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由于具有抗菌活性强、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在临床抗感染治疗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对于其中的青霉素类药物,使用前需进行皮肤过敏试验(皮试)许多国家均有明文规定。然而,对于头孢类抗菌药物的皮试问题却一直存在争论。不但各个国家的规定有所差异,我国国内各医院甚至各医院不同病房的执行也不一致。
头孢类抗菌药物是否需做皮试、用什么做皮试、皮试液如何配制、皮试结果如何判断等问题仍亟待解决。日前,在由北京药学会抗生素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中青年药师沙龙协办的“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高端论坛”上,国内专家及医院药师、医师对这一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达成初步共识。
认清致敏原因
30多年来一直进行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机制研究的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金少鸿教授强调,虽然β-内酰胺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高效低毒抗感染药物,但是其引发的过敏性休克反应严重地威胁着广大患者的生命安全。它的主要不良反应是速发型过敏反应。其发生机制是一种抗原抗体反应。该药物引发过敏反应的主要抗原决定簇是侧链上的噻唑基,孤立的1个分子的β-内酰胺类药物本身只是半抗原,并不会引发过敏反应,只有当它们与蛋白、多肽、多糖等大分子共价结合成全抗原,或本身聚合成多价半抗原后才能引起过敏反应。而制剂中存在的高分子聚合物杂质是引发各型不良反应,特别是速发型过敏反应的真正过敏原。过敏反应其实与产品的质量是有一定关联的。
金少鸿教授还谈到,他们在动物实验中也发现,不同侧链的青霉素因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青霉噻唑基,因此它们之间能发生交叉过敏反应;而不同侧链的头孢类抗菌药物因无固定的抗原决定簇,所以它们之间不会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只有当他们7位侧链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时才会发生交叉过敏反应。
了解相关现状
对于头孢类抗菌药物是否需要做皮试以及如何进行,国内外的规定五花八门。空军总医院药学部的李忠东博士在会上介绍了他了解到的国外相关情况。他介绍,西班牙、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学者对做皮试持肯定态度,他们认为皮试对于确定过敏体质是有利的;而美国学者则认为,皮试对患者帮助有限,如果对青霉素过敏,可以用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类抗菌药物替代治疗。而对于皮试液的浓度,国外的规定也不尽相同,有的为2毫克/毫升,有的为3毫克/毫升,用量为0.05毫升。
那么,国内的情况又如何呢?日前,受北京药学会抗生素专业委员会委托,北京中青年药师沙龙对各医院关于“头孢类及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临床使用中的皮肤过敏试验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北京天坛医院药剂科主任赵志刚教授在本次会上公布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很多医院对于头孢类及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执行情况分歧较大,因无统一可遵循的规范,各家医院的管理不尽相同:有些医院虽有管理规定但临床各病区执行情况也有差异:有的医院对全部头孢类抗菌药物均要求进行皮试;有的医院只是针对部分品种开展皮试,或仅简单规定氨曲南、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等抗菌药物无需做皮试。同时,各家医院上报的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试阳性率差异较大,有的医院为20%~30%,甚至高达50%;有的医院则为0.1%~1%。这一方面说明部分医护人员对皮试阳性的判断不是很明确;另一方面说明有些品种假阳性率比较高,提醒临床对皮试阳性判断要统一认识。
引发热烈讨论
会上,赞同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试的代表认为,虽然国家没有强制规定头孢类抗菌药物必须做皮试,故医院不做皮试亦不算违规,但做皮试还是有一定的好处:一是从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的角度考虑,可以减少临床过敏反应的发生率。第二,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问题突出的情势下,进行皮试也是医生自我保护的一个手段。
海军总医院的孙忠实教授则是持鲜明反对意见的一员。他明确表示,临床应用头孢类抗菌药物不需进行皮试。其理由是:头孢类抗菌药物类过敏反应发生率和死亡率较低;过敏反应的半抗原——主要决定簇与次要决定簇不明确;即使皮试准确率也不到30%;皮试液浓度与皮试方法未定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编写的2005版《临床用药须知》与2004年卫生部等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也均未要求做。他强调,只要其过敏反应不是由IgE抗体介导的,就可以考虑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千万不要因噎废食,使假阳性患者失去了治疗机会!
