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鲁迅与名医何廉臣

医案日记 2023-04-30 08:49:29

鲁迅与名医何廉臣

洪文旭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最近在绍兴旅游期间,曾参观鲁迅纪念馆,发现馆里有为鲁迅父亲治病的名医何廉臣的照片,使我回忆起鲁迅在有关文章中提到的中医药问题。他在《父亲的病》文中提到的“陈莲河”,就是绍兴名医何廉臣倒写的谐音,而何廉臣(1861~1927年)为清末民初医学家,出身于中医世家,先后曾任绍兴医学会会长等,1908年6月创办《绍兴医药学报》,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中医药期刊。他学术经验丰富,以善治外感热病著称,他一生著述甚多,校订刊刻古医书110种,名曰《绍兴医药丛书》,著有《重订广温热论》、《增订通俗伤寒论》、《新医宗必读》、《廉臣医案》、《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等,为捍卫中医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虽然鲁迅在《父亲的病》一文中对中医有点偏见,这成为日后某些反对中医者的借口,但他并不是全盘否定中医。其实鲁迅父亲得的是臌胀病,且气喘而有水肿,医生用利水药蟋蟀、败鼓皮也无差错。据推断已至肝硬化晚期,这在当时是不治之症,在今天也是难治之病。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鲁迅对中医的看法也不断转变,后来由于《小说月报》主编恽铁樵(也是中医名家)编发他的第一篇小说才释去前嫌。而且有许多新的见解:比如,鲁迅认为中药非神农一人独自尝出来的,而是古人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并收集了许多民间验方,如饮姜汁治胃病、饮五加皮酒治肩痛等,并向人介绍方法。后来鲁迅收藏了许多中医珍本和善本古籍,如《备急灸方》、《王叔和脉经》、《本草衍义》、《铜人俞穴针灸图经》、《诸病源候论》、《六醒斋医书》、《汉药写真集成》、《食疗本草之考察》、《饮膳正要》等,为中医古籍保存做出了努力。他说:“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足见其人格之伟岸。

鲁迅对于庸医如何评价?

1、鲁迅先生的父亲患了较为严重的水肿常年得不到好转,所以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花请两位世外高人。这两位“神医”也是给鲁迅的父亲开了大大小小不少的药方,这些药多见奇怪,关键是没什么药效。这不是明摆着害人嘛?药药那么贵,吃了那么多次,始终不见效果。

2、父亲最终还是死掉了。听说那个被称为神医的那几个人,天天坐的轿子,生活花销极为阔绰,小日子过得可是如鱼得水。这不经让小编听了感到都为鲁迅先生感到冲冠眦裂,就算是别人听了也会咬牙切齿的吧!医者父母心,便把别人医死了却不以为然,没有一点歉意,这完全违背了医者的初心,他们是没有医德的,可以说他们不配做医生。

3、那几个“神医”收了钱不干正事,明明无药可救了还给将死之人开药,这不就是诈骗钱财吗?第一位“神医”开了不少药方,用大量无效的药物来救治鲁迅父亲,虚伪又贪财的,他永远没有止境的贪婪钱财直至被发现。可他却说自己“知识”用尽,还将责任推给另一个人,这样只为了名誉,不管别人的死活,不负责没道德操守,按鲁迅的口语来说就是“吃人”!

4、另一个医生肚子里装的也是一股坏水。“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他永远只有借口,脑袋里是不可能装有知识的。他给鲁迅父亲开的药房简直让人啼笑皆非:原配一对蟋蟀,河边的芦根还有时长三年的甘蔗还要经过霜雪的吹打,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配方中还有就旧皮鼓制作成的败鼓皮丸。这要方,现在给小孩子看,小孩子都不相信吧?就算有用,这些东西又不容易集成,这不就是刻意刁难人吗?还救人?这简直是杀人!

