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17种新致癌物现形

医案日记 2023-06-21 18:05:31

本报讯(记者罗刚)日前,美国卫生部公布了两年一度的致癌物报告,报告首次将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及某些人类乳头状瘤病毒等病毒纳入致癌物的范围内。另外,铅及铅化合物、X射线、在烧烤食物中发现的一些物质也均为“首次上榜”。该报告是由美国国立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实施的“美国国家毒理学计划”完成的。

报告将致癌物分为“已知致癌物”和“有理由认为可导致癌症的物质”两种,分别有58种和188种,共246种。与两年前相比,此次的第11版报告增加了17种致癌物,其中有6种属于“已知致癌物”。在这6种物质中,病毒就占据了“半壁江山”: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的慢性感染因为会导致肝癌而“榜上有名”;而作为感染生殖道黏膜并通过性途径传播的病毒——某些人类乳头状瘤则会引发妇女的宫颈癌,特别值得警惕的是其中大多数人并没有明显症状。

同样被列入“已知致癌物”的X射线和γ射线也是初次“上榜”。研究证实,暴露在这些射线下会导致多种肿瘤发生,包括白血病、甲状腺癌、乳腺癌和肺癌等,还有可能导致唾液腺、胃、结肠、膀胱、卵巢、中枢神经系统和皮肤的肿瘤。其引发癌症的风险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接受照射时的年龄:在儿童时期接受过量照射与白血病和甲状腺癌的增加不无关系,在生育期则会增加乳腺癌的风险,而晚年则可能增加肺癌的发病机会。辐射来源中有55%是低剂量的医学检查,如骨骼、胸部、口腔的X线照射;43%来源于自然界,如氡气;另外2%来源于工业、科学研究、武器试验、核事故及核能发电。

由于与X射线和γ射线造成的遗传损伤类似,并会导致同样的肿瘤,中子射线也位列“已知致癌物”中,好在其在工业、医学和研究中应用并不十分广泛,通常的来源是穿透大气层的宇宙射线。

另外,在新增的11种“有理由认为可导致癌症的物质”中,卫生球、铅、硫酸钴、硝基苯、硝基甲烷等位列其中。

世界卫生组织曾宣布,存在于炸薯条、薄脆饼、烤猪肉上棕色脆皮的致癌物质是什么?

存在于炸薯条、薄脆饼、烤猪肉上棕色脆皮的致癌物质是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是一种白色晶体化学物质,是生产聚丙烯酰胺的原料。聚丙烯酰胺主要用于水的净化处理、纸浆的加工及管道的内涂层等。淀粉类食品在高温(>120℃)烹调下容易产生丙烯酰胺。

研究表明,人体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黏膜等多种途径接触丙烯酰胺,饮水是其中的一条重要接触途径。对接触丙烯酰胺的职业人群和偶然暴露于丙烯酰胺人群的调查表明,丙烯酰胺具有神经毒性作用,但世界卫生组织表示,由于难以统计丙烯酰胺要到哪一个浓度才会致癌,所以难以订立安全标准。

毒性:

急性毒性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大鼠、小鼠、豚鼠和兔的丙烯酰胺经口LD50为150-180 mg/kg,属中等毒性物质。

生殖发育毒性

大量的动物试验研究表明丙烯酰胺主要引起神经毒性;此外,为生殖、发育毒性。神经毒性作用主要为周围神经退行性变化和脑中涉及学习、记忆和其他认知功能部位的退行性变;生殖毒性作用表现为雄性大鼠精子数目和活力下降及形态改变和生育能力下降。大鼠90天喂养试验,以神经系统形态改变为终点,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NOAEL)为0.2
mg/kg bw/天。大鼠生殖和发育毒性试验的NOAEL为2 mg/kg bw/天。

遗传毒性

丙烯酰胺在体内和体外试验均表现有致突变作用,可引起哺乳动物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如微核形成、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多倍体、非整倍体和其他有丝分裂异常等,显性致死试验阳性。并证明丙烯酰胺的代谢产物环氧丙酰胺是其主要致突变活性物质。?

致癌性

动物试验研究发现,丙烯酰胺可致大鼠多种器官肿瘤,包括乳腺、甲状腺、睾丸、肾上腺、中枢神经、口腔、子宫、脑下垂体等。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 1994年对其致癌性进行了评价,把丙烯酰胺列为2类致癌物(2A)即人类可能致癌物,其主要依据为丙烯酰胺在动物和人体均可代谢转化为其致癌活性代谢产物环氧丙酰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99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