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试论西药中药化

医案日记 2023-06-21 10:48:42

西药中药化,就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为指标,来研究现在使用的西药,使之具有中药的理论、特性和功效内容,从而不仅能为西医使用,也能被中医按中医药理论来使用。

一、中药和西药的概念划分 中医药和西医药,在十八世纪以前,是难于区分的,都可称作民间医药或民族医药。十八世纪以后,西方各国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化学、化学工业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相继形成了现代的西医药学。西医药学,它是由于传入我国以后,相对于原来的中医药学而言的。西药,就是相对于我国的传统药物—中药而言的。这种按起源或地域来源划分中药和西药,在西药刚刚传人我国的初期,是可以理解的,在现代,随着我国药物科学研究和制药工业的发展,我国不仅能制造和生产外国人最先制造和生产的药物,同时也研制和生产了很多为我国首创的药物,这 些药物再按地域来源划分,称之为西药,显然是不合适了从中药本身来看,随着科学研究和生产的发展,也在起着一定的变化和发展。那么,到底何为中药,何为西药呢?有的将人工合成的药物称作西药,而树皮草根等天然药物称作中药(或中草药),这种划分,并不确切,因为也有些中药是人工合成的,如砒石即为雄黄 (硫化砷AsS)氧化后所得的三氧化二砷(As2O3),冰片即是人工合成的龙脑;有的将现代剂型如片剂、针剂等称作西药,传统的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作中药,这种区分,也不合适,因为西药也有散剂和类似汤剂的合剂等,同时现在有些中药也制成了针剂、片剂等现代剂型;有的将成分结构清楚的药物称作西药,成分结构不清楚的混合物药物称作中药,这种划分也不合适,因为西药的某些格林制剂及一些天然药物如大黄扮等,其成分结构也不完全清楚,而中药也有好多是成分结构清楚的,如冰片(龙脑),?砂(氯化铵)等。中药和西药的概念,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应当结合不同的医药学体系来划分:以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术语表示药物的性能和功效,从而能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药物,称作中药;以现代科学术语来表示药物的性能和功效,从而能按西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药物,称作西药。据此,即使一些常用中药,若只考虑其西医药理论体系下的性能和功效,并按西药来使用,则亦应称之为西药。同理,若将西药按中医药理论指导,以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为内容,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出它们的 中医药理论体系木语所表示的中药特性、功效及使用规律,从而能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那么,就成了中药。