5、父亲的死,一直都是埋在鲁迅先生心中的痛,迫于无奈作者用手中的笔来调侃讽刺这些庸医。某些庸医故作高深,如果他们两个对比,写出了他们庸医误人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愧疚不舍之情。当时的旧社会就像这两个庸医,一直剥削劳动人民,这种事情随处可见。这是旧社会的通病,只要能推翻“庸医”一般的无能的政府,就能救治旧社会,我相信会有人行动的。

帮我点评一下鲁迅先的《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早上的花虽然已凋谢,但在黄昏时仍能拾起来,给人们以有意义.
《朝花夕拾》简介: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朝花夕拾》小引
·鲁迅·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中国的做文章有轨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前几天我离开中山大学的时候,便想起四个月以前的离开厦门大学;听到飞机在头上鸣叫,竟记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绕的飞机。我那时还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觉》。
现在是,连这“一觉”也没有了。
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强穿一件单衣。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的。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鲁迅于广州白云楼记。
《朝花夕拾》目录:
小引
狗·猫·鼠
阿长和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一本散文集。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 《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塾师寿镜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读后感:
不知道为什么鲁迅把"旧事重提"改成了"朝花夕拾",但不得不说,这夕拾的朝花,已不仅仅是旧事,反倒是新事、喜事、伤心事。
无可否认,鲁迅的骂功是中国一绝,以致于骂狗、骂猫、写鼠也有人惶惶不安,那顶带刺的高帽戴上了,也就取不下来了。难怪鲁先生爱骂"狗",这"骂畜生"不"犯法"的好事,也只有他老人家占尽光,好歹比那杀猪的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快活自在。
且不说那些"名人名教授"有没有狗血淋头,但这"不好惹"的"高帽"却戴牢了,堂而皇之地"以动机褒贬作品",是人就看得出,那柄"匕首"是正中"要害"。
连一本薄薄的回忆散文集中都充斥着满腔愤慨之情,及见其他那些杂文、小说集的锋利。讽刺有魅力,当然,在鲁迅笔下,那叫艺术。
小说初中的语文教材,每本都有鲁迅的文章,大概多数都选自这个好听的名字――《朝花夕拾》,琢磨久了也想,夕拾的朝花什么味?
酸。的确,看鲁迅的文章有点酸,什么酸?心酸。你看《父亲的病》,作者从不正面写家道衰败的颓唐,仅从父亲口里说的嘘嘘的话,作者在左右奔波瞻前顾后的疲态,表面上是祥和安平,但心里却按捺不住,到篇尾,衍太太唆使作者大叫父亲,却遗留给作者的"最大的错处"。感人肺腑,又不乏暗中对衍太太这个自私多言使坏形象的嘲讽。
甜。不说阿长与鲁迅过年时行礼的温馨,也不说看社戏、看五猖会时的快活热闹,单提起百草园"油蛉在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的童趣,一切感受的天真浪漫,一切体味的亲切柔情,又似乎搭上了独特的鲁氏桥,进了甜美的童年故乡。
苦。成了"名人""正人君子"的仇敌是苦,阿长、父亲的逝世是苦,永别的藤野先生是苦,跳进旧中国的"大染缸"而不得解脱,更是苦。革命苦,百姓苦,苦了鲁迅,也苦出了这本在暴虐、阴暗、乌烟瘴气中趟过的《朝花夕拾》。
辣。鲁迅的本色。辛辣的笔风,自然会有其笔尖直指的人群。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凛然一个顶天大汉的形象,对反对、守旧势力的抨击与嘲讽是毫不留情。譬如对陈、徐两人犀利、刻薄的讽刺,入口微辣,入肚却穿肠荡胃,甚是寻味。
咸。泪水的味道。朴实感人的散文,就足以催人泪下。旧事的点滴,是《朝花夕拾》可歌可泣的盐分,染咸的是回忆,溅起的是读者深思的心灵。
看过的回忆录,大都是风花月残、捕风捉影的闲情逸致,倒没见过这夕拾的朝花也别有风味,也是,百味不离其宗,朝花夕拾一样艳。
有关朝花夕拾的对联:
独酌花酒释胸竹
寒衣不胜暑
朝花夕拾谁归属
甜酸咸辣苦
原文阅读:/luxun/zhxs/<朝花夕拾>的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第一篇作品《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噑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上述7篇作品,记述鲁迅儿童时期在故乡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当时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是了解少年鲁迅的可贵篇章。后面的《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记述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留下了青年鲁迅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沉重的脚印。
《琐记》忆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名为雷电学校)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鲁迅为何不遗余力抨击“中医”是骗子?

