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结直肠癌发病率明显上升

医案日记 2023-06-18 12:55:42

结直肠癌发病率明显上升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消化道肿瘤中,结直肠癌的发病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而位居第三。全球结直肠癌每年新发病例数达94万,每年近50万人死于结直肠癌。结直肠癌死亡居癌症死因第三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主任张忠涛教授介绍说,结直肠癌在我国也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万分之一上升到现在的万分之二至三,目前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第四位。经济发展越快的地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越高,已居北京、上海癌症发病的第三位。结直肠癌发病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膳食结构不合理密切相关,同时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近年来也有年轻化的趋势。预计在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上升的趋势还将进一步发展,目前西方国家的发病率是万分之五至六。

张主任说,以下人群被视为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30~40岁以上,有消化道症状者;有结直肠癌病史者;有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如腺瘤、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者;有癌家族史、家族性息肉病史、遗传性结肠病者;有盆腔放疗史者;有胆囊或阑尾切除史者。特别是对于40岁以上人群,具有下述4项中1项者即可作为结肠镜定期筛查的高危对象:免疫法粪隐血试验(FOBT)阳性;1级亲属中有结直肠癌病史;既往有癌症史或肠息肉病史;具有以下2项或2项以上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粘液血便、慢性阑尾炎和精神刺激史。

张主任说,结直肠癌的病因尚不清楚,其发病因素多种多样,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发病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目前认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对其发病起着协同作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营养的摄入,食物中的粗纤维越来越少,农村患者往往又因为食用腌渍食品过多容易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饮食中低钙和低维生素D是增加结直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目前研究认为,维生素A、C、E与减少结肠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烟熏、腌制、油炸食品与结直肠癌的发病密切相关。另外,食物中的农药污染、不合理的食品添加剂等也可引起结直肠癌的发生。

再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活动量相对较少,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越来越方便,人们往往以车代步。加之长时间坐在办公桌或者电脑前,大量的烟酒,长期不按时进餐、熬夜等,都会导致胃肠道功能的紊乱。吸烟、饮酒、体力活动减少、久坐等生活方式以及肥胖被认为与结肠、直肠肿瘤的病因有关。

张主任说,预防结直肠癌的重要方法是消除已知的可能发生癌的因素。他强调,要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应多吃山芋、玉米、水果、新鲜蔬菜等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的食物,这些食物在肠道停留时间短,利于肠道毒素的排除。炸、熏制、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不吃有可能腐败的水果、蔬菜及食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增加运动量,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奏,戒烟戒酒,控制体重。

积极治疗已患的大肠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肠腺瘤等。如有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存在,如家族性结肠癌或息肉病、溃疡性结肠炎,应定期去医院咨询或检查,以便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

便血往往是结直肠癌患者的第一个症状,其次是大便习惯改变,包括大便时间、次数的改变,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直肠癌的患者大便次数会增多,但每次排便不多,有时只是排出一些黏液、血液,且有排便不尽的感觉。部分患者可在便秘后出现腹泻,或者大便开始时干燥而末端变稀,或便秘与腹泻反复交替出现。部分病人是以腹泻为首发症状,每日排便次数增多,可为黏液血便、黏液浓血便为溏薄的稀便,可伴有内急后加重感,此时应与细菌性痢疾加以区别。约有50%的直肠癌患者排便时有疼痛感,程度有轻有重。部分病人以腹部隐痛为首发或突出的症状。也有病人表现为典型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性腹痛,即疼痛为阵发性绞痛,并伴有腹胀、乏力、贫血等。

