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唑来膦酸可减轻早期类风湿关节炎骨骼结构损伤

医案日记 2023-06-19 22:38:36

双膦酸盐可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而破骨细胞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骨损伤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英国一项研究表明,破骨细胞抑制剂唑来膦酸可减轻早期RA患者骨骼结构损伤。[Arthritis Rheum2006,54(5)∶1410]

该研究纳入39例早期RA与手/腕滑膜炎患者,随机分2组:静脉点滴唑来膦酸5mg组与安慰剂组。两组患者均静脉点滴甲氨蝶呤(MTX)7.5~20mg/周。在基线和26周进行X平片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26周MRI检查结果显示,唑来膦酸组患者较安慰剂组手与腕骨的侵蚀平均减轻61%[(2.3±3.09)对(0.9±1.63),P=0.176],手和腕部新出现的侵蚀骨数显著减少[(1.4±1.77)对(0.3±0.75),P=0.029],新出现骨水肿的患者数也有所减少(58%对33%,P=0.121)。26周X线平片检查显示,唑来膦酸组骨侵蚀数平均改变为0.1,安慰剂组为0.5(P=0.677)。唑来膦酸的安全性与安慰剂相似。

研究者认为,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骼结构损伤可从唑来膦酸治疗中获益。在甲氨蝶呤中添加唑来膦酸治疗较单独应用甲氨蝶呤疗效增强。

类风湿关节炎理疗方法有哪些?类风湿关节炎物理治疗方法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难以根治的关节疾病,会对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而且还会对生活和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这种疾病需要做好预防工作,但是一旦出现,是可以通过一些理疗方法进行缓解的,下面就来详细了解吧。
1、电疗法
电疗法有中波电疗法、短波电疗法、超短波电疗法、间动电流疗法、微波电疗法、直流电药物离子导人疗法、干扰电流疗法等。当高频率的电流或声波通过组织时,能产生热,热量集中在深层组织,不会引起皮肤灼伤或变色,热效率高,可以松弛肌肉,增进内脏器官的功能,增加食欲和身体抗病能力,并有良好的消炎止痛作用。
2、激光疗法
激光束照射对组织能产生热、压力、光、电磁四种生物效应,能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影响血中的免疫因子,故可作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抗炎药物的辅助疗法。每天照射病变部位5一15分钟,25—30天为1个疗程,治疗1个月后约90%患者关节肿痛减轻、僵硬改善,治疗效果有的可维持1年。
激光治疗不适于伴有内脏损害和关节已经强直及用激素治疗的类风湿患者;伴发血液病、肿瘤与白细胞减少的患者应慎用,具体适合与否,请咨询专业医生意见。
3、热敷法
用厚毛巾浸在热水中(约45℃)拧干,包裹在治疗的部位,周围可放数个热水袋,再盖上干毛毯或厚毛巾,最后包一层蜡纸或塑料布,以防止热的迅速散发,可减少敷料的调换。每天做3次或更多次,每次持续15—60分钟,这种方法对于类风湿关节炎引起的疼痛肿胀较明显的关节有很大治疗价值。热敷的时候若加用一些相应的中草药,可以提高疗效。
4、石蜡疗法
由于石蜡的热容量很大,导热性低,即使温度高于75℃,也不致发生皮肤烫伤。借助热的传导作用,石蜡慢慢地将热能传递给人体,它的热作用强而持久。蜡疗后,局部小血管扩张,可以促使血液流通,使组织软化,改善皮肤营养,加速组织新生。局部涂敷的石蜡,随着温度的下降,体积也逐渐缩小,可对局部产生压迫作用,防止组织中血液和淋巴液的渗出。蜡疗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慢性期特别有用。
5、矿泉疗法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必须在急性期过后l一2个月(血沉在50毫米/小时以下,体温正常)才适合进行矿泉或温泉浴。矿泉治疗有利于关节活动,减轻运动器官的负担,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减轻疼痛。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宜选用单纯性温泉、碳酸氢钠泉、硫酸盐泉、硫磺温泉作泉浴疗法。矿泉浸浴疗法可分为全身性浸浴法、半身性浸浴法、手浴法、足浴法等,临床可根据不同病情采用适宜的方法,具体情况可咨询医生。
6、磁疗法
磁疗法是指应用磁或磁性材料产生的磁感应线,发生磁场疗效的方法。它具有镇痛、镇静、消炎及消肿作用。常见的磁疗方法有敷贴法、旋磁疗法、震动磁疗法等,临床上常用的磁疗器具和方法很多,患者可酌情选用。
7、小贴士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理疗请前往正规的医院进行,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注意一些民间流行的偏方不要随意尝试。
8、预防方法详解
1、饮食上应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烹调方式应以清淡爽口为原则,少吃辛辣、油腻及冰冷的食物。
2、多吃开胃的食物如大枣、薏仁等,尤其薏仁具有去湿祛风的作用,煮成薏仁粥或和绿豆一起煮都是很好的选择。
3、尽可能的减少脂肪的摄取,热量来源要以醣类和蛋白质为主,若是体重超过标准,要逐渐减轻体重。
4、身体若属热性,应多吃绿豆、西瓜等食物;若属寒性,则应吃羊或牛肉等,不过摄取量不宜过多。
5、若有服用阿司匹林,一定要在饭后才能服药,因为此药容易对胃造成伤害,并且容易造成缺铁性的贫血。
6、适当补足维他命A、C、D、E或含钙、铁、铜、锌、硒等矿物质食物,以增强组免疫力及预防组织氧化或贫血。
7、若有服用类固醇容易造成食欲大增、钠滞留和骨质疏松症,因此需要控制食物的摄取,以免体重急遽上升,而含盐量高的调味料和加工食品尽量减少食用,多摄取含钙食物如脱脂牛奶、传统豆腐等。
8、减少长时间卧床时间,且在运动时不宜剧烈,可以选择坐着或卧床进行运动。若采坐姿,可将右腿打直、小腿与足部往上提,离地三十公分以上,持续五秒钟后放下,左脚也以相同动作重复,每日可多作几次,以能负荷为原则。
9、冬季清晨起床时要注意保温,可以做些暖身运动。动作如下:将双手向前伸直,手掌向下,往下、往后作伸展划水的动作,或者将双手举高至脸部,掌心朝向脸部,吸气后,双手向上、向外伸展,然后再缓缓放下。
10、寒冷的冬天,要注意保暖,关节疼痛时可以试试热水浴,减轻疼痛。
11、切勿任意进行推拿、按摩、拔罐等传统关节疼痛的治疗方法,以免造成病情加重,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或延误治疗的黄金时机。
12、要有耐心地配合医师进行长期的治疗,定时服药、定期回诊,并接受指定专业的复健师进行正确的复健治疗,若有任何的不舒服情况发生时,应立即告知医生。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分类与诊断标准、日常管理和预防

