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的作用
本品为常用中药。商品主要为唇形科植物紫苏,其次为野苏的干燥嫩枝及叶。
[药材及产销]
紫苏Herba Perillae主产于湖北、河南、四川、江苏、广西、山东、广东、浙江、河北、山西等地,以湖北、河南、四川、山东、江苏等地产量大,广东、广西、湖北、河北等地所产者品质佳,销全国并有出口。
[历史]
本品原名"苏",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历代主要本草著作中多有收载,所述内容基本一致。苏颂《图经本草》载:"苏、紫苏也,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叶下紫色而气甚。夏采茎叶,秋采实"。《本草纲目》载:"紫苏、白苏皆以二、三月下种,或宿子在地自生。其茎方,其叶团而有尖,四围有巨齿,肥地者面背皆紫,瘠地者面青背紫,其面背皆白者即白苏,乃荏也。紫苏嫩时采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葅食甚香,夏日作熟汤饮之。五、六月连根采收,以火煨其根,阴干,则经久叶不落。八月开细紫花,成穗作房,如荆芥穗。"此描述及《植物名实图考》中所绘制的紫苏植物图均与现今市售唇形科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的形态特征相符。
[原植物]
1.紫苏 别名:赤苏(山西、福建),红苏(河北、江苏、广东、广西),白苏、黑苏(江苏),白紫苏(西藏),青苏(浙江),香苏(东北、河北),野苏(湖南、江西、四川、云南),苏麻(湖北、四川)。
Perilla frutescens(L.)Britt.[P.frutescens(L.)Britt.var.typica Makino]--唇形科Labiatae
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具特异香气。茎钝四棱形,绿色或绿紫色,密被长柔毛。叶对生;叶柄长3~5cm;叶片皱,卵形至宽卵形,长7~13cm,宽4.5~10cm,先端突尖或渐尖,基部近圆形或广楔形,边缘有粗锯齿,两面绿色或紫色,或仅下面紫色,上面疏生柔毛,下面被贴生柔毛,并有细腺点。轮伞花序组成偏向一侧的顶生及腋生总状花序,密被长柔毛;苞片宽卵形或近圆形,直径约4mm,先端具短尖,外被红褐色腺点,边缘膜质;花萼钟形,具10脉,下部被长柔毛,夹有黄色腺点,内面喉部有疏柔毛环,萼檐二唇形,上唇宽大,3齿,下唇稍长,2齿;花冠白色至紫红色,二唇形,上唇顶部微凹,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花筒短,长2~2.5mm,雄蕊4,2强;子房4裂,花柱基底着生,柱头2浅裂。小坚果近球形,灰褐色,直径约1.5mm,具网纹,果萼增大,长至11mm。花期6~8月,果期8~10月。
全国各地广泛栽培。
2.野苏 别名:白丝草、蚊草(广东),臭草、香丝菜、野香丝(广西),青叶紫苏(浙江),苏麻(湖北),苏菅(江西)。
Perilla frutescens(L.)Britt.var.acuta(Thunb.)Kudo--唇形科Labiatae
本变种与正种不同点为:变种的果萼小,长4~5.5mm,下部被疏柔毛,具腺点;茎被短疏柔毛;叶较小,卵形,长4.5~7.5cm,宽2.8~5cm,两面被疏柔毛;小坚果较小,土黄色,直径1~1.5mm。
生于山地路旁、林边荒地,或栽培于村舍旁。
分布于河北、山西、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及四川等省区。
[采制]
6~8月间当花将开时割取全草,剪取其带叶的嫩枝,晒干;或趁新鲜时切成长约1cm的短段,置通风处阴干。割下的主茎称为"嫩苏梗"。
[化学成份]
