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部旷世经典的诞生,必然都是对此前人类文明的大检阅。《易经》的形成,也同样根植于并深刻反映了此前华夏文明的文化硕果。
《易经》思想,当源自上古。如果按照柏杨先生对历史的划分,当最迟源于半信史时代之前,甚至有可能源于文字发明之前的心口相传的时期。比如《易经》中提到的《洛书》,可以称为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洛书》最早记录在《尚书》之中,然后就是出现在《易经》之中。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形意墓,距今约6500多年,其中就已经出现了河图四象。
可以确信的是,《易经》出自卜官、筮官之手,也就是是由卜官、筮官们写成的。什么时候有了占卜,什么时候就应该有了《易经》的思想。当有了符号和文字后,卜官筮官们陆续把一些成熟的思想或者常见的问题的卜筮结果进行总结归纳,便逐步形成了《易经》的雏形。
可以肯定的是,这本书不是一个人完成的,而是经过多人甚至多代人之手才完成的。
以前的人们对自然与人圣变幻规律的认识模式,从没有超越阴阳八卦的思维框架。《易经》一书,处处闪耀着传统文化的光辉,它既是传统古典哲学与文化的源头,又是上古传统古典哲学与文化的集大成者。
阴阳的概念,早已有之,这一概念就始终贯穿于《易经》一书中。
《易经》以卦演象,以象说理儿,这“卦”就颇有些来历呢。《系辞传》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为渔,盖取诸离。”
也就是说,八卦是上古三皇之一伏羲氏创造的。但也有说是也是上古三皇之一的神农氏所创造的。
这两种说法虽然不一样,但自古就都存在,至今没有定论。也或许两种说法根本就都不对,因为古人历来提倡述而不作,往往有些人为了自己的思想能够为人所信服所接受并能够流传千古而假托古人的名义。这种情况在古代屡见不鲜,《黄帝内经》这本书的形成也是这样。
其实,究竟是谁创造出了八卦,并不是最重要的,也极有可能不是一个人甚至一代人创造出来的。重要的是,这足以说明《易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八卦产生以后,又陆续地形成了此后的重卦,也就是六十四卦。重卦就是将八个三爻卦两两重叠,从而形成六十四卦。重卦的产生更是扑朔迷离,说法更多了。有人说是伏羲自己创造的,也有说神农氏自己创造的,更多的说法是周文王创造的。典型的说法是“伏羲画卦,文王重卦”之说,就是说文王将伏羲八卦两两重叠创造出了六十四卦。
重卦的产生,是《易经》产生的直接前提条件。《易经》的主体内容,就是以这八八六十四卦为纲。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这一说法几乎可以说几成定论了。大概文王推演《周易》,主要是对六十四个重卦进行了排列、命名,然后给每个卦注上了卦辞,据说这是文王被囚羑里时所作的。
卦的每一画,叫作“爻”,也叫“卦画”。每一个八卦有三个“卦画”或叫三个“爻”。每一个重卦就有六个“卦画”或者叫六个“爻”。后来又给每个“爻”注上了“辞”,就称它为“爻辞”。爻名和爻辞有人说也是文王所作的,更多的说是周公姬旦所作。
卦名卦辞和爻名爻辞的出现的最大意义,在于使《易经》一书成为了一本系统的哲学书籍。
在那甲骨竹书的年代,书写之难是可想而知的,因此自当惜字如金,所以《易经》的卦辞爻辞大都非常简约,卦辞和爻辞,最少的字数都是只有四个字。真是就象后人评论《论语》,说《论语》微言大义。
但《论语》要和《易经》的卦辞爻辞相比,其简约程度,简直没法相提并论了,感觉《易经》的卦辞爻辞相较于《论语》,就象文言文与白话文了。事实上也极有可能就是这样,因为孔老夫子毕竟已经晚周公五百年了。
所以后人为了让世人能够看的懂、理解的了《易经》,于是一代又一代先贤先后开始了不懈的解、注、疏的工作。
说一组数据,就足于说明后世诠解《易经》的著作多到什么程度,仅世人皆知的《四库全书》中,就收录了历代《易》类著作158部、1757卷,附录8部、12卷,另外还有《易》类著作存目也就是有此书而没有收录内容的书317部、2371卷以及附录1部、1卷。
后世所流传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易经》,其内容分为“经”和“传”两部分。所谓“经”部分,就是由上面所说的卦象、卦名、卦、爻名、爻辞为主要内容。这部分内容也是《易经》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
《易经》的经部,大体成书于商末周初。
有种观点认为,《连山》、《归藏》和《周易》三种易书分别是夏代、商代和周代的占卜用书,这种观点的根据是《周礼》一书中提到的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进而认为三易分别是夏、商、周三代不同系统的易学,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的律、历、礼、易系统,因此可以推知《周易》完成于商末周初。
