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与高血压治疗有关是因为其对内皮功能有作用,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也有相互作用,并可影响大动脉的顺应性。最近,欧洲一项荟萃分析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对于高血压,尤其是收缩压(SBP)的降压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本次会议上,意大利那不勒斯Federico II大学医学院的Pasquale Str-azzullo博士,对这项荟萃分析研究进行了介绍。
Strazzullo教授指出,很少有研究得出他汀类药物对高血压和高血脂患者有明显降压作用的结论,已经得出其有降压作用结论的研究则受到样本量小、治疗持续时间短和(或)不适当的研究设计的限制,以及受到研究期间伴随降压药物治疗的影响。
为了探讨他汀类药物的降压作用,Strazzullo教授和同事们对20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了系统的文献综述。其中,18项为他汀类药物与安慰剂对照试验,1项为比较他汀类药物与普罗布考(Probucol)疗效的试验,1项为比较他汀类药物加奥利司他(Orlistat)与奥利司他单用的疗效试验。这些试验涉及的他汀类药物有:普伐他汀(Pravastatin)、辛伐他汀(Simvastatin)、氟伐他汀(Fluva-statin)、阿托伐他汀、西立伐他汀(Cerivastatin)和洛伐他汀。
这项荟萃分析研究共纳入887例患者。在平行试验中,有324名患者被纳入他汀类药物组,有301名患者被纳入安慰剂组,另外262名患者参与他汀类药物和安慰剂的交叉试验。
研究结果表明,他汀类药物组的收缩压比对照组平均低1.9毫米汞柱(有统计学意义),他汀类药物组的舒张压(DBP)低于对照组0.9毫米汞柱(无统计学意义)。
基线血压较高看来是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有意义的预期因素。当分析研究限制于平均随访SBP>130毫米汞柱时,在9项研究中观察到他汀类药物对降低SBP的作用更大(平均降低4.0毫米汞柱)。当分析研究限制在DBP>80毫米汞柱时,显示他汀类药物降低DBP的作用比对照组大(达1.2毫米汞柱)。
荟萃回归分析证明,基线血压与他汀类药物治疗的DBP应答之间有明显关系,但是血压对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应答与患者年龄、糖尿病状况、由治疗引起的血清胆固醇改变等之间,未显示出任何有意义的关系。
Strazzullo教授推测,内皮功能障碍严重的患者,对他汀类药物的血压应答可能更明显。
有效的二级预防是减少心血管病复发与死亡、提高心血管病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主要二级预防措施包括生活方式改变、积极干预危险因素、规范的抗血小板与调脂治疗。生活方式改变包括饮食调整、戒烟和有规律的 体育 锻炼;积极干预危险因素可减慢业已存在的斑块的进展并使其逆转;即使血清胆固醇正常或轻度升高,他汀类药物也能够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病残和死亡,抗血小板药物对所有患者都有帮助,心血管病患者可从ACEI和β受体阻断剂获得额外的收益。
一、卒中二级预防
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我国卒中亚型中,近70%的患者为缺血性卒中。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缺血性卒中年复发率高达17.7%。有效的二级预防是减少复发和死亡的重要手段。
(一)危险因素控制
(1)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发病数天后如果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应启动降压治疗;推荐收缩压降至140 mmHg以下,舒张压降至90 mmHg以下。由于低血液动力学原因导致的卒中或TIA患者,应权衡降压速度与幅度对患者耐受性及血液动力学影响。(2)对于非心原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无论是否伴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推荐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推荐LDL-C降至1.8 mmol/L(70 mg/dl)以下。(3)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发病后均应接受空腹血糖、HbA1c监测,无明确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在急性期后应常规接受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来筛查糖代谢异常和糖尿病。对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和(或)药物干预能减少缺血性卒中或TIA事件,推荐HbA1c治疗目标<7%。(4)建议有吸烟史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戒烟;建议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避免被动吸烟,远离吸烟场所。(5)鼓励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对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进行睡眠呼吸监测;使用持续正压通气(CPAP)可以改善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的卒中患者的预后,可考虑对这些患者进行CPAP治疗。
