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血虽然含有血液的全部成分和抗凝剂(保存液),但全血并不全,一旦离开血液循环就开始各种变化。采集的血液离体后,和抗凝保存液混合,4℃储存,此时的损害,称保存损害。因为保存液都是针对红细胞而设计的,血小板需22士2℃振荡保存,4℃12小时后丧失大部分活性,保存一天后就丧失全部活什;粒细胞4℃超过8小时就丧失功能;凝血因子III24时活性下降50%;第V因子4℃保存3~5天后也损失50%以上活性;免疫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虽保存时间长,但含量太底。因此,全血中除红细胞外,其余成分不纯、不浓、不够一个治疗剂量,所以全血并不全。
血小板疾病是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减少症)或功能减退(血小板功能不全)导致止血栓形成不良和出血而引起的. 血小板数低于正常范围14万~40万/μl. 血小板减少症可能源于血小板产生不足,脾脏对血小板的阻留,血小板破坏或利用增加以及被稀释(表133-1).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血小板减少,都可引起典型的出血:多发性瘀斑,最常见于小腿;或在受轻微外伤的部位出现小的散在性瘀斑;粘膜出血(鼻出血,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和阴道出血);和手术后大量出血.胃肠道大量出血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出血可危及生命.然而血小板减少症不会像继发于凝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参见第131节)那样表现出组织内出血(如深部内脏血肿或关节积血).诊断 必须彻底弄清病人的服药史,以排除对敏感病人增加血小板破坏的药物.约5%接受肝素治疗的患者可发生血小板减少(见下文肝素诱发血小板减少),为保持动静脉输注导管通畅,即使应用极少量肝素冲洗,也可发病.其他药物较少诱发血小板减少症,例如奎尼丁,奎宁,磺胺制剂,口服抗糖尿病药,金盐以及利福平. 病史中还有很重要的内容,病史中可能引出提示免疫性基础疾病的症状(例如关节疼痛,雷诺氏现象,不明热);提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见下文ttp-hus)的体征与症状;10天之内输过血提示可能是输血后紫癜,大量饮酒提示酒精所致血小板减少症.5%孕妇分娩期可发生轻度血小板减少症.由于感染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hiv)的患者常伴血小板减少症,可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见itp)相鉴别;由此可以得出其他hiv感染症状的危险因素和病史. 体检对诊断亦很重要:(1)通常继发于感染性或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血小板减少症以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ttp)时有发热,而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以及与药物有关的紫癜则不发热.(2)由于血小板的破坏增加(例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药物有关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而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病人的脾脏扪诊不增大;而继发于脾脏对血小板阻留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脾脏大多可以扪及,继发于淋巴瘤或骨髓增生性疾病的血小板减少症病人也是如此.(3)其他慢性肝病的体征对诊断也有意义,如蜘蛛痣,黄疸和肝掌.(4)妊娠末期常引起血小板减少症. 外周血细胞计数是确定血小板减少症及其严重性的关键性检查,同时血涂片检查能为其病因检查提供线索(表133-2).若血小板减少不伴有其他影响止血功能的疾病(例如肝脏疾病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止血功能筛选检查(参见第131节)则是正常的.骨髓象检查若在血涂片上见到除血小板减少以外的异常,有本检查适应证.本检查可提供巨核细胞的数量及形态的信息,并确定有或无引起骨髓功能衰竭疾病(例如骨髓异常增生)的存在.抗血小板抗体检查临床意义不大.若患者病史或检查提供hiv感染危险依据,应对其进行hiv抗体检查. 除了瘀斑,紫癜和粘膜出血(轻微或量多)外,体检结果均为阴性.外周血检查结果,除血小板数目减少外,均属正常.骨髓检查通常除可发现巨核细胞正常或数量增加外,其他亦属正常.