态的客观独立存在——其前者存在远远不能够真实反映后者,决定人类现实问题永远需要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所以,“道教”做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客观独立存在,远大于概念存在,不应被概念束缚和局限,而立足真实体验及当前状况,并以历史传统为依据,做以调整、补充和完善。
9、道教即中华祖先以“道”的理念赋予子孙后人(龙的传人)之教化,包括狭义道教——具有特定教义、教规、仪程、团体性质与广义道教——具有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实施全民教化性质的统一。史实证明,道教源自中国远古文明,自盘古开天至三皇五帝以来形成整个中华文明史“道统”传承——正是中华民族早期祖先对“道”的天人合一的实践、认识与教化,才形成并维系中华博大文明。如果脱离狭义与广义道教的存在,中华民族及文明将不复存在。以此,完整、真实的道教概念与“无神论”及社会学者通常所谓“道教”概念有本质差异,前者认为道教由中华早期祖先人神直接沟通直接创立并演变,后者则狭义认为由张道陵创立,并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产物,形成对道教的割裂认识。
10、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以“道”为存在根本和演化,顺则生,逆则亡。“道”的实质即具有“阴、阳”两种相对属性平衡一体的混元真炁(气)——同时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灵性)的统一,造化生成万物,化身宇宙至尊,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依据不同体悟对其称谓不同,如“盘古、盘古老祖、鸿君老祖、玄天老祖、皇天老祖、元天真人、天真皇人、无极老祖、无极老母、无量天尊、祖始爷、老天爷、天帝、上帝、真主”等,凡蕴含“开天辟地创世纪、宇宙永恒至尊大神——造物主”之称谓,概指其也——智慈兼备,威仪大方,法力无上,人神共仰。人类信仰其,与其能量和智慧沟通,既祈保平安,又实现心灵回归终极价值,等同追求与遵循自然大道——高扬真知与慈善(顺从自然规律),力挽无知与卑劣(违背自然规律),体现出信仰与修炼、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具有教化及拯救人类普世价值。
11、道教对混元真炁具有独到而系统认识,认为混元真炁不仅孕育造化最初生命盘古,而且对于“开天辟地”起主导作用,称谓“先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天地生成之后阴、阳二气交合形成“后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三”,具有诞生生命万物的本原能量和信息,称谓“灵魂”——灵魂元炁相对宇宙而言属于“后天”,但相对生命肉体而言又属“先天”。同时,生命肉体由父母阴、阳精气物质交合之元炁(受精卵)孕育生成——两者“元炁”对于生命体而言同属“先天”,共同构成生命体具有能量与智慧的本质存在和有机运转。但是,大多生命体失却清静心,不认识生命本质与修行,对于元炁只知用而不知节,更不知养,造成身心疲惫,愚昧昏沉,害己害人,苦不堪言。另一部分生命体心态清静,静则阴阳平衡合于元炁特征,元炁得以节、养,生命体获得运转必须的能量与信息(灵性、智慧)。以此,以提升灵魂能量和信息的修炼称谓“修真”,修到一定程度即所谓“明道”或“得道”,并以炁的是否充足反映出“道行”高低。
12、人类战争、冲突不仅发生在同一宗教与文明之内,而且发生在不同宗教与文明之间,反映出人类本身对绝对永恒“大道”真理认识及实践的局限性与悲哀性,同时反映出人类所认识及实践的永远只能是相对真理,即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永远不能代表绝对真理,唯有宇宙至尊能够代表,但其隐于无形,从来不曾直接临世,仅以派遣使者方式传播文明,形成相对真理。以此,对“道”的虔诚、虚心信仰和修炼必将成为全人类共有课题(任务),而使得人类有神论、无神论以及各宗教信仰、修炼者走到一起:同根同源,道炁相连,感应无形(大道),实践有形,克服小我,存异求同,共同谋取和谐生存最大福祉。