达成一定共识
虽然包括北京世纪坛医院的袁锁中教授等在内的很多专家都认为:在目前科学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对头孢类抗菌药物是否需要进行皮试还很难下结论,但通过这次讨论还是就某些问题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使用前必须进行皮试。由于引发过敏反应的主要抗原决定簇和次要抗原决定簇不明确、皮试符合率较低、皮试液浓度和方法未统一等原因,对头孢类抗菌药物使用前是否需进行皮试世界上尚存在争议,目前美国和大部分欧洲国家不进行皮试,而日本和北欧的一些国家仍规定进行。
头孢类抗菌药物是否需做皮试,在我国药品说明书和参考书中现有多种描述。
本次论坛达成的共识是:如药品说明书中明文规定使用前需做的,则必须进行。如药品说明书上未明确规定,则需临床根据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既往药物过敏史、患者的患病严重程度等综合考虑是否进行皮试。
如果进行头孢类抗菌药物的皮试,必须使用原药配制皮试液,不能用青霉素皮试液代替,也不能用某一种头孢菌素配制成皮试液做所有头孢类抗菌药物的皮试。国内目前推荐的浓度为300-500微克/毫升,注射量为0.1毫升。
如果患者对青霉素类严重过敏,应禁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如果患者对青霉素类一般过敏,可根据病情慎重地选用头孢类抗菌药物。现有的研究表明,青霉素孢的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二代、三代和四代头孢,因此宜选用二、三、四代头孢,特别三、四代头孢更为安全。
临床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必须仔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不管是否进行皮试或皮试结果为阴性,在首次使用后0.5~1小时内应严密观察,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征兆,应迅速处理。
头孢类抗菌药物的产品质量与临床上发生的过敏反应有相关性。现已从头孢噻肟等头孢类抗菌药物中收集到了能引发动物过敏反应的基本无抗菌活性的高聚物,说明控制产品中高聚物的含量是质量控制的关键之一。
提出积极建议
与会专家、学者根据在初步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也提出一些希望和建议,呼吁国家相关部门考虑后尽快落实,以保障我国广大患者的医疗安全。
建议一,鉴于头孢类抗菌药物中相关杂质与过敏反应有高度相关性,国家应加强相关工作的研究,提高产品的质量标准,以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建议二,国家应规范头孢类抗菌药物的说明书,现有的说明书上标明为“以进行皮肤过敏试验为宜”等术语使临床难以理解和把握,也容易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同时,同一通用名的头孢类抗菌药物,有的药品说明书中描述有“以进行皮肤过敏试验为宜”,有的则没有,也给临床造成混乱。
此外,调查报告表明,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医院在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时做皮试,但使用的皮试液种类、浓度、用量、配制和贮存方法等都存在差异,皮试的阳性率差异很大,极需要规范和培训,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错失最佳治疗方案和时机。
由于我国是抗菌药物使用大国,有丰富的研究样本,专家建议由国家组织进行大样本研究,以评价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试的利弊与得失,从而最终出台规定予以明确。
1929年青霉素横空出世,至今已有90年,可以说这是一个世纪经典药物,不知挽救了多少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生命。在青霉素临床使用过程中,科学家研发出了头孢类抗生素,和青霉素同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类抗生素问世后给人一种逐渐取代青霉素的感觉,因为在临床感染的药物治疗上,头孢菌素的用量的确比青霉素类大很多,在药物使用排名上,头孢菌素类更是远超青霉素类。
为什么临床医师喜欢选用头孢菌素抗感染治疗呢?
1.青霉素缺点
青霉素容易过敏,每一种青霉素使用前均需要皮试;使用不方便,口服品种少,市面上常见也就是阿莫西林或者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即使口服药物使用前也最好皮试,其他大多需要注射给药。半衰期非常短,且需要皮试,不作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2.头孢菌素类优点:
1)相对青霉素不易过敏,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无过敏史者用药前无需进行皮试。但对青霉素类抗菌药有过敏既往使者慎用,必要时用所选头孢菌素原液做皮试,但头孢菌素皮试试验临床参考意义不大,皮试结果无论阳性还是阴性,一旦用药时,仍需密切观察,同时备好急救物品和药品,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或即刻反应者,不宜再选用头孢菌素类。
2)使用方便,可供选择的口服品种多,重症时静脉给药,一旦病情减轻,可以改口服进行序贯治疗;或者病情轻,可以口服的患者可以直接选择头孢口服剂型。
3)作为杀菌剂,且半衰期相对青毒素长,可作用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根据指南,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中,像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头孢唑啉半衰期是1.5-2小时,头孢呋辛半衰期是1.2-1.6小时,头孢曲松半衰期更长达8小时,如无特殊情况(比如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成人出血量超过1500ml等),这些头孢类抗菌药物的有效时间可覆盖整个手术过程。
从安全、经济、方便的给药途径来看,临床医师和患者当然更多的会选择头孢类抗菌药物而非青霉素,从而导致药物使用排名上,头孢菌素类更是远超青霉素类。
青霉素有独特优势,有头孢类药物不能替代的功效
青霉素独特优势有:
1)对肠球菌、李斯特菌有效,头孢菌素对肠球菌、李斯特菌天然耐药。
2)对不耐药的链球菌非常敏感,即使对链球菌中介,加大剂量仍敏感,但头孢菌素如对链球菌不敏感,加大剂量也于事无补。
3)对梅毒螺旋体有效,且效果好,作为梅毒首选治疗。
综上所述,从1929年英国学者弗莱明发现青霉素至今,青霉素仍造福于人类。不同感染,不同的病原体,不同的感染部位,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抗生素,而不是以偏概全的说头孢菌素可以取代青霉素。但青霉素的皮试试验,尤其是其耐药性的问题恐怕才是它应用面变窄的真正原因。因此如何有针对性、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仍是目前全球亟待解决的难题。
医学知识科普我们是认真的,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作为我们世界上两大消炎药物的顶尖存在,阿莫西林和头孢这两种药物都是对于我们的身体来说有一个非常好的帮助,我有一个消炎抑菌的作用保护我们的身体更加的 健康 。
那么对于这两种药物来说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呢?我们应该如何在出现疾病的时候正确的选择哪一种药物才是最好的呢?
