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针灸铜人

医案日记 2023-06-22 07:58:56

宋针灸铜人与铜人针灸图经碑

针灸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到汉晋时逐渐完备,开始用图形表示针灸穴位。北宋仁宗天圣年间,朝廷命翰林医官王惟一考订针灸经络,着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作为法定教本,官颁全国。为了便于该书的长久保存,同时将《图经》刻在石碑上。在书成的次年,王惟一又设计并主持铸造了两件针灸用的铜人,铜人与真人大小相似,胸腹腔中空,铜人表面铸有经络走向及穴位位置,穴位钻孔。据记载,当考核学生掌握针刺技术的熟练程度时,先在铜人表面涂上一层黄蜡,向铜人体内灌满水,学生用针扎刺穴位,如果扎得准确,水就会由孔中流出,否则无水流出,以此考定成绩。两件铜人一置医官院,一置相国寺。在相国寺内有“针灸图石壁堂”,堂内除针灸铜人外,其后壁上嵌有针灸图经刻石。

针灸铜人不仅是实用的医学模型,也是珍贵的历史文物。但是,宋代针灸铜人自铸成后,却命运坎坷,历经沧桑,最后竟不知其所终。

公元一一二八年,宋朝为金所败,两件铜人和针灸图经刻石均被作为战利品掳到北方。后来蒙古灭金,又从金人手中夺走针灸铜人,运回大都(北京),放在太医院三皇庙中的神机堂内供人们观赏。据《大明一统志》载:“洪武初,铜人取入内府,图经尚存。”这以后在封建朝代的更替和战火混乱之中,两件宋代针灸铜人都下落不明了。

明代英宗正统年间曾复制针灸铜人,放置于太医院中(此铜人现保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当时,《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石刻因岁月的侵蚀已漫漶不全。正统十年(一四四五年)修筑北京城垣时,宋代的针经刻石竟然被劈毁,充作了修城的石料,埋在明代城墙之下。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七一年间,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在配合拆除北京明代城墙的考古发掘中,陆续发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残碑五方,经专家确认为宋代汴梁(开封)相国寺“针灸图石壁堂”的遗物。一九八三年四月,在北京朝阳门南雅宝路东口附近又发现一方残碑和一件仿木结构碑檐转角石雕。此残碑为青石质,呈长方形,高二百厘米,宽五十二厘米,厚二十六点七厘米。上部和下部边刻缠枝牡丹花边栏。自上而下残存刻书五栏,每栏之间隔以卷草花栏格。碑面阴刻楷书,字体工整清晰。栏内自右向左竖行刻文十九行,满行十三字,现残存七百八十四字。此刻石内容属《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腧穴都数”卷。在该刻石的左侧面上部有阴刻“西四”二字,即西面第四块石刻。这些宋代铜人针灸图经残碑现分别展陈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它们为研究我国医学史及针灸学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中国古代文化-中医特色发明-针灸铜人

针灸疗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特点是治病不靠吃药,只是在病人身体的某个部位用针刺入,或用火的温热刺激烧灼局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前一种称作针法,后一种称作灸法,统称"针灸疗法"。根据古代医学经络学说,经络遍布人体各个部位,有运送全身气血、沟通身体上下、内外之功能。穴位则是经络系统的控制机关,刺激穴位可以起调节经络系统作用。针灸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到汉晋时逐渐完备,开始用图形表示针灸穴位。北宋仁宗天圣年间,朝廷命翰林医官王惟一考订针灸经络,著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作为法定教本在全国颁布。为了便于该书的长久保存,同时将《图经》刻在石碑上。

在书成的次年,王惟一又设计并主持铸造了两件针灸用的铜人,铜人与真人大小相似,胸腹腔中空,铜人表面铸有经络走向及穴位位置,穴位钻孔。据记载,当考核学生掌握针刺技术的熟练程度时,先在铜人表面涂上一层黄蜡,向铜人体内灌满水,学生用针扎刺穴位,如果扎得准确,水就会由孔中流出,否则无水流出,以此考定成绩。两件铜人一置医官院,一置相国寺。在相国寺内有"针灸图石壁堂",堂内除针灸铜人外,其后壁上嵌有针灸图经刻石。针灸铜人不仅是实用的医学模型,也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北宋天圣针灸铜人是世界上最早的人体模型,铜人上总穴位有657个,穴名354个,开创了应用铜人进行教学的先河,既是针灸医疗的范本,又是医官院教学和考试的工具,在医学史上有重要意义。