13、宗教以“人、神”共同存在为存在——依据“阴阳互根、对应并存”原则,人的灵感反映来源于神,有什么样人就有什么样神。反之亦然。人、神表现为同一生命本体的“阴”、“阳”形态。由于“阴”、“阳”形态不同,人、神以“灵魂感应”、简称“灵感”沟通。“灵感”来自于个体的人的灵魂反映,与个体的人“道行”——真实反映“道”的能力有关,仅代表个体的人的认识。以此,神既是客观独立存在,又是人类意识形态的反映——人即神,神即人,人、神既独立又统一,辩证表现为神支配人,人体现神。而可以说,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文明与智慧代表其人、其民族之神的法力与智慧——在世界范围,神不是永恒唯一的概念,而具有民族性、宗教性、历史性。不同宗教信仰的神,与不同民族或人群有直接文明渊源,或有一定血统渊源。同时反映出,人类文明复杂历程代表神界复杂历程——神界与人间大致对应。也就是说,人、神虽然“意识形态”和“生存方式”不同,但是共同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只有“大道”永恒,人、神以“道”相通,共同遵从。
14、在世界范围内,一定意义可以说,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诞生一个民族,或者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就没有传承生命力!而值得自豪的是,唯一仅有中国“盘古开天地”神话传说或道教神学具有思想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完整统一,反映中华文明对于世界(宇宙)本原高度认识,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断线的文明。因此,中华民族无论将盘古做为“中华根祖”景仰,还是做为“天帝至尊”景仰,都具有“法力无边,智慧无上”史实依据,使中华民族自尊、自强、自信、自豪、自责、自励,屹立世界东方。以此,道教“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以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 思想,称谓“道德文明”——不仅以“道”的真理认识直接转化为科技与文化艺术生产力,而且以“德”的人文实践直接决定社会和谐与进步发展,谋取实现人类生存身心自由,树立人类文明典范。
15、客观而言,地球生命、包括人类如何诞生及确切诞生时期,今人难以考证。也就是说,没有充足理由断定人类是地球最初及永恒生命——以及万物之灵。但是,可以断定,人类是自然界诸多生命曾主宰地球之后优胜劣汰——“合道则生,背道则亡”的成就——反映出天帝造化万物,并选择遵从其旨意的不同生命主宰地球。以此,可以说,只有人类诞生之后,才有人格化的天帝存在。如果人类违背天帝旨意,必然有其他生命以“道”的原则和方法取代人类主宰地球,人类或者不能够存活,或者任由其他生命支配和奴役——既是天帝旨意,又是大道选择。
16、依据能量不灭定律,如果人类不能够存活地球,则灵魂必然向其他时空转化。如何转化?能量及智慧低者,转化地球,为其他生命(邪灵动物)所主宰。绝非虚言,现实生活“邪灵”附体祸害人类事例——各类精神病、顽固绝症、流行疫病等比比皆是。只不过人类主宰地球,这种事例还相对属少数。另如人类历史上暴政者,除自身邪淫外,受“邪灵”支配造成人类大范围劫难。只有提升灵魂(元气)能量和智慧,向地球以外适宜生存的时空转移才是出路。以此,人类有生必然有灭,没有绝对永恒,人类生存唯一重要意义在于立足世俗需求实现灵魂升华,相对实现身心自由。
