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医药报广东讯 近日,广东省中医院心脏中心郭力恒、张敏州等研究人员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中医胸痹程度与冠脉造影(CAG)结果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患者胸痹程度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往往不成正比。这一特殊病症的发现,为临床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近年来,临床中医胸痹诊断,均参照我国1993年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简称《原则》)的标准实施。然而,临床却常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即胸痹症状不严重甚至不明显的患者,冠脉造影病变程度却严重。
为探讨胸痹程度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互关系,研究人员将207例(男126例,女81例)住院患者进行中西医对照研究。他们将患者典型心绞痛发作症状,以中医胸痹按《原则》标准分为4个等级:即轻度、中度、轻重度和重度。西医诊断则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指标》,将患者CAG检查诊断结果分为:不同程度冠脉病变、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和多支病变类型。然后研究人员将胸痹分类与CAG病变分类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找出其病症诊断的特征。
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医胸痹轻度组中,冠脉单支病变为29.4%(15/51),双支病变为35.6%(16/45),多支病变为37.0%(20/54)。而在胸痹重度组中,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和多支病变比例反而降低,分别为19.6%(10/51)、33.3%(15/45)和14.8%(8/54)。同时,单支、双支和多支病变所占比例,在胸痹的中度和轻重度两组中也呈依次下降状况,其组间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研究人员认为,出现这种不典型临床症状原因:首先是由于患者长期慢性缺血使病变部位心肌对缺血缺氧产生了预适应。其次是因病变血管远端形成侧支循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缺血缺氧症状。第三是多种合并疾患存在不同程度的冠脉病变,使心肌对缺血缺氧产生了一定的适应性。第四是一些老年患者敏感性下降,即使有心肌缺血加重,其临床症状反应也不明显。因此,为提高诊治质量,一定要结合循证医学,作好胸痹程度和冠脉病变程度的评估,以防病情的误诊。
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又称为缺血性心脏病。大家知道,心脏是人体血液的一个发动机,它主要的功能是泵出血液,供应全身各个脏器的生理需求,而心脏本身的血液供应也需要有相应的血管,这部分血管就叫做冠状动脉。冠状动脉它是走行在心肌的表面,像一个皇冠一样笼罩着整个心肌,所以俗称冠状动脉。冠状动脉的血管内如果长了斑块,就会引起管腔的狭窄,严重者甚至闭塞,相应的供血的心肌就会出现缺血的表现,临床上可以出现心绞痛,严重的患者会表现为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冠心病的发病原因:
1、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年龄、家族史、男性、高血压、吸烟、血清的总胆固醇升高、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糖尿病、肾功能受损。2、潜在危险因素:超重/肥胖、血清TG升高、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异常、血管内皮的损伤、凝血因子增高、慢性炎症、氧化应激、睡眠呼吸障碍。3、社会经济/心理行为因素:教育程度偏低、经济收入、职业及变动、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缺乏体力活动的人、过量饮酒、精神紧张、压力大、某些精神疾病等。
哪些人更容易得冠心病呢?
高血压患者、高血脂患者、糖尿病患者、肥胖和超重患者、长期吸烟患者人群。
心病有哪些症状:
冠心病的症状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和支数有密切关系,可产生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心率衰竭、甚至猝死。心绞痛是冠心病的典型症状,其特点是阵发性、压榨性的胸骨后疼痛,可向肩背部及左上肢放射。
冠心病究竟是哪生病了?
血管遍布全身各个器官,一刻不停地为人体运输“养料”。其中,给心脏供应血液的动脉叫冠状动脉。如果由于某些原因,令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就会引起血管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从而导致心脏病,这就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也叫缺血性心脏病。
冠心病有哪几类?
冠心病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梗、心衰和缺血性心肌病。由于冠心病患者发病时常有胃痛症状,所以中医又称冠心病为胸痹心痛。
不抽烟不喝酒,为什么会得冠心病?
这可能与性别、年龄、遗传等因素有关。比如,女性绝经前在雌激素的保护作用下,很少会患严重冠心病,但一过了绝经这个分水岭,就要提高警惕了。另外,长期高负荷工作以及易激动生气、高脂高盐高糖饮食,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冠心病如何诊断?
通过病人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以及其他临床检查,如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冠状动脉CT、心肌酶谱测定等。
冠心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作息合理的饮食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总之预防冠心病的生活方式概括为16个字: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衡。
虽然我们能帮你,还是建议你去医院复查,注意心脑血管疾病!
年轻人也极有可能得心肌梗塞和冠心病!!年轻不是健康的保证!!