后世所见到的《易经》的“传”的部分,大都先后完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传”的内容一共七种十篇即《彖》上篇、《彖》下篇,《象》上篇、《象》下篇,《文言》,《系辞》上篇、《系辞》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古人把这十篇“传”合在一起叫作“十翼”,就是说“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也就是翅膀,是用来解说“经”的内容、帮助经的传播的。
十翼的篇名通常有两种,一种如上所述,一种是在上述名后再加上个“传”字,如《彖》就叫作《彖传》、《象》就叫做《象传》。
关于七种十篇“传”的作者,至今一直没有定论。太史公《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也就是说司马迁认为上述七篇是孔子所作,但从《系》的内容看,多处言“子曰”,说明至少《系》不是孔子所作。后世关于十翼的作者的争论颇多,从内容和用语分析,比较大的可能,是《彖》、《象》至多还可能包括《文言》出自孔子之手,其它几篇则大概出自孔子弟子甚至再传弟子之手,就象《论语》一书。
“十翼”形成之后,逐步和《易经》的“经”的部分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我们今天世人所看到的《易经》。所以《汉书·艺文志》称《易经》的形成“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有人说“三圣”是指伏羲(或神农)、文王和孔子,三古则指上古、中古和近古,其实也可能把三圣三古的“三”字理解为“多”更为贴切,毕竟大家都知道,在古文中,“三”通常不是特指、而是泛指。这三圣三古之说,更从一个方面证明,《易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此前整个历史文化哲学发展的必然,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
《易经》的经的部分,是传统文化的根。它不仅是文化的本源,也是传统文化的中枢。但凡哲学、文化、艺术、道德、伦理、宗教、法律、天文、地理乃至科技,都无不由此衍生并奉之为本。
但是自十翼面世后,《易经》就好象真的长的翅膀,飞进了儒家大院儿,被后世儒家所独占。
大家都知道儒家的四书五经。“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四部著作的总称。经书原来是六种的,包括《诗经》、《尚书》、《仪礼》、《乐经》、《易》和《春秋》,叫作“六经”。
后来据说到了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把火,把《乐经》给烧没了,从此“六经”就变成了“五经”。东汉时经书系列里又增加了《论语》和《孝经》,成为“七经”。到了唐朝,经书里又加上了《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和《尔雅》而成为十二经。
宋朝的时候则又在十二经的基础上增加了《孟子》,从而有了十三经之说,并且宋朝刻有《十三经注疏》传世。由于十三经不全是经书,所以最终又从中筛选出《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和《左传》确定为儒家五经。
但无论在六经、前五经、七经、十二经、还是十三经以及后五经中,《易经》都在其中,并最终被列为儒家群经之首。
事实是,如前所述,“易”的思想古已有之,《易经》也成书于儒家诞生之前。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只是诸子百家中之一家而已,用现代的语言说,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只不过是当时各种哲学、政治思想的一个流派而已。当时儒学充其量不过是一家之言,属于私学。
儒家成为一门显学,是在孔老夫子百年之后。先是《论语》的问世。《论语》的书名,或许叫做《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录》更为准确。作为儒家代表的孔子及其后人,为《易经》完成了“传”的部分,从而为《易经》染上了儒家的色彩。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呢,儒家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取得了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还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易经》也就逐渐成为儒家群经之首并为后世儒者奉为至宝。