骨质疏松这个名词大家都很熟悉,人口老龄化,使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显著增加,驼背、腰背疼痛甚至全身骨痛、骨折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 社会 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了解骨质疏松症的相关知识,早预防、早治疗,对于提高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骨质疏松症 是一种 代谢性骨病 ,主要是由于骨量丢失与降低、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导致患者容易出现骨折的全身代谢性骨病。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与年龄息息相关 ,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6%,其中男性发病率为23%,女性发病率为49%。骨质疏松是造成中老年人容易骨折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骨质疏松症及其导致的骨折发病率,呈逐年上涨趋势,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一)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的分类和基本病因

1、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主要发生在女性绝经后的5~10年内。

基本病因:雌激素可以影响骨代谢。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无法有效抑制破骨细胞,导致破骨细胞活跃,骨细胞被快速分解、吸收,骨量下降且流失加快,骨骼中空隙增加,形成骨质疏松。

2、老年骨质疏松症(II型):一般指70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

基本病因:首先,老年人性激素减少,刺激了破骨细胞的同时,抑制了成骨细胞,造成骨量减少。其次,衰老过程中,会出现营养吸收能力下降、器官功能衰退等现象,导致维生素D缺乏,慢性的负钙平衡等等,也会导致骨量及骨质的下降。

3、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生在青少年。

基本病因:特发性骨质疏松的病因目前仍未明确,可能与骨代谢调节异常,比如骨吸收增加,或者青春期生长突然增加,骨量突增、骨形成和吸收的平衡被打破,又或者与孩子钙代谢异常有关。

(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主要是由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药物导致。

常见的影响因素有:内分泌疾病(如甲亢、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型糖尿病、库欣综合征)、消化系统疾病(胃切除术后、肝胆疾病、吸收不良综合征)、血液病(白血病、淋巴瘤、浆细胞病)、结缔组织病(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影响(糖皮质激素、肝素、甲氨蝶呤、环孢素)等。

