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干扰素治丙肝可能引发糖尿病

医案日记 2023-06-19 10:07:34

干扰素治丙肝可能引发糖尿病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糖尿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糖尿病患者中,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率显着增高,且高于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率。因此有人认为HCV在糖尿病的发展中可能有直接的作用;HCV感染有可能是糖尿病发展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无论是急性或是慢性的丙型肝炎,还是肝移植后再发性的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人肝移植后HCV的再感染率几乎达100%),治疗上均首选干扰素,并且需要足量反复地使用以达到治疗目的。但研究发现,干扰素在治疗丙型肝炎的过程中,可引起病人糖代谢紊乱以及发生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世界卫生组织对丙型肝炎治疗的讨论中,已将未控制的糖尿病作为干扰素治疗的一个禁忌证。

α-IFN治疗丙型肝炎导致葡萄糖代谢紊乱或1型糖尿病的可能机理

干扰素是人体受到异种核酸(包括病毒)刺激而产生的一类低分子量的糖蛋白,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及抗增殖等多种生物学效应。据其产生的细胞来源不同,分为α-IFN(人白细胞干扰素)、β-IFN(人纤维母细胞干扰素)和γ-IFN(人免疫细胞干扰素)。其中α-IFN与β-IFN主要与抗病毒作用相关。

α-IFN治疗丙型肝炎导致葡萄糖代谢紊乱或1型糖尿病的相关机理,目前还尚未完全清楚。一个可能的假说为:在易患糖尿病的遗传基础上,α-IFN治疗丙型肝炎的同时可引起或加快体内相关的自身免疫紊乱的进程,对该类患者的胰岛B细胞可能产生免疫性损伤,或是导致了胰岛素抗体的出现,产生了胰岛素抵抗,最终导致1型糖尿病的发生。

对接受干扰素治疗的丙肝患者的建议

对丙型肝炎患者以及肝移植后再发性的丙型肝炎是否应用大量的反复的α-IFN治疗,以下建议可供参考。第一,对丙型肝炎患者且无临床及实验室糖尿病确诊证据的患者:(1)测定患者的GAD-Ab(γ-氨基丁酸自身抗体)、ICA(胰岛细胞自身抗体)及IAA(胰岛素自身抗体)的水平,以预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及分型(GAD-Ab是1型糖尿病患者自身免疫反应的主要抗体,出现时间最早,可在1型糖尿病出现临床表现前数年甚至10多年前出现;ICA在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有80%为阳性,而2型糖尿病ICA阳性率仅为1.5%~8.3%,从检出ICA阳性到糖尿病发病可长达8年以上;IAA水平与1型糖尿病发病速度有关,高水平的IAA患者,糖尿病的发病较快;如果IAA和ICA两种抗体同时出现,则发生1型糖尿病的危险性较大);(2)询问患者的糖尿病家族史,对有条件者,可以作HLA-Ⅱ分析,以确定其是否有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对已经确定的有糖尿病易感性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或减少使用α-IFN的次数及剂量。第二、对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测定病人血清中的胰岛细胞自身抗体和甲状腺自身抗体,预测使用α-IFN治疗后发生自身免疫性病理状态的危险度。对该类自身抗体有高滴度的病人,治疗过程中应严格监测血糖水平及自身抗体滴度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定是否停用α-IFN治疗或是加用胰岛素治疗。

干扰素对治疗丙肝有什么效果?

目前,干扰素是治疗丙肝的方法之一。干扰素是一种免疫促进剂,有α、β干扰素两种。肝病治疗专家指出,干扰素具有抗病毒的作用,能够抑制丙肝病毒的复制,阻断肝炎病毒的扩散,对丙肝的治疗还是有很好的疗效的。那么, 应用α、β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可激发体内的自身干扰素系统抗病毒的作用,也可提高机体自然的抗病毒能力,改变机体对肝炎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性,减轻或阻断病毒性肝炎的免疫病理损伤过程。 临床常用的是α干扰素,应用α干扰素可使丙型肝炎得到控制。一般用法是每次肌肉注射。隔日1次,连续应用6个月,可使50%左右患者转氨酶恢复正常,有许多人停药后复发,再次应用干扰素仍然有效。应用干扰素可出现一定的副作用,主要为感冒样症状如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在注射后4-8小时出现,持续数小时,肌注几次后上述症状可减轻消失。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严重副作用时应减少干扰素用量或停药。但大多数病人能够耐受。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是输血和应用血制品,因此对献血员必须进行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用更先进的聚合酶链反应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检测,凡呈阳性的,均不能献血。 与丙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时应防止体液相互接触如沾染患者的血液等,接受采血、注射或手术时医疗器械应严格消毒,有条件时用一次性医疗物品。 通过以上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有所了解了。肝病治疗专家提醒,为了防止万一,丙型肝炎患者与家人共处时最好分餐,专用一套碗、筷、脸盆、毛巾、牙刷、牙缸等,大、小便及时冲刷掉。夫妻双方有一人已患有丙型肝炎,夫妻生活时要用避孕套等。