针灸铜人──世界上最早的医学人体模型

?针灸铜人──世界上最早的医学人体模型

针灸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神奇、独特的医疗技术。它不用服药,只用针刺或灸灼病人身体某一个或几个部位,就可以达到除病疗疾的目的。

针灸萌芽于史前新石器时代。史前人生计艰难,皮肉受伤是常有的事。受伤流血,伤口周围经常出现脓肿疼痛,但过一段时间,流出脓血或纯粹的脓,它们流尽后,肿块逐渐消失,病痛居然解除。这样的经验积累多了,人们就有意识的利用锋利、尖锐的工具,刺破或揭开脓肿的皮肤,挤出脓血,治疗疾病。最初用来刺破或切开皮肤的工具,是从山上寻找来的带尖带刃的石块,称为砭石。《山海经?东山经》说:?高氏之山其下多箴(针)石。?近代郭璞注释:?砭针,治痈肿者。?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砭?字说:?砭,以石刺病也。?所以,砭石刺病,可以说是针刺术的起源。史前人在烤火取暖的实践中发现,将热泥巴或热石块用植物叶片包裹起来,放置在病痛处,可以缓解疼痛,甚至除掉疾病。烧热泥巴或石块,费时较长,后来,人们发明点燃树枝或干草,用温热 *** 人体表面某个或某些部位,能够医治更多疾病,这就开启了后世灸灼术的先河。

灸灼用的树枝干草不易保存下来,针刺用的石针容易保存下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医疗工具制造技术越来越提高。石针之后,先民又制造出玉针、骨针、竹针、陶针、铜针、钢针、金针。魏晋期间的医学家皇甫谧著的《帝王世纪》中有伏羲?制九针?以治病的传说。这里所说的?九针?,是指不同样式的针。上世纪80年代,在河南省舞阳县发现的贾湖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掘出骨针。它距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在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发现的半坡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不同形制的石针和骨针,有的一端磨尖,另一端磨平;有的两端都磨尖。它们距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这些出土的俄失真、骨针,不仅证明了针灸起源于史前新石器时代,而且证明了伏羲?制九针?以治病的传说有一定根据。

起初,先民们用针刺灸灼治病完全靠经验。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人们对针灸疗法的原理认识逐步深化,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医学家提出了经络学说,奠定了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

经络学说认为,经络遍布人体各部位,担负着运送浑身气血、沟通身体内外上下的任务。经络不仅分布在体表,而且进入人体内跟五脏六腑相联结,气血在经络中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循环运行。其中执行的干线称为经脉,旁行的支脉称为络脉。经脉运行的路径上,有许多腧穴。腧穴又称?孔穴?,?穴位?或?经穴?。它们都是脉络系统的控制机关。每个腧穴都在身体表面的一定部位,就像站岗值班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路径。人得了某种疾病,人体的某段路径就堵塞了,气血运送不上去, *** 相应的腧穴可以调节、疏通堵塞的那段路径,一旦消除堵塞,气血顺畅流通,人的疾病就痊愈了。

战国问世,西汉编成的《黄帝内经》,把人体主要经脉总括为十二条,称为十二经脉。并把每条经脉的循行部位和一百六十个经穴分布位置记录下来,同时探讨、总结了经脉与疾病、治疗的关系,从而为针灸奠定了理论基础。

经络学说与针灸疗法在我国古代不断发展。魏晋时期的名医皇甫谧,根据前辈的经验和自己的实践,编撰出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该书系统整理了前人认定的针灸学位,对每个穴位的名称、部位、功效、取位方法,逐一进行考订纠谬,同时增补了大量典籍未能著录的新穴位。《针灸甲乙经》确定的穴位有349个,其中双穴位300个,单穴位49个,比《黄帝内经》增加189个穴位。这是一部影响中国针灸学的划时代的著作。