1、吸烟、酗酒、饮过多含咖啡因饮料;

2、体力活动少、长期卧床;

3、日照减少、缺钙、缺维生素D、高钠饮食等;

4、胃切除术后人群。

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感觉到乏力,腰背容易疼痛,甚至全身骨痛。跌倒、摔落时,更容易发生骨折。严重骨质疏松还可导致身体出现驼背等变形情况。常见的典型症状有:

1、乏力: 容易疲劳,劳累后加重,负重能力下降甚至无法负重。

2、骨痛: 以腰背部疼痛多见,也可出现全身骨痛。疼痛多为弥散性,没有固定的痛点。疼痛通常在姿势改变时、长时间行走后、夜间或负重活动时加重,甚至出现活动受限。

3、脊柱变形: 比如脊柱变形,严重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骨折可使身高变矮、驼背等脊柱畸形,甚至影响心肺功能。严重的腰椎的压缩骨折,也会牵连到腹部脏器,出现便秘、腹胀等。

4、骨折: 即脆性骨折,在轻微外伤或日常活动时容易出现骨折,好发于胸腰椎,其次为髋部、前臂远端、其他部位如肋骨、跖骨、骨盆等部位。骨折发生后,再次骨折的几率明显提升。

另外,特发性青少年型骨质疏松症,除了比较典型的症状外,发病期间会突然生长停滞,容易多发骨折,之后疾病自然缓解。

骨质疏松症的 伴随症状 常有:

1、骨质疏松严重时可导致 胸椎变形 ,严重者可压迫心肺,出现循环、呼吸系统的功能异常,如驼背患者,常常伴发心悸、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肺活量下降等心肺症状。

2、 骨骼畸形 导致周围皮肤被迫褶皱,褶皱处多汗潮湿,极易滋生细菌,出现瘙痒甚至糜烂。长期卧床者还易产生褥疮。

主要有两类,包括基于骨密度测定的诊断标准和和基于脆性骨折的诊断标准。

(一)基于骨密度测定的诊断

通常基于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 DXA )的测量结果,对于不同人群判断标准有两类:

1、绝经后女性、50岁及以上男性

骨密度水平判定以以T-值表示,T-值=(实测值﹣同种族同性别正常青年人峰值骨密度)/同种族同性别正常青年人峰值骨密度的标准差,具体标准如下:

正常: T-值≥ ﹣1.0;

低骨量: ﹣2. 5<T-值<﹣1.0;

骨质疏松时: T-值≤﹣2.5;

严重骨质疏松时: T-值≤﹣2.5并且发生了脆性骨折。

2、儿童、绝经前女性和 50 岁以下男性

其骨密度水平的判断用Z-值,Z-值=( 骨密度测定值-同种族同性别同龄人骨密度均值) /同种族同性别同龄人骨密度标准差。将Z-值≤-2. 0 视为“低于同年龄段预期范围”或低骨量。

(二)基于脆性骨折的诊断标准

脆性骨折,指轻微活动或日常生活受力,即可发生的骨折。表现符合下列其一者,即可诊断为本病:

1、髋部或椎体脆性骨折;

2、DXA 测量的中轴骨或桡骨远端 1/3 , T-值≤﹣2. 5;

3、骨密度测量符合低骨量( ﹣2. 5<T-值<﹣1. 0) ,且肱骨近端、骨盆或前臂远端发生过脆性骨折。

4、特发性青少年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除了病史、症状,检查特征外,还应同时排除其他引致骨质疏松的疾病。

医生对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主要基于全面病史的采集,体格检查,骨密度的测定,影像学方面的检查,以及必要的血液生化检查。

(一)骨密度测定

1、DXA法

目前WHO(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骨质疏松诊断应用 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法 ,它可以诊断本病,预测骨折风险,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一般情况下,下列人群需要进行DEXA测定:

(1)将要进行骨质疏松干预治疗的;

(2)有过骨折病史的;

(3)糖皮质激素治疗3个月以上的;

(4)45岁前绝经的女性;