二、西药中药化的内容 总的来讲,就是使西药学具备中药学的内容,即具备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所表示的药物特性、功效和使用规律,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使用。具体内容有:1.西药本身的中药特性:中药本身有其特有的药性。尽管对中药药性的范畴,各家看法不一,但比较公认的应包括性味(即四气五味—寒热温凉和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按脏腑归经及经络归 经)和升降沉浮。这些内容是中医药学体系对中药本身性能的特殊表示方法,是中药本身所含化合物的功效规律表示,从而成为中医根据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阴阳五行学说和整体辩证论治观点选用药物的基本依据。而上述特性,到目前为止,是西药所不具备的内容。那么西药,尤其是单体化合物的西药,是否同样具备如上特性,应当作为西药中药化研究、总结、归纳的内容。2.西药功用和主治的中药表示:中药的功用是针对机体的证而言的,如解表药(单味药)和解表剂(复方),是针对机体的表邪证而起治疗作用,即具解除表邪的功用。机体在大证下又分小证,如同是热证,则有胃热证、肺热证等,而针对小证又有相应功用的中药。至于主治,则是指用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中药治疗效能,如知母可治肺咳骨蒸,黄柏可治阴虚亢热。中药的主治是在功用统帅下而表示的治疗作用的具体化,例如黄连,功用为清心火、燥脾湿、凉血、止泻、厚肠等,主治热病泻痢、心烦、胸痞呕吐、消渴、痈肿疗毒、目疾目赤等。这些用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药物功用和主治,目前西药尚不具备,应当研究。3.西药配伍使用规律的中药化研究:药物的配伍使用规律,不论在中药学还是在西药学,都是比较重视的。但在不同体系,各自规律又是不同的。中药在配伍使用时,最突出的是中药学精华之一的复方使用。中医在使用药物 时,按中医药学理论,根据机体状况,进行辩证论治,依辩理、立法、组方、选药 (即理、法、方、药)的程序,层层深入,步步具体化。在组方选药时,又按君、臣、佐、使的要求来处理,主次分明,方中药物由其内在的规律性构成一个整体,使处方的整体性与机体的整体性相对应,从而更好的发挥治疗作用。西药以复方使用时,其方的整体性往往不如中药复方的整体性那么突出和严谨,通常是按每个西药的独立功效,针对机体的不同病症而应用相应药物,那么,西药在配合使用时,是否也有一定的类似中药的复方组成规律是?这也西药中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药物配伍使用规律,还有另一种内容,即某些药物配合使用时使疗效或毒性有所变化,如中药的七情合和(单行、相 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以及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的十八反、十九畏,同时还有配伍禁忌。西药虽无七情合和、十八反十九畏之说,但在配伍使用中的关 系已包括了这方面的内容,如从生物活性考虑,有的药物配合使用可增强疗效或减 低毒副作用,称作具有协同作用,有的药物配合使用能减低药效或增强毒付作用,称作具有拮抗作用。有时从物理和化学变化来考虑,如有的药物配合使用,增加溶解度,有利于药物的吸收,有的则产生沉淀,不利吸收;有的配合使用,使稳定性增强,有的则使化合物破坏等。西药在这方面的配合使用规律,比中药研究的深入,亦较准确,因此,在西药中药化时,可保留这方面的内容。4.西药制剂的中药化问题:西药制剂,更确切他讲,应称之为现代制剂。现代制剂的中药化,并不是要把现代制剂再改成中药的传统制剂,而是说,涉及到制剂的有关问题,再结合中医药理论进行一定的研究。中药剂型选择,是根据药物性能和临床使用要求而定的。如“元(丸)者,缓 也”,“汤者,荡也”,就是说,急性病 或者是为使药物尽快发挥作用而选用汤剂,慢性病或者为使药物作用缓合、持久而选用丸剂。这只能说大体如此,如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并非“荡也”;三物 备急丸等,也并非“缓也”。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中药传统剂型相对于西药剂型或者说现代剂型为少,适用范围也相对较窄,而近代发展起来的很多药物剂型,更能适合不同药物性能和临床使用要求,如注射剂,它往往起效更诀,又便于昏迷状态病人使用。这些现代的药物剂型,已逐渐应用于中药制剂。这些称之为西药制剂的现代制剂在中药中的应用,也带来了好多新问题的出现。例如中药的苦寒药,中医认为苦寒伤脾胃,能引起纳差(食欲减退)、完谷不化(消化不良)或便溏。这在古代仅能制成口服制剂,似可理解,但如果将苦寒药制成注射剂,采取非胃肠道给药,是否还伤脾胃,就是值得研究的了。5.其它:(1)西药的颜色、质地、性状等表观特性是否也具中药的特性和功效?按中医药学理论,中药的颜色也表现相应的中药特性和功效,如白入肺、属 辛、能燥。也有质地坚硬为重镇之剂的说法等。这些很可能并非完全如此,有些亦可能为中药学的糟粕部分,但有的表观特性还是应给予一定的考察,如物理性状的挥发性等;(2)毒性。西药往往因有坚实的实验生物学基础,其毒住可以半数致死量、中毒剂量和具体毒副作用等表示,这比中药的大毒、小毒等表示,是具体而精 确的。因此,这部分内容可保留;(3)剂量。中药使用时,所用剂量要考虑多种因素,如机体状况一证、配伍药的不同等,从而剂量变化较大,如附子一般用3~9克,但也有用几十克的,甘草剂量有用0.3~45克的,相差150倍。西药剂量往往从考虑浓度,即有效浓度出发,而对机 体状况及药物配伍制约考虑不够(近年已 开始重视),所以,也应从中医药理论对西药剂量进行研究。