除了出现便血、腹泻、便秘、恶心、呕吐、腹部膨胀、肠鸣、腹部疼痛、骨盆疼痛、贫血、疲劳等症状需要及时诊查外,年龄超过35岁的人应每年做一次大便潜血检查和肛门指诊。结直肠癌中70%是直肠癌,而直肠癌中的70%是可以通过肛门指诊触摸得到的。以上两项检查是目前发现早期结直肠癌最简便易行的手段。而针对有家族史的、结肠炎患者、克隆氏病、长过结肠腺瘤和息肉以及便血、便秘、腹胀等高危人群,建议每2~3年还要做一次纤维结肠镜检查,以便更准确地发现早期癌肿。据统计,80%的大肠癌是肠上的息肉转变成的,转变过程大约5~10年。没有便血等症状者经过治疗,其生存率要比有症状者高20%以上。早期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80%以上,中期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70%,而晚期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只有少于50%。因此,早期大肠癌的治疗效果非常理想。

肠癌的预防要注意哪些方面

钙与维生素D
美国人发现,在接受太阳光照射特别是B族紫外线水平高的地区,结直肠癌的死亡率明显较低,研究已证实其与钙和维生素D的代谢密切相关。有人进一步发现每天饮食中摄入150国际单位以上维生素D的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只是摄入少量维生素D的人的一半;而每天摄入钙大约在1200毫克以上的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只相当于每天摄入少于625毫克钙的四分之一。所以科学家得出结论,钙的摄入量与结直肠癌的危险呈负相关,而维生素D有潜在的抗癌作用。
脂肪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结直肠癌高发国家的饮食以高脂肪为其特点,而低发病率的国家饮食中脂肪含量均较低。上海市的研究也发现,结直肠癌发病率的上升与饮食中脂肪增加有关。深入研究发现,高脂肪饮食可以引起大便中胆酸代谢产物(去氧胆酸与石胆酸)、胆固醇代谢产物(类固醇与类固酮),以及细菌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都增加,这些或是致癌物或是促癌物,都可能导致结直肠癌。所以脂肪饮食过量,与结直肠癌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纤维素
非洲黑人居民直肠癌发病率很低。科家家经过研究发现,这与他们的饮食以玉米、蔬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为主有密切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食物中纤维素缺乏可使大便量减少,肠道运动减慢,因此肠道内致癌物质的浓度增高,致癌物与肠道壁黏膜作用的时间延长,就容易发生结直肠癌。
腌制食品与葱蒜
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胡萝卜素、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E都有降低结直肠癌发生的作用,所以,饮食中如果长期缺乏这些维生素,就易患结直肠癌。我国学者还发现,常吃腌制食品者,结肠癌发病机会增加,可能与食品腌制过程中产生的致癌物质有关。很多统计分析都发现,常食葱蒜类食物可以降低结肠癌发生,其抑癌机理可能与减小致癌物对结肠壁黏膜的损伤有关。另外,食物中缺乏微量元素如钼、硒等,结肠癌发病率也可能增加。
专家观点
应多进食高纤维素食物,如新鲜蔬菜及水果;还应注意多补充胡萝卜素、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E等维生素,多食葱蒜类食物,多吃些含微量元素丰富的事物,而尽量少吃腌制食品。

哪类人群易患结肠直肠癌,如何排查?

张医生在线:你是肠癌的高危人群吗?

结肠癌、直肠癌,都是消化系统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肠癌。在我们国家,直肠癌比结肠癌发生率略高,可占总肠癌患者的60%,但近些年来,二者发生率已经逐渐接近1:1。

肠癌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很多人会问,哪些人容易患肠癌?虽然肠癌的病因尚未明确,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及回顾性分析,其相关的高危因素已经逐渐被我们认识。过多的动物脂肪及动物蛋白饮食、缺乏新鲜蔬菜及纤维素食品,缺乏适度的体力活动,嗜酒,长期大量吸烟,部分类型的肠息肉癌变,具有肠癌家族史等等,都是肠癌发生的高危因素。

早期肠癌,通常没有任何症状,容易延误诊疗,当病情发展或癌肿破溃时,才会出现排便次数增多、腹泻、便秘、粪便中带血、脓液或黏液、便前肛门处下坠感、大便变细、里急后重、排便不爽、腹痛等症状。但此时多半已经错失最佳治疗时间。

筛查肠癌,最重要的两个检查是直肠指诊和肠镜检查。对直肠癌来讲,直肠指诊是其诊断的重要方法。另外,就是我一直推荐大家作为常规体检项目的肠镜检查,肠镜可直观的发现肠道内异常病变,并且能在肠镜下针对性治疗,一举两得。

所以,突然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改变、长期不明原因腹痛、年龄大于45岁的人群或年龄大于40岁但有肠癌家族史的人群,肠镜筛查,是你最好的早癌筛查手段!

