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是九种针具。用的最多的是毫针。各针有各针的用处,视具体情况而定。灸一般用艾叶。
明·李蓇(公元16世纪)用4年的时间编撰写成了《医学入门》一书。提出了“百病一针为率,多则四针,满身针
者可恶”的观点。李蓇当时提出这种观点的原因,一是针对用针灸治病针多,二是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体会,得出了一针或几针的疗效要比多针好的结论。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对当前的针灸临床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病例介绍
例1患者,女,48岁,干部。头痛目眩1星期,时轻时重,心烦易怒,目赤流泪,不寐纳差,溲黄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患病前曾与他人发生争吵。经检查排除占位性病变。虽屡经治疗而未愈。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患者因怒而引动肝火,证属肝火上逆。治以泻肝清热。经云“五脏有疾,取之十二原”。独取四关穴之肝经原穴太冲。检查发现该穴隆起,手摸有条索状感,患者亦诉疼痛。随即用针,行凉泻法,强刺激。患者自述,头部呈触电样感觉,痛去大半,3次而痊愈。
按 中医历来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针灸治病亦是如此。对脏腑病以脏腑辨证法,方能在诸多的临床症状中求其本。而经络病则应遵循“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这样主穴配穴配伍得当,理、法、方、穴严谨,取穴少而疗效好。
例2患者,男,56岁,干部。患腰腿痛已数月,经中西药及针灸治疗无效。一星期来腰部绕脐一周呈冰凉紧束酸痛感,自腰部以下右下肢外侧及后侧疼痛难忍。此乃风寒湿邪滞阻于足太阳、足少阳及带脉,不通则痛,当属痹症。考足少阳经之带脉、五枢、维道三穴与带脉交会,环跳穴与足太阳经交会。故以环跳为主穴,以八会穴之筋会阳陵泉为配穴,行热补法,3次后腰腿部出现热感,5次后腰部冰凉紧束感消失,腰腿疼痛减轻。
按 特定穴包括五腧穴、原络穴、俞募穴、八会穴、郄穴、交会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等。这是古代针灸家经过长期的临床探索而逐步发现的特效腧穴。如能准确辨证应用,其效益例3患者,男,53岁,干部。患有内外混合痔多年,近几日因饮酒较多,导致痔疮复发,红肿疼痛难忍。《针灸聚英·肘后歌》曰:“五痔原因热血作,承山须下病无踪”。《针灸大全·灵光赋》曰:“承山筋转并久痔”。故独取承山穴,行凉泻法,患者为经络敏感者,循经感传现象明显,针感上传经背过巅顶至睛明,下传至昆仑穴处,针1次后疼痛缓解,2次时,肛门处有吹风样清凉收束感,睛明穴及眼球亦有凉感,很舒服,4次后临床症状消失。按 自西晋皇甫谧所编撰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书《针灸甲乙经》问世,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这其间有不少的针灸家根据自己一生的临床经验,经整理汇集,写出了许多针灸专著。尤其是明清两代。如《针灸大成》、《针灸集成》、《针灸聚英》、《刺灸心法要诀》等。这些宝贵的医学遗产,是我们后人进行临床继承,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这些验穴,穴数少而疗效高。
2讨论
众所周知,针灸源于中国,之所以被世界所瞩目,是因为他有独特的经络理论,独特的针法手法,独特的治病效果。
历代针灸家都强调针灸治病,术者要守神,患者须气至。《标幽赋》曰:“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古人也很重视针刺的补泻。《灵枢·经脉》篇:“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补泻是针灸治病的治则,而手法则是补泻的具体操作。所谓“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用与不用,运用如何,都直接影响到疗效、刺穴的多少。同一患者,甲医治无效,而乙取同样的穴,却能针到病除。其奥妙就在“手指”。上工随时都要善于辨别和利用“针下感”的变化是行候气、催气及各种补泻手法,使“气至病所”方能“效之信,如风吹之云”。“在心易了,指下难明”。针下感的掌握和运用,也能反映针灸医师的水平。在诸多的补泻法中,笔者认为唯有“烧山火”、“透天凉”效果最好。
1、毫针
九针之一。《灵枢·九针论》云:“七曰毫针,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也。又形容其治针之形“令尖如蚊虻喙。《黄帝内经》各篇所载“微针,皆指此而言。
毫针为现代临床常用主要针具,是用高级合金不锈钢制成(其中以铬镍不锈钢者为最佳)。这种针硬度强,坚韧而富有弹性,不易折断,且锋利无比。毫针种类发展很快,根据针身长度不同,有0.5寸、1寸、1.5寸、2寸、2.5寸、3寸、4寸等。除此以外还有5寸至10寸或更长者,称为芒针。现根据针体粗细规格又可分为26号、28号、30号、32号等数种。更有粗于26号者,称为巨针。临床最多用者为28号及30号,其长为1寸或1.5寸。
2、圆利针
圆利针又作员利针。系九针之以一。《灵枢·九针十二原论》云:“员利针者……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今所用之圆利针,针体粗于毫针,一般为26号钢丝制成,其尖圆锐,质坚硬,多用于寒邪客体着痹疼痛。临证多于针后(不留针)配以拔罐法,其治验速效。亦可用于较小痈疖,其脓已成,点刺适当深度(以勿伤皮肉为度),将脓排出,或配以拔罐排脓。成人晕厥及小儿疾患亦常用此针。
3、三棱针