三、西药中药化的基础 和基本研究方法 西药中药化应包括实践基础和理论基 础,从而解决西药能不能中药化的问题。回答是肯定的,西药能够中药化。不论西药还是中药,它们都是由化合物分子组成,决定着药物的性能和功效。而从这些组成分子的情况来看,不论西药和中药,都有单体化合物和混合物:都有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产物:都有成分结构清楚和不清楚的,这就是西药和中药的物质同一性。既然中药具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术语所表示的特性和功效,那么,西药也应具备。西药和中药的作用对象都是人,用来防治人的疾病,这是西药中药化的生物活性基础,亦可称疗效一致性的基础。现代研究表明,中药可经过现代科学水平的研究,能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术语来表示其性能和功效,可治疗西医药学术语表达的疾病。同样能用来防治人类疾病的西药,亦应可以用中医药学术语表示其中药特性和功效,从而按中医药理论使用。由于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深入,人们发现,一些西药在临床使用中,在有些情况 下,按照中医辩证论治中一定的辩证分型疾病才有较好的疗效,或者说表现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例如考的松,人们已从临床注意到,它对肾阳虚病人效果较好,对肾阴虚患者效果不理想,这说明它具有补肾阳的功效。再如阿托品,患者服后表现颜面红赤、热感、口干等,这正是中医药学热性方面的中药特性。这说明,有的西药在广泛临床基础上,已开始暴露某些中药的特性和功效。西医学习中医,是西药中药化研究的人才基础。这些年来,很多西医学习掌握了中医药和西医药两套理论体系,并有临床经验,尤其对西医药更熟习,因此,这部分医药工作者若进行西药中药化研究,那是较方便的。从中医讲,在现代的西药中药化研究中,互相协作,共同研究,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西药中药化的研究方法,要围绕其临床疗效来进行。但科学发展到今天,不论中药和西药都积累了大量资料,因此可选用多种研究方法。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从根本上讲,是由其临床作用归纳出来的作为西药,一 般都已经过较充分的药理学和临床学研究,积累了关于功能、主治、适应症;毒副作用、禁忌等方面的大量资料,因此,将这些结果按中医药理论体系进行分析归纳,赋与相应的中药特性和功效,是可能的。这在很多中医药文献中均可见到。就拿中药的重要特性——“性味”来看,就是不断在前人临床效用基础上而总结归纳,最后确定的。如(本草衍义)云:“秦艽,《本经》谓之苦平,而《别汞》加以辛及微温,以其主治风寒湿痹,必有温通性质也。然其味本苦,其功用亦治风热,而能通利二便,已非温药本色。后人且以治胃热黄疸烦渴等证,其非温性,更是彰明较著。”

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将西药按中药理论体系,以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为指标,进行深入细致的临床研究,认真观察和总结,从而确证并归纳相应西药的中药特 性、功效和使用规律。此种研究,可根据具体药物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地进行,①对目前已被注意到暴露了某些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药;先进行临床确证研究,同时有计划地研究、归纳其它方面的中药特性和功效,使其全面中药化;②对从文献研究可归纳出相应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 药,通过临床确证归纳结果的可靠性,并进一步使其完整:③对如上所指以外的西药要有计划地开始通过临床研究,观察它们的中药特性和功效,为进一步总结归纳提供资料;④在具备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药较多的基础上,再研究配伍使用规律等其它中药化内容,以达西药的充分中药化。为了使这一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最好先重点选择性地进行研究。如可先对已开始暴露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药和作为西药使用的中药有效化合物等进行研究;创立符合中医药理论、能反映中药特性和功效的实验生物学模型和指标,进行西药中药化研究。总之,西药中药化,是一件新的工作。它不仅有助于推动中西医结合,亦有助于中西药学的丰富和发展。西药中药化是有光明前途的。

中药和西药有什么区别?西药里有植物成分吗?