一、容易患结直肠癌的人群包括有结直肠腺瘤病史、结直肠癌家族史和炎性肠病的这些人群。

对上述人群的基本推荐是每年参加肠癌筛查。定期肠镜检测,同时其间隔不应大于5年。

也可以选择:

1.进展期结直肠腺瘤(直径 1cm,或 伴绒毛状结构,或伴高级别瘤变)患者 应在诊断后 1-3 年内复查结肠镜。如未发现腺瘤复发,后续间隔可延长至 3-5 年。

2.非进展期腺瘤患者应在诊断后 2-3年内复查结肠镜,如未发现腺瘤复 发,后续间隔可延长至 4-5 年。

3.有结直肠癌家族史者进行遗传基因筛检,家系中遗传突变携带者定期结肠镜检查,非突变携带者以一般人群 筛查。

4.炎性肠病患者定期专科就诊,据情与医生商定肠镜检查间隔。

二、一般人群的话,50岁以上首次筛查可进行高危因素问卷调查及每年进行大便饮血筛查,如果阳性,建议肠镜检查。

三、结直肠癌风险评估,符合以下任何一项或以上者,阳性者列为高危人群:

①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史;

②本人有癌症史(任何恶性肿瘤病史);

③本人有肠道息肉史;

④同时具有以下两项及两项以上者:慢性便秘、慢性腹泻、黏液血便、不良生活事件史、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道疾病史或胆囊切除。

慢性腹泻-----指近2年来腹泻累计持续超过3个月,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在1周以上。

慢性便秘-----指近2年来便秘每年在2个月。不良生活事件史须发生在近20年内,并在事件发生后对调查对象造成较大精神创伤或痛苦。

那些人群容易患上结直肠癌?
1、长期进食高动物脂肪和高动物蛋白饮食,而进食的食物缺乏纤维素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以及粗粮。

2、长期肠道菌群失调紊乱的人群。

3、家族聚集发生的人群。高危腺瘤。肠道息肉数目超过100个的人群。

4、年龄超过50岁合并肥胖或者又长期抽烟的人群。曾经患过癌症人群。有盆腔放疗病史的人群。

5、慢性便秘人群、慢性腹泻人群、慢性黏液脓血便人群、慢性胆囊炎、阑尾炎或者胆囊阑尾切除手术之后的人群。大便隐血人群。

6、长期悲观、精神压抑的人群。

7、从小就发生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道病变的人群。

以上这些人群容易患上结直肠癌,如何排查?
1、对高危人群进行排查,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等方式和非高危人群区别开来。

2、对高危人群进行肛门指检(医务人员带无菌手套抹上石蜡油就可以直接指检)。

3、进一步排查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行肠镜检查。

(本内容仅供参考。)

结直肠癌,成为近年来的一个常见的沉默杀手,常见是因为越来越高的患病风险,沉默是因为肠道是人体最沉默的器官之一,通常病变的时候无法及时被发现,而发现的时候往往可能已经在晚期了,这就是结直肠癌最危险的地方,其实结直肠癌并不是沉默的,只是一些症状容易被忽视,对于肠道来说,能够表达它 健康 与否,主要能参考的就是排便情况,排便是否正常,决定了肠道近期的状况。

