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通心络对AMI再灌注后心肌无再流的防治及其机制

医案日记 2023-06-19 15:01:33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杨跃进 教授报告了近十年来他们应用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后心肌无再流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病例研究的系列成果。

杨教授称,引起心肌无再流发生的核心机制可能是微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损伤或破坏。微血管痉挛、栓塞或血栓形成,微血管结构完整性破坏,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免疫反应等多种机制于再灌注后仍可在内皮细胞缺血性损害的基础上进一步破坏内皮功能与结构的完整性,这可解释无再流不是再灌注时的即刻事件,而是一个动态过程。内皮功能损伤也不是短暂的现象,而将持续存在4~6周。内皮细胞受损程度与缺血时间密切相关,达到一定时间的缺血才能造成内皮缺血性损害,产生无再流。

尽管无再流的产生被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微血管结构完整性是AMI冠脉再通后心肌再灌注的解剖学基础和前提,因此保护心肌微血管结构的完整性可能是预防无再流、保证心肌再灌注的关键。杨教授等从以下七方面研究了通心络的血管内皮保护作用。

通心络保护内皮细胞正常功能和维持其结构完整

他们对兔急性心肌梗死(AMI)缺血再灌注模型的研究显示,通心络显著升高AMI和再灌注后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降低内皮素(ET)水平的作用与缬沙坦相当;减少再灌注晚期循环血内皮细胞(CEC)数目的作用优于缬沙坦和卡维地洛;保护内皮细胞防止其受损脱落的作用和减少AMI及再灌注时心肌灶性出血的作用均优于缬沙坦;缩小梗死面积的作用突出。这说明,通心络对AMI再灌注时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及其完整性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NO和ET的介导来实现的。

通心络预防AMI和再灌注后心肌无再流

他们对猪AMI缺血再灌注模型的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心肌声学造影还是病理染色检测均提示,通心络可显著增加AMI再灌注后冠状动脉血流量(CBV)和显著减小无再流面积及心肌梗死面积,其作用与腺苷和尼可地尔相当,且优于地尔硫。通心络可有效调控AMI再灌注无再流时微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和损伤指标,对于提高血清NO水平,增强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cNOS)活性及提高cNOS mRNA 表达水平,降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及iNOS mRNA 表达水平,降低血中和心肌组织ET-1含量及ET-1mRNA表达水平,降低血浆和心肌缺血区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及其mRNA表达水平的作用,通心络中剂量有效,大剂量疗效更佳(P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71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