17、本质而言,人类劫难唯一归结为心灵(灵魂)劫难,元气耗散,不知亦不能回归,坠入“邪气”侵袭苦海之中,非天帝所代表正神拯救与自我修炼不能免除。所以,人类虔诚信仰天帝(及神界)价值和意义在于人类以“心灵回归——清静”方式获取造化人、神共同的本原——元气(混元真炁),以修持生命必须的能量及智慧。接下来,人类又持续以“阴阳平衡”为特征的元气相对持久维持心灵清静,提升道德素养。所谓“人不远道,道不远人”,以实现“我生存,众生亦生存;我自由,众生亦自由”,而实现人类生存(和谐秩序)良性循环。以此,体现出(宗教)信仰与(元气)修炼的统一,具体表现为天帝教化,启发智慧,清静自然,节制欲望,化解仇恨,宽恕博爱……
18、关于正、邪——天道循环,宇内没有绝对存在——“正、邪”只是概念上的划分和相对存在,正中有邪,邪中有正,正、邪象征生命或者事物生长、化育及衰败、消亡自然规律的内在因素及表象存在,并且相互转化,对生命存在或事物运转发挥相互依存重要作用——现代科学证明有“正、反”物质同时存在。对生命体而言,正、邪有内外之分。并由于生命存在“有诞生必然有消亡”自然固有规律,邪气通常不同程度胜过正气,以邪气占主导,所谓“十人九邪”。这是任何生命包括人、神不可完全扭转的。只有发挥人、神做为主观能动性,修养补充先天元气,才有可能相对改观——人、神元气充足,代表其“道行”或者说“功力”高深,也就是说元气造化万物、所固有阴阳平衡“清静”的能量和灵性相对较大,大于人体内邪(气)与外邪(气)总和的能量及灵性,而使正气暂时胜过邪气,即正气上升,邪气下降,使生命体身心相对逍遥自由。以此,即便是神、更何况人唯有修持元气、超越“正、邪”才能相对持久实现身心自由,而摆脱或延缓正(神)转变为邪(魔)的生死轮回。
19、宗教对人类生存发挥重要积极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由于人性弊端)人类在宗教信仰过程中始终不可避免存在“不求真而信,不务实而信,不全面而信”—— “迷信”及宗教异化变质问题。也就是说,迷信及异化不是宗教本质,而是宗教产生、传播、信仰过程不可避免的衍生品——有正信必然有迷信,有正统必然有异化,宗教必然存在某些不完善以及败坏声誉的诸多事例,或使宗教脱离“教化”内涵实质,仅存“教会”外在形式,产生“伪宗教”或不完善宗教,或严重发展到宗教对立面,产生所谓“邪教”——具有“精神鸦片”——欺骗性及伪科学性特征,极大伤害人类信仰情感及需求。以此,世界任何宗教都存在宗教本身的两大派系或者说两大属性:“正教”与“邪教”,中国神话作品《封神演义》所谓“阐教”与“截教”——其不是某一宗教称谓,而是宗教本身“正、邪”两大属性的相对概念,核心问题在于是否遵从大道真理。
20、宗教代表不同地域文明及相对真理。世界宗教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信仰(宇宙)至尊的割裂认识与专制独断——“唯我信仰才是真神,唯我信仰才是最高”。同时,正是由于交流传播过程中“反客为主”的状况激化与挑起宗教冲突。
21、世界上任何一个宗教(只代表地域文明及相对真理)都不能独立解决世界问题。世界宗教和谐共处在于遵从道德文明: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以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体现出人类为同一“大道”所生、世界宗教和谐共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2、世界宗教“阐教”派系需要交流合作,条件成熟时召开“弘扬大道精神,树立宗教正信,共谋人类福祉”世界宗教大会,承担世界宗教和谐共处主导责任。
23、宗教信仰者以信仰与修炼的统一,人神沟通,道炁相融,追求自由而无时无刻不自由,消除愚昧而无时无刻不愚昧——永远是“道”的谦卑信仰、修炼者。
没想到,第二天中午有人从那条路过,就发现了官员的尸体。晚上,官员的儿子也死了。第三天,就连仆人都没有逃过厄运。
听到此讯,王阳明悲伤之余,命两名童子去把三具尸体埋了,并感慨地说:
我早知道你会丢了性命,前两天,我隔着篱笆都能看到你愁容满面,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如果你真的贪恋这五斗米的俸禄,开心地去上任有何不可,为什么要这么不开心呢?
要知道,此去路途遥远,餐风宿露,攀越崖壁,更是难免要劳累筋骨,消磨心神。周围还带毒的瘴气,如果在这种时候积郁伤心,内外夹攻,岂有不死之理?