1. 紫苏全草含挥发油约0.5%,内含紫苏醛(Perillaldehyde)约55%,l-柠檬烯(l-Limonene)20~30%及少量α-蒎烯(α-Pinene)。还含精氨酸(Arginine)、枯酸(Cumic acid)、矢车菊素3-[(6-对香豆酰)-β-D-葡萄糖甙]5-β-D-葡萄糖甙(Cyanidin3-[(6-p-coumaryl)-β-D-glucoside]-5-β-D-glucoside)叶的挥发油中含异白苏烯酮(Isoegomaketone)等。
2. 野苏全草含挥发油,内有异戊基-3-呋喃甲酮(Isoamyl-3-furyl ketone)、紫苏醛、α-及β-蒎烯、d-柠檬烯、l-芳樟醇、莰烯、薄荷酮、紫苏醇(Perilla alcohol)、二氢紫苏醇及丁香酚。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1. 紫苏 茎呈方柱形,有四棱,直径2~5mm。表面棕紫色至紫绿色。有稀疏白毛,节明显,其上有对生小枝或叶,叶多皱缩,展平后呈卵圆形,先端尖,两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紫色,有凹腺点,叶柄紫色或绿色。气芳香,味微辛。
2.野苏:与紫苏相似,但叶片多数比紫苏小,上、下表面均为绿色或暗绿色。茎表面淡黄棕色。气味同紫苏。
以茎叶完整、色紫、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1.紫苏 茎(直径2.3mm)横切面:呈圆角状四方形。表皮细胞切向延长,外壁复角质层,非腺毛,腺毛和腺鳞较多,非腺毛由4~8个细胞组成,长280~720μm;腺毛的腺头为1~2个细胞;腺鳞直径约56μm。皮层细胞3~4列,四棱处的皮层外侧有6~9列厚角细胞。中柱鞘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韧皮部很窄,木质部导管径向排列,射线1至多列,有壁孔。髓大。
紫苏茎横切面简图(×333)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外壁有角质层纹,呈断续波状;下表皮细胞与上表皮相似,但细胞较小,角质层纹不明显。上、下表皮均有腺鳞和腺毛,下表面为多,腺鳞的腺头扁圆形,由8个细胞组成,其外有角皮,内贮黄色油滴,直径44~104μm,破裂后呈不规则三角形,柄为单细胞;腺毛的腺头为1~2个细胞,柄为单细胞。两面均有非腺毛,尤以叶脉处为多,由2~4(~6)个细胞组成,中部细胞有时缢缩,长80~360(~980)μm,基部直径30~100μm。气孔直轴式,下表面比上表面多。(上图,图左,图右)
紫苏叶上表皮表面观(×333)
图左:紫苏叶下表皮表面观(×333) 图右:紫苏叶上表皮表面观(×333)
2. 野苏 茎横切面与紫苏相似。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略平直,外壁角质层纹不明显。其余特征似紫苏。
野苏叶上表皮表面观(×333)
理化鉴别 薄层层析 样品制备:取本品碎片100g,置挥发油测定器中蒸馏。取得挥发油0.1ml溶于石油醚1ml中点样。吸附剂:硅胶G(青岛),加0.4%CMC湿法铺板,于105℃活化1小时。展开剂:(I)苯-乙酸乙酯(95:5),用于分离芳樟醇和紫苏醛;(II)己烷,用于分离l--柠檬烯和α-蒎烯。展距:16.5cm。显色剂:喷5%香草醛浓硫酸后于80℃烘烤5分钟,斑点显各种不同的颜色。
[性味及功效]
紫苏梗:味辛,性温。有理气宽胸、解郁、安胎的功能。用于胸闷吐呕、妇女气滞胎气不安。用量:4.5~9g。气虚者不宜用。
紫苏叶:味辛、性温。有发散风寒、理气宽胸、解郁安胎、解鱼蟹毒的功能。用于外感风寒、头痛鼻塞、咳嗽、呕吐、中鱼蟹毒。用量:4.5~9g。气虚表虚者慎用。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 用紫苏叶煎剂及浸剂2g/kg经口给予伤寒混合菌苗发热的家兔,有微弱的解热作用。用朝鲜产紫苏叶的浸出液,对因温刺而发热的家兔,亦有较弱的解热作用。
2. 紫苏叶在试管内能抑制葡萄球菌生长。
3. 紫苏油0.35ml/kg给予家兔口服,可使血糖上升;油中的主要成分紫苏醛制成肟(Oxim)后,升血糖作用较紫苏油更强。
