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文
太白山,秦岭的重要山脉,这里不仅蕴藏着上千种中药,被誉为“中药材”天然宝库,这里也孕育出了一位杰出的民间草医——毛水龙。他虽没有经过正规的医学培训,没有高级职称,却能十分准确地辨识上千种草药,成为陕西省中医药学会草医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在以秦岭为中心,潜心考察、挖掘、研究陕西中草药40年后,一部达百万字的《秦岭七药》问世,填补了中药界的一项空白。
自幼痴迷太白草
周至县竹峪乡,这里南依秦岭,北濒渭水,是毛水龙自幼生长的地方。逶迄挺拨、气势磅礴的秦岭山脉锻造了这个关中汉子强壮的体魄、刚毅的性格、奋发向上的精神。
小时候,毛水龙听老人讲,太白山上有一种神奇的“大米”,当地百姓只要有胃痛、呕吐、胸闷、咳嗽等症,只要把这种“大米”研成末服用或煮水一喝,病症马上就好了。他感到这种“太白米”太神奇了,太白山居然会有这么神奇的草药!一定要在太白山找出更多这样神奇的草药,为百姓除病解痛。
1969年,20岁的毛水龙在太白山脚下一个水库工地做临时工,从小便跟随父亲上山采药的他,对太白山美丽如画的景色着了迷,也对遍布大山里的草药着了迷。当时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工作艰苦,生活辛苦,这是老一辈人最深刻的记忆。下工后的毛水龙匆忙吃点东西,顾不得休息片刻,为了他的事业——上山找药、采药、研究药,经常是夜深人静时才能回到家。就这样日复一日,几年后,一个用账本记录的中草药本草初稿完成了。
毛水龙家境并不富裕,但他为了学医,毅然卖掉了家里仅有的一头耕牛和一小片竹林,只身一人外出求师学医,遍访豫西、鄂北、川东、陇东等地,穿越6省13个县市,考察研究中草药的生长习性和疗效,长达17年之久。
心系七药盼立典
“太白七药”是太白山中草药特殊的产物,也是陕西极富特色的中药材。七药”的“七”,一般认为是“奇”的演变,凡药尾名有“七”的草药,都是具有奇特药效的中草药,在临床治疗中七药具有独特的功效。经临床验证,七药中如桃儿七,主治五劳七伤,既治表证又治里证;黑三七,单味可治疗慢性咽炎、喉痹、口干、口渴等。
数十味精选的名贵中药材,经过民间草医们精心炮制、合理组方而形成不同种治疗疑难杂症的妙方妙药,在当地广为流传,功效奇特。然而,在长期的甄别和考察中,毛水龙发现在多本收录中草药的书籍中都看不到某些七药的使用方法、药性药效,1977年《中药大辞典》载药5767味,目录中七药仅有57味,并且由于多种原因,七药名称混杂,一药多名或一名多药现象尤为突出,易给临床使用、药材流通、科学研究造成混淆。
“我一直有个愿望,就是为秦岭的中草药立典,将国家药典中陕西出产的中草药的植物形态、生境产地、药材性状、药理作用等等彻底弄清楚,写一本陕西人自己的《本草纲目》。”毛水龙信心满满地说。
2005年,毛水龙的“秦岭七药”研究项目正式成为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中标课题。毛水龙感到欢喜,同时,中标也使他感到了压力,这意味着更为艰辛的考察之路的开始。
深山探研终成稿
一只褡裢,一把铁镐,一个竹篓,这些便是毛水龙的作业工具,而且这些工具伴随了他一生漫长的草医探研事业。
太白七药主要分布在海拔3700多米的山高林深、终年积雪的太白山上。为了采集一个药材标本,他经常在方圆达150公里的范围内,晓行夜宿、攀沿陡壁悬崖、苦苦地寻草辨药。有时候为了采集一个标本都得耗费掉十天半月的时间。饿了,吃一口随身带的锅盔;渴了,喝一口清凉的山泉;冷了,拣来树枝落叶取暖。为了掌握药物的性能和治疗效果,毛水龙经常以身试药,亲口品尝,用自己的身体做试验,药农通常把药物反应叫作“拿住”,强烈的药物反应连毛水龙自己也记不清被药物“拿住”了多少回。
2010年,没日没夜在深山老林里转悠的毛水龙终于可以歇一歇了,历时多年跋山涉水寻药之路终告一段落,《中国秦岭中草药本草》丛书的第一部——《秦岭七药》编著完成。书中将每一种七药的基原、本草考证、植物形态、显微鉴别、生境产地、采集加工、药材性状等内容都翔实地予以记录,为秦岭中草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坚实的依据,也为秦岭七药的正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 古代文化常识饮食医药
古代文化常识饮食医药1.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与中医的关系
他们的关系:中医学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她是在中华文化的哺育下形成发展起来的。在其发展的各个时期中,都受到古代文化的深刻渗透和影响。
1.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医学术的影响 中医能够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世界医学中独具一格的医学流派,走向世界并日益为世人所重视,主要原因在于其于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为依托,不断吸收古代学术文化的精华,构建自己的学术理论,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
。。。.
