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洪尘,hfls2021届学生,预录取香港中文大学。
01丨引子
本是两本书的笔记共四千字的量。但我读书过程中却越来越觉得《苏菲的世界》与《西藏生死书》有着许许多多的相同之处。生死本就是一门哲学,于是小女不才,两本书的笔记便合起来写了。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苏菲的世界》(来源于柏拉图著作 Sophist)
《西藏生死书》的作者索甲仁波切在书中深入讨论如何认识生命的真义,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帮助临终者和亡者。
02丨关于“好奇心”
说到《苏菲的世界》这一本“简易版”西方哲学史,大多数人对它印象最深的无疑是那句话——成为一个优秀哲学家的仅有条件是要有猎奇心。在看书的时候,那“魔术师的礼帽”和“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着实给了我极大的震撼。
婴孩时期的我们对一切的一切——无论是天上徜徉的彩云,还是土地干涸的裂缝;不论是小鸟唧唧的欢歌,还是周遭人们的笑语;甚至是海面的波涛,夜空的星宿,人体的构造,机械的组装……无不怀有强烈的好奇,总是睁大了眼睛,仰着小脑袋问大人们:“为什么?为什么?”然后知道了答案,然后去观察它接触它熟悉它,然后似乎理解万物一切的存在都是理所应当的,然后自然地漠视它。
于是脑袋瓜里的疑惑成了脱口而出的“我知道我明白我懂”,于是眼里盛满了老成、冷漠与麻木,一边不再新奇一边抱怨枯燥,于是一头栽进“升学考研,买车买房,娶妻生子”的“人生大事”中,于是不再讨论些什么“我从何而来,世界是否真实”这些没有用的傻问题……
这是成长的进步吗?不,这是思想的退化。保持好奇心意味着发展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对“习惯生活的机器”的救赎与挣扎,亦是寻找本觉——真正的自我的一种修炼途径。保持好奇心,是应对世界的唯一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哲学家们总有一句话挂在嘴头——世界从何而来?那追溯宇宙的源头,探求心灵的本质,是否这才是触及灵魂的问题?是,这是好奇心所引领我们去认识的源头,却不是人们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佛祖所说,我们都是中了毒箭的人,当务之急是明白怎样拔箭上药,而并非揪着“箭从何而来,谁造了箭”的问题不放。因此我们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关于生死之真理。
让我们再回到“好奇心”的主题上来。在《西藏生死书》里,大师们认为应当怎样保持好奇心,寻找本觉呢?说是怎样保持好奇心,更深一步理解,是怎样客观而平静地看待自己生起的念头或情绪呢?诚如敦珠仁波切所说:“不管有什么认知产生,你都必须像小孩子走进庄严的寺院:他看着,但执著却一点也不能进入他的认知中。”
这让我想到8月中旬我在天中山寺庙居住的那段日子,日日念经却又不懂什么意思,纳闷法师为何不加以讲解。下山询问父亲,父亲说,想必是怕你们扰了心神吧。经文本是神圣而智慧无穷的,本来心无杂念的你们若是知道了其中的深意便会分神去揣摩去思考。却失了它本身一心一意的神圣感了。
每个人揣摩的方式不同,思想境界不同,读经时哪怕一个凡俗念头的生起都为神圣的经文掩上了灰尘,意义便不那么深远了。因此,你让每一件事都永远那么新鲜、自然、生动和纯真。当你让每一件事物都保持它的原状时,它的形状就不会改变,它的颜色就不会退去,它的光辉就不会消失。不管出现什么,都不会被任何执着所污染,因此你的一切认知都是本觉的本来智慧。
你就像天空一般,当彩虹出现时,你不受到任何的谄媚;当云出现时,你也不会特别失望。你有一种深沉的满足感。你将永远保持喜悦,心中一直都有微笑沸腾着。是“好奇心”造就了这份幸福感,或者说,是以“旁观者”的那份新鲜感对本觉的修炼,并挥笔写下天清月圆的豁达。
03丨关于“一些哲学大家的理论的思考”
史宾诺莎——以永恒的观点来看每一件事。
外在的环境限制了人“自由”发展——无法控制发生在体内的每一件事,无法“选择”自己的思想。“人没有自由的灵魂,他的灵魂多多少少被囚禁在一个类似机器的身体内……人可以争取自由,以便去除外在的束缚,但他永远不可能获得’自由意志’。”是啊。世间外物都有他存在的构造,有生来就被决定的一些东西。比如一个天生色盲,他所见的世界一定与我们普通人不一样。而动物昆虫的眼部构造也与人类不同,它所探索到的世界与我们所探索的世界是全然不同的。种种注定了我们早已被圈定在一个“有限”之中。因此可以说,永远不存在一个客观世界。在物质的世界,人类只能尽最大的力,探索有限中的无限。但在精神世界,我们确实是可以探索无限的,以澄澈的心灵触及灵魂深处,探索自然、宇宙、与我的真谛。
洛克——我们不能说一个苹果是绿的或酸的。我们只能说我们感觉到它是绿的或酸的。
英国分析哲学的里程碑——《人类理解论》
思考一
“感觉”是一个极为摸棱两可的词。仔细想想,似乎身边的一切我们都是通过五官去看听闻触碰。我们感受到的一切似乎只是一种感官体验(是方是圆是软是硬)。却没有一样东西能让我们察觉到它本质的存在。正如柏克莱经验主义的逻辑,我们无法察知我们所感受到的事物是否真实存在,我们无法妄言一切感知事物之下的真相是什么……多么奇妙而可怕的想法!物质世界到底是否真实?世界是什么又从何而来?一切问题似乎又回到了根源。讲到这儿又隐约呼应了之前敦珠仁波切所说,不去熟悉不去妄言,客观而平静地看待一切,或许这是寻找到真相的一道明路。可又有谁能做得到呢?