《易经》的经的部分诞生后,其后的发展,可以说是大体沿着两大脉络进行。一是上面所讲到的儒家对于《易经》的应用与发展,二是以道家为代表的儒家之外各家对于《易经》的应用与发展。
处于周朝后半期的东周时期,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思想文化发展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
尤其是那时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的诸子百家学说,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千秋万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甚至可以说为整个人类思想文化的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
“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的思想家及著作,也可以认为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是春秋后产生的私学。
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吕不韦等。
“百家”是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的一种夸张的说法。关于百家的归类,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谈到他老爹司马谈列举了六家:“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汉书·艺文志》中的《七略》分为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除去小说家不谈,所以称“九流”十家。
汉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后来儒家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主流,而后世非儒家的思想也就渐渐地归到了我们道家的旗下。历经千年沿革,中华思想文化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后世的以释、道、儒三家为主体的格局。
以“道”相通,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纲要性探析
首先阐明,人类存在“概念固化”的共性弊端——人为设定一个概念,就概念而概念,限于概念之中,错失对事物真相和自然大道的完整认识与实践,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以此,对待“概念” 应当遵循“立足本原,着重内涵,与时俱进,动态变化,解决问题,实事求是”原则。本文“宗教”及“道教”概念即如此,并以道教思想为基——大道相通,就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进行纲要性初步探析,体现出“道”本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在”的内涵特征以及宗教“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生存为本”的革新观,简述如下:
1、科学、民主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谐、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是,历史今天,人类生存面临重要问题:人本侵犯自然,物欲腐蚀心灵,多元各自政,信仰错乱方向……使得科学脱离人文,民主徒有虚名,和谐无从奠基,自由异化泛滥……人类生存所有问题归结起来表面看已经造成“天怒人怨”,实质则为“心灵劫难”。
2、宗教以探寻宇宙、生命、社会真相为本——唯有发挥宗教心灵导向、化解及抚慰作用——教化心灵,启发智慧,鼓励自由,约束放纵,消除愚昧,拯救狂妄,与政治、法律等社会诸多机能协调统一,促进构建人神共治,才是人类社会最终出路。但是,宗教内涵与形式两方面同时需要传承革新,与时俱进,以体现人文与科学、精神与物质、信仰与修炼、智慧与道德、治国与平天下相统一,而辩证处理宗教“教化”、“教会”及其与社会、国家、民族对应关系,探求并致力于实现人类生存之身心自由。