(建议楼主百度一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讲稿08-百度文库)
2.古代文化常识知多少
、人的称谓 二、古代职官 三、天文历法 四、古代地理 五、科举制度 六、风俗礼仪 七、饮食器用 八、音乐文娱 九、文史典籍 十、目录辞书 十一、古代军制 1、人的称谓 古代时人的称谓 ·常见称谓 ·特殊称谓 ·中国古代姓氏 2、古代职官 古代职官一览,以及解说 ·古代官职的一览, 详细解说 ·官职的任免升降 ·古代授官称谓 ·古代兼代官职的称谓 3、天文历法 天文历法 ·星宿名称 ·历法 ·二十八星宿 4、古代地理 古代地理,称谓 ·古代地理,称谓 5、科举制度 古代科举的详细解说 ·科举制度一览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6、风俗礼仪 我国传统习俗 ·风俗礼仪,传统节日,称谓等 7、饮食器用 古代饮食器用 ·古代的饮食与器用 8、音乐文娱 【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五个音级。
五声与古代的所谓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朴素的理论形式一样,是我国早期整体化的美学观,被西方人看作是整个东方音乐的基本形态。
·古代音乐文娱 9、文史典籍 【四书】 【五经】 【六经】 【十三经】 【三字经】 【千字文】 【千家诗】 【唐诗三百首】 【文。、人的称谓 二、古代职官 三、天文历法 四、古代地理 五、科举制度 六、风俗礼仪 七、饮食器用 八、音乐文娱 九、文史典籍 十、目录辞书 十一、古代军制 1、人的称谓 古代时人的称谓 ·常见称谓 ·特殊称谓 ·中国古代姓氏 2、古代职官 古代职官一览,以及解说 ·古代官职的一览, 详细解说 ·官职的任免升降 ·古代授官称谓 ·古代兼代官职的称谓 3、天文历法 天文历法 ·星宿名称 ·历法 ·二十八星宿 4、古代地理 古代地理,称谓 ·古代地理,称谓 5、科举制度 古代科举的详细解说 ·科举制度一览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6、风俗礼仪 我国传统习俗 ·风俗礼仪,传统节日,称谓等 7、饮食器用 古代饮食器用 ·古代的饮食与器用 8、音乐文娱 【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五个音级。
五声与古代的所谓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朴素的理论形式一样,是我国早期整体化的美学观,被西方人看作是整个东方音乐的基本形态。
·古代音乐文娱 9、文史典籍 【四书】 【五经】 【六经】 【十三经】 【三字经】 【千字文】 【千家诗】 【唐诗三百首】 【文选】 【古文观止】 【古文辞类纂】 【二十四史】 【史记】 【资治通鉴】 【太平广记】 【诗文集的命名方式】 【史书编写方式】 ·文史典籍。
3.饮食是中国中医药之源有哪些体现
中华民族的祖先为了生存,尝百草、吃野果,从生活实践中体验、发展和创造了“医食同源,药食同用”和“寓医于食”的营养学理论。
中国人民在与自然界斗争的实践中,认识到许多食物具有药性,“食用、食养(食补)、食疗(食治)、食忌(食禁)”,自古以来就作为传统营养学遵循的重要原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早在3000多年前,西周就已设有负责饮食营养管理的专职人员——“食医”,负责掌管调配周天子“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的滋味温凉和分量。
“食医”从事的工作与现代临床营养医生类似,这是迄今为止已知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营养医学”实践。 《周礼•天官》中记载,周代建立的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系将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类,并明确指出以“食医”为先。
“疾医”即内科医生,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即外科医生,则“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 显而易见,在当时已形成了成熟的食疗原则。