(二)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在非心原性缺血性卒中/TIA二级预防中的应用
(1)对非心原性栓塞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建议予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而非抗凝药物预防卒中复发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2)阿司匹林(50~325 mg/d)或氯吡格雷(75 mg)单药治疗均可作为首选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单药抗血小板治疗的最佳剂量为75~150 mg/d。阿司匹林(25 mg)+缓释型双嘧达莫(200 mg)2次/d或西洛他唑(100 mg)2次,均可作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替代治疗药物。(3)发病24 h内,具有卒中高复发风险(ABCD2评分≥4分)的急性非心原性TIA或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NIHSS评分≤3分),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21 d,应严密观察出血风险,此后可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作为缺血性卒中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4)发病30 d内伴有症状性颅内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率70%~99%)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90 d。此后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单用均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5)伴有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证据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推荐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治疗。此口服抗凝药物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效果的比较尚无肯定结论。(6)非心原性栓塞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不推荐常规长期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
二、冠心病的二级预防
冠心病是由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危险因素包括不可改变的因素如年龄和性别,也包括可以改变的因素如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等。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是对于已有冠心病的患者,严格控制危险因素,防止心血管事件复发和心力衰竭。其目的在于降低冠心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改善生存和生活质量。冠心病二级预防措施包括非药物干预(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善和运动康复)与药物治疗以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控,这些措施相结合有助于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预后,文本主要阐述相关药物治疗。
(一)改善预后的药物
1.抗血小板治疗:
若无禁忌证,冠心病患者均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75~150 mg/d)治疗。因存在禁忌证或不能耐受而不能服用阿司匹林者,可用氯吡格雷(75 mg/d)替代。接受PCI的患者,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至少12个月;氯吡格雷不能耐受或有明确抵抗证据者,用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作为替代。
2.ACEI和ARB:
绝大多数慢性冠心病患者都能够得益于ACEI的长期治疗,但得益程度与患者的危险程度有关。对于无症状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慢性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后的高危慢性冠心病患者以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冠心病患者,服用ACEI治疗获益更多。因此建议,若无禁忌证,冠心病患者均应长期服用ACEI作为二级预防。具有适应证但不能耐受ACEI治疗的患者,可服用ARB类药物。