3、“人神共治”不同于历史上狭义宗教凌驾于政治之上的政教合一,而依据信仰、修炼与秩序管理的统一进行设定——立足自然整体观,既是原则,又是方法,还是目标,在精神纯美与世俗需求之间建立平衡,实现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是说,以人、神、自然共同智慧立足解决人性弊端,实现信仰、修炼、道德、良心、法律、秩序、民主、制衡等一系列社会目标的完善管理。
4、无论个体的人,还是社会群体,唯以“天、地、人”三道(规律、原则、方法)制衡才能够实现“人神共治”——“天道”代表心灵(心性)修炼,符合自然大道,“地道”代表不同地域、民族、国家历史传统,“人道”代表当前社会世俗需求。遵从三道统一,使得人类在满足世俗需求和拯救灵魂之间建立平衡能够实现。
5、面对人性“概念固化、执偏概全、欲望过度、元气损耗、言行不一”的共有弊端,人类遵从三道统一即在真理与邪说、正义与邪恶之间做出选择和平衡——培本固元,扶正祛邪,造福人间,减少灾难,体现出天有好生之德。
6、当前宗教及整个人类出现问题积弊已深,非“多元一统”不能解决问题。多元化的思想混乱——“百家争鸣”时代如何实现“一统”?唯有宇宙之“道”贯通天地,贯通万物,贯通多元化思想,冲破概念固化,萃取内涵实质——实施革新,才能够在人类文明的继承中糅合当今成就得以实现——既尊重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多元”存在,又使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回归(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民族、国家或共同体的“一统”。否则,各自站在自我立场,各自服务自我利益,只能导致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7、革新在于应用。应用在于适宜。适宜在于立足现实,体悟大道,传承历史,糅合文明,开拓进取,不拘一格,相对圆满有效解决人类当前及未来存在问题。
8、道教以宇宙之“道”为最高信仰和教化依据。“道”做为万物诞生的本原,不仅是意识形态的概念存在,而且是超越意识形态的客观独立存在——其前者存在远远不能够真实反映后者,决定人类现实问题永远需要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所以,“道教”做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客观独立存在,远大于概念存在,不应被概念束缚和局限,而立足真实体验及当前状况,并以历史传统为依据,做以调整、补充和完善。
9、道教即中华祖先以“道”的理念赋予子孙后人(龙的传人)之教化,包括狭义道教——具有特定教义、教规、仪程、团体性质与广义道教——具有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实施全民教化性质的统一。史实证明,道教源自中国远古文明,自盘古开天至三皇五帝以来形成整个中华文明史“道统”传承——正是中华民族早期祖先对“道”的天人合一的实践、认识与教化,才形成并维系中华博大文明。如果脱离狭义与广义道教的存在,中华民族及文明将不复存在。以此,完整、真实的道教概念与“无神论”及社会学者通常所谓“道教”概念有本质差异,前者认为道教由中华早期祖先人神直接沟通直接创立并演变,后者则狭义认为由张道陵创立,并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产物,形成对道教的割裂认识。
10、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以“道”为存在根本和演化,顺则生,逆则亡。“道”的实质即具有“阴、阳”两种相对属性平衡一体的混元真炁(气)——同时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灵性)的统一,造化生成万物,化身宇宙至尊,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依据不同体悟对其称谓不同,如“盘古、盘古老祖、鸿君老祖、玄天老祖、皇天老祖、元天真人、天真皇人、无极老祖、无极老母、无量天尊、祖始爷、老天爷、天帝、上帝、真主”等,凡蕴含“开天辟地创世纪、宇宙永恒至尊大神——造物主”之称谓,概指其也——智慈兼备,威仪大方,法力无上,人神共仰。人类信仰其,与其能量和智慧沟通,既祈保平安,又实现心灵回归终极价值,等同追求与遵循自然大道——高扬真知与慈善(顺从自然规律),力挽无知与卑劣(违背自然规律),体现出信仰与修炼、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具有教化及拯救人类普世价值。
