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抗血小板药物阿那格雷(ana鄄grelide)选择性强,副作用少,主要用于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及其他骨髓增生性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增多。
作用机制
阿那格雷主要作用于巨核细胞,可抑制环磷腺苷(cAMP)磷酸二酯酶的活性,增加血小板内cAMP水平,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及形态变化,抑制巨核细胞的成熟。大量研究结果发现,阿那格雷在体内外都能影响巨核细胞的成熟,导致细胞体变小和形态特征的变化,并认为阿那格雷减少血小板的数量主要是因为干预巨核细胞的成熟。体外实验发现,阿那格雷可以通过减少巨核细胞的大小和倍性而抑制巨核细胞克隆的发展或者是破坏和阻止巨核细胞的成熟,这些作用出现在巨核细胞发展的后一阶段、非分裂期。
药动学特点
阿那格雷吸收迅速,并在体内广泛分布。大部分在肝脏中代谢,代谢产物主要经肾脏排出,不到1%以原形从尿中排出。一次口服阿那格雷1毫克,0.9小时后达最大血浆浓度,消除半衰期约为7.6小时。
临床应用评价
一项对546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且血小板计数高于900×109/升的病人进行的非对照性研究发现,本品平均治疗65周后,70%以上的病人血小板计数降至治疗前的50%或低于600×109/升,且疗效持续4年。对12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阿那格雷进行研究,所有的患者使用羟基脲治疗,其中一些使用α-干扰素(单独或联用羟基脲)、白消安或美法仑治疗。使用阿那格雷前血小板为(970~3600)×109/升(平均为2000×109/升),7例患者有出、凝血并发症。治疗后所有的患者血小板数下降至小于600×109/升(中位数为343×109/升),出、凝血症状消失。阿那格雷的中位剂量为每日1.9毫克。结果表明,阿那格雷的抗血小板效果显著。对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在传统治疗不能控制血小板增多时,阿那格雷是一种有益的辅助用药。对942例血小板增多患者使用阿那格雷进行治疗,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113例,平均用药剂量为每日2.4毫克,总有效率达74%,其中完全缓解66%,部分缓解8%,完全缓解的时间在17~25天之间。对48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进行阿那格雷的临床疗效观察,其中41例患者有血栓史或有出血并发症,16例未经任何治疗,15例使用羟基脲治疗,另17例使用多种药物治疗。在阿那格雷治疗前患者血小板数为(850~3100)×109/升,经治疗完全缓解87%,部分缓解或无效13%,约10%的患者因不良反应而停止治疗,大多数患者已治疗7年(平均用药剂量为每日2.5毫克)。结果表明,阿那格雷在降低血小板数量的同时,也减少了血栓并发症的发生。
药物安全性
阿那格雷治疗中约有25%~37%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头痛、低血压、腹泻、体液潴留、心悸、心律失常、咳嗽、恶心及呕吐等。但反应轻微,大多发生在早期且能自行缓解。约有10%的患者因严重不良反应而停止治疗。长期治疗有轻微短暂的贫血出现,偶有发生严重过敏性肺炎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报道。阿那格雷产生抗凝作用需要的剂量比抗血小板时使用的剂量大约高10倍,因此,常规使用的抗血小板剂量对血小板的凝血功能没有影响。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 属于骨髓增殖性肿瘤(MPN)(2008WHO慢性髓细胞系肿瘤分类修订标准)。ET病情进展缓慢,,往往无明显症状,如无严重并发症可存活10余年以上或更长时间,死因主要为血栓-出血并发症及转化为白血病。故治疗之目的,一是减少血栓形成和出血的危险,二是降低白血病转化的风险,以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
治疗ET的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抵克利得或玻力维、干扰素α或PEG-干扰素2b(长效)、羟基脲、阿那格雷(Anagrelide)、Pipobroman(为哌嗪衍化物,是治疗ET 的一种新药)。
对于ET的治疗,目前尚无公认的最佳方案,现今多主张按预后因素及血栓并发症的风险进行分层治疗。意大利血液学会等3 个组织提出了ET的 治疗指南,主要内容如下:
1、 40 岁以下者一线治疗为干扰素或anagrelide ;只有在患者不能耐受,或需大剂量致毒性过强时,才改用羟基脲。
2、 对40~60 岁并有血栓史者,一线治疗为羟基脲;如无血栓史,仍以干扰素或anagrelide 为一线治疗药物。
3、 对60~70岁患者, 羟基脲、马利兰或pipobroman 均可做为一线药物。
4、 患者有微循环症状(神经症状、手足疼痛或麻木、紫绀) 或近期有过动脉血栓疾病(缺血性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急性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 ,或有冠心病的临床与实验室证据,应给予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为首选,抵克利得只适于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禁忌的患者。如血小板数> 1500×109 / L ,除用抗血小板药物外,应立即采取措施尽快降低血小板数。
您父亲52岁,建议用干扰素α治疗,时间为6 ~8个月。
血小板计数的参考值为(100~300)×109/L,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都属于异常。
血小板增多当血小板数量>400×109/L时,称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反应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癌症患者,此类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数一般不超过500×109/L,且经过治疗病况改善以后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脾切除手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上升,常可高于600×109/L。
血小板数升高如果与某些疾病有关(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治疗应针对原发病。如果治疗成功,血小板计数通常应回降至正常水平。
如果血小板数升高的病因不清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常常使用减少血小板生成的药物。治疗通常在血小板计数超过75万/μl或出血、血栓形成并发症出现时开始。药物持续使用直至血小板计数降至60万/μl以下。通常采用的是抗癌药物羟基脲,虽然有时也用抗凝药物阿那格雷。由于羟基脲也能减少红、白细胞生成,其用量必须调整到能维持足够数目的红、白细胞。小剂量阿司匹林,能减少血小板粘附性,抑制血栓形成,可以推迟上述药物的使用。
如果药物治疗不足以降低血小板生成,病人应当给予血小板去除治疗。血小板去除术是引出血液,从中去除血小板,然后把去除了血小板的血液回输回机体。这种治疗措施常常和药物治疗联合应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84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香连丸治疗菌痢有据可依
下一篇: 头孢哌酮/舒巴坦致腹型过敏性紫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