思考二
洛克将感官的性质分为“主要”和“次要”两种。所谓的“主要性质”指的是扩延世界的性质,如重量、运动和数量等等。我们谈的是这类特质时,可以确定我们的感官已经将它们加以客观地再现。但事物还有其他特质,如酸或甜……——《苏菲的世界》
既然洛克所阐述的“主要性质”确实是外在真实世界的特性,而其具有物质的实体。但这所谓的“主要性质”难道不是我们人类,外界,为了更好了解自然而通过感官定义的吗?这些“定义”是由不断实验、计算和总结得到的。本不存在,亦不可代表什么。可以说,这是不断总结经验得到的“特性”。经验终究只是“大多”,在我们还未找到一个不符“特性”的物质的前提下怎能妄下定论?正如世上的乌鸦,只能说我们目前还没有看到过一只白乌鸦,却不能说它不存在。
那么,我们怎样确定“主要性质”就可以反映物质的真实情况?且不说我们正被装在“封闭的机器”里,怎能了解“限制之外”的无限认识呢?假设我的疑问有理,那我们所认识到的,接触到的一切事物本质是何,实体在哪儿?看来,一定程度上来讲,这个世界可谓不真实且不存在的啊!我们真的是血肉之躯的人类吗?我们的世界真是由真实事物组成的吗?或者我们只是受到了心灵的包围?既然如此,所谓荣华富贵,可不就是如梦幻泡影?那一直对我不甚友好的科学,学了有何用?还不如去钻研哲学。
思考三
早在几千年前,柏克莱就说过:我们对于时间与空间的认识可能也只是我们的心灵所虚构的产物而已。施一公老师在他的演讲中有提到,时间是相对空间的概念。在宇宙中,时间其实就是运动,也就是空间。可是他所说的这一切,也是通过我们的观察,及“感官”得到的。那我是不是可以这样设想,也许在某个无限的世界,空间也只是相对一个未知事物的感念而已呢?是否,在某些领域,科学一直在追赶哲学的步伐?
从古到今的哲学理论都在不断融合与发展。在十九世纪,达尔文开始研究进化论,这可不就是当今生命科学的一个基础吗?而现在的高科技设备却也在研究证实早先哲学的一些理论。或许在不远的未来,越来越多的理论证实,科学与哲学将渐渐融合。科学哲学之间的关系原来不可以言明绝对,相互促进,相互羁绊,真是妙不可言!