针灸疗法的关键在所取穴位是否对症, *** 的部位是否准确。选对找准穴位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穴位虽然分布在体表,可是它们并没有显著的标志,况且人们的高矮胖瘦不同,很难按固定的标准去寻找。举个例子,《5分钟洗浴 *** 治百病》这本书上说:?内踝下3厘米左右是照海要穴,乃奇经八脉中阳?脉要穴。此穴经气下通脚心,上达咽喉,揉此穴对失眠、咽喉痛、生殖系统病有疗效。?如果给一位两米以上的大个子 *** 照海穴,跟给一位一米五的小个子 *** 照海穴,都取内踝下3厘米左右,肯定不行,因为书上所讲的?内踝下3厘米左右是照海穴?是按中等身材人说的。大个子要左多少,小个子要右多少?还是个模糊的概念,令人难以掌握。这个难题严重地影响着中医针灸学的传承。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国古代医学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唐代被百姓誉为?苍生大医?的孙思邈绘制了三幅大型彩色针灸挂图,分别把人体正面、背面和侧面的十二条经脉用五色绘出,把奇脉八经用绿色绘出,并且提出同身寸取穴法。所谓?同身寸取穴法?,就是按照病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病人手掌中间三指并拢,横宽为二寸。这样,学习针灸者可以参考挂图彩绘经脉、奇脉的部位,在用同身寸量取穴位。这种方法简便,易学,好操作,深受广大学习针灸者的欢迎。此后,唐代另一位医学家王焘又分绘出十二幅大型色彩针灸挂图,用于教学。

大型色彩针灸挂图的出现,只是初步解决了针灸取穴的难题。因为挂图是平面的,缺乏立体感和真实化。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翰林医官王惟一奉朝廷命令考订针灸经络穴位,详细地说明每个腧穴主治的疾病和疗法,编著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作为法定教本在全国颁布。为了确切表示经络穴位,王惟一率先提出用人体模型表示经络穴位的设想。次年,王惟一又设计并主持铸造了两具练习针灸用的铜人。铜人大小与真人相似,胸腹腔中空,表面铸有经络走向和腧穴位置,并在腧穴钻孔通透。整个铜人身上有657个腧穴,穴名354个。使用方法是,先在铜人体表涂上一层黄蜡,再往铜人体内注满水,然后给铜人穿上衣服,让学生试针。如果腧穴找的准确,针扎下去穿透黄蜡,铜人体内的水就会从针孔滋出来;如果腧穴没找准,针根本扎不进去。针灸铜人既可以用来教授和学习辨认腧穴,又可用来考试,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可见,针灸铜人是一种形象逼真、构造精巧、高效实用的医学教具。

?

北宋天圣针灸铜人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人体模型。此后,明清两朝太医院和民间医生药铺都仿造过。但这些珍贵的针灸铜人大多在战乱中损毁丢失。例如明朝太医院在正统年间(1436?1449)铸造针灸铜人,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被沙俄军队劫走,至今还存放在俄罗斯列宁格勒博物馆里。