下面是注意事项:
少参加宴请,因为在宴会上食物丰盛,再加上酒类饮料等,在情绪高涨时,住往难以控制,轻则血糖、血脂、血压升高,重则可引起猝死。
减轻体重,减轻体重的主要方法是适当运动,运动一定要循序渐进和适度,切不可性急导致活动过度。一般先从室内走动,再到院子里走动,然后再逐渐增加活动量。
饮食应以清淡为主,以七分饱为度,少吃油腻,特别是应少吃或不吃动物脂肪。高糖类食物也应少吃,以含优质粗纤维和维生素多的红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蔬菜、水果等为好;不要吃点心、糖果等零食,吃零食最易使人发胖,升高血脂,原来较胖的病人一定要下决心将体重减下来。
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必须严禁吸烟,对不愿戒烟的病人,家属可适当采取强制性措施,如将他的烟及烟具收起来等。
按时休息和起床,按时吃饭,按医嘱定时定量服药,并一定要由家人掌握。
外出时要有家人或熟知病情的人陪同。天气变化时勤穿、脱衣服,以免发生冷、热感冒。
及时发现微小的变化每天必须定时测量血压,至少在起床前和下午四点各测一次,并做好记录。在测血压的同时,测量脉博,观察呼吸,注意体温等。
若发现病人与平时有不一样的地方,就应提高警惕,若出现血压升高或无原因下降、呼吸困难、心率增快、胸闷,无原因的上半身甚至上腹部作痛等,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心电图等,以便及时得到诊治。
丹参片: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降低血黏度和血凝等作用。适用于血瘀症的胸痹病人。
复方丹参片:由丹参、三七、冰片等组成。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保护缺血心肌和改善微循环等作用。有片剂和滴丸两种。适用于心绞痛急性发作,也用于预防心绞痛发作。
麝香保心丸:由麝香、苏合香酯、牛黄、肉桂、蟾酥、冰片、人参提取物等组成。具有抑制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上升,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损害,抑制动脉内膜增生,改善心肌缺血等作用,起效迅速,适用于心绞痛急性发作,或用于预防或减轻心绞痛发作。
地奥心血康:由特有的药用植物中提取的甾体总皂甙精制而成。具有增加冠脉流量和心肌营养血流量、降低血脂、血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率等作用。尤适用于胸闷为主的病人或气滞血瘀型胸痹患者。心动过缓者慎用。
心可舒:由丹参、葛根、三七、木香、山楂等组成。有改善心肌缺血和微循环、增强心肌收缩、改善心室舒张功能等作用。适用于气滞血瘀型胸痹病人。
冠脉宁:由丹参、当归、红花、血竭、鸡血藤、延胡索、桃仁、何首乌、黄精等组成。有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等作用。适用于气滞血瘀型胸痹患者。孕妇忌用。
通心络:由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蜈蚣、蝉蜕、赤芍、冰片等组成。有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缺血,调节血脂,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并有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等作用。
适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
诺迪康:为藏药(圣地红景天)。有改善心肌缺血,调节血脂、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适用于气滞血瘀型胸痹患者。
银杏叶制剂:(百路达、斯泰隆、脑恩、天保宁、杏灵颗粒)为银杏叶中提取的天然活性物质,能改善心肌缺血,降低血黏度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等。适用于气滞血瘀型胸痹病人。以上药物具体服用方法见说明书。
概述
急性心肌梗塞是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所引起的局部心肌的缺血性坏死,临床表现可有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并有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的改变。
病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尚未建立时,由于下述原因加重心肌缺血即可发生心肌梗塞。
一、冠状动脉完全闭塞 病变血管粥样斑块内或内膜下出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或动脉持久性痉挛,使管腔发生完全的闭塞。
二、心排血量骤降 休克、脱水、出血、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外科手术等引起心排出量骤降,冠状动脉灌流量严重不足。
三、心肌需氧需血量猛增 重度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或血压剧升时,左心室负荷剧增,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心肌需氧需血量增加。
急性心肌梗塞亦可发生于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痉挛,也偶有由于冠状动脉栓塞、炎症、先天性畸形所致。
心肌梗塞后发生的严重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均可使冠状动脉灌流量进一步降低,心肌坏死范围扩大。
症状
一、梗塞先兆:多数病人于发病前数日可有前驱症状,心电图检查,可显示ST段一时性抬高或降低,T波高大或明显倒置,此时应警惕病人近期内有发生心肌梗塞的可能。
二、症状:
(一)疼痛:为此病最突出的症状。发作多无明显诱因,且常发作于安静时,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久,有长达数小时甚至数天,用硝酸甘油无效。病人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少数病人可无疼痛,起病即表现休克或急性肺水肿。
(二)休克:20%病人可伴有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病人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皮肤湿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10.7Kpa(80mmHg),甚至昏厥。若病人只有血压降低而无其他表现者称为低血压状态。休克发生的主要原因有:由于心肌遭受严重损害,左心室排出量急剧降低(心源性休克);其次,剧烈胸痛引起神经反射性周围血管扩张;此外,有因呕吐、大汗、摄入不足所致血容量不足的因素存在。