干扰素的干扰素区别

普通和长效干扰素区别
干扰素alfa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的首选抗病毒药物。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唯一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目前,医院里可以买到的干扰素有两种,一种是聚乙二醇化的干扰素,也叫长效干扰素,一周只须注射一次;另一种是普通干扰素,也叫短效干扰素,一周注射三次或隔日一次。那这两种干扰素有什么区别呢?
故名思意,长效干扰素 作用时间长,一周打针一次就可以了,普通干扰素作用时间短,所以,一周要多次注射。这两种干扰素还有哪些区别?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要完全理解这个问题,让我们从普通干扰素说起。
1957年,Issac等人就发现了干扰素,1986年,世界上第一个基因工程干扰素经美国FDA批准进入临床(美国先灵葆雅公司生产的Intron A,在中国的商品名叫甘乐能),1991年,1992年,美国FDA批准Intron 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到2000年,干扰素的应用历史已有10余年,在治疗慢性肝炎上立下汗马功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普通干扰素alfa有一个缺点,就是分子小,注射后大部分经过肾脏“漏”出体外,注射后4小时就排出一半,12小时后体内的干扰素就基本完全排出体外了。为了维持疗效,不得不多次注射,不仅不方便,而且抑制病毒也不持久。怎样克服这人缺点呢?科学家们发现一种叫做聚乙二醇的物质可以使干扰素的分子变大,防止从肾脏漏出。虽然对干扰素的活性有些影响,但可以通过长时间在体内起作用来弥补,这种聚乙二醇很稳定,不会对人体够成损害。先灵葆雅公司自90年代初开始研发,经过近10年的努力,终于在2000年推出世界上第一个长效干扰素:12KD聚乙二醇干扰素alfa-2b,获得欧洲及美国药监局批准。2002年,罗氏公司研制出另一种40KD的聚乙二醇干扰素alfa-2a。关于两种长效干扰素的区别,下面列个表比较一个长效与普通干扰素的区别。长效干扰素普通干扰素分子量大小作用时间一周一天给药次数一周一次一周三次或隔日一次治疗丙肝或乙肝疗效高低安全性相似相似如果说2000年以前是普通干扰素的时代,那么2000以后,干扰素的应用就进入了长效干扰素的时代,在治疗慢性丙肝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疗效显著提高,从40%提高到60%以上;治疗慢性乙肝也取得很大进展,疗效明显提高。 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
1.绝对禁忌证。所谓绝对禁忌证就是遇到以下这情况,绝对不能使用干扰素进行治疗,一旦硬性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于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妊娠期间、乙肝患者有精神病史(如严重抑郁症)、未能控制的癫痫、未戒断的酗酒或吸毒者、未经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等)、失代偿期肝硬化(晚期肝硬化,有过腹水、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有症状的心脏病、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计数<1.0x10^9/L和治疗前血小板计数<50x10^9/L。
2.相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是指使用干扰素治疗有可能加重原发病,所以遇到上述问题时,一定谨慎从事,非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可以首选核苷类药物。
甲状腺疾病、银屑病、既往抑郁症史、未控制的糖尿病、未控制的高血压、总胆红素>51μmol/L特别是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者。 干扰素的用法用量是多少?干扰素首先每日500万单位。肌注共一月,再测肝功能和二对半及hbv dna定量,以确定干扰素有效否。有效则改隔日500万单位。肌注共5-11月,如无效则停止或加用其他药物结合进行治疗,大家一定要注意干扰素的用法用量。
干扰素治疗乙肝效果
干扰素治疗乙肝能有效抑制病毒的产生,并且治愈后复发概率低。但干扰素治疗乙肝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患者在注射干扰素后会引起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并且还极有可能诱发糖尿病甲亢脱发等症状。此外,患者在注射干扰素后还可能产生精神抑郁,严重者可能造成抑郁型精神病。因而乙肝患者在使用干扰素时,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本药的副作用较多,最常见的为开始应用时出现类似感冒症状,继续应用后对血象等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用干扰素前必须查血常规,如有异常禁用干扰素。血象正常者,也要在用干扰素5次后就要复查血常规,如有WBC下降,轻者口服利血生 、维生素B4片等,如下降至3.0×10的九次方以下则要考虑停用干扰素。正常使用干扰素的患者一般每月复查1次血常规。