铜人之谜_北宋天圣针灸铜人的下落之谜

公元1126年,金国举兵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几个月就攻打到了北宋的都城汴京。金军依仗自己的强势列出了众多的议和条件,其中特别指定要以北宋的国宝——天圣针灸铜人作为议和条件之一。
金国如此看重的北宋针灸铜人,里面有什么蹊跷?如今又身处何处?
让我们拨开层层迷雾,一探其中的诸多秘密。
铸成铜人
“宋天圣铜人”是世界上最早铸成的针灸铜人,开创了针灸教学用铜人作为人体模特的先河,被北宋朝廷视为国宝。
针灸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用针灸来治疗病痛的方法至今也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春秋战国时期,神医扁鹊就曾用针灸治好虢国太子的“尸厥”,让太子死而复生,从而给后人留下了针灸治病的传奇。
其中,指导人们针灸治病的书籍是《针灸经穴图》。但在北宋以前,针灸医学者主要按照唐代《黄帝明堂经》里指定的人体的针灸经穴来治疗,然而,《黄帝明堂经》因唐朝末年的战乱而下落不明,致使针灸在取穴中失去了标准。
1023年,即宋天圣四年,北宋国家医学最高机构医官院突然接到一份诏令,让他们编撰一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颁布诏令的是对针灸医学颇为喜爱的宋仁宗。
编撰《针灸图经》最主要的目的是给针灸经穴重新制定国家标准。
北宋朝廷把重整针灸学的重任委托给了王惟一。王惟一是北宋著名的医学家,精于针灸医术,曾历任宋仁宗、宋英宗两朝的医官。
1026年,王惟一开始组织校订古代针灸学的著作。不久,他就完成了新的针灸经穴国家标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
在编撰《针灸图经》的过程中,王惟一体会到,形象的模型比仅有的文字记载效果要好得多。而对医学略有研究的宋仁宗也认为“传心岂如会目,著辞不如案形”,下令根据《针灸图经》铸造针灸铜人。
铸造针灸铜人的工程由王惟一负责设计,北宋朝廷组织全国的能工巧匠进行铸造,于1027年铸成了两具铜铸针灸铜人。针灸铜人铸成时正值宋天圣五年,所以这两具铜人又被称为“宋夭圣针灸铜人”。
据史书记载,这两具天圣铜人由青铜铸成,身高与面部都和青年男子体态相仿。铜人不是整体浇铸,而是将身体分成前后两大部分,每个部分都设有特制的插头,以利于铜人拆卸组合,铜人身上标有350多个穴位名称。
“宋天圣针灸铜人”堪称最早的针灸铜人,它开创了世界针灸教学用针灸铜人作为人体模型的先河。
铜人的体腔内为木雕的五脏六腑和骨骼,因此,针灸铜人不仅应用于针灸学,同时也可用于解剖学。
铸成后的针灸铜人,在考核医官的针灸能力时充分向人们展示了它的实用性。
宋代每年都在医官院进行针灸医学考试,在考试时将针灸铜人体内注入水银,外涂黄蜡,铜人外表的经脉穴位被封得严严实实。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医者无法辨识穴位,只能凭经验下针。针扎到了穴位,铜人体内的水银就会从相应的穴位中流出;如果没有扎准,针就会被挡在铜人体外,医学史书把这一奇巧的现象称之为“针入而汞出”。
铸成后的两具铜人,一具放在宋朝医官院,用于学医者观摩、练习之用,另一具被放置在京城大相国寺的仁济殿。
流落襄州
1126年,金攻破北宋的都城汴京后,宋钦宗不仅全部答应金军提出的议和条件,还被迫派官员帮助金军在汴梁城里查抄了20多天。