如果肠道菌群紊乱,很可能引发腹泻或者便秘,但如果这两者交替,需要注意肠道可能有大问题了。如果是在夏季经常发生腹泻,那说明在外就餐的地点存在卫生的问题,以及最近吃了过多冷饮或者冰饮料。如果近期没有排便也没有便意,那么说明不仅是运动量过少了,高蛋白高脂肪以及高糖的食物也吃的太多了,需要改善一下饮食结构,以及调整一个良好的睡眠,而上述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和调整,可能会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或者已经诱发出了结直肠癌,尤其是长期便秘,突然便秘和腹泻两者交替的时候。

肠癌来临时,除了排便的习惯的改变,最主要的是会粪便的变化,比如出现柏油便,粪便中带脓血,粪便的味道刺鼻等等,以及还会出现近期总是乏力,焦虑,腹痛,睡眠质量差,口臭等等问题,这些都可能是肠道发生病变,或者说是癌症的表现,应该引起重视。

尤其是以下人群,如果出现上述的症状,一定要引起重视,因为这些人群,相比之下更容易发生结直肠癌:

1.喜欢吃高脂肪高糖以及高油食物的人,比如油炸类的食物,烧烤,烟熏腌制的食物等。

2.肥胖的人群,尤其是腹型肥胖的人群。

3.久坐的工作一族,久坐更容易影响肠胃的蠕动,导致便秘,引发肠道疾病。

4.情绪长期处于较大压力,以及紧张的人群,也更容易发生肠道的病变。

5.经常熬夜的人。

6.有吸烟饮酒喜欢的人。

哪类人群易患结肠直肠癌,如何排查?
大肠癌是起源于大肠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直肠癌和肛管癌,是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资料显示,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居全部恶性肿瘤的第2位,其死亡率位居第4位。大肠癌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平均发病年龄58岁,比欧美国家提前10余年。近年来,大肠癌发病率在节节攀升。令人惋惜的是,我国大肠癌的早期诊断率偏低,只有一成到两成,超过八成确诊时已是中晚期,这就需要我们对该病的早期信号给予足够的重视。

哪些人属于大肠癌的高危人群
六大类人群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属于高危人群。第一,大肠癌高发地区40岁以上有消化道症状者;第二,有大肠癌病史者;第三,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第四,有大肠息肉家族史的直系亲属;第五,有大肠癌癌前病变者,如大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血吸虫病患者;第六,有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等。需要注意的是,人们在40岁以后发生大肠癌的概率会明显上升,据统计,大约有75%的大肠癌患者都处于该阶段。男性患大肠癌的概率比女性高35%,因此男性更应对早期筛查引起重视。
合理的筛查有利于大肠癌的早期发现
肠癌的发生要经过一系列病理过程,从临床前期病变发展到肿瘤,时间较长,树立肠道 健康 检查的理念,定期进行肠道检查有利于远高大肠癌。许多发生在结肠或直肠的恶性肿瘤,如果能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效果是非常令人满意的。

1.直肠指检。

据统计,约80%的直肠癌是经直肠指检发现的。实际上,中国超过70%的直肠癌为低位直肠癌,直肠指检时能够触及。因此,如果出现便血、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时,最好接受这项检查,可有利于初步诊断。

2.粪便常规+隐血试验。

80%的大肠癌息者都有便血的情况,但半数便血是看不出来的,需要通过粪便隐血试验筛查,可以提供早期诊断的线索。

3.肿瘤标志物的检查。

目前临床常见且检出率高的肿瘤标志物有:CA19-9(胰腺、肠癌相关抗原),CA242(一种唾液酸化的糖类抗原),CA50(一种唾液酸酯和唾液酸糖蛋白),CA125(卵巢癌相关抗原),CA724(胃癌抗原)等,这些指标可作为诊断原发及复发性大肠癌的标志特异物,有助于提高大肠癌的诊断率。

4.肠镜检查。

大部分的大肠癌来源于腺瘤癌变,大于50px的腺瘤有一半以上都会发生癌变。如能在腺瘤未癌变或者早期癌变无症状阶段,通过肠镜检查发现并经内镜微创治疗,则可以阻断其向癌转变的机会。对于结肠癌的检测,肠镜是目前最有效的筛查方式。