(5)1型、2型糖尿病患者。

2、定量CT法

分别测量松质骨、皮质骨的体积密度。通常用它来测量腰椎/股骨的松质骨骨密度。它将专业的体膜和分析软件与传统CT相结合,测量真正的体积骨密度,不受周围组织的影响,可以较早反应骨质疏松的情况,判断临床用药效果。

3、定量超声

常用于跟骨测量,目前主要用在风险人群的初筛、监测骨骼的变化,以及评估骨折的风险,尚不能用于诊断和药物疗效的判断。

(二)骨折筛查

1、X线检查

因为脊柱椎体骨折,常常会因为没有明显症状,从而被忽略,因此需要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高危人群中,通过胸腰椎的X线影像学方法,开展椎体骨折的筛查。

不仅可以反映骨骼的病理变化,还可以判断是否发生骨折,以及骨折的严重程度,但早期病情较轻时X线不易显象,且其结果不能进行量化评估。

需要做检查的高危人群包括:

(1)女性70岁以上,男性80岁以上,椎体、全髋或股骨颈骨密度T-值≤﹣1.0;

(2)女性65~69岁和男性70~79岁,椎体、全髋或股骨颈骨密度T-值≤﹣1.5;

(3)绝经后女性及50岁以上男性,具有一项特殊危险因素的。

2、骨转换标志物检查

分为骨形成标志物、骨吸收标志物两种,分别反映骨形成情况、骨吸收情况,可用于鉴别骨质疏松属于原发,还是属于继发,以及预测骨丢失速度,了解病情进展,以及检测药物疗效等等。

应与 原发性或转移性骨肿瘤 鉴别:

转移性骨肿瘤(如肺癌的骨转移)或原发性骨肿瘤(如多发性骨髓瘤)的早期表现与骨质疏松类似。临床高度怀疑骨肿瘤时可借助 骨扫描 MRI (核磁共振)明确诊断。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需要结合生活方式调整、骨 健康 补充剂添加、药物干预和康复治疗共同进行。

(一)急症治疗

对于疼痛剧烈者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 消炎镇痛 ,如艾瑞昔布、洛索洛芬钠、依托考昔。

骨折:对于髋关节骨折,应尽快评估是否手术;其余关节的骨折应尽复位、固定,以减轻疼痛。椎体压缩骨折可通过打入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

(二)一般治疗

骨 健康 基本补充剂的应用:

(1)钙剂

充足的钙摄入可帮助获得理想骨量峰值,减缓骨丢失,维护骨骼 健康 。成人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800mg,50岁及以上人群,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1000~1200mg。

提倡尽可能通过膳食补钙,当饮食中钙摄入不足时,给予补充钙剂。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每日膳食摄入钙为400mg,可每天再补充钙500~600mg。

碳酸钙含钙量高,吸收率高,也容易吸收,不过容易便秘;枸橼酸钙,含钙量低,但水溶性好,也不容易刺激胃肠道。补钙需适度,高钙血症的人禁用,过量补钙还会导致肾结石、心血管病。

(2)维生素D

可增加肠钙吸收,促进骨骼强壮,同时应用钙剂和维生素D,可改善平衡、降低跌倒及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

调查显示,61%的绝经后女性存在维生素D的缺乏,而日光暴露不足、老年人,也都属于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

对于高危人群,建议酌情检测血清250HD水平,来了解维生素D营养状态,指导维生素D的补充。

活性维生素D制剂。常用的有:骨化三醇(1,25双羟维生素D)适用于肝、肾功能都差的患者;阿法骨化醇(1α羟维生素D)用于肾功能差但肝功能好的患者。

(三)药物治疗

有效的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可以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需要进行药物治疗的患者主要包括:

·经骨密度检查确诊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

·已经发生过椎体或髋部等部位脆性骨折者;

·骨量减少且具高骨折风险的患者。

骨密度保持稳定或增加,标志着药物治疗的成功。如果治疗期间发生一次骨折,不代表治疗失败,但提示骨折高风险。

双膦酸盐类药物即使停用,抗脆性骨折的作用仍能保持数年之久。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停用后则疗效下降。