至春秋战国时,中医第一部总结性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食饮有节,谨和五味”的至理名言,文中“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等句,指出保持健康不能仅仅依靠药物,必须密切配合饮食调理。当时的名 医扁鹊也认为,饮食调理是医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他指出:“君子有病, 期先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
”唐代孙思邈在他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一书中已设有“食治”专篇,收载有果实、菜蔬、谷米、鸟兽四类食物,总计154种,并对日常食物从医药 学观点进行了详细解说,至此食疗已成为专门的学科。孙思邈还强调指出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提出“为医者,当晓病源,知其 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的临床治疗原则,认为医生“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者,可谓良工”。
药与食同出一源。在生活实践中,人类体会到许多食物还和防病、治病有着不解之缘。
中华民族创造的“食物疗法”在世界医药学领域内,以历史 悠久、内涵丰富、实用可靠而备受青睐。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人类对 疾病本质的认识不断加深,医学界注意到许多疾病确实可以通过适当的饮食调理,达到预防、治疗的目的。
当前风靡欧洲的“自然医学”就是很好的例 证,而且世界医学界公认:医疗、营养、护理是临床治疗的三大环节!中国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积累了世代相传的利用膳食保健的丰富经验。使用食疗的方法强健体魄、抗衰老、延年益寿,这一运 用膳食防治疾病的生活内容不仅使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同时也是中国古老文 明的伟大成就之一。
重温上述中医这种在整体功能意义上用食物治病、将食物视为天然药物的思想,体会其深刻的哲理和科学内涵,感受深刻。中华民族传统营养学是 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饮食是中医药之源。
我国传统的中医理论一向认为“医食同源“医”与“食”的起源是一致的,二者不可分开。
4.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纪年纪月级日纪时法
纪年法
1年号纪年法: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以“元,二,三……”为序数,至去世为止。如:鲁僖公元年,鲁庄公十年。从西汉武帝建元起,以年号纪年,用“元,二,三……”为序,更换年号则重新开始。如:元嘉元年,汉末建安中,元和十年。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重新纪年,称作“改元”。如:“是年夏王,改景炎”。 2干支纪年法: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叫十干,用以表序。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叫十二支,用以记时。用十干和十二支循环花相搭配组成甲子,乙丑,丙寅……葵亥,然后用甲子重新相配正好为数六十,通常叫六十花甲子,循环使用,周而复始,从东汉起采用干支纪年法。如“予犹记周公之被捕,在丁卯三月之望。” 3年号,干支结合纪年。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乾隆丁亥冬”。
纪月法
1按序数表示:即一月二月三月……十二月。岁首的一月也叫正月。古人又有“月建”之法,即把十二支与十二月相配 ,表示月份,通常以冬至所在的夏历十一月配子,称建子之月,由此顺推,十二月为建丑之月,正月为建寅之月……十一月为建亥之月。 2按四季纪月:每季中的三个月,按孟仲季的顺序排列,如孟春,仲夏等。
纪日法