治疗 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随其病因和严重程度而多变,需迅速鉴别病因,若有可能应予以纠正(如在肝素有关的血小板减少症停用肝素).由于血小板反复输注会产生同种血小板抗体,造成疗效的降低,因而要间歇性使用以预防上述抗体产生.若血小板减少是由于血小板消耗,则血小板输注应保留于治疗致命性或中枢神经系出血.若由于骨髓衰竭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则血小板输注保留于治疗急性出血或严重性血小板减少(如血小板数<10000/μl). 成年人的治疗通常开始口服皮质类固醇(例如强的松每日1mg/kg).如有效,血小板计数将在2~6周内恢复正常,然后逐步递减皮质类固醇.但大多数病人的疗效不够满意,或是减少肾上腺类固醇剂量后即复发.脾脏切除可使50%~60%病人得到缓解.对于用类固醇和脾脏切除治疗难以奏效的病人,使用其他药物的疗效尚未证实.由于慢性itp病程长,同时慢性itp患者死亡率低,而对治疗方法的利弊仍须慎重权衡.应用合成的雄激素(达那唑),或使用硫唑嘌呤,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或环孢菌素的免疫抑制疗法的疗效并不一致. 对itp伴致死性出血的患者,可使用免疫球蛋白静注(ivig),这可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的清除包被抗体血小板的作用.ivig剂量1g/kg,1天或连续2天.患者血小板数常可在2~4天内上升,但仅维持2~4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1g/(kg.d)静脉输注3天,可使血小板数迅速上升,且费用略低于ivig.对那些有致命性出血的患者亦应输注血小板.由于糖皮质类固醇或ivig可能预期在几天内显效,因而对itp患者不应预防性输注血小板. 患儿治疗与成人相反.使用皮质类固醇或ivig可迅速恢复血小板数,但不能改善临床结果.由于大多患儿在几天或几周内可从严重血小板减少症自发性恢复,有时推荐单用支持疗法.对使用皮质类固醇或ivig无效的慢性型itp患儿脾切除术应至少推迟6~12个月,这由于无脾患儿增加了严重感染的危险,即使患病经年累月,大多患儿可自发性缓解./ 血小板减少的饮食 血小板减少的饮食疗法-血小板减少专题血小板减少的饮食疗法一:【辨证】脾阴虚,血燥,阴虚生内热,热伤络脉则血外溢。【治法】养阴益脾,润燥,佐以清热,化斑。【方名】加味脾阴煎。【组成】生地10克,生白芍30克,旱莲草15克,山药20克,莲米15克,连翘10克,赤小豆30克,黄连6克,淡竹叶10克,五味子10克,枣皮10克,大枣10个,炙甘草10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血小板减少的饮食疗法二:【辨证】血热脾虚。【治法】止血摄血。【方名】止血汤。【组成】生地20克,黄芪30克,藕节10克,白芨10克,山楂10克,茜草10克,红枣10枚,花生衣6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血小板减少的发病原因: 1. 引起骨髓再生低下低下或障碍伴全血细胞减少的药物。 在一定剂量下易引起骨髓再一低下的化学物质及药物:①苯、二甲苯等。②烷化剂:如氮芥、环磷酰胺、苯丙酸氮芥等。③抗代谢药:如阿糖胞苷、巯基嘌呤等。④抗癌抗生素类:如正定霉素、阿霉素等。⑤其他:如有机砷等。 2. 可以引起骨髓再生障碍或低下的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药物、青霉素、链霉素、新青I号、三甲双酮、苯妥英钠、乙琥胺、抗甲状腺药(如他巴唑、丙基硫氧嘧啶、甲亢平)、糖尿病药(如甲磺丁脲、氯磺丁脲、氯磺丙脲等)、保泰松、消炎痛、安定及镇静药(安宁、利眠宁、氯丙嗪等)、金制剂、染发刘、扑敏宁、扑尔敏、乙酰唑胺等 3 .选择性抑制巨核细胞制造血小板的药物:如氯噻嗪类药、雌激素类、乙醇、甲磺丁脲、瑞斯脱霉素等。 追问:SLE是 系统性红斑狼疮 的嘛? 回答: 系统性红斑狼疮 是一累及全身多系统多器官的 自身免疫性疾病 ,由于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障碍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发病机制主要主要是由于 免疫复合物 形成。病变能累及皮肤、黏膜、浆膜、血管、关节、心、肾、肝、脾、肺、脑、肠胃、血液、淋巴等全身组织和器官。中医一般叫 红蝴蝶 。 系统性红斑狼疮:忍冬藤100克、藤梨10克、 野荞麦 10克、马鞭草30克、 鼠曲草 30克、丹参30克、羊耳菊30克、 紫花地丁 30克、海金沙20克、 绞股蓝 20克一支香2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次服。 气虚明显者加 太子参 30克;舌红少苔者加天冬20克、麦冬20克;水肿明显、有腹水者加 石韦 30克、 商陆 20克;关节痛者加青风藤30克、 雷公藤 【去皮】12克;血热者加 茜草 20克、远志6克。 服药期间,忌食以下食物: (1)海鲜,俗称“发物”。