4. 临床上治疗慢性气管炎:取干苏叶与少量干姜(10:1)制成25%苏叶药液。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100ml,10天为一疗程,对咳、喘、痰三症均有一定疗效。此外,鲜紫苏叶还能治疗疣。
[附注]
1. 白苏与紫苏的学名,本书暂据《中国植物志》第66卷意见,认为本植物变异极大,我国古书上称叶全绿的为白苏,称叶两面紫色或面青背紫的为紫苏,但其变异不过因栽培而起。又白苏的花通常白色,植物体毛通常稍密,果萼稍大,紫苏的花通常为粉红至紫红色,但差别微细,故将二者合并。
2.在江苏、四川等地将白苏梗与紫苏梗同等使用,通称为苏梗。白苏茎叶的显微特征:与紫苏的区别是:茎横切面可见四角处厚角细胞多至12列,中柱鞘纤维较多,几乎连成环。叶上下表皮细胞波状弯曲程度比紫苏小,上表皮细胞壁稍有念珠状增厚,角质层纹很明显,下表皮细胞层纹不明显。非腺毛较短,多数由1~3个细胞组成,长60~240μm,基部直径45~65μmm,脉上腺毛较长,多数由5个细胞组成,长达750μm。下表面腺鳞较多。
【药理作用】①解热作用
用紫苏叶煎剂及浸剂2克/公斤经口给予伤寒混合菌苗发热的家兔,有微弱的解热作用;用朝鲜产紫苏的浸出液,给予裎麓潭⑷鹊募彝茫嘤薪先醯慕馊茸饔谩?
②抗菌作用
紫苏叶在试管内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
③对血糖的影响
紫苏油0.35毫升/公斤给予家兔口服,可使血糖上升;紫苏油中的主要成分紫苏醛作成肟后,口服的升血糖作用较紫苏油更强,将此肟溶于橄榄油中皮下注射,亦有作用,但较缓慢。
【性味】辛,温。
①《别录》:"味辛,温。"
②《千金·食治》:"味辛,微温,无毒。"
③《本草衍义》:"味微辛甘。"
【归经】入肺、脾经。
①《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经。"
②《本草经疏》:"入手少阴、太阴,足阳明经。"
③《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功用主治】发表,散寒,理气,和营。治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腹胀满,胎动不安。并能解鱼蟹毒。
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兼见咳嗽或胸闷不舒者。本品能发散表寒,开宣肺气,可与生姜同用。兼有咳嗽者,常配伍杏仁、前胡等,如杏苏散;若兼有气滞胸闷者,多配伍香附、陈皮等,如苏散。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之证。本品具行气宽中,和胃止呕功效。偏寒者,每与藿香同用;偏热者,可与黄连同用。偏气滞痰结者,常与半夏、厚朴同用。又用于妊娠呕吐,胸腹满闷,常与陈皮、砂仁配伍,以加强其止呕、安胎的效果。用于进食鱼蟹而引起的腹痛、吐泻,单用或配生姜,白芷煎服。
①《别录》:"主下气,除寒中。"
②孟诜:"除寒热,治冷气。"
③《日华子本草》:"补中益气。治心腹胀满,止霍乱转筋,开胃下食,并(治)一切冷气,止脚气。"
④《本草图经》:"通心经,益脾胃。"
⑤《履巉岩本草》:"止金疮出血;疗痔疾,煎汤洗之。"
⑥《滇南本草》:"发汗,解伤风头痛,消痰,定吼喘。"
⑦《纲目》:"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
⑧《本草逢原》:"能散血脉之邪。"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宜忌】温病及气弱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病属阴虚,因发寒热或恶寒及头痛者,慎毋投之,以病宜敛宜补故也。火升作呕者亦不宜。"
②《本草通玄》:"久服泄人真气。"
【选方】①治伤风发热:苏叶、防风、川芎各一钱五分,陈皮一钱,甘草六分。加生姜二片煎服。(《不知医必要》苏叶汤)
②治卒得寒冷上气:干苏叶三两,陈橘皮四两,酒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为再服。(《补缺肘后方》)