此外,抗骨质疏松治疗应至少坚持1年,在最初3~5年治疗后,需评估患者的各种情况。

1、抑制破骨细胞的药物

(1)双膦酸盐类

能够抑制破骨细胞,从而抑制骨的吸收。

(2)阿仑膦酸钠

治疗绝经后女性或者男性的骨质疏松症。空腹服用,服药后30分钟内避免平卧。

(3)唑来膦酸

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静脉滴注。

(4)利塞磷酸铵

治疗绝经后或者糖皮质激素诱发的骨质疏松。空腹服用,服药后30分钟内避免平卧、进食。

(5)依替膦酸二钠

治疗绝经后或增龄性的骨质疏松,两餐间服药,服药两周,停药11周,再开始第二周期。

注意事项

(1)少数患者服用后,会感觉轻度的胃肠道反应,比如上腹疼痛、反酸等,所以肠胃功能障碍的患者慎用。

(2)如果一过性“流感样”症状反应明显,一般3天内明显缓解,也可以用解热镇痛药对症解决问题。

(3)如果静脉输注,每次给药前,医生会检测肾功能,对于不符合条件者禁用。

(4)本身有严重口腔疾病,或者计划口腔手术的患者也禁用。

(5)长期用药达到3年以上的话,一旦大腿或者腹股沟疼痛,应当影像学检查,明确是否诱导股骨骨折并发症。

2、抑制骨吸收的药物

降钙素可减少破骨细胞数量,减少骨量丢失,另外,还明显缓解骨质疏松、骨折引发的骨痛。

(1)依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以及由该病引起的疼痛。按医嘱,确定是否需过敏试验。

(2)鲑降钙素:预防制动引起的骨丢失和骨溶解,适用于治疗其他药物无效的骨质疏松。

3、性激素补充剂

雌/孕激素: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针对绝经症状,以及希望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者。

4、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雷洛昔芬:预防和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但是潮热严重的围绝经期女性不宜用。

(四)中医治疗

治疗以补肾益精,健脾益气,活血祛瘀为基本治则。建议方剂包括青娥丸,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等。医生在临床辨证施治,加减应用。

针对骨质疏松症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等。

1、运动疗法

包括慢跑、游泳、负重练习、体操、跳绳等,此外太极拳也可增强肌肉力量,改善韧带、肌肉及肌腱的柔韧性。运动锻炼时要注意少做躯干屈曲、旋转动作等。

2、物理因子治疗

脉冲电磁场、体外冲击波等,可以增加骨量;微波、超短波等可以减轻疼痛;对骨折延迟愈合者,可应用低强度脉冲超声波,以促愈合;神经肌肉电刺激、针灸等可增强肌肉力量、促进神经修复。

此外,因骨折行动不便时,拐杖、助行架等可辅助提高行动能力。骨折患者还可佩戴矫形器矫正姿势,预防再次骨折发生。

骨质疏松症与50岁或50岁以上人群80%的骨折有关。如果不能完全恢复,脆性骨折可能伴随慢性疼痛、残疾,严重者并发死亡。脊椎和骨盆部的骨折尤其如此。

女性围绝经期和绝经后5年内,是治疗绝经期骨质疏松症的关键时段。

骨质疏松症,可防可治,关键在于对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和早期识别,即使经历过脆性骨折,合理的治疗依然发挥预防骨折风险的作用。

就诊科室:

对于原发性骨质疏松可以到骨科或骨质疏松专科门诊就诊。

对于继发性骨质疏松,可到原发病的相应科室就诊。例如,类风湿关节炎引起的骨质疏松症可到风湿免疫科就诊;甲亢等疾病引起的骨质疏松症可到内分泌科就诊。

对于骨质疏松患者, 健康 的生活方式、均衡的膳食、充足的日照、规律的运动更加有助于骨骼肌肉的 健康 强壮。脆性骨折除了尽早配合治疗,还可以采用辅助性工具,积极康复。

1、家庭护理

(1)行动不便者应选用拐杖等辅助工具,日常生活中小心谨慎,避免跌倒,预防骨折的发生。

(2)应注意改变家居用品布局,在卫生间装把手,减少患者摔倒风险。

(3)对于卧病在床者应多翻身,多擦洗,避免褥疮。

2、日常生活管理

(1)重视钙、蛋白质的摄入:每天摄入牛奶300ml,或者相当量低脂乳制品;深绿色叶菜、三文鱼或沙丁鱼、豆制品等;