西药来源于西医理论,中药来源于中医理论。

西药里有一些是植物提取物,所以,你的提问的答案是:有时有,有时没有。后者没有的,大多是现代化学工业产品。例:银杏叶片剂,应纳入西药,是由西方人提取并精制,按照西医临床试验标准进行了西医西药的研究,大的数据比对,认为该药有效。

除了中国大陆有草药及对应的医学外,据我所知,德国、非洲某些部落或国家也会有植物类提取物当作药物的。在这其中,德国会将植物提取物中最有药效的部分提取出来,形成植物提取物类药物,在德国药典中,也是德国的正式药物,进口到中国境内后,也会被视为西药(来自西方的,采取西医医学学体系进行了医学研究,可重复)。例如,在SARS时期,国内少数人知道并进行内服,提升抵抗力预防SARS的药物:德国产的施保利通片剂)。所以,西药并非绝对不含植物提取物。

日本:日本国很有意思的一个国家。由于在唐代派了很多遣唐史,也带回很多中药,医学也受到中国大陆的中医学影响,所以,日本会有一个分支医学,称为汉医,同时,在明治维新后,提出脱亚入欧的口号,从而进入近代发达国家,二战后,对于汉医的研究也采取西医西药方式,将植物提取物进行细化,寻找植物中的提取物中的最有效成份,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化,所以,汉医汉方在日本可视为,中药西医化的方式之一。也是大工业生产的成果。其药效对于一些疾病也是相当有效。(之所以称中医为汉医,而不是中医,可能的原因之一,近代中国积弱,日本人认为宋代以后无中国,只有汉唐才值得尊重与学习。某种意义上,近代来看,日本对于中医中药的重视反而比中国强,由于投入科研力量多,做事又严谨,沽名钓誉的人少一些,从群体来看,中医中药已在部分领域大大落后于日本,有如当年的围棋)。

到了中国大陆,虽然西医基础研究不多,但将中成药纳入到西药中,成为中西药复方制剂,在中国大陆也是常见的现象之一。不过,自2000年以内,国家药监局SFDA鼓励单体,也就是说,鼓励中药西医化。例如:999皮炎平,本质上应该是中西复方制剂,内含樟脑、薄荷等成份,西药成份为醋酸地塞米松。

中药的分类:中药分为汤剂 (即中医师处方,中药房配药,回家煎煮或委托机构煎煮)、中成药(现代剂型:配方颗粒剂 、片剂、滴丸剂、胶囊剂。传统剂型:膏丸丹散)。中成药如999感冒灵胶囊或颗粒剂、天津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等——中成药意味着你不用回家去煎煮,购回直接服用就好。中成药是现代工业化大生产的产物。

保健品:食品类,不算药品 。但由于普通民众很多人分不清楚,常误以为补药也是药品或中药。例如:山东东阿阿胶,既可以理解为中药,也可理解为保健品(食品),还可理解为食品

药食同源:这类中药材,与食品相同,毒性极低,中国民众平素也会吃,尤其是产地。如:鱼腥草,在四川省,当地民众就直接拿来做菜。你当然也可以将之入药。新鲜的鱼腥 草因为挥发油没有挥发,药效较干的为强。

中药种植:由于现代工业大生产的缘故,原来依赖自然界慢慢长成的中药材基本在国内绝迹,所以,很多品种现在都采取农业方式种植生产,因此,其药效有所下降,所以,偶尔剂量处方稍大,也未必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当然,与服药时间长短也有关,大剂量不宜长期服用。由于采自植物 ,所以,中药汤剂 呈弱碱性,对胃部有一定的损伤作用。所以,服用中药宜间断服用,一般连续服药两周后建议停服一周。当然还得听主诊中医师的意见。我的意见供参考。

在我看来,中医应该划分为:内治法(汤剂、膏丸丹散)、外治法(推拿按摩、针灸)、气功,缺一不可。前二者是医生对病人,后者气功是病人自己增强抵抗力的妙法。这三者组合起来,才是完整的中医疗法,所以,中药不过是三种组合中之一,且其疗效有限,应佐以另二种。

如何理解中药现代化?