我离开故乡来到这里也有两年了,同样也经历了瘴毒的伤害,但却能安然无恙,就是因为我始终保持着豁达愉悦之心,没有一天是像你这样郁郁寡欢的。
正因为王阳明无论在多糟的处境里,都能保持一份愉悦、快乐的心情,他才能撑过贬谪路上的种种苦楚。
他被贬谪到自然环境恶劣的龙场时,跟随他来的仆人都病倒了,唯独他一个人无事,这就是乐观的力量。
所以要想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关键就在于如何引导和掌握自己的心境。
现代社会就是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人们的内心普遍承受着一定的负面情绪,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乐观起来,必须学会自我调整。
修好这颗心,好运自来临
王阳明针对练习书法曾说:“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古人不管在做什么,随时都在用心学习,等到心精明透彻了,字自然也就写得好了。
他将这些方法总结为八字真言:凝思静虑,拟形于心。
这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大秘密:你心中所想的一切,最终会把与之相应的事物吸引过来。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虽然无数坎坷,历经磨难,但令人惊奇的是,每当他处境危险,看似的关键时刻,总有贵人和转机出现。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有意无意中运用了这个方法。
因为无论在怎样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都能很快调整自己的心境,尽量保持在一种淡定、愉悦、快乐的状态中。
在这种状态里,呈现在他心中的心理图像,必然是积极向上的,对人生的美好追求和对事业的热忱心态,自然会增加他接触贵人的几率。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假如一个人过多地关注那些负面事物,就会把一些负面因素留在自己的心里,甚至深深地刻印在潜意识中。
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苏轼,也有着一段充满负面压力的人生遭遇。
苏轼以文学才华著称于世。然而人生如戏,在文化的世界里纵横捭阖的苏轼,却没有一个顺遂的仕途。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一贬再贬”来形容。可是这一切都消磨不掉一代文豪的潇洒气度。
他的贬谪指路贯穿了几乎小半个中国,他本是湖州的知州,因为乌台诗案受连累,直接被抓到了京城,遭遇囹圄之灾。
几年后,苏轼被侥幸释放,却又被贬到了黄州。王安石变法开始之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杭州、颍州、扬州、定州、英州、惠州、詹州,都曾是苏轼的谪居之地。
仕途不顺的苏轼并没有消沉,相反,他励精图治,专注于这些偏远地区的民生问题,很快就得到了百姓的爱戴。
苏轼除却文采的另一个绝技,就是化痛苦为快乐。
被贬到岭南,他就愉快的趁机吃起荔枝,写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佳句。
被贬到靠海的惠州,他又开心的趁机大吃生蚝,并且开始自嘲起来,声称担心朝中大臣知道了,要来和他抢。
贬谪的可怕,无非就是三点:贫、病、惧。
可是苏轼却是专注于美食,民生和创作,让生命在逆境绽放出了一种别样的风采。
想要获得真正的幸福感,就要学会 “凝思静虑,拟形于心”,让自己的心灵获得安宁,我们要让那些更美好的,有价值的目标成为苦难中的灯塔。
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那些有价值的事情上,才能逆流而上。
修好这颗心,自律是首要
王阳明说:“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白天磨炼功夫觉得烦躁,就去静坐;如果感觉懒得读书学习,就去看书;这是对症下药。
他告诉我们,修心的要点,就是要学会克己自律。
要做到克己自律,关键在于每天坚持做一点自己懒得做,但却有意义的事情,以此来磨砺、调控自己的心性。
换句话说,就是要学会引导自己进入最佳状态。
这样,你便不会因为惰性和义务的矛盾纠葛而痛苦。
久而久之,当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自律也就成为了人生的一部分,一切水到渠成。
也许有的读者朋友不赞同这种自我管束,反而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一种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学习、读书、做事,以为这样才符合心理学及大脑思维的规律。
的确,人类的大脑只有在愉悦、快乐的状态下才是效率最高,思维最活跃的。但是扪心自问,读者朋友们,真的不会觉得自我提升也很枯燥吗?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有利于你的事物,不一定会让你舒服。
放弃学习而选择安逸,就是人性的弱点。
所以,想要修炼内心,最重要的就是克服人性的弱点。对此,王阳明和曾国藩都主张:咬牙做去!