三棱针古称锋针。系九针之一。《灵枢·九针十二原》云:“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又《灵枢·九针论》说:“四曰锋针,取法于絮针,筒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明·杨继洲所著《针灸大成》也载有:“今所谓三棱针者是也。三棱针宗锋针之制,针体为圆柱形,即“筒其身,针锋呈三棱,三面合而至尖,即“刃三隅。
三棱针可作点刺、散刺、挑刺之用。《灵枢·官针》有:“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即点刺放血之法,运用于高热惊风,昏迷抢救,乳蛾点刺等。又云:“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亦为较深部瘀血之散刺放血疗法,或用于痈脓之排除。又云:“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亦为散刺之法,适用于丹毒、外伤瘀血等。挑刺为后世医家之发展,是将左手捏起或按压施术部位皮肤,右手持三棱针挑刺所治之腧穴或局部皮肤,深入皮内,再将针身倾斜,轻轻挑断该局部结缔组织纤维,称挑治疗法。如挑痔点,治痔之法即是。
4、梅花针
梅花针系皮肤针之一。因以五枚短针集束一起,右手拇、食指捏、持直接刺向皮肤;或将集束之针安装于针柄,叩打皮肤,故又有称从针者。因其五枚针尖围列似梅花而得名。此针由古之毛刺、杨刺发展而来。《灵枢·官针》云:“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又云:“杨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也。其“刺浮痹皮肤已明言皮肤针;其“正内一,傍内四恰如梅花五枚针。若装七枚短针者,即称七星针。除此外,《灵枢·官针》还载有:“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内伤,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今人在此基础上,又发明了滚刺筒,即能达到刺激皮肤面积广的目的.,又能刺激均匀,不致刺伤皮肉。
施用皮肤针选用梅花针法较多,也有人称作七星针疗法、神经刺激疗法,临床适用于高血压、头痛、失眠、神经麻痹、肠胃病、皮肤病、神经痛、以及妇科、儿科等疾患。因尤重用于儿科,故又称小儿针。
5、 芒针
毫针加长后称做芒针,因其形似麦芒而得名。系沈金山于解放前创制。其针形如毫针,针身长5寸、7寸、8寸、1尺、1.5尺、2尺、2.5尺、3尺不等。粗细型号有28、29、30、31、32等号。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取穴不同而选用。其进针方法不同于毫针,必须双手操作,右手拇、中、食指捏持针柄,做捻转手法,左拇、食指捏持近尖端之针体,中指与无名指、小指紧贴皮肤,选定所针穴位,徐徐刺入、捻进,直到有针感为止。亦可以做各种运针手法,其针刺角度、方向、深度均随病情需要及所取穴位之不同而定。久病、体虚、孕妇、过敏体质及小儿禁用此针。
6、皮内针
皮内针系微型特制小针。因为其只针在皮内而不达皮下,故又称皮内针。此法由古代毛刺及留针方法发展而来。目前皮内针有两种类型,一种称为麦粒型针(也称颗粒式针);一种称揿钉型针。二种针均由合金钢丝制成,一般选用较细的30号或32号合金钢丝其长度一般为1~1.5厘米。针柄小如半颗麦粒者为麦粒型针;若将针尾制成圆型,尖如图钉向下,针长仅0.3~0.5厘米,即为揿钉型针。二种皮内针,临床皆用于皮内埋针,但针法不同,麦粒型针横行斜向刺入皮内,揿钉型针垂直刺入皮内。
总而言之,针具的发展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其最终目的是为更有效的治疗疾病服务。临床上只有灵活的运用,才可以明确的为疾病治疗做贡献。
古法针灸的基础针法:单手进针、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
1、单手进针
只用刺手,大部分是短针的操作,比如1寸以下的针。
2、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旁,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3、夹持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腧穴表面,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4、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食、拇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弛部位的穴位。
5、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薄部位的进针,如扎印堂常用此法。
古法针灸的概念:
针灸古义,出于内经。针灸为繁复的高深的进步医术,而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单调的医术,凡就五脏相互间互助、互制而施治,就五脏与五色、五味、五液之关连而施治,就五脏所主、所藏、所病而施治。
就五脏所开之窍、所秉之气而施治,就五脏病机而施治,就五劳所伤而施治,就五脏邪气留处而施治。皆不外调节各部门间之轻重失常,而使于平衡。
兹就古义五脏病机,述其医治实验例证于后。古义五脏病机:“诸疮痛痒皆属于心,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气愤郁皆属于肺,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按其所病,溯其所属,从而治之,无不奏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802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深圳针灸减肥
下一篇: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