3.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同时兼有抗缺血及改善预后的双重作用。尽管目前,对于无心肌梗死或者ACS病史,且左心室功能正常的冠心病患者,β受体阻滞剂应用的推荐趋于保守。但仍建议若无禁忌证,冠心病患者均应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作为二级预防。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或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如在急性期因禁忌证不能使用,则在出院前应再次评估,尽量应用β受体阻滞剂,以改善预后,并根据患者耐受情况确定个体化的治疗剂量。推荐使用无内在拟交感活性的β受体阻滞剂。需要注意的是,若用药后患者出现有症状的严重心动过缓(心率<50次/min),应减量或暂停用药,而非停药,否则易致心率反跳性增加,有引起心肌缺血或心绞痛症状频发的风险。
4.他汀类药物:
除有效降低TC及LDL-C水平,他汀类药物治疗还有延缓斑块进展,使斑块稳定和抗炎等作用。如无禁忌证,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使LDL-C降至<1.8 mmol/L(70 mg/dl)是合理的。
(二)抗心肌缺血的药物
1.硝酸酯类:
舌下含服或喷雾用硝酸甘油仅作为心绞痛发作时缓解症状用药,也可在运动前数分钟使用,以减少或避免心绞痛发作。长效硝酸酯制剂用于减低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和程度,并可能增加运动耐量。硝酸酯类药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可以增强抗心肌缺血作用,并抵消心率增快的不良反应。
2.β受体阻滞剂:
如前所述。
3.CCB:
对变异性心绞痛或以冠状动脉痉挛为主的心绞痛,CCB是一线药物。地尔硫?和维拉帕米能减慢房室传导,常用于伴有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的心绞痛患者,这两种药不应用于已有严重心动过缓、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患者。当稳定性心绞痛合并心力衰竭必须应用长效CCB时,可选择氨氯地平或非洛地平。β受体阻滞剂和长效CCB联合用药比单用一种药物更有效。两种药物联和应用时,β受体阻滞剂还可减轻二氢吡啶类CCB引起的反射性心动过速不良反应。非二氢吡啶类CCB地尔硫?或维拉帕米可作为对β受体阻滞剂有禁忌患者的替代治疗。但非二氢吡啶类CCB和β受体阻滞剂的联合用药能使传导阻滞和心肌收缩力的减弱更明显。对老年人、已有心动过缓或左心室功能不良的患者应避免合用。
4.其他治疗药物:
曲美他嗪可与β受体阻滞剂等抗心肌缺血药物联用,也可作为传统治疗药物不能耐受时的替代治疗。尼可地尔可预防心绞痛的发作,长期治疗可改善心绞痛症状。
三、外周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
周围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是指除冠状动脉和颅内动脉以外的主动脉及其分支动脉的狭窄、闭塞以及瘤样扩张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PAD的主要原因,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LEAD)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患病率在有危险因素者中较高,且随年龄而增高。30%的脑血管病患者、25%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并存LEAD,LEAD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同龄非LEAD者,且随踝臂指数的减低逐步增高。颈动脉斑块主要分布在颈动脉膨大部。
文本重点讨论动脉粥样硬化性PAD一般性的二级预防治疗建议。具体推荐意见如下:(1)所有吸烟的PAD患者规劝戒烟;(2)所有PAD患者应将LDL-C降至1.8 mmol/L(70 mg/dl)以下;难以达到靶目标水平时,使LDL-C降低≥50%;(3)所有PAD患者血压均应控制在≤140/90 mmHg;(4)LEAD不是β受体阻滞剂患者的禁忌证,在合并冠心病和(或)心力衰竭时可以考虑使用;(5)有症状的PAD患者推荐抗血小板治疗;(6)PAD患者合并糖尿病时,HbA1c水平保持在≤6.5%;(7)对于PAD患者,推荐多学科方式的治疗策略。
血塞通的功能与主治是活血祛瘀、通脉活络,可以用于辅助治疗高血压。血塞通说明书写的是主要适应症,不全面。该药的主要成分是三七总皂苷,具有扩冠、降压、降低血黏度等作用,能够辅助降压。研究表明,血塞通注射液与氨氯地平合用后可减少后者的剂量并增强药效,减少靶器官损害,对收缩压、舒张压以及脂类代谢、糖代谢、血尿酸、肌酐等生活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作用。所以说,高血压吃这个药是有用的。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身体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问题,特别是需要服药控制相关疾病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但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真正地遵医嘱合理用药,长期服药控制血压、血脂、血糖达标的人群比例却并不高。
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很多朋友抵触每天服用药物的这种慢病控制方式,比如每天吃药太麻烦,比如吃药后的诸多注意事项太麻烦等等,而其中有一种较为普遍的担忧是:“长期吃药会把肾脏功能吃坏,三高控制住了,却因为吃药导致肾脏功能受损,真的是得不偿失。 ”
这样的一种担心,就造成了很多朋友不敢吃药,或者即使吃药也总是断断续续的问题,血脂,血压,血糖的达标率和平稳程度也就大大打了折扣,而如果无法合理地控制好三高问题,升高的血压、血脂、血糖又会进一步危害动脉血管的 健康 ,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进而带来心梗,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几率的增加,同样也是风险很高的。