③治咳逆短气:紫苏茎叶(锉)一两,人参半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廊赵佟?《圣济总录》紫苏汤)
④治伤寒啘不止:赤苏一把,水三升,煮取二升,稍稍饮。(《补缺肘后方》)
⑤治胎气不和,凑上心腹,胀满疼痛,谓之子悬:大腹皮、川芎、白芍药、陈皮(去白)、紫苏叶、当归(去芦,酒浸)各一两,人参、甘草(炙)各半两。上细切,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葱白七寸,煎至七分,空心温服。(《济生方》紫苏饮)
⑥治乳痈肿痛:紫苏煎汤频服,并捣封之。(《海上仙方》)
⑦治金疮出血:嫩紫苏叶、桑叶,同捣贴之。(《永类钤方》)
⑧治攧扑伤损:紫苏捣敷之,疮口自合。(《谈野翁试验方》)
⑨治蛇虺伤人:紫苏叶捣汁饮之。(《千金方》)
⑩治食蟹中毒:紫苏煮汁饮之。(《金匮要略》)
⑾治寒泻紫苏叶15克,水煎加红糖6克冲服。
⑿解食鱼、鳖中毒:紫苏叶60克,煎浓汁当茶饮,或加姜汁十滴调服。
⒀子宫下垂:紫苏叶60克,煎汤熏洗。
观赏价值 紫苏叶片颜色有绿色和紫色两种,风格迥异,其味道清新,还有如同薰衣草一样的紫色花束,全株面积不大,适合在家庭阳台上种植,观赏性极高。
药用价值 用于感冒风寒:紫苏能散表寒,发汗力较强,用于风寒表症,见恶寒、发热、无汗等症,常配生姜同用;如表症兼有气滞,有可与香附、陈皮等同用。
用于胸闷、呕恶等症:紫苏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恶,不论有无表症,均可应用,都是取其行气宽中的作用,临床常与藿香配伍应用。
食疗价值 紫苏在中国常入药,但在其他国家也可用于料理,中国少数地区也用它作蔬菜或泡茶。
紫苏叶可以解表散寒,行气和胃,可以用来解鱼蟹毒。
紫苏梗可以行气宽中,防止呕吐,可以用来治疗脾胃气滞导致的消化不良。
紫苏籽可以镇咳平喘,祛痰化瘀,出的油可以食用,对治疗冠心病和高血脂有明显疗效。
韩国人用紫苏制作泡菜,新鲜的紫苏叶还可用来制作沙拉。紫苏子用作肉类食品的调料,也用来制作紫苏芝麻盐。韩国人在吃烤肉习惯用新鲜的紫苏叶搭配。
越南人用在炖菜和煮菜中加入紫苏叶,或者将紫苏叶摆放在越南米粉上作为装饰。
紫苏简介:
1、紫苏是唇形科(Labiatae)紫苏属中的一年生草本植物,以嫩茎叶供食用。学名:Perillafrutescens(L。)Britt;别名:荏、赤苏、白苏、香苏、苏叶、桂荏、回回苏等。原产亚洲东部,如今主要分布在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中国、日本、朝鲜、韩国与前苏联等地。中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秦汉间的《尔雅》(公元前2世纪)中就有紫苏的有关记载,现今华北、华中、华南、西南以及台湾省都有紫苏的野生和栽培种分布。近些年来,因紫苏特有的活性物质及营养成分,已成为一种备受世人关注的经济价值很高的多用途植物,并已开发出食用油、药品、腌渍品、化妆品等几十种以紫苏为原料的加工产品。
2、紫苏的营养特点是具有低糖、高纤维、高胡萝卜素和高矿质元素等,还含有紫苏醛、紫苏醇、薄荷酮、薄荷醇、丁香油酚、白苏烯酮等挥发油。
3、紫苏种子中含大量油脂,出油率高达45%左右。种子中蛋白质含量占25%,内含18种氨基酸,其中赖氨酸、蛋氨酸的含量均高于高蛋白植物籽粒苋。此外还含有谷纤维素、维生素E、维生素B1、淄醇、磷脂等。
4、紫苏还具有特异的芳香,有杀菌防腐作用。可生食、做汤、腌渍、作配料和装饰或作加工原料。根、茎、叶、花萼及果实均可入药。紫苏叶又供食用,具有散寒、理气、和胃、解鱼蟹毒等功效。
5、紫苏叶是日本料理中的常用蔬菜,近年中国种植的紫苏已向日本等地少量出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803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桂枝茯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