糖尿病病人患丙肝该如何治疗

丙肝患者常常询问有关丙肝治疗问题,例如他们应用了干扰素,但收效不大,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治疗。在此说说我的意见,供大家参考。

1、专家们一致认为,α干扰素是目前治疗丙肝惟一有效的药物,故希望丙肝患者不要轻易放弃干扰素治疗。我们曾遇到数位丙肝患者应用α干扰素3~6个月没有反应,而应用到9个月时疗效明显,一直应用到12个月甚至更久,取得理想疗效。有人曾提出,应用干扰素6个月无效就要停用,这不一定准确,停用干扰素还能用什么?丙肝进展缓慢,与乙肝不同,干扰素治疗的疗程一定要充足。当然也可增加剂量,由300万单位/次增加到500万~600万单位/次。

2、可改用复合干扰素。复合干扰素是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对干扰素各种亚型进行重组而得到的非天然干扰素,它比原来的α干扰素的抗丙肝病毒作用至少大5倍,不良反应为轻到中度,与其他类型干扰素相似。丙肝病人使用其他类型干扰素无效时,可改用复合干扰素,每次皮下注射9微克,每周3次,6~12个月为一疗程。此药国内市场上有售,上海等地已应用于临床,效果较好。

3、联合用药。目前推荐的方案是干扰素联合病毒唑(利巴韦林),还可应用干扰素联合胸腺肽(Tα1),后者每次1.6毫克皮下注射,每周应用2~3次。新近研究,国产中药氧化苦参碱注射剂除有抗乙肝病毒作用外,还有抗丙肝病毒作用,有人应用于临床,每次200毫克肌注,每日2次,疗效很好,不逊于干扰素。可和干扰素联合应用治疗丙肝。

4、丙肝治不好还要分析原因。一般如果丙肝合并肝硬化、脂肪肝、糖尿病、心脏病、胆道感染、HIV感染等,都难以治疗。此时对于合并症也应适当治疗,否则不会收到满意效果。还有研究发现,许多难治性丙肝病人血清铁较高,肝细胞内含铁也多,影响疗效。有人给丙肝患者应用乳铁蛋白,使其结合过多的铁,排出体外。乳铁蛋白是一种转铁蛋白,同时有免疫调节作用。

5、治疗适应症问题也很重要。有的丙肝病毒感染者不是治疗适应症患者,或者不是应用干扰素治疗的适应症患者。病人血清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即原GPT)水平正常者不是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患者;无纤维化(FO期)或轻微肝纤维化(F1期)也不一定需要抗病毒治疗。肝硬化及肝功能失代偿患者通常不给予目前的抗病毒治疗,因为治疗无效。专家们建议,丙肝的肝纤维化F2期和F3期是抗病毒(干扰素)治疗的最佳适应症,肝硬化早期可考虑抗病毒治疗。丙肝病毒基因型与抗病毒治疗也有关系。所以,慢性丙肝病人应争取进行肝
活检和丙肝病毒基因型及病毒载量的测定,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6、疗效判定不能完全以ALT为标准,主要应以丙肝病毒核糖核酸(HCVRNA)来验证。如果HCVRNA转阴,说明治疗的效果好;如治疗结束,HCVRNA仍为阴性,这叫“持续应答”,最理想。有的患者以抗—HCV的阳性或阴性来判断干扰素疗效,这是不对的,抗—HCV是抗体,当HCVRNA转阴后,抗—HCV仍然可以阳性,可持续数年不消失。所以丙肝病人在治疗前后一定要检测HCVRNA,以准确判定干扰素的疗效,莫将有效当无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68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