1用干支纪日:如六月丁丑(即六月初九)夏四月辛已(即十三日)。由于六十甲子和夏历的两个月的天数(五十九天)并不等同,故每月的干支名称与日期并不完全对应。 2按初一初二至三十的序数纪日。每月的初一十五月底这三天又有特定的称呼,分别叫做“朔”“望”“晦”。 (4)纪时法 古人纪时用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从23点(即夜十一点)起至夜一点 配子,依次顺推,前一个时辰为初,后一个时辰为正,这样也就等于将一昼夜十二个时辰分成二十四小时辰。搭配关系参见十二时辰与十二地支纪时关系表。 十二时辰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朝食 隅中 日中 日仄 晡时 日夕
十二地支 戍 亥 子 丑 寅 卯 辰 已 午 未 申 酉
二十四时 19 -
21 21-
23 23-
1 1-3 3-5 5-7 7-9 9-
11 11-
13 13-
15 15-
17 17-
19
五更 20-
22 22-
24 24-2 2-4 4-6
五更 一更 二更 三更 四更 五更
5.中华传统医药都有什么
●我国的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民族医药和其他民间医药三个部分。
三者在学术上都是平等的。 ●中国的传统医药把“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作为重要内容,扩大并深化了“非遗”的内涵,最能够体现“非遗”的精神和灵魂,是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纲。
●行业标准是比较高的规范,是一个圭臬。但人文学科尊重独创和唯一。
所以,给一点宽容,留一点空隙和余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制订行业标准时应该注意的。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丰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项目众多。
随着现代化、市场化、城镇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高速消失、过度开发、瞬息变异的危险,保护任务极其繁重。近几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程取得很大进展,文化部门正在制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其中包括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标准在内。
对此,笔者谈一点粗浅的意见。 传统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医药。根据我国存在医药文化多样性的实际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1条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
我国的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民族医药和其他民间医药三个部分。 中医药是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为基本经典的传统医药,是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的主流医学。
民族医药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经过30年的发掘整理,已有近40个少数民族发掘整理出版了本民族传统医药的代表性著作。
民间医药有两个概念,一是在体制上以公私来分,民间医药是指非公有制的民营医疗机构和民间医生;二是在学术上以朝野来分,民间医药是指当代中医教育体系之外不属于《黄帝内经》一脉的流散于民间的草医草药。如云南的“黄家医圈”、陕西的“太白七药”、某些道家医学和佛家医学,以及一些既不属于主流医学,又无特殊民族文化背景的草根一族。
古代有一种“为国医所不道”的“走方医”、“草泽医”,或叫“铃医”、“串雅”,就属于这一类(见清·赵学敏著《串雅内外编》)。传统医药中的民间医药,指的就是第二种概念的民间医药。
有的学者曾经把这一类民间医药作为中医药的初级阶段,但后来发现他们纵使“上升”一格,也并不属于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主流一脉,而且自成体系,自称“另类”,仍然“为国医所不道”。于是出于对文化多样性的认知和尊重,在传统医药内给它留下位置,称它为“民间医药”。