人是一种十分矛盾的动物,强大的惰性与巨大的潜力在体内共存,在没有自我要求的前提下,很容易变得拖拖拉拉,一无所成。
而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和强迫之后,人生有了目标和动力,人的潜力才会被激发出来,完成生命价值的质变。
可以说,世上的许多事情都是被逼出来的,人必须强迫自己,才能将自身潜在的才华和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个人连自己都管理不好,又能做成什么呢?
人都有坏习惯,心灵都会受蒙蔽;所受的蒙蔽越重,强迫自己就越艰难。
但是成功没有捷径,只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功夫,在一次次强迫的磨砺中,一步一步消除坏习惯,才能恢复心的本来光明。
这就是王阳明为我们指出的路。
所以,凡事多强迫自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修为和成功。
修好这颗心,减压不可少
王阳明说:“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
读书和作文,怎么能牵累人呢?人其实是被自己的计较所累。
这句话道出了人之所以活得累的根本原因——精神的内耗。
这内耗则来自内心对得失的计较。
比如你做一件重要的事,会希望做的好、害怕做不好,按自己交着做得好会怎么样,最不好又有什么后果,内耗也就开始了。
焦虑,本就是由内耗中产生的。
在这种状态下,必然会在那里患得患失,杂念丛生,很难高度集中精神,进入高效率的工作、学习状态。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当然就不会有好成果。
怎么应对?王阳明告诉我们,只要心灵提升到一定境界,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就不会给心造成牵累;即使有了牵累,也能及时发现,及时解除。
比如说学习新技能的时候,我们知道求快之心不可取,那就放下它;
和人交往的时候,我们知道嫉妒之心不可有,那就丢弃它。
如此一来,就是一个完全没有自我计较、纯为天理的心。
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更高一些的目标与追求,这样心灵就能从眼前的事情中脱身出来,立于更深、站在更高去看待这件事情,也就不再有那么多的计较了。
这样就能做许多事而不为其所累。
这是究竟是怎样一种心灵境界呢?
王阳明说:“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圣人的心就像明镜,清明可鉴,任何事物都可以映射,等它们去了也不留下任何痕迹。
庄子也曾说过一样的话:“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心灵只有如此,才能在处理各种事务时悠游自如,从容不迫,应变无穷。
在今天这个迅速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这种“心如明镜”的状态,反而能生活得更轻松快乐一点。
今天的人都追求快,古人则说:欲速则不达。
尽管我们想快,但心理急躁,就会失去冷静、从容处理事情的能力。这种现实不随人愿的落差导致的无措与痛苦,其实就是一种“我执”。
而王阳明的心学,提倡的正是破除“我执”,得到真正的快乐。
其实,我们的心灵本来蕴含着无限潜能。过多的苛求和执念,有时只会加重你的自责,束缚你的思维,拖缓你的效率。
如何才能拥有这种状态呢?答案就是一个字:闲。
此刻,读者朋友们可能会有所不解,在焦头烂额的情况下,闲情逸致,有何用呢?
请问各位朋友,那么一味的沉浸在我执的折磨中,就有用了吗?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处境越是风刀霜剑,越要寻得一份闲心。
闲,有两种,一种是人闲心也闲,给自己一些时间,从繁忙中脱身出来;一种是人忙心不忙,这是需要靠人的闲去养,和在觉察克制中去修的。
无论哪种,其实对我们做事都有益处;反而是悲伤和焦虑在拖我们的后腿。
这也是庄子说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除却成功和拼搏,你还能拥有更加色彩斑斓的世界。
连感受快乐的能力都没有的人,会更难追求幸福。
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当你觉得诸事不顺,身心俱疲,却成绩甚微的时候,也许你该将眼光投向自己的内心,去战胜自己的陋习,解开自己的心结。
若能把心中之贼破掉,学业、家业、事业就会改观,解决人生困境,便如釜底抽薪。
此心光明,此生才会光明。
本文作者:王守一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zhuzibaijia/1395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四十八个成语四十八位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