5.CT检查。

CT对观察肿瘤是否浸润周围组织及确定术前手术方案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主要用于手术前评估肿瘤位置、大小,是否有远处转移,术后复查等。

直肠癌是怎么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导致结直肠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可分为相对危险与绝对危险两类。
1.饮食因素
(1)脂肪、纤维素与热卡:饮食因素在结直肠癌发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结直肠癌占恶性肿瘤的第2位,在西方发达国家它占第2位,而在一些不发达国家中它仅占第8位。流行病学观察和实验研究表明饮食在结直肠癌发生中具有决定性地位,脂肪消耗量的增加与结直肠癌发病率的上升是平行的,直接测定饮食脂肪的含量显示消耗脂肪量高的人群,其结直肠癌的病死率也高。从低脂肪饮食区至高脂饮食区的移民研究发现其结直肠癌的发生率与原来国家相比明显增高了。从日本移民至夏威夷的移民患结肠癌的死亡明显增加,从波兰移民至澳大利亚的移民也呈现这种病死率的增高。许多对照病例的研究均支持脂肪摄入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但其他流行病学资料并不证实这种相关性,尤其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例如美国犹他州结肠癌的发病率比美国平均发病率低得多,而按人口每人的脂肪的消耗量则是相同的。流行病学资料之所以出现这种矛盾现象是因为没有考虑那些对抗结肠癌发生的保护性饮食因素。从北欧的一个研究发现丹麦人的结肠癌发病率明显比芬兰人高,虽然脂肪摄入是相同的,但芬兰人摄入纤维素量比丹麦人高,从而表明纤维素可能具有调节脂肪的致癌作用。最近,Willett等再次证实结肠癌的发生与动物脂肪的消耗量呈正相关。此外,最近的一个流行病学研究分析脂肪摄入与各种癌肿的关系中发现脂肪摄入与结直肠等6种癌肿的发生有肯定的关系。
大多数流行病资料表明结肠癌与总的脂肪消耗量相关而不是与特殊的食物脂肪有关。但也有流行病学研究阐述脂肪类型与结肠癌关系的;一些研究认为与动物脂肪相关,另一些研究支持植物脂肪作用最大。在二甲肼(DMH)诱发的实验性结肠癌中,高浓度植物油和多不饱和脂肪膳食的动物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反之,高度多不饱和鱼油和单不饱和橄榄油则在动物的化学性诱导的结肠癌中却并无增强作用。Reddy等(1991)报道在一组化学性诱发的结肠癌实验中发现,脂肪类型、脂肪消耗量以及消耗脂肪所处的时间均对结肠癌的发生有作用。有两个报道表明单不饱和脂肪对结肠癌则起保护作用。Anti等(1992)报道一个双盲对照研究的结肠腺瘤病员对补充12周鱼油进行活检。在补充鱼油2周内结肠隐窝的上端部分增生速度减慢。这种减慢被认为是抑制腺瘤的形成。
食物脂肪在结肠中促发癌肿的生化机制尚未肯定,推测有几个机制:①食物脂肪引起胆汁中类固醇的增高,而后者对结肠上皮有损害作用,并可引起结肠上皮的过度增生;②在脂质过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有促进致癌作用;③某些脂肪酸通过结合细胞膜、引起细胞膜流度的改变和对致癌物质反应的变化而促进其致癌作用;④亚油酸过多可增加某些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后者则起促癌剂的作用,刺激细胞增生;⑤食物脂肪决定肠道细菌的性质,而肠道细菌在致癌原的代谢中具有重要地位;⑥脂肪的致癌作用并不在于其化学成分的特殊,而与其热卡密度相关。因为脂肪的热卡密度最高,故其致癌性最强。
现在还不知道食物脂肪应限制到什么水平能达到减少其对结肠的致癌作用,在美国和某些西欧国家饮食中平均脂肪含量约占总热量的40%,这与第三世界国家饮食中脂肪仅占总热量的10%~25%形成鲜明对照,动物的研究显示当食物脂肪从总热量的10%增至40%时,有诱发结肠肿瘤的剂量效应。
饮食中另一个与结直肠癌发生有关的因素是纤维素。Burkitt和Trowell首先提出非洲黑人饮食中含纤维素较高,因而大肠癌的病死率较白人低,而白人摄入纤维素极少。但此后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却是不一致的。这种不一致可能由于食物纤维素并非一种特殊的化学性实体,而是一个多种多样的复合物,其惟一的共同点是来自于植物并对人的消化酶的作用具有抵抗力。不同的纤维素具有不同的生理化学特性,并可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结肠的环境和结肠黏膜。有些食物纤维素如麸糠通过结肠并无变化。另一些纤维素如果胶几乎完全被结肠内细菌所粉碎,且大部分变为短链脂肪酸。这些脂肪酸调节结肠pH,并被结肠细胞用作主要能量来源。