例如“黄家医圈”是以“中生万物”“人命乃万命之首命”为哲学基础的一种医学理论,以“万物有圈圈为界,万物有网网相联”揭示人体各部分功能的内在联系。黄氏家族从唐五代延续至今,祖籍福建邵武(王国维先生有考据),世代传承。
其一支转辗迁徙,后在云南昭通巧家落户,今于云南昆明行医。有《黄氏医圈》(黄传贵编著)一书传世。
“太白七药”又称“秦岭七药”,是以“七”字命名(如桃儿七、红毛七)的一类草药,约有115种,主要分布于陕西秦岭山脉,以“四梁八柱”理论指导临床应用,是藏在深山老林的另一处土著的医学宅第。今人已出版《秦岭七药》(毛水龙主编)、《太白七医研究与应用》(宋小妹、刘海静主编)等著作。
其他的民间医药包括民间的一技之长,在此不一一列举。 从“非遗”角度看传统医药的内容 中医药和藏医药、蒙医药、维医药、傣医药、壮医药、苗医药、瑶医药、其他民族医药和民间医药,在学术上都是平等的,尽可以各展其美,各美其美;相互之间,更应该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看,各医种的基本内容大致分总纲、医养、药物、节庆四个部分:一是总纲,或称总题。如传统医药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方法。
二是养生及医疗。包括养生、诊法、疗法(或合称诊疗法)。
三是药物。如药材,饮片炮制技艺、成药制作技艺;老字号企业文化。
四是习俗和节庆,如清明辟瘟习俗、除夕饮屠苏酒之类和传统药市。中医药分这四部分,民族医药也分这四部分。
为了留有余地,还可以加“其他”一类,如藏医是和天文历算连在一起的。医学和天文连在一起,甚为普遍。
中医有五运六气,彝医和太阳历关系密切。这是各类文化互相交叉的内在因素决定的。
中医的气功、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与传统体育,药膳与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烹饪),养生文化与传统音乐、传统舞蹈都有交叉。 “传统医药对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是一个重要的命题,但有人认为失之于虚、言之于玄,令人难以理解。
事实上,各民族、各医学对生命和疾病的认知各不相同,每一种认知都是打开生命奥秘的一扇窗户和一把钥匙。苗族有苗医生成学,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已故老苗医龙老六曾口述《事物生成共根源》一书,公认是苗医药的哲学基础。
傣文经书《嘎牙山哈雅》(意译为《人体解说》),就是一本讲“生命起源和人体生长发育的书”。彝医有《娃娃生成书》,是从彝族毕摩经《作祭献药供牲经》中摘录的,描绘了人体生长。
南山隐修人 秦地无闲草 自古多名医
原创: 油麻菜 油
听说我的行走终南山计划,西安无名氏兄(《内证观察笔记》作者)马上列出一张路线图:寻访老子、王重阳、姜太公、周文王、孙思邈、伏羲、女娲、黄帝、炎帝的足迹......以及不知其踪的“隐修人”。
一些素昧平生的中医、中医爱好者也向我推荐了不少陕西本土中医。
太白草药医学历史悠久,其中传承据说是从王重阳—马丹阳—丘处机一直到近代龙门派的道长张宗宽,李白生等名医。太白草药在《国家药典》中大多没有收载,药材公司不经营,中医处方也不使用。但是长期以来,秦岭一带民间草医们用其防病治病,特别是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发挥者很大的作用,在民间享有很高的信誉。
“秦地无闲草,自古多名医”,就像当年福建盛产杉木,造就了福船,而秦岭丰富的药材资源,培养出一大批太白草药医生,存在就是合理,老话一定也有道理。
2012年,把师父张至顺老道长送进终南山八卦顶之后,我拐道探访了一些秦地医生。
魏国龙医生是我见过的医生中最平和的,那份从容淡定没有几十年的修为肯定达不到,不对,上百年,他们家世代中医呢。说这话的时候让我想起曾有人问张大千老先生:“看您画画,几分钟就完成了,为什么一幅要卖那么贵?”张大千放下笔认真地回答:“这幅画我们中国人画了几千年!”
魏医生1944年生于古秦都雍城,祖上数辈业医。后来拜西府名医李怀亮,雒敦颐等名医为师,并得到“高道人”、“四角王先生”、“九龙山庄主”之点拨与传方......
魏医生之子推荐父亲的邮件是这么写的:“家父为人清静淡泊,以济世弘道为人生追求,奈何世事沧桑,诸事不能如愿,志向难以施展,遂甘于隐身村野,躬耕陇亩,治病救人,随遇而安,不复出世......”