萨特——人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
让-保罗·萨特(1905.6.21-1980.4.15)
因为他并没有创造自己,但却是自由的。因为一旦被扔进这个世界里来,他就必须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一开始读这段话我百思不得其解,看似有很多矛盾点,像绕口令一般。沉下心来,我冥思苦想。也许正是因为人并没有创造自己,因此他并不了解自己,他的身上充斥着许许多多的“不确定性”。但他是自由的,此处的自由或是指不受“绝对的限制”,没有永恒的规范,不受“强制的命令”,因此使小恶魔因子有机可乘,因此选择便显得至关重要。缘起性空,可谓心决定了存在的世界。
“自由地选择”似乎妙不可言,但人类贪婪的本性总是蠢蠢欲动让我们选择追求,追求拥有。殊不知少则得,多则祸,得到的愈多了,不免为它所缚为它所惑,怎能不苦呢?并且只要是一个善良的人,内心必定有信仰,道德规范是存在的,个人“理性”和“是非判断”是存在的。一旦做出选择势必承担相应的责任,否则将受到自身“理性”的谴责而不痛快。或许本身来说,做出选择,判断是非,承担责任及克服欲望,权衡“多少”等一系列事情,就是所谓“自由之苦”了吧。
04丨关于“面对死亡与真实自我”
佛陀说,“人生就是一连串心灵与肉身的变化,使人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婴儿与成人不同,今日的我已非昨日的我。没有什么东西是‘属于我’的,也没有什么东西是我。”因此,并没有“我”或不变的自我。我想,此处的“我”应当是“肉体的我”,但一定都有一个“真实的自我”,从而构成每个人的独特性。
柏拉图说:“每一种生物都是理型世界中永恒形体的不完美复制品。”现在的迷失在灯红酒绿中的我们的形体,不过是洞穴中皮影戏的投影罢了,我们牢牢记着“知足常乐”的“佛系人生”之道,努力把这本是虚无的斑驳投影勾画得愈加精致,却不去“跑出洞穴”寻找自身不朽的灵魂——真正的自我。而按柏克莱的理论,真正的自我——这个你唯有放弃自我(凡俗的自我)才能感受到的东西——就像一股神秘的火焰一般,会燃烧到永远。也许这里对于虚无自我与真实自我的譬喻过于抽象,那么一下内容或许便于理解。
“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拟的身份之下,一个神经兮兮的童话世界里,跟《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假乌龟差不多。在激情的催眠之下,我们太过着迷于建房子的快感,竟然把生活的房子盖在沙上。”——《西藏生死书》
我似乎朦胧了解了《苏菲的世界》开篇所提:我是谁?
姓名、学历、国度、语言、财富,一切的一切真的能代表我们吗?可悲的是,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用这些标志了我们。因此习惯,甚至可笑地认为自己就是这些“象征”的集合体。其实只是催眠。扪心自问,或者说,在极深极深的内心中——也许有人已经麻木得根本不自知,已经成为这个如梦幻泡影般世界的囚徒,甘于自蔽双眼,一叶障目——内心深处,我们每个人或清楚或模糊得都明白,房、车、工作、朋友,我们的“传记”只是我们在脆弱而短暂的支撑上寻求的安全感罢了。就像小孩儿玩捉迷藏,蒙住眼睛以为别人看不到我。那个懦弱而胆怯的我们怯于面对真实的自我——完全赤裸裸的,被摘掉所有标签的自己。
而这样的自己,死亡迫使我们自视。它是反映生活的一面镜子。生前所做所感受的一切事情,或小或大——不论是无意间的举手之劳,还是习惯性的善意问候,亦或是经历背叛的无声质问,还有不为人知的罪恶举动……记录生平的长镜头毫无保留清晰显示在那镜面中。当“标签”被毫不留情地撕去,剥离那些熟知的支撑,面对一个焦躁而恐惧的我们朝夕相处的“陌生人”,你敢于正视它吗?这样的恐惧过于强大而使我们忽略了正视自己之后的海阔天空。因为在死亡的那一刹那,凡心及其愚昧都跟着死亡,而且在这空隙之间,像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的心性,霎那间显露无疑。这个根本的心性,是生与死的背景,正如天空拥抱整个宇宙一般。
我们总以无聊或琐碎的喧闹试图使自己更加“真实”,试图填满每一个时刻以保证我们的“存在”,以保证我们不会单独面对这个“陌生人”。只要对自己观察几分钟,我们将发现心就像跳蚤一般跳来跳去。念头总会无端地冒出来。我们每一秒都被混乱卷席,沦为善变心的牺牲品。我们生活在一个个虚拟的——或者说短暂的身份下,不可救药地持续浮夸下去,笨拙地试图使“洞壁上的投影”真实得可信。直到死亡粉碎了幻想,拖我们离开“蜗牛小小的躯壳,自制的糖果屋”,逼我们走出洞穴看到“皮影戏”的实物。
那么如果我们对更深的实相一无所知,我们会变成什么模样?
《入殓师》海外版海报
也许这就是我们害怕死亡的原因。既然明白了原因,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平静正视死亡,接受它的到来并且尊重它。并没有什么好惧怕的,俗气一点儿,正如伊比鸠鲁所说:“死亡和我们没有关系。因为只要我们存在一天,死亡就不会来临。而当死亡来临时,我们也不再存在了。”因为死亡是事实无可避免,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生命是否终结,因为手中唯一紧握的只有“当下”,所以为了让我们的人生更清晰从容,我们需要随时准备对下辈子的准备。并没有什么好逃避的,因为就如《入殓师》中所言:“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
你知道吗?《苏菲的世界》和《西藏生死书》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是将会影响我一生的经典之作。
工作人员
一审 hfls2021届 江俊言
二审hfls2021届 林达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zhuzibaijia/1379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生肖狗不能配什么生肖
下一篇: 生肖鸡不能配什么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