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回归经典是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医案日记 2023-06-21 10:56:44

我从不否认中医需要继承,但我反对钻到经典堆里爬不出来。

拜经者认为,经典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很具有权威性。权威究竟等不等于真理,等不等于未来,我认为已无讨论必要。有一点很重要,权威是人不是神。既然是人,他的思想意识、思维活动、认知水平等就离不开他所处时代的社会和环境对他的影响,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无可避免地出现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产生出这样那样的偏差,甚至是失误。之所以能成为“权威”无非是他在自己所处的时代里比起一般人认识水平高一点,社会阅历多一点,行事立说的偏差失误也就少了一点,仅此而已。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毫不避讳地说,老祖宗们离开他们所处时代以后的知识、阅历、认知等,因时代所限,基本上为“0”。比如,他们就未曾想到中药不仅可通过口服,还有“肌肉服”、“血管服”(如中药注射剂);未曾想到后人要玩电脑,会出现网络综合征;未曾想到中医之后来又冒出个西医;未曾想到除了跌仆损伤,还有化学伤;未曾想到“左肝右肺”原本是“右肝上肺”……因此经典之权威,最多也只能是所处时代之权威,经典之标准也只能是所处时代之标准,并非既管当时,又管未来,不是大不着边的“如来佛掌”,更不是后人不管有什么新理论、新学说、新技术统统都翻不出经典这只手掌。如果经典真的达到了“意欲有之,必皆有之;世有所出,必有其物”的境界,中医的“发扬”二字又该从何谈起呢?

经典并不神奇,踢开经典搞临床的“忤逆之徒”大有人在。《脉经》可谓“博大精深”,它是经典中最难理解的,因而也最适合用中医思维去领悟的一部书。该书作者王叔和不仅把《脉经》著述得“诘牙艰涩,深奥莫测”,而且整理了《伤寒论》,没有他的努力,我们完全有可能看不到离仲景时代最近的这部经典。就是这位王叔和,不知是他的经典“毒害”了某位学人,还是这位学人悟性差,没有理解到这本经典的真谛,竟然编创出了“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的格言警句出来。随着历史的推移,这里的“王叔和”已非指王本人,实是中医理论和典籍的代名词,自然也就包括那些经典之作了。经典既然很有些权威乃至于很有些超前,为什么弄来弄去,要解决中医治病的问题,反而“不如临证多”更实用呢?答案只有一个,经典尽管权威,但并不等于真理,尽管超前,并不等于能解决当前和未来所有问题。也许这句话是这位学人多年临床后的一句感言,没想到却成了警示中医界那些“读死书,死读书,钻在经典堆里爬不出来”之人的箴言。

其实很多有名的中医师,都不迷信(注:是迷信,不是“不读”)经典,他们能正确对待经典,他们中很多人是在“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受过这句箴言的恩惠。

我绝不反对学习经典,中医临床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这是中医落后的一大原因,所以我们需要“熟读王叔和”,但是“熟读”并不是要你去“崇拜”,去“照搬”。有人把经典比喻为中医的“根”,我看是有点道理的,只不过这根正在开始枯萎,它需要丰润的土壤来培植,需要均衡的营养来滋润。这土壤就是时代的步伐、民众的召唤、社会的需求,这营养就是与其他学科一样,共同享用现代科技成果。如果我们总是像现在这样崇拜经典,痴迷古书,这也不汲取,那也不借鉴,孤芳自赏,在经典中读来读去,读了几千年,最后读出个“回归经典”,那么这种回归式继承的结果只怕是留住了中医的“根”,了断了中医的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97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