站在魏医生身后的就是他的儿子,陕西中医学院毕业。老魏医生的医术多高我没机会亲眼见证,不过据小魏的同学说,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学校不少老师的病都找小魏看的。
老中医刘庆华对于太白山草药如数家珍,并且能够结合中医理论熟练运用太白草药,是为数不多的太白老中医之一。刘医生长得有点像老顽童周伯通,笑口常开,一把大胡子谁见了都想摸一下,和魏医生性格截然不同。
在无名氏兄列举的让我寻访的十几个人物线索里,有名有据的今人只有一个:“山中土医毛水龙。”他备注说:“毛水龙,山中药民出身,六十年来秦岭采药寻药,已完成《秦岭本草》系列的《秦岭七药》和《秦岭地道药材》两本。
一位写《秦岭本草》的药师?一双粗大的手在电脑键盘上辛苦地爬行,沾满黄土的裤腿边还有一堆草药标本......这个故事有画面,我喜欢。
初见毛水龙老师,是在他西安的办公室里。我下意识地看看他的鞋底,“老师,您现在还进山采药吗?”当年的生产队长民兵连长,现在理所当然六十五岁功成身退,闭门著作功德圆满。
“我昨天刚下山!”毛老师操着一口浓重的陕西腔,中气相当足!“每年我都要带着儿子至少横穿一次秦岭,到深山无人区去采标本。”
有意思,六七岁就随着父亲在山里跑的毛水龙,五十多年后带着儿子满山跑了。不知道他的儿子将来会不会继续带着自己的儿子走进那片茫茫秦岭大山?
毛老师转身捧来一叠标本让我们参观,这些标本被塑封在真空状态,看上去还很新鲜。这些年他主要的工作就是采集标本和写书。套用户外玩家们最爱说的那句话:“我如果不在山里,那就在去山里的路上。”
1985年,应国家要求,毛水龙老师曾经在在周至县做过一次民间中医调查,了解到当时全县还有13位具有专长绝活专治疑难杂症的民间中医,“可惜现在没有一位的医术传下来了!”
再看今天这些星火残存的太白草药医生,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从体制要药材到传承......嗨,你说这些老中医会不会有一天就像那些中式古帆船一样,迟早要退出大海离开我们?
2004年毛水龙老师开始着手写关于秦岭中草药的书《秦岭本草》,他收藏的秦岭药材标本已经有超过六千份之巨。
“七药?听上去怪怪的,啥意思?”咱不是中医的好处就是可以尽情问外行问题还不害羞,人家也不怪。
“中医用药,根据用药位数的奇偶,分成有偶方、奇方,秦岭七药多是单味使用,在复方应用时常为君药,慢慢奇药的命名就演变成七药,七,阳中之正也。简而言之就是是对疗效好的药材的美称。”毛老师像念顺口溜似的倒出一堆的七:黄三七、白三七、黑三七、铁牛七、桃儿七、纽子七、偏头七、王八七......
毛水龙老师说自己在秦岭地区收集到的七药就有149种,比民间72味增加了77味。这不正是我要找的那草药人吗?!一切就像安排好了一样,我听见毛老师说:“如果你有兴趣,半个月后我正好进太白山,可以同行!”
我跟随师父张至顺老道长在八卦顶住的时候,常常远眺对面的太白山,一直非常向往。太白山是秦岭主峰,海拔3767.2米,终年积雪。秦岭是我国南北分界的天然屏障,也是长江黄河水系的分水岭。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高山落差,形成丰富的植物生态,种子植物就有三千四百多种,药用植物两千多种。
神农尝百草,始有中药。
进山之前,为了表现咱也是有一定中医基础的,赶紧把草药秘诀掏出来复习一下:
大地生草木,性用各不同。
前人相传授,意在概括中。
生毛能消风,黏泥拔毒功;
中空能利水,有刺能排脓;
茎方善发散,骨圆退火红;
叶缺能止痛,蔓藤关节通;
色红主攻瘀,色白清肺宫;
味苦能泻火,味甘可补中;
酸敛涩止血,辛散咸润融。
病魔相烦扰,药到遁无踪。
最是辨形色,妙用自无穷。
采药贵时节,根薯应入冬;
茎叶宜盛夏,花在含苞中;
果实熟未老,核熟方有功。
秦岭(2)太白(2)草药(1)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86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使用十八反,犯禁还是突破
下一篇: 名人亲身验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