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西沙比利辅治糖尿病性膀胱病

医案日记 2023-06-20 12:04:31

糖尿病性膀胱病又称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发病机制为调节膀胱功能的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受到损害而引起排尿障碍,表现为尿频、排尿无力和尿失禁,以及反复尿路感染及肾功能损害等。糖尿病性膀胱病为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多见于糖尿病程长(6年以上)的中老年患者,男女均可发生。针对糖尿病性膀胱病的治疗,关键是控制血糖和改善神经功能,同时加强对症治疗。

西沙比利是一种胃肠动力药,可促进胃肠运动功能,改善胃轻瘫症状。此外,西沙比利还可作用于膀胱肌间神经丛,促进膀胱收缩功能改善,从而有助于改善膀胱肌无力现象,有利于排尿和减轻尿失禁症状。由于西沙比利不良反应少,加之病程长的糖尿病患者同时伴胃肠运动障碍者较多,所以,将西沙比利用于糖尿病性膀胱病,尤其伴胃轻瘫或便秘患者的辅助治疗,可取得一举两得效应,是一种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辅治疗法。

一般情况下,在积极控制血糖和药物改善神经功能的基础上,每日口服西沙比利30毫克,分3次给药,即早餐前、午餐前及睡前15分钟各服药1次。症状改善后可改为每日20毫克,分为早餐前和睡前各服药1次,以巩固疗效。每个疗程为8周,期间配合下腹部膀胱按摩可提高疗效。

糖尿病主要的并发症有哪些

糖尿病并发症可分为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两类。
(1)急性并发症
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简称高渗性昏迷,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一些患者可以此为首发症状。
②感染:糖尿病患者常发生疖、痈等皮肤化脓性感染,可反复发生,有时可引起败血症和脓毒血症。皮肤真菌感染,如足癣也常见,真菌性阴道炎和巴氏腺炎是女性糖尿病常见并发症。此外,肺结核、尿路感染也常见于糖尿病患者。
(2)慢性并发症
①大血管病变:与非糖尿病人群比较,糖尿病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较轻,病情进展也较快。大、中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和肢体外周动脉等,引起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肾动脉硬化、肢体动脉硬化等。肢体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常以下肢动脉病变为主,表现为下肢疼痛、感觉异常和间歇性跛行,严重供血不足可导致肢体坏疽。
②微血管病变:微血管是指毛细血管和微血管网,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在视网膜、肾、神经、心肌组织,其中尤以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最重要。
糖尿病肾病常见于病史超过10年的患者,是1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在2型糖尿病,其严重性次于冠状动脉和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常见于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大部分患者合并程度不等的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重要表现,是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心脏微血管病变和心肌代谢紊乱可引起心肌广泛灶性坏死等损害,称为糖尿病心肌病,可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猝死。
③神经病变:临床上先出现肢端感觉异常,分布如袜子或手套状,伴麻木、针刺、灼热或如踏棉垫感。有时伴痛觉过敏。随后有肢痛,呈隐痛、刺痛或烧灼样痛,夜间及寒冷季节加重。后期可有运动神经受累,出现肌张力减弱,肌力减弱以至肌萎缩和瘫痪。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也较常见,表现为瞳孔改变、排汗异常、胃排空延迟、腹泻(饭后或午夜)、便秘等胃肠功能失调。体位性低血压、持续性心动过速、心搏间距延长等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失常,以及残尿量增加、尿失禁、尿潴留、逆向射精、阳痿等。
④眼的其他改变:除视网膜病变外,糖尿病还可以引起黄斑病、白内障、青光眼、屈光改变、虹膜睫状体病变等。
⑤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因神经末梢病变,下肢动脉供血不足以及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足部疼痛、皮肤深度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统称糖尿病足。

糖尿病性胃轻瘫的治疗

1.原发病的治疗
血糖水平的高低与胃排空的关系十分密切。应积极使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可部分改善糖尿病性胃轻瘫的胃排空延迟。
2.饮食治疗
进食以少量多餐为好,低脂饮食能减轻患者胃轻瘫的症状。应避免进食不消化蔬菜,以预防形成植物胃石。
3.药物治疗
必须定时使用胃动力药物,应在餐前半小时左右服药,使其血药浓度在进食时已达高峰。常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种: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莫沙比利、伊托必利、西沙比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85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