大多数流行病学研究只是从总体来分析含纤维素食物与结肠癌的关系,并不研究特殊的纤维素。但有些研究中结直肠癌的危险性是与特殊的纤维素或特殊的含纤维食物相关,Kunes等发现十字花科的蔬菜如花茎甘蓝、花椰菜、卷心菜、汤菜对结肠癌具有防护性抵抗作用。但无法知道其保护作用是由于这些蔬菜中的纤维素还是由于所含化学预防物质如萝卜硫素,它能刺激酶来中和自由基,动物模型中显示特殊的食物纤维素麸糠和植物纤维素具有保护抵抗致癌原引起的结肠癌,但果胶则不能。但某些纤维素则能引起结肠黏膜的变化,表示具促进致癌过程。在实验性诱发的结肠癌中,食用小麦麸糠、果胶可增加DNA合成、黏膜团块和细胞移行、但燕麦麸糠则不能起这些变化。必须强调这些效应可能不一致,并可能与种族、性别或其他因素有关。考虑到食物纤维素由不同的生理化学组成,看来如果确有保护作用的话,可能对某些纤维素特异。
纤维素对防护结肠癌发生的作用机制尚未阐明,但有下列几种可能性:①结肠中传递时间缩短,从而使肠腔内致癌原与结肠黏膜的接触时间缩短;②纤维素与肠腔内的致癌原结合和稀释,从而中和了其有害作用;③代谢胆汁酸的结肠菌种改变;④食物纤维素在结肠内代谢为短链脂肪酸后使结肠内pH降低。pH的下降引起可能有害的游离脂肪酸和胆汁酸去离子化。最近Cummings报道12个国家中20个人群结肠癌的发生率与粪便量呈负相关,并指出当纤维素摄入>18g/d使粪便量>150g/d时,可预防结肠癌的发生。
动物研究和一些流行病学资料提示热卡摄入过多和肥胖可增加各种器官癌的发生率。Tanaenbaum的早期和最近的研究都证明限制热卡摄入和降低体重可抑制化学性诱发的肿瘤包括结肠癌。国际流行病学关系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表明增加热卡消耗和增加体重都提高患结肠癌的危险性。美国癌肿学会的研究发现体重指数与结肠癌的发生率呈正相关。在居住在夏威夷的日本人中也看到有这一现象。但也有流行病学研究未发现体重与结肠癌之间有关系。在最近举行的“癌肿发生中热卡和能量消耗”的研讨会中得出结论:“营养过度直接与癌肿的高危险性有关”。但必须注意到热卡摄入、能量消耗、体重和内分泌环境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即使热卡摄入确实增加癌肿发生,尚需判断其主要因素究竟是热卡、代谢率或体重的直接作用或综合作用。
根据上述情况,最近几年中美国和其他国家都推荐一些预防癌肿的饮食要求,下列是美国癌肿学会(ACS)国立癌肿研究所(NCI)推荐的方案:①减少脂肪摄入至总热卡的30%以下。②增加纤维素摄入至20~30g/d,最高达35g/d。③包括各种蔬菜和水果。④防止肥胖。⑤适度饮酒。⑥尽量少吃腌和烟熏的食品。
NCI的食谱中脂肪减至总热卡的30%可能太少,如减少至总热卡的20%~25%可能更为恰当。
(2)维生素和矿物质:结肠癌的发生率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因素中,流行病学研究集中在饮食习惯和食物选择上,除了脂肪、纤维素和热卡外,还开始研究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微营养素以及矿物质。抗氧化物具有清除或中和某些氧代谢产物称为氧自由基和单线氧的伤害作用。这些代谢产物形成于全身常规生化过程中,它们可能是危险的,因为它们可伤害DNA、脂质膜和蛋白质。对细胞的这种分子水平伤害如不受抑制就会促进癌肿的形成。有几种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作用。因此,学者们着重观察微营养素和VitA、C、E值低时结肠癌是否增多。
2.遗传因素遗传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结直肠癌中是一重要因素,临床上有两类病人遗传因素表现较为突出,一类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adenomatouspolyposis,FAP),另一类则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nonpolyposiscoloretalcancer,HNPCC),又包括部位特异的结直肠癌和癌家族综合征。除这两类病员外,就都称为散发性病例。
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具有95%的外显率,其子女有50%得病的几率,此病如不治疗,最终必将癌变。在40%~70%的患者中可测到APC基因的突变,但结直肠癌中仅占1%左右。