(2)充足日照:每日应尽可能暴露皮肤于日光下,每日15~30分钟,但避免强烈阳光直射,防止灼伤。

(3)负重运动和抗阻运动:咨询医生合适的运动处方,以提高机体敏捷度、力量、姿势平衡等,运动应当循序渐进,由医生评估是否适宜。

3、日常病情监测

骨质疏松属于慢性疾病,治疗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治疗期间的检测也不容忽视。

(1)检测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充足与否。

(2)在药物首次治疗或改变治疗后每年、效果稳定后每1~2年重复骨密度测量,以检测疗效。

(3)药物治疗会有相应的不良反应,应学会监测不良反应症状,掌握基本应对常识。

4、积极预防

(1)我国已将骨密度检测项目,纳入了40岁以上人群的常规体检内容,所以应当积极重视骨密度测试。

(2)生活中通过运动、饮食补钙、充足日晒等方式,避免缺钙和钙质流失。

(3)围绝经期女性,应积极防治骨质疏松。

总结:骨质疏松是造成中老年人容易骨折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骨质疏松症及其导致的骨折发病率,呈逐年上涨趋势,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日常生活中,科学饮食并及早进行综合管理,可以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症。如何合理膳食搭配,保持营养均衡请看我的前文《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八大推荐专家解读》(点击查看)

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症状是什么?类风湿关节炎怎么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关节炎症,这种疾病对于身体的伤害比较大,而且不好治疗,所以在生活中中老年人要及时预防这种疾病,如果出现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症状的话,就需要及时进行防治,那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症状有哪些呢?
1、早期全身表现
患者在发病早期可表现为疲劳不适、手肿胀,全身肌肉骨骼疼痛、关节周围肌肉萎缩、体质虚弱,出现开门、上楼或是重复性动作困难等,并可伴有低烧、情绪低落或者焦虑等症状。
2、晨僵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晨僵表现可发生哎关节疼痛出现之前。病变关节在夜间静止不动后可出现较长时间的僵硬,在充分活动后可缓解。在发病早期,晨僵时间一般叫短也较容易恢复。
3、关节疼痛
关节疼痛是类风湿性关节最早出现的关节症状,疼痛性质多为慢性疼痛,较少出现剧烈疼痛,且疼痛部位关节皮肤温度增高,但表面不红。
4、关节肿胀
类风湿性关节炎出现关节肿胀多是因为关节腔积液或是关节周围炎症所引起,病程较长的幌子可因为滑膜慢性炎症的肥厚而引起肿胀。受累关节均可出现肿胀,较为常见的部位有腕关节、近端指关节以及膝关节等。
5、特异性表现
类风湿结节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表现,出现在20%-30%的患者。表现为单个或者是多个,大小不一的质地如橡皮样,无触痛或轻微触痛,多位于关节隆凸部位以及受压迫部位等。类风湿结节的出现是类风湿关节炎病变活动的征象。
6、晚期表现
类风湿性关节炎进展期或晚期可以饮滑膜炎症对软骨及骨质结构造成破坏而且出现关节畸形,甚至由于关机畸形而导致患者往往出现关节活动障碍等症状。
7、食疗方法
1、辣椒猪肉汤
瘦猪肉100克,辣椒根90克。将瘦猪肉洗净,切块,辣椒根水洗后用纱布包好,封口。
再把猪肉、辣椒根、葱段、姜片、花椒一起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沸,改用文火炖煮半小时至肉烂,去辣椒根,吃肉饮汤,每日1剂。本方具有温经散寒、祛湿止痛的功能,适用于关节疼痛较剧者。热痹忌服。
2、桂浆粥
肉桂10克,粳米50克,红糖适量。将肉桂研成细末,粳米洗净,常法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肉桂末、红糖,再煮沸1-2次即成。趁热空腹吃下,每日1剂,3mdash;5日为1个疗程,有效再服1-2个疗程。本方具有温经散寒,暖胃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寒痹。热证及阴虚火旺者禁用。
3、独活当归酒
独活、杜仲、当归、川芎、熟地黄、丹参各30克,白酒1000毫升。先将上述6种药物研细,分别用纱布包好,放入白酒中,加盖密封,放火旁煨24小时,候冷即可,不拘时饮之。本方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的作用,适用于肝肾亏虚,风湿痹痛者。关节炎早期及热痹者禁服。
4、黄花菜根酒
黄花菜根、黄酒各50克,将黄花菜根洗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煮沸,改用文火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冲黄酒内服。每日2次,连服数天。本方具有清热通络的作用,适用于热痹、关节红肿疼痛明显者。关节无红热者忌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76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