有些 狼疮 患者食用海鲜后会出现过敏现象(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大多为高 过敏体质 )诱发或加重病情。(2)羊肉、狗肉、鹿肉、桂圆,性温热, 红斑狼疮 患者表现为 阴虚内热 现象者,食后能使患者内热症状加重。 (3)香菜、芹菜久食引起光过敏,使患者面部红斑皮损加重,故不宜食用。(4) 辛辣食物 ,如辣椒、生葱、生蒜等能加重患者内热现象,不宜食用。(5)绝对禁止吸烟、饮酒。 目前国内外对此病的现代医学经典治疗方法是用激素和 免疫抑制剂 。中医药治疗,一方面能达到协同治疗效果,一方面又能减轻激素用量,减少其副作用。从中药药理证明:中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抑制免疫反应,又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可以说中西医结合是目前治疗SLE的最佳方法。
随着临床输血事业的迅速发展,成分输血已普遍用于临床,成分输血比例的高低已作为衡量临床医疗水平的标志之一。国家卫生部将成分输血比例列为评审等级医院的指标之一,三甲医院要求达到70%以上。
一、成分输血的种类:浓缩红细胞、少白细胞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机采浓缩血小板、机采浓缩白细胞悬液(现以逐渐被取消)、手工分普通血浆、机采新鲜冰冻血浆。
二、成分输血的优点
成分输血是通过科学方法把血液中的多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针对患者病情需要而有选择性地输注,与输全血相比成分输血具备以下优点。
1、纯度高、疗效好
血液中的有关成分通过提纯得到高浓度、高效价的成分血使其比全血疗效更高。如用细胞分离机单采技术,从单个供血者循环血液中采集浓缩血小板含量可达5.5×1011/(400~500)mL,输入机器单采血小板可在短时间满足治疗要求并避免了输入全血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另外,成分血比全血中含钾、乳酸氨和枸橼酸盐都低,更适合心功能障碍的患者。
2 、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危险
当病毒污染血液时,病毒是不均匀分布在各种血液成分中,有的成分如白细胞和血浆中病毒分布较多,危险性相对其他有效成分就大。而有的成分如红细胞中病毒分布相对较少,因此危险性也就相对较小。当患者只需某种血液成分时,特别是只需某种病毒危险性相对较小的血液成分如红细胞时,就应该只给患者输注这种成分,如输全血则会增加患者感染病毒的危险,而这完全可以通过成分输血来避免。实际上,临床大部分输血患者都仅需输红细胞。另外,通过成分输血将全血分离制备成各种血液成分,为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创造了条件。对于全血,由于其由各种血细胞和血浆蛋白质组成,目前不可能建立一种适合所有血液成分的病毒灭活技术处理全血,但当将全血分离制备成不同血液成分时,就有可能针对各种不同的血液成分研究建立适合该血液成分的病毒灭活方法,从而既灭活其中可能存在的病毒,又保持该血液成分的活力和功能,保证了制品的疗效和安全性。
3、不良反应少,输入相对安全
成分血制品有效成分浓度高,含免疫原少,可减少抗体形成和同种免疫反应,输用这种血可以减少多种血型抗原对受血者机体的刺激,减少输血同种免疫的机会。对一些输全血有反应而又必需某种血液成分的患者可输用成分血,这样既能纠正输血反应又能有效治疗。如对血浆过敏的患者可输用洗涤红细胞,对白细胞有反应的患者可输入少白细胞制剂。
4、稳定性好,便于运输和保存
如去除血浆的红细胞,加甘油保护剂在-80℃可保存 10 年。
5、一血多用,节约用血
提高了血液的利用价值,如全血可分离制备成冰冻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等,分别应用效益高。如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采供者循环血量3000~5000mL可供血小板(3~4.2)×1011/200mL甚至更多,其余血液成分回输入供者,避免了浪费。
6、有效成分活性高
成分血是在采血后6h之内制备成,此时血液中各种有效成分活性还未丧失,各种有效成分在未丧失活性前分离并保存于适当条件下使存活率高,如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PC2)在(22±2)℃(轻震荡)条件下用专用袋制备可保存5d。
7、降低费用
成分血实用、经济,减轻了社会和个人经济负担。
三、成份输血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更多回答请见
.cn/special/2009-06-10-14-06-40/667-2009-07-14-12-06-15.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802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