也就是在这时,两具针灸铜人的去向成了众多现代历史研究者心中的难解之谜。让研究学者们首先疑惑的是,置于高阁、名噪海外的天圣针灸铜人是否真的被掠走?
如果两具天圣针灸铜人同时被掠走,宋代史书中为什么没有更为详细的记载呢?医学史家们开始在有关金史的史料中,查找两具针灸铜人的踪迹。
1127年,金军带着被俘的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以及大量的金银财宝、仪仗法物、百工技艺退出汴京北归金朝,自此北宋灭亡。
几年后,有人在湖北襄阳看到了一具针灸铜人。
《齐东野语》是一部记述宋、金、元部分史事的史书,作者是南宋时期的周密。史书中记述的大多是他耳闻目睹的重要事件。在《齐东野语》中,周密记述了他的舅舅章叔恭在襄阳任职时曾获得过针灸铜人金像,并详细描述了针灸铜人的面貌、结构、功用等细节。
周密在书中将“针灸铜人”视为“奇巧之器”。尤其重要的是,周密在书中写出了针灸铜人的最终去处——“后赵南仲归之内府,叔恭写两图,刻之以佳焉。”
这段记述中的意思是,针灸铜人最后归属到了赵南伸的内府,而他的舅父章叔恭特意绘图作了记录。
赵南仲是湖北襄阳府赵方的儿子。赵方在襄阳任职时,赵南仲负责襄阳府饮食、给养的事务,这时期赵南仲有机会见到天圣铜人。
专家推测,这具铜人是金军入侵汴京前,皇室成员或其他人带出铜人南逃时留在襄阳府的。
《齐东野语》还记载了这样一句话:“有旧都针灸铜人流落襄州(今湖北襄阳市)。”至于如何流落此地,书中并没详细说明。
这似乎更加论证了专家们的观点,丙具针灸铜人只有第一具被金军掠走,第二具流落到了襄阳。
下落不明
流落襄阳府的针灸铜人最终命运如何,专家们只能从浩瀚的史籍中去找寻踪迹。
靖康二年,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省商丘)继位,史称南宋。赵构登基不久,就遇到了一件让他颇为高兴的事:有人将北宋的国宝针灸铜人呈送给了南宋朝廷,而这个人就是湖北襄阳府的赵南仲。
但铜人送回南宋政府后,只保留了很短的时期,就于1253年又转送给了蒙古政府。
这次的转送有一个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就是蒙古使节王楫。公元1232年,蒙古军队进攻金国的都城汴京。两年后,金国被蒙古所灭,王楫原是宋朝的大臣,后来投降了蒙古。
王楫出使南宋有5次之多,前3次的目的是为了联合南宋,攻打金国,后两次是蒙古人逐渐强大。对南宋构成了威胁,王楫去处理双方摩擦,威吓南宋为蒙古国纳贡。纳贡条款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索要回归南宋的针灸铜人。
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将天圣针灸铜人由汴京移置到元大都三皇庙内,供人观赏。
一百多年后,元末农民起义军朱元璋攻占了元大都,建立了明朝,第二具针灸铜人仍放置在三皇庙内。
到了明正统八年,宋天圣针灸铜人已存在了400多年。这时的针灸铜人已日显破旧,铜人身上的穴位名称也已模糊不清,明英宗朱祁镇决定依照宋天圣针灸铜人重新铸造一具天圣铜人,同时还仿制了宋天圣石刻《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史书记载:重新铸造的针灸铜人与宋天圣铜人“不差毫厘”。
后人把新铸的针灸铜人称之为“明正统针灸铜人”。“明正统铜人”铸成后,被安置在明太医院署的药王庙内,并一直保留到了清代。
明景帝时,北京失守,在战乱中,北京的官署、民宅均受到了洗劫,存放在药王庙中的正统铜人被毁伤了头部,直到清顺治时期,才被修补好。
但是第二具宋天圣针灸铜人却从此下落不明。