(三)心律失常:约75-95%的病人伴有心律失常,多见于起病1-2周内,而以24小时内为最多见,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如室性早搏,部位病人可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而猝死。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也不少见,室上性心律失常较少发生。前壁心肌梗塞易发生束支传导阻滞,下壁心肌梗塞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律失常多见于心房梗塞。
(四)心力衰竭:梗塞后心脏收缩力显著减弱且不协调,故在起病最初几天易发生急性左心衰竭,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烦躁、不能平卧等症状。严重者发生急性肺水肿,可有紫绀及咯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后期可有右心衰竭,右心室心肌梗塞者在开始即可出现右心衰竭。
(五)全身症状:有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增快等。此主要由于组织坏死吸收所引起,一般在梗塞后1-2天内出现,体温一般在38℃左右,很少超过39℃,持续约一周左右。
检查
一、心电图。
(一)特征性改变:
1.在面向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宽而深的Q波。
2.在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的导联上出现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
3.在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T波倒置。心内膜下心肌梗塞无病理性Q波。
(二)动态性改变:
1.超急性期:发病数小时内,可出现异常高大两肢不对称的T波。
2.急性期:数小时后,ST段明显抬高,弓背向上,与直立的T波连接,形成单向曲线,1-2日内出现病理性Q波,同时R波减低,病理性Q波或QS波常持久不退。
3.亚急性期:ST段抬高持续数日于两周左右,逐渐回到基线水平,T波变为平坦或倒置。
4.恢复期:数周至数月后,T波呈V形对称性倒置,此可永久存在,也可在数月至数年后恢复。
(三)判断部位和范围 可根据出现特征性改变的导联来判断心肌梗塞的部位(表3-8-2)。如V1、V2、V3反映左心室前壁和侧壁,Ⅱ、Ⅲ、aVF反映下壁。Ⅰ、avF反映左心室高侧壁病变。
二、超声心动图 。
三、放射性核素检查。
四、血液检查。
(一)血象:起病24-48小时后白细胞可增至10-20×109/L(10,000-20,000/ul)中性粒细胞增多,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均可持续1-3周。
(二)血清酶:血清心肌酶升高。肌酸磷酸激酶(CPK)在6-8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最高峰。2-3日下降至正常。
(三)血清心肌特异蛋白的测定 血和尿肌红蛋白增高。
治疗
原则是: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改善心肌血液供应,挽救濒死心肌,缩小心肌梗塞范围,及处理并发症防止猝死。
一、监护和一般治疗:1、监护。2、休息:卧床休息2周。3、吸氧。
二、对症处理:
(一)解除疼痛:应尽早解除疼痛,一般可肌注杆冷丁50-100mg,或吗啡5-10mg,为避免恶心呕吐可同时给予阿托品0.5mg 肌注。
(二)控制休克:有条件者应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根据中心静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嵌压判定休克的原因,给予针对性治疗。
(三)消除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引起病情加重及死亡的重要原因。
(四)治疗心力衰竭:严格休息、镇痛或吸氧外,可先用利尿剂,常有效而安全。
三、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塞范围。
(一)溶血栓治疗:应用溶酶激活剂激活血栓中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而溶解血栓。目前常有的药物有链激酶和尿激酶等。
(二)抗凝疗法:广泛的心肌梗塞或梗塞范围在扩大,可考虑应用。
(三)β受体阻滞剂: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应用心得安或美多心安可能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肌缺血的灌注。
(四)钙拮抗剂:异搏定、硝苯吡啶对预防或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保护心肌有一定作用。
(五)葡萄糖-胰岛素-钾(极化液):氯化钾1.5g,普通胰岛素8单位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7-14日为一疗程,可促进游离脂肪酸的脂化过程,并抑制脂肪分解,降低血中游离脂肪酸浓度,葡萄糖和氯化钾分别提供能量和恢复心肌细胞膜的极化状态有利于心肌细胞存活。
(六)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
(七)激素:急性心肌梗塞早期使用激素可能有保护心肌作用。
四、恢复期处理:可长期口服阿斯匹林100mg/日,潘生丁50mg,每日3次,有抗血小板聚集,预防再梗塞作用。广谱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抵克力得有减少血小板的粘附,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凝血因子等作用,可预防心肌梗塞后复发,剂量:250mg,每日1-2次,口服。病情稳定并无症状,3-4月后,体力恢复,可酌情恢复部分轻工作,应避免过重体力劳动或情绪紧张。
我急需五十分,楼主看在我这么辛苦的分上,多给点分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73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RA中西医临床诊察数据挖掘分析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