因此有没有一些药,既能够有效地控制慢病,又不会伤害肾脏 健康 呢?其实对于长期服药伤肾的担心,很多朋友只是一种想当然的说法,大多数的降压药,降脂药以及血糖控制药物,对于肾脏 健康 都没有危害性,虽然有些药物(如二甲双胍)的最终排泄会通过肾脏通道,但这并不代表药物一定会影响肾脏功能的 健康 ,而有些药物对于肾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应用会受限,也并不代表这类药物会伤肾,而只是因为这类药物在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时代谢和排泄会受到影响。
实际上,结合自身的肾功能情况,合理选择相关药物,积极加强血压、血脂、血糖的控制,多数情况下,不但不会伤肾,还会有助于保护肾脏中丰富的小动脉血管 健康 ,减少肾脏小动脉硬化带来的肾功能受损风险。因此,合理用药控制三高,更多的获益是保护肾脏 健康 ,而非伤害肾脏 健康 。有没有一些药,既能控制三高问题,又能保护肾脏功能呢?今天的这篇科普文章中,就来为大家介绍4种药物,既是调理三高问题的一线用药,对于肾脏功能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在各种各样的降压药中,名字里带沙坦、普利两个字的药物,是两类高血压患者应用非常广泛的药物,也是一线用于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常见药物,沙坦类药物如缬沙坦,氯沙坦,替米沙坦等,普利类药物如依那普利,贝那普利,培哚普利等,都是常见的降压药物,这两类药物就是既具有降压作用,又有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的降压药。
从作用机理来说,沙坦类和普利类药物有一定的类似性,这两个药物沙坦类药物是直接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受体,而普利类药物则是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受体转化酶,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这两类药物都能达到抑制血管紧张,改善高血压的药物作用。
在降血压的同时,沙坦类药物、普利类药物对于肾脏的小动脉也有一定的扩张作用,可以降低高血压带来的肾脏过滤压力,从而能够起到一定的改善和降低蛋白尿作用,对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合并微量蛋白尿,高血压合并慢性肾病(肾功能轻中度不全)的患者,这两个药物都是可以首选的降压药物,可以说不但能够减少高血压对肾脏的伤害作用,还能够在降血压之外发挥额外的护肾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此类药物对肾动脉的扩张作用,有双侧肾动脉狭窄问题的朋友,应该禁用这两类药物,而对于肾功能严重不全的患者,也是不宜服用此类药物的,可能会带来高血钾风险的增加。
虽然降脂新药近年来层出不穷,但他汀类药物的降脂药基础地位目前还无可替代,而在各种各样的他汀中,阿托伐他汀又是当之无愧的“冠军药”,不论是市场占有率还是应用人群,都是最为广泛的降脂药物。
阿托伐他汀成为他汀类药物中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一方面与其作用长效,降脂效果强有关,而另一方面,阿托伐他汀还有一定的改善高尿酸作用,这种作用虽然并不显著,但对于高尿酸患者来说,选择阿托伐他汀,无疑是能够降血脂,而且对高尿酸还有获益的用药,通过强效调节血脂,以及调节高尿酸的作用,阿托伐他汀对于肾脏 健康 的保护作用,也要优于同类的瑞舒伐他汀等药物。而对于肾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由于阿托伐他汀主要通过肠道排泄,其用量无需调整,也是可以安心使用的他汀类药物。
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格列净”类降糖药,是近年来继二甲双胍之后的,临床用药地位不断提升的一类降糖药。这类药物通过作用于肾脏的SGLT2受体,从而达到调低肾糖阈,促进尿糖排泄进而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是一种全新作用机制的降糖药,常规用药剂量对血糖的调节控制效果,与二甲双胍相当。
除了具有明确良好的降血糖的作用以外,格列净类药物还有加强超重人群体重控制,降低收缩压,加强尿酸排泄,改善蛋白尿等方面的多重作用,由于其对肾脏的明确保护作用,这类药物目前已经获批了在降血糖之外的慢性肾病患者保护肾功能适应症,因此,对于糖尿病合并蛋白尿的患者,糖尿病合并高危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患者,格列净类药物已经成为了各国新糖尿病指南中推荐的一线用药。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这类药物,如果已经发展到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情况,是不宜使用的,另外,在服用此类药物期间,也要注意可能出现的尿路感染风险,低血压风险等,在服药期间,注意适量多饮水,有助于减低相关的不良反应风险。
上述介绍的几类药物,分别从降压药、降脂药、降糖药等方面介绍了相关的“护肾”药物,希望对大家的合理用药能够有所帮助,也欢迎大家积极转发分享,让我们共同助力,一起传播靠谱的 健康 科普知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75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肾素抑制剂对糖尿病患者降压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