中药的现代化,其实道理很简单,几千年来中药能涵养中国人、亚洲人的生命,其中的原理是什么?能不能用现代医药科学的语言来解释中药的治病原理?换句话说,能不能用西医西药的话语解释中药的治病原理?我们现在开发的中药,和西药一样,要分析处方里面最有效的成分是什么,分子结构和成分组合是什么样的,药代动力学实验是怎样的。我们要做药理、毒理分析,做一二三期临床。我们理解的现代中药,名字叫中药,能用中医药理论解释,也能用西医药理论解释,让受西方科学教育的人也能接受。 我们还采用一系列现代的方法控制草药的种植和质量管理,遵循国际认可的中草药种植规范标准(GAP)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在提取方面,天士力制定了严格的中药提取规范(GEP),我们还引进了丰田、IBM和戴尔的生产管理模式。在中药这个传统行业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但我们做到了。 有人质疑我们的创新,说我们不中不西,篡改了中药的精髓。我觉得这还是中国人不能容忍差异性。老外有他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一套逻辑,你不能强求他接受你的逻辑。你想让老外接受中医中药,首先得翻译成他听得懂的语言,中药说“清热解毒”,你如果不能对国外的科学家、药学家、医学家们解释什么是“热”,什么是“毒”,就无法改变他们对中药是“巫医”、“巫术”的观念。而且,中药如果不现代化,不仅难以推广,还面临着被我们自己遗忘、灭绝的危险。如果不用现代科技的手段,用“超女”的推广方式,用“超酷”的逻辑去改造它,几十年或几百年以后谁还会记得它?还有勇气去尝试它?亦或是让我们的后人从世界遗产保护的名录去翻寻它?它还有延续生命的动力吗?没有了生命,精髓又从而谈起?