11、道教对混元真炁具有独到而系统认识,认为混元真炁不仅孕育造化最初生命盘古,而且对于“开天辟地”起主导作用,称谓“先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天地生成之后阴、阳二气交合形成“后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三”,具有诞生生命万物的本原能量和信息,称谓“灵魂”——灵魂元炁相对宇宙而言属于“后天”,但相对生命肉体而言又属“先天”。同时,生命肉体由父母阴、阳精气物质交合之元炁(受精卵)孕育生成——两者“元炁”对于生命体而言同属“先天”,共同构成生命体具有能量与智慧的本质存在和有机运转。但是,大多生命体失却清静心,不认识生命本质与修行,对于元炁只知用而不知节,更不知养,造成身心疲惫,愚昧昏沉,害己害人,苦不堪言。另一部分生命体心态清静,静则阴阳平衡合于元炁特征,元炁得以节、养,生命体获得运转必须的能量与信息(灵性、智慧)。以此,以提升灵魂能量和信息的修炼称谓“修真”,修到一定程度即所谓“明道”或“得道”,并以炁的是否充足反映出“道行”高低。
12、人类战争、冲突不仅发生在同一宗教与文明之内,而且发生在不同宗教与文明之间,反映出人类本身对绝对永恒“大道”真理认识及实践的局限性与悲哀性,同时反映出人类所认识及实践的永远只能是相对真理,即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永远不能代表绝对真理,唯有宇宙至尊能够代表,但其隐于无形,从来不曾直接临世,仅以派遣使者方式传播文明,形成相对真理。以此,对“道”的虔诚、虚心信仰和修炼必将成为全人类共有课题(任务),而使得人类有神论、无神论以及各宗教信仰、修炼者走到一起:同根同源,道炁相连,感应无形(大道),实践有形,克服小我,存异求同,共同谋取和谐生存最大福祉。
13、宗教以“人、神”共同存在为存在——依据“阴阳互根、对应并存”原则,人的灵感反映来源于神,有什么样人就有什么样神。反之亦然。人、神表现为同一生命本体的“阴”、“阳”形态。由于“阴”、“阳”形态不同,人、神以“灵魂感应”、简称“灵感”沟通。“灵感”来自于个体的人的灵魂反映,与个体的人“道行”——真实反映“道”的能力有关,仅代表个体的人的认识。以此,神既是客观独立存在,又是人类意识形态的反映——人即神,神即人,人、神既独立又统一,辩证表现为神支配人,人体现神。而可以说,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文明与智慧代表其人、其民族之神的法力与智慧——在世界范围,神不是永恒唯一的概念,而具有民族性、宗教性、历史性。不同宗教信仰的神,与不同民族或人群有直接文明渊源,或有一定血统渊源。同时反映出,人类文明复杂历程代表神界复杂历程——神界与人间大致对应。也就是说,人、神虽然“意识形态”和“生存方式”不同,但是共同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只有“大道”永恒,人、神以“道”相通,共同遵从。
14、在世界范围内,一定意义可以说,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诞生一个民族,或者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就没有传承生命力!而值得自豪的是,唯一仅有中国“盘古开天地”神话传说或道教神学具有思想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完整统一,反映中华文明对于世界(宇宙)本原高度认识,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断线的文明。因此,中华民族无论将盘古做为“中华根祖”景仰,还是做为“天帝至尊”景仰,都具有“法力无边,智慧无上”史实依据,使中华民族自尊、自强、自信、自豪、自责、自励,屹立世界东方。以此,道教“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以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 思想,称谓“道德文明”——不仅以“道”的真理认识直接转化为科技与文化艺术生产力,而且以“德”的人文实践直接决定社会和谐与进步发展,谋取实现人类生存身心自由,树立人类文明典范。
15、客观而言,地球生命、包括人类如何诞生及确切诞生时期,今人难以考证。也就是说,没有充足理由断定人类是地球最初及永恒生命——以及万物之灵。但是,可以断定,人类是自然界诸多生命曾主宰地球之后优胜劣汰——“合道则生,背道则亡”的成就——反映出天帝造化万物,并选择遵从其旨意的不同生命主宰地球。以此,可以说,只有人类诞生之后,才有人格化的天帝存在。如果人类违背天帝旨意,必然有其他生命以“道”的原则和方法取代人类主宰地球,人类或者不能够存活,或者任由其他生命支配和奴役——既是天帝旨意,又是大道选择。