针灸铜人的谜踪

1925年在日本发现针灸铜人
一位中国的老中医在参加日本的医学博览会时看到了一座针灸铜人。据这位老中医描述日本的这座针灸铜人的文字说明上写着它是由中国传入的。那么这座针灸铜人会不会是宋代的针灸铜人呢,由于当时国内战事频繁,老中医的发现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三十多年后一位叫陈存仁的中医专家再次在日本东京博物馆看到了这座针灸铜人,并对这座针灸铜人做了较为详细的考证。
陈存仁在他的考察文章里认为日本的这座针灸铜人就是宋天圣针灸铜人,至于针灸铜人是如何传入日本的,陈存仁并没有说明。陈存仁的文章在中医界引起的巨大的轰动,流失近千年的针灸铜人似乎就这样重现在世人的面前,一时间能够亲眼看到这座宋代的国宝成为众多医学专家的梦想。 1979年考证东京博物馆里的针灸铜人
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组成的考察团去日本考察针灸医学,他们此行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考证东京博物馆里的针灸铜人。
当专家们第一眼看到这座针灸铜人时,就感觉到它与国内的针灸铜人有所不同。从外观上看这座针灸铜人用青铜制成,身高一米六二,铜人的外表有用黑漆涂成的经脉连线,经脉线上分布着穴位,而每个穴位是用凿穿的小孔表示的。
据东京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这座铜人的体内原先有木制的腑脏,但因年久失修已经毁坏,那么它的这些特征是否和宋代的针灸铜人的特征相同呢?
南宋时期周密在《齐东野语》一书中比较较详细记述了宋天圣针灸铜人的体貌特征。《齐东野语》一书也是迄今为止对宋天圣针灸铜人描述的最为细致的书籍。
《齐东野语》书中这样写到:铜人全像以精铜为之,腑脏无一不具。这段意思是说针灸铜人是由青铜铸造,铜人身体内有腑脏器官。
据考证我国古代自宋天圣年以后,许多朝代都在铸造不同的针灸铜人。但在造型设计上铜人可以自由开启,并且体内有腑脏的只有宋代的天圣针灸铜人。
王惟一在铸造两座针灸铜人之前,曾经编写了《铜人图经》一书。书中详细记载了人体的354个穴位,以及穴位的位置,《针灸图经》也是宋天圣铜人的说明书。
当专家们将《针灸图经》的经穴与日本的这座针灸铜人对照时,发现书中354个穴位全部都能对应,不仅如此,书中所记载的定穴方法和发现的这座针灸铜人大部分都相同。
一些专家提出,东京博物馆收藏的这座针灸铜人可以断定就是宋天圣针灸铜人,如果专家们的判断正确,那么它是两座针灸铜人中的哪一个,又是怎样留置到了日本呢? 著名医史专家马继兴先生根据多年的研究,做出了这样的推测:公元1126年,金军攻破东京后,第一座针灸铜人被金兵抢走,后来由于战乱不断,16世纪时被辗转流入到朝鲜,几十年后,这座针灸铜人被日本人发现,掠至到了日本。
与此同时,日本的医学界也发表了相似的看法。他们认为这座针灸铜人最初是由中国传入朝鲜的。
16世纪末期,日本的丰臣秀吉将针灸铜人带回了日本。
丰臣秀吉是16世纪末期日本最高的执政者,1590年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
两年后,丰臣秀吉发动了入侵朝鲜的战争。针灸铜人很可能就在那时被带回了日本。
日本医学界最初一直谨慎的推测着这座针灸铜人的来历,但当时的中国医学界已明确推断东京博物馆里的这座针灸铜人就是宋天圣铜人。日本医学界随后愉快的接受了这一观点。
然而就在人们为找到宋天圣针灸铜人感到欣慰时,一些专家在进一步考证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 专家们首先对这座针灸铜人的外部特征产生了疑惑。
中国古代在对人物进行塑像时,大都加以神化,尤其是佛教的传入,人物塑像大多集中于佛像的雕塑上。
到了宋代雕塑艺术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专业雕塑家,他们的艺术品具有高度的写实技巧,创造出的艺术品自然姿态丰满,很少出现肌肉骨骼的雕塑作品。
不是宋天圣针灸铜人?
东京博物馆里的这座铜人为裸体造型,这与针灸图经所绘制的针灸铜人有所不同。
在《针灸图经》当中,针灸铜人上半身裸露,下半身又穿着服饰。那么王惟一在当时设计时为什么不把针灸铜人设计成裸体造型呢?专家推测王惟一在设计铜人时可能考虑到了中国传统礼教思想,如果把裸体铜人放置在古建筑里有伤礼仪大雅,而且皇帝也会时常观看针灸铜人,让铜人穿着服饰即表示严肃又避免失礼。
最为主要的是日本的这座针灸铜人与周密在《齐东野语》中的描述有着较大的出入。
《齐东野语》中记载天圣针灸铜人的身上的穴名用的是错经的方法,也就是将穴名刻凿在铜人身上后,再涂上(经字),而东京博物馆的这座铜人身上的穴名则是用涂料书写上去的。
自从宋天圣针灸铜人铸成后,各朝代都铸造了各种各样的针灸铜人的模型,并绘制了图谱,从这些绘制的图谱中我们可以发现,铜人手的造型大多为五指平伸的姿势。
但是日本博物馆里的这座铜人左手姿势是掌心向后,拇指、中指扣成环型。