活血化瘀中药之药理研究_活血化瘀的口服西药

【摘 要】能够起到活血化瘀治疗效果的中药至少有上百种,这些中药虽属同一类别,但是每一味中药在医治各种疾病时所发挥的功效却是不尽相同的。本文中笔者将根据近些年来的实践成果,对活血化瘀类中药的不同作用进行分析,并结合现代方法对其进行药理阐述,以期能够促进该类药物在新时期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活血化瘀;中药;药理研究
一、活血化瘀类中药的主要医疗作用
根据目前的医疗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活血化瘀类中药在医治疾病时可以发挥至少以下七种作用,下面将逐一进行简介:
1.抗癌作用
肿瘤的形成原因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是气滞血瘀导致的,即人体脉络受到壅塞,形成了不同程度的肿块,所以,使用活血化瘀类药物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或降低癌的形成和发生,其作用形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活血化瘀类中药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血小板的凝聚性,从而使血液运行更加顺畅,以至于使血液环境不适宜癌细胞的停留、聚集甚至分裂,这样就可以降低肿瘤产生的几率;(2)活血化瘀类中药可以改善人体的免疫水平,提高免疫力,从而使患者增强肿瘤疾病的抗体,(3)活血化瘀类中药还可以有效的增加人体血管的通透性,缓解了肿瘤部位的缺氧状态,并且有利于治疗药物的渗透。一般情况下的,活血化瘀类中药在抗癌方面的作用形式就是以上三种,具有抗癌作用的的此类中药主要有丹参、赤芍、当归尾、红花、川芎、乳香、没药、郁金、苦参、三七、斑蟊、土元、全蝎以及水蛭等。
2.改善人体微循环的作用
气滞血瘀也可以引发人体的各种微循环的功能障碍,常见的由于微循环导致的疾病有牛皮癣、冠心病、硬皮病、闭塞性脑血管病甚至休克。活血化瘀类中药在医治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改善人体的微循环,增快血流速度,改善硬皮病,恢复血管弹性。能够起到这种作用的活血化瘀类中药主要有川芎、丹参、红花、赤芍、降香以及葛根、鸡血藤等。
3.改善心血管作用
活血化瘀类中药在改善心血管功能方面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改善甚至消除平滑肌的痉挛症状;(2)使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运行更加顺畅;(3)增强血管中的氧含量;(4)改善肾血运行状况,增强其血流量;(5)加速和促进血液中的纤维蛋白的溶解;(6)促进人体的自身抗血栓能力;(7)防止血小板凝结;(8)减小和消除体内的各种微循环障碍。
作为典型的能够改善心血管作用的活血化瘀类中药的川芎,其发生作用的主要成分为川芎碱和川芎嗪,这两种物质对于患有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可以起到迅速的镇痛和缓解痉挛作用;其主要作用原理是因为川芎嗪本身可以降低心肌对于氧的消耗量,以改善心肌的抗缺氧能力,这样在急性心肌梗塞发作的情况下,也就可以使冠脉扩张,从而改善痉挛现象。另外,该成分还可以分散又心肌内的小血管中的血小板,使原本聚集或者堆积的血小板恢复活性,促进心肌中的血液的微循环,所以川芎作为活血化瘀类中药,其在改善和促进心血管功能方面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另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葛根,因葛根中含黄酮成分,所以对于冠状动脉的扩张,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该成分也可以增加脑部的供血量和血流量,起到预防和减轻患者的高血压症状。
再次丹参,同样是一种可以在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的同时,做到不改变心率的药物,这种功能使其不仅能够扩张末梢小动脉,同时由于其还可以降低血管中的血脂含量,达到了预防和改善血栓的目的和效果。
最后三七,同葛根一样含有黄酮甙成分,使得其在药用上同样能达到和葛根一样的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另外三七优于葛根的地方在于它还能同时减少心肌中的氧消耗量,是一种对葛根和川芎的作用的综合。除了上文中提及的几味中药,牛膝、益母草、丹参、地龙、大小蓟等同样具有改善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4.抗菌消炎的作用
已经有动物实验证明了活血化瘀类中药可以起到抗菌消炎的作用,其作用的主要机理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以达到阻止炎性渗出的目的,从而实现抗菌。具有该种功能的活血化瘀类药物主要有丹参、芍药、苦参、紫珠草、大蓟等,它们主要作用的病菌种类是大肠、痢疾、伤寒等杆菌。
5.抗变态反应作用
所谓抗变态反应,就是对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防治,主要表现为对于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和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等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活血化瘀类中药对于这类疾病的防治也是通过了动物实验检验的。这类中药抗变态反应作用的机理主要是抑制免疫性抗体的产生产生,试验显示该类药物对于IgM、IgG两类抗体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我国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根据该类药物的药理,研制出了一种“益肾汤”,该汤的主要功效就是治疗慢性肾炎;另外,试验中我们还发现,豚鼠膝关节腔变态反应性炎症在使用了该药物后,也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基于此,我们可以判定活血化瘀类中药对于抗变态反应能够起到比较显著的促进作用。
6.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
活血化瘀中药不仅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不畅引发的各种疾病,其药物还可以作用于骨质的代谢方面,同样的,经过相关的动物试验后得出结论,该类中药可以平衡受伤后的骨骼中的氮的含量,从而达到增强新陈代谢,加速伤口愈合的效果。
7.对增生性疾病的影响
所谓增生性疾病,指的是结缔组织的增生,主要的病症表现为慢性肝脾肿大、疤痕疙瘩、硬皮病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通过临床试验证明,活血化瘀类中药在治疗这一类的疾病时也能够起到较好的疗效,使其症状减轻或者缓解;其药物的作用机理,主要是以抑制胶原纤维的增生达到减轻其发病症状的目的。
二、研究活血化瘀类中药药理的作用
(一)首先,有助于“异病同治”的探索。中医对于病理的探索更加注重深层次的挖掘。常见的冠心病和牛皮癣在西医中属于完全不同科类的疾病,但是在中医的治疗中,均采用的是活血化瘀法。这就是典型的“异病同治”,然而这种治疗方法的探索是离不开对于此类药物药理的研究的。
(二)其次,有利于把握中医的“证”。中医问诊,讲究的是“辩证施治”,即要治疗某种疾病,首先要准确的把握该病的“证”。传统中医中,对于“证”的认识的主要手段为四诊法,即“望、闻、问、切”,然后医生通过经验所得结果进行分析,最终确认病症并处方。我们看到在这个过程中,医生水平和经验对于病情的把握和判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准确度极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但是通过对于活血化瘀的药物的药理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许多气滞血瘀的病症特征和指标,这就使得医生在问诊的过程中,有了更加客观的衡量标准,将淤血病的各种“证”以一种中西医结合的方式确定下来。
(三)最后,拓宽了临床应用的范围。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基于“血瘀”病理产生的疾病,在其发病初期并没有显现出普通意义上的淤血病的病症,典型的有DIC,即由血管微循环障碍导致的一种严重的血栓疾病,其在发病初期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瘀血症状,所以,在通过对活血化瘀药物的药理的进行深入研究后,我们发现该疾病属于淤血病的治疗范围,对症治疗后在临床中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97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