16、依据能量不灭定律,如果人类不能够存活地球,则灵魂必然向其他时空转化。如何转化?能量及智慧低者,转化地球,为其他生命(邪灵动物)所主宰。绝非虚言,现实生活“邪灵”附体祸害人类事例——各类精神病、顽固绝症、流行疫病等比比皆是。只不过人类主宰地球,这种事例还相对属少数。另如人类历史上暴政者,除自身邪淫外,受“邪灵”支配造成人类大范围劫难。只有提升灵魂(元气)能量和智慧,向地球以外适宜生存的时空转移才是出路。以此,人类有生必然有灭,没有绝对永恒,人类生存唯一重要意义在于立足世俗需求实现灵魂升华,相对实现身心自由。
17、本质而言,人类劫难唯一归结为心灵(灵魂)劫难,元气耗散,不知亦不能回归,坠入“邪气”侵袭苦海之中,非天帝所代表正神拯救与自我修炼不能免除。所以,人类虔诚信仰天帝(及神界)价值和意义在于人类以“心灵回归——清静”方式获取造化人、神共同的本原——元气(混元真炁),以修持生命必须的能量及智慧。接下来,人类又持续以“阴阳平衡”为特征的元气相对持久维持心灵清静,提升道德素养。所谓“人不远道,道不远人”,以实现“我生存,众生亦生存;我自由,众生亦自由”,而实现人类生存(和谐秩序)良性循环。以此,体现出(宗教)信仰与(元气)修炼的统一,具体表现为天帝教化,启发智慧,清静自然,节制欲望,化解仇恨,宽恕博爱……
18、关于正、邪——天道循环,宇内没有绝对存在——“正、邪”只是概念上的划分和相对存在,正中有邪,邪中有正,正、邪象征生命或者事物生长、化育及衰败、消亡自然规律的内在因素及表象存在,并且相互转化,对生命存在或事物运转发挥相互依存重要作用——现代科学证明有“正、反”物质同时存在。对生命体而言,正、邪有内外之分。并由于生命存在“有诞生必然有消亡”自然固有规律,邪气通常不同程度胜过正气,以邪气占主导,所谓“十人九邪”。这是任何生命包括人、神不可完全扭转的。只有发挥人、神做为主观能动性,修养补充先天元气,才有可能相对改观——人、神元气充足,代表其“道行”或者说“功力”高深,也就是说元气造化万物、所固有阴阳平衡“清静”的能量和灵性相对较大,大于人体内邪(气)与外邪(气)总和的能量及灵性,而使正气暂时胜过邪气,即正气上升,邪气下降,使生命体身心相对逍遥自由。以此,即便是神、更何况人唯有修持元气、超越“正、邪”才能相对持久实现身心自由,而摆脱或延缓正(神)转变为邪(魔)的生死轮回。
19、宗教对人类生存发挥重要积极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由于人性弊端)人类在宗教信仰过程中始终不可避免存在“不求真而信,不务实而信,不全面而信”—— “迷信”及宗教异化变质问题。也就是说,迷信及异化不是宗教本质,而是宗教产生、传播、信仰过程不可避免的衍生品——有正信必然有迷信,有正统必然有异化,宗教必然存在某些不完善以及败坏声誉的诸多事例,或使宗教脱离“教化”内涵实质,仅存“教会”外在形式,产生“伪宗教”或不完善宗教,或严重发展到宗教对立面,产生所谓“邪教”——具有“精神鸦片”——欺骗性及伪科学性特征,极大伤害人类信仰情感及需求。以此,世界任何宗教都存在宗教本身的两大派系或者说两大属性:“正教”与“邪教”,中国神话作品《封神演义》所谓“阐教”与“截教”——其不是某一宗教称谓,而是宗教本身“正、邪”两大属性的相对概念,核心问题在于是否遵从大道真理。
20、宗教代表不同地域文明及相对真理。世界宗教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信仰(宇宙)至尊的割裂认识与专制独断——“唯我信仰才是真神,唯我信仰才是最高”。同时,正是由于交流传播过程中“反客为主”的状况激化与挑起宗教冲突。
21、世界上任何一个宗教(只代表地域文明及相对真理)都不能独立解决世界问题。世界宗教和谐共处在于遵从道德文明: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以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体现出人类为同一“大道”所生、世界宗教和谐共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2、世界宗教“阐教”派系需要交流合作,条件成熟时召开“弘扬大道精神,树立宗教正信,共谋人类福祉”世界宗教大会,承担世界宗教和谐共处主导责任。
23、宗教信仰者以信仰与修炼的统一,人神沟通,道炁相融,追求自由而无时无刻不自由,消除愚昧而无时无刻不愚昧——永远是“道”的谦卑信仰、修炼者。
《易经》深刻地影响了后世道家的发展,道家也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易经》思想。千古名篇《老子》、《庄子》无不闪烁着《易经》的影子。有人说“道”、“医”、“易”同源,读一读《黄帝内经》,你就不会不承认医家之于“易”的渊源。阴阳家的理论、风水学的根本、古诗的意象、古风画的意境,无一不诠释着后世对于《易经》的继承和发展。
本文作者:空空道长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zhuzibaijia/1369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