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科学院在成都主持召开了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生物芯片仪器研制”成果鉴定、验收会。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桂文庄局长、综合计划局吕永龙副局长分别主持了鉴定、验收会。中科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综合计划局有关处室领导也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陆士新院士、林祥棣院士等14位同行专家组成鉴定、验收委员会,听取了“生物芯片仪器研制”项目负责人姚汉民研究员作的项目研究总结报告、听取了“激光共聚焦生物芯片扫描仪”、“生物芯片点样仪”、“CCD生物芯片检测仪”等三个课题的研制工作报告及鉴定委员会检测组的检测报告、查新报告和应用情况报告,并实地考察了产品实物及仪器装调现场。专家们对项目的研发成果和完成情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及高度评价。并一致认为:
该项目研究开发完成了“激光共聚焦生物芯片扫描仪”、“生物芯片点样仪”、“CCD生物芯片检测仪”三类十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芯片仪器,为实现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该项目突破了七项关键技术,申报了14项专利(9项获得授权),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评价该项目研制的三类生物芯片仪器整体属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目取得的成果已得到生物芯片生产单位、研究所、高校和医疗单位等用户的认可。其成功研制对人类基因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研究、促进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应用前景。
不好进。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研究所是中科院的直属单位之一,属于国家重点实验室,要求申请人除了具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和一定量的研究经验外,还需要在科研方面具有很高的水平和创新能力,具有较高的学术成就。
【答案】:生物芯片的概念来自计算机芯片,发展至今不过10年左右。生物芯片的实质是在面积不大的基片表面上有序地点阵排列了一系列固定于一定位置的可寻址的识别分子,结合或反应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反应结果用同位素法、化学荧光法、化学发光法或酶标法显示,然后用精密的扫描仪或CCD摄像技术记录。通过计算机软件分析,综合成可读的IC总信息。芯片分析实际上也是传感器分析的组合。芯片点阵中的每一个单元微点都是一个传感器的探头。所以传感器技术的精髓往往都被应用于芯片的发展。阵列检测可以大大提高检测效率,减少工作量,增加可比性。所以芯片技术也是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由于最初的生物芯片主要目标是用于DNA序列的测定,基因表达谱鉴定和基因突变体的检测和分析,所以它又被称为DNA芯片或基因芯片。目前这一技术已扩展至免疫反应、受体结合等非核酸领域。所以现在生物芯片分为:基因芯片和蛋白质芯片两大类。
生物芯片技术是通过缩微技术,根据分子间特异性地相互作用的原理,将生命科学领域中不连续的分析过程集成于硅芯片或玻璃芯片表面的微型生物化学分析系统,以实现对细胞、蛋白质、基因及其它生物组分的准确、快速、大信息量的检测。按照芯片上固化的生物材料的不同,可以将生物芯片划分为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多糖芯片和神经元芯片。
生物芯片是指采用光导原位合成或微量点样等方法,将大量生物大分子比如核酸片段、多肽分子甚至组织切片、细胞等等生物样品有序地固化于支持物的表面,组成密集二维分子排列,然后与已标记的待测生物样品中靶分子杂交,通过特定的仪器对杂交信号的强度进行快速、并行、高效地检测分析,从而判断样品中靶分子的数量。由于常用硅片作为固相支持物,且在制备过程模拟计算机芯片的制备技术,所以称之为生物芯片技术。
目前,最成功的生物芯片形式是以基因序列为分析对象的“微阵列(microarray)”,也被称为基因芯片(Gene chip)或DNA芯片(DNA chip)。1998年6月美国宣布正式启动基因芯片计划,联合私人投资机构投入了20亿美元以上的研究经费。世界各国也开始加大投入,以基因芯片为核心的相关产业正在全球崛起,目前美国已有8家生物芯片公司股票上市,平均每年股票上涨75%,据统计全球目前生物芯片工业产值为10亿美元左右,预计今后5年之内,生物芯片的市场销售可达到200亿美元以上。生物芯片技术通过微加工工艺在厘米见方的芯片上集成有成千上万个与生命相关的信息分子,它可以对生命科学与医学中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过程进行集成,从而实现对基因、配体、抗原等生物活性物质进行高效快捷的测试和分析。它的出现将给生命科学、医学、化学、新药开发、生物武器战争、司法鉴定、食品与环境监督等众多领域带来巨大的革新甚至革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801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低场脉冲核磁共振分析测量仪研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