HNPCC最初称为癌家族综合征(CFS),最近称为Lynch综合征Ⅰ型和Ⅱ型。Lynch综合征的主要特点是没有多发性结肠息肉。但Lynch综合征的基因传递模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它占整个结直肠癌的6%左右,与FAP不同的是它并无预兆的表型征象或生物标记可帮助临床医师识别病例或家庭。因此诊断Lynch综合征的惟一关键是家族史。Lynch综合征Ⅰ型的特点是部位特异性结直肠癌,且发病年龄早,并好发于右侧结肠(可达70%),较多同时或异时性多原发结肠癌。Lynch综合征Ⅱ型即除LynchⅠ型特点外,常见有子宫内膜和卵巢癌。在某些LynchⅡ型的家族中有其他恶性肿瘤如输尿管和肾盂的移行细胞癌、胃癌、小肠癌和胰腺癌。
至于所谓散发性结直肠癌,现在也发现其家族性危险性增加,在结肠癌患者的第一代亲属中得这种恶性肿瘤的危险性增加2~3倍,结直肠腺瘤患者的亲属也具有同患大肠癌的危险性。结肠镜检的资料显示结肠癌病员的第一代亲属具有2倍得腺瘤性息肉的危险性。如果结肠癌患者作出诊断时年龄<55岁或具有多发性肿瘤,则其家族患结肠癌的危险性就增加,甚至好几代都患结肠癌。
从这些亲属的研究显示家族危险性的增高是由于轻度至中度的遗传易感性。这种易感性存在于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结直肠癌和腺瘤性息肉的患者。现有资料表明遗传因素决定个体对结直肠癌的易感性,而环境因素则调节这种易感性。
3.结肠炎性疾病在结肠炎性疾病中有3个疾病与结直肠癌关系最密切,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公认癌变危险性较大的疾病,但其癌变危险性与病期长短以及病变部位和范围有关,病期达10年者,危险性开始增加,病变局限于左侧结肠者危险性增加,溃疡性直肠炎和溃疡性直乙结肠炎的患者癌变危险性增高。因此从总体而言,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危险性比无结肠炎者高10~25倍,但最近的一个大组报道25年累积危险性仅9%。而结直肠癌患者中伴溃疡性结肠炎者仅1%。溃疡性结肠炎在北美和西欧发病较高,我国相对较少,故在结直肠癌中,溃疡性结肠炎癌变所致者更为少见。
血吸虫性结肠炎也是一个癌变较高的疾病,在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就表现得非常突出。例如浙江省的嘉善和海宁既是吸虫病流行区,也是结直肠癌的高发区,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全国农村之首,其病死率占恶性肿瘤死亡的1/4,较其他省市高4~9倍。从各家报道的临床资料来看,周锡庚等报道1754例结直肠癌中合并血吸虫病者266例,占15.17%。上海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报道1120例结直肠癌标本中伴血吸虫病者占18.1%。杭州肿瘤医院报告507结直肠癌中有27.4%伴血吸虫病。在浙江嘉兴第一医院报道的314例结直肠癌中,高达96.1%伴有血吸虫病。上述资料充分反映了结直肠血吸虫病与癌肿的密切关系。由于血吸虫卵长期沉积于结直肠黏膜、慢性炎症、反复溃疡形成和修复。导致黏膜的肉芽组织形成,继之发生癌变。从浙江嘉兴第一医院在3678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中,有241例(6.55%)伴结直肠血吸虫性肉芽,而其中62.7%并发腺癌,可有力地说明血吸虫病是结直肠癌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4.结直肠腺瘤结直肠腺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息肉样病变,约有2/3结直肠息肉系腺瘤。组织形态学上腺瘤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和管状绒毛状3种,其中以管状腺瘤最为常见,纯绒毛状腺瘤较为少见,仅占所有腺瘤的5%。腺瘤的这种分类主要根据绒毛成分的比例,因为腺瘤上皮结构在形态学上并非均匀,当绒毛成分占0%~25%时,称为管状腺瘤,25%~75%时为管状绒毛状腺瘤,75%~100%绒毛时才称绒毛状腺瘤。腺瘤从肉眼上又可分为有蒂、广基和扁平3种。并非所有腺瘤都呈息肉样,有些仅在黏膜面上有轻微隆起,称为扁平的息肉。较大的腺瘤和绒毛状腺瘤更易发生高度间变。
5.个人高危因素以往曾患结直肠癌的病员再次患结直肠癌的危险性显然比正常人高,据StMarks医院报道在3381例结直肠癌进行切除手术的病员中,异时性结直肠癌的发生率为1.5%,在随访25年的病例中,其发生率为5%:如切除手术时同时作腺瘤摘除者,则其发生率为10%,虽然绝大部分异时性结直肠癌发生在切除术后10年内,但有报道异时性结直肠癌的发生率为3.4%,且67%发生在初次切除手术后11年以上。从而表明异时性结直肠癌的危险性似乎是终生的。