关于中医、西医之争,我在《中医还可信吗?国学大师差点被西医害死都不愿说中医半点好话》有所提及,梁启超先生因病入住协和医院,被误切一个腰子,术后病情加重,最终靠中医医治得以痊愈,而梁大师公开替协和医院开脱,却将中医描述为“阴阳五行’的瞎猜”。

其实,梁启超先生深知中医的妙处,曾在信里写道“自今已往,不敢菲薄国医也”,但当时正值大论战,为了表明自己支持科学的态度,不得已说了违心话。

但是,当时另外一个比梁启超名气更大、地位更高的文坛巨匠凭借纸和笔时不时在自己的文章里黑一把中医,“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是反中医阵营里扛把子。

另一方面,他是中华民族“民族魂”,“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个革命家”、“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他就是我们小学时候就耳熟能详的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文学功底深厚,博览群书,对《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中医著作肯定有所涉猎,对史料中关于中医治病救人的记载想必也看过不少,周海婴在《我与鲁迅七十年》中也回忆了儿时鲁迅先生利用中药给自己治疗哮喘,那么是什么让鲁迅先生在对中医的态度上言行不一呢?

其实,事情主要源于鲁迅先生父亲壮年因病离世。

功名被夺,家道中落,郁成重疾

鲁迅先生父亲名为周伯宜,曾中秀才,后屡试不第,鲁迅先生祖父意图贿赂科举,不料事发逃亡,周伯宜被革去秀才,抓进大牢顶罪,直至其祖父投案才被放出,后父亲变卖家产赎回祖父,以致家道中落。

功名没了,钱财没了,周伯宜变得喜怒无常,沾染上了酗酒等不良嗜好,再加上营养不良,终罹患重病,全身浮肿,咳血不止!

寻医问药,百药无效,再荐名医

得病了,而且很重,自然要设法医治。绍兴看不得西医,家里也没有足够的诊金,只得找当地中医诊治,鲁迅在《父亲的病》(收录于《朝花夕拾》)中对此有详尽描述。

据鲁迅先生所说,两年内诊金花了不少,千奇百怪的药引也都尝试,病情却逐日加重,无奈,这名中医推荐一位本领更高的同行,并交代病是不要紧的。

再尝百药,家财耗尽,不幸离世

既然病是不要紧的,似乎也不是坏消息,无非再付些诊金,再寻些药引。这位陈莲河先生用药甚奇,尤其药引,比上一位中医更加稀奇古怪,原配蟋蟀一对、平地木十株、打破的旧鼓皮等等,都被鲁迅先生设法寻到,但是仍不奏效。陈莲河就开始推荐一种丹,被已知时日不多的父亲拒绝了。再后来,就开始建议问鬼神,医者医病,不能医命,可能前世就已经注定。

名医都这么说了,希望破灭了,周伯宜终未能好转,仅36岁便撒手人寰!

父亲被中医医治无效死亡之后,鲁迅先生便对中医没了好感,留学日本期间先生学习西方医学知识,更是加深对中医的怀疑和否定,以致后来在多篇文章中对中医进行挞伐。其实,陈莲河就是当时的名医何廉臣,有一种说法,鲁迅先生父亲所患大概是很严重的肝病,难以医治,且医治期间仍有酗酒等不良嗜好,能坚持两年余已属难得。

抛开周伯宜所患疾病能否被西医治愈的问题,鲁迅先生真的是彻底否定中医吗?当然不是!这只是大家看了鲁迅先生的文章之后得出的简单结论而已。

周海婴在《鲁迅与我七十年》里进行了澄清,“曾有人著文,说鲁迅反对中药,更不信中医,实际似乎并不如此”,父亲曾用中药为自己和母亲治疗疾病,对效果非常满意。

其实,鲁迅先生只是因为自己的亲身经历对打着中医旗号谋人钱财、贻误病情的庸医深恶痛绝,先生在《坟从胡须说到牙齿》写道,“其中大半是因为他们耽误了我的父亲的病的缘故罢,但怕也很夹带些切肤之痛的自己的私怨”。

鲁迅先生在《南腔北调集.经验》里评价《本草纲目》“它里面含有丰富的宝藏”,可见,对中医中的精华是充分认可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84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