说区别之前,先来理清一些基本的概念吧,阿莫西林是一个单独的药物,是一种半合成的青霉素,属于广谱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而头孢,指的是头孢菌素,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光是分代上就有1、2、3、4代头孢之分,每一代里面又分各种不同的药物,从机制来说,头孢菌素也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他们的作用都是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且可以在细菌的繁殖期杀灭细菌。
那么这些药物都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的机制应该是相同的,为什么还要分这么多种药物呢?
其实主要的区别,就是在作用的抗菌谱不同,这个抗菌谱可以理解为药物能够有效针对的细菌的类型,青霉素属于广谱抗生素,针对的范围比较大。
而头孢菌素的话,就要看具体是哪一代头孢了, 头孢的代数并不是说数字越高,就越高级,这里的几代头孢,是根据抗菌谱、肾毒性等进行的区别 ,并不是什么时候都用代数越高的就越好,对于革兰氏阳性的细菌来说,1代头孢的作用反而是最好的,相反,对于革兰氏阴性的细菌来说,使用4代头孢能得到最好的效果,而中间的2代、3代头孢则处于两者之间,都兼有作用。
所以什么情况需要使用什么类型的抗生素,要不要使用抗生素,对于大众来说是很难正确选择的。
首先,两者概念大小不同,阿莫西林属于青霉素类的一种广谱抗菌药物,而头孢是一类抗菌药物的总称。概念来讲,头孢是一大类药物,阿莫西林是具体的一种药物。 阿莫西林不属于头孢类药物,而是属于和头孢类药物化学成分相似的青霉素素类。 青霉素类和头孢类各包含很多种药物。
青霉素类和头孢类都能够杀灭细菌,具体到每一个品种杀灭细菌的种类各不相同。阿莫西林属于一种广谱青霉素类抗菌药,杀灭细菌的种类很多,但不是所有类型的细菌引起的感染都可以使用。
使用抗菌药物应尽量选择有对特定细菌有针对性的药,也就是细菌对其敏感的抗菌药物。
其次应用青霉素类药物需要做皮试,应用头孢类没有强制要求。所以阿莫西林属于青霉素类,如果对青霉素类过敏,应避免使用。最后,应用抗菌药物都可能产生耐药,所以没有感染尽量避免使用抗菌药物,有感染时尽量选择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
阿莫西林是广谱抗生素,对革兰性阴性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尿道,胆道等感染及伤寒治疗,对幽门螺旋杆菌作用较强,可联合其他药物用于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头孢类,药学上根据抗菌谱,稳定性及肾毒性不同等特点,把头孢类分为四代。
第一代,头孢拉定,头孢硫脒,头孢唑啉等,对革兰性阳性菌作用较二代,三代强,对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
第二代,头孢呋辛,头孢克洛等,对革兰性阳性菌类似第一代或比第一代稍差,对革兰性阴性菌有明显作用,肾毒性相对于第一代有所降低。
第三代,头孢曲松,头孢克肟等,对革兰性阳性菌不如第一代,第二代,但是对革兰性阴性菌有效,对肾脏基本无毒。
第四代,头孢克定,头孢吡肟等,对大多数革兰性阴性菌,部分革兰性阳性菌均有高效,头孢克定具有强大的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对β- 内酰胺酶更稳定,无肾脏毒性。
疾病带来的伤害也是比较大的,在平时的时候一定要了解一些药物的药性,才能够治疗我们身体当中的疾病的,在平时的时候按照正确的方法来治疗我们身体当中的疾病,保护着我们的生命,更加的 健康 才是最重要的,这样才能够恢复我们的身体当中的一些危害,给我们的身体带来非常 健康 的好处,让我们的生命更加的完美。
# 健康 科普大赛# #新作者扶植计划# #青云计划# #把 健康 带回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69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我国糖尿病防治仍面临较大挑战
下一篇: 灾区空气监测及时捕捉疫病的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