它主要表示的是中医里的中指同身寸,然而中指“同身寸”这种说法最早是由明代的徐凤提出的。
那么宋代的王惟一在铸造针灸铜人时,怎么会选用几百年后明代的说法呢?很显然日本博物馆里的针灸铜人并不是宋天圣针灸铜人。
为什么日本的这座针灸铜人的特征与《齐东野语》中的记载有如此大的出入呢?
一些医史专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们认为《齐东野语》并不是正式书籍,书中的描述的并不十分准确,至于多出的11个穴位,他们认为很可能是后人加上去的,他们坚信日本的这座针灸铜人就是流失千年的宋代针灸铜人。
宋天圣针灸铜人被正式收存于日本后,或许这一事实让中国医学界从感情上难以接受,于是从70年代开始,在中国相继出现了“仿宋铜人”工程,而所有的这些工程都是建立在“日本铜人就是宋天圣针灸铜人”的基础上完成的。 就在人们沉醉于仿宋工程的同时,一座针灸铜人的出现在医史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这座铜人也叫光绪铜人,光绪铜人又称复制明正统铜人。那么它又是从何而来呢?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太医院也遭到了洗劫,明正统铜人被八国联军抢走。
清朝御医陈守忠费尽周折,试图从八国联军手中要回明正统铜人,但是明正统铜人被八国联军视为奇物,一直不肯交会回。 清太医院为弥补这一损失,于光绪30年又仿明正统铜人重新铸造了一座铜人,这就是光绪铜人,光绪铜人铸成后被放置在太医院的铜神殿内。
中国中医研究院的黄龙祥在对光绪铜人进行研究时发现了一个令人不解的现象,那就是光绪铜人的外部特征与日本的针灸铜人有着很大的差异。
令人疑惑的是光绪铜人的身高为2.13米,如果光绪铜人完全依照明正统铜人铸造,那么日本东京博物馆里的针灸铜人的身高应该是2.13米,而不是现在的一米六二。两座针灸铜人为什么在身高上相差如此悬殊?
也就是说这两座针灸铜人中至少有一座不是宋天圣针灸铜人。 是多少呢,这也成为解谜的关键所在。
据史书记载宋天圣年间针灸铜人铸造完成后,被放置在大相国寺的仁济殿。
北京文物研究所的于柯、吴元贞两位学者,根据宋代大相国寺仁济殿的建筑高度,以及出土的《针灸图经》石碑测出了针灸铜人的身高。
在中国针灸医学中把人长七尺九寸作为一般人的高度。王惟一在铸造针灸铜人时就参考了这个高度,那么七尺五寸究竟是多高呢?
宋代所用的度量单位是宋太府尺,一尺等于现在的30.72厘米,那么七尺五寸就相当于230.4厘米。铜人铸成这样的高度,显然是不合实际的。
学医者在试针时很难在这样一个高度进行试针考试。
而普通百姓也很难在这样的高度了解针灸的有关知识。
西汉的医学史书中也有七尺五寸的记载,那么王惟一会不会用汉代的度量单位呢? 1968年,解放军某部在河北省满城县施工时,无意间发现了一座西汉的陵墓,从墓中出土了一把西汉的尺子,经考古专家测量它的长度单位是23.5厘米。如果按照汉尺来计算,七尺五寸就相当于现在的176厘米。
显然王惟一用的是汉尺的计算方法来设计针灸铜人的身高。专家们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宋天圣针灸铜人的身高应该在173至176厘米之间。
经过专家们的多方考证,日本的这座针灸铜人无论在外形,还是在身高上都于宋天圣针灸铜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那么它究竟是谁铸造的呢?
黄龙祥:“日本一个(江户医学馆)一个医官的一个墓碑上面,具体的提到了这个医官,这个医官的名字叫(山崎子次善),他曾经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就是奉了医学馆这个之命,就曾经做过这个铜人,那么在墓铭志上具体的记录了他这一段经历。而且为了制作这个铜人,医官还写了专门的一个十卷的铜人会考,那么这段史料发现以后,日本学者就提出现在在东京博物馆的针灸铜人就不应该是中国传来的,应该是日本一个自己制作的铜人。”
那么山其崎次善又是在哪一年奉命铸造的这座针灸铜人呢?
黄龙祥:关于这个铸造时间,他们根据这个史料推测,应当是在这个针灸衣冠他任职的期间,也就是1792年到1800年,这一段区间制作。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网站已经将这座铜人的文字说明做了如下修改:18世纪,江户时代。
医史专家在考证光绪铜人时,存在一个很大的疑惑,既然清太医院珍藏的明正统铜人被八国联军抢走,那么清代医官用什么样的方式在原物不在现场的情况下复制铜人呢?
黄龙祥发现当时清太医院里藏有一套清康熙年间重制的明代的铜人图,经过对照结果表明光绪铜人与铜人图完全相同,光绪铜人就是清朝的太医官根据太医院珍藏的这幅铜人图制作而成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803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