肠癌来临前,会先经历哪些症状?

近些年来,由于科技环境等等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渐渐改变,很多以前并不常见的并也随之而变得平常化、低龄化。肠癌就是其中一种,并且发病率年年攀升,据相关报告,我国2019年肠癌发病率在男性癌症发病率中拍第四,而在女性群体的发病率占第三,相比而言,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病。

以前,肠癌大多中老年人群体更容易发现,但是这些年来呢,随着青年人的生活作息等改变,青年人群体中肠癌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那么到底是什么让青少年肠癌发病率逐渐升高的呢?发病前又有什么样的症状呢?

当代年轻人大多作息不规律,久坐、熬夜、不吃早餐等陋习都让许多癌症早早地找上门,肠癌也是被一些不良习惯吸引而来,

1、久坐

现在大多年轻人由于工作学习等劳累,在生活中就信奉各种随意。能够坐着不站着,能够躺着不坐着。由于大多数人工作也是坐着,学习也是坐着,回家了休息也通常是坐着。而长时间的坐着会使得患肠癌的几率增加。根据英国的一篇杂志《国际流行病学杂志》报道,长时间坐着办公的人群,如公司白领、办公文员等患肠癌的风险会比常人患病风险增加44%。

2、饮食习惯不当

科技进步,人们越来越追求效率,于是很多方面年轻人的平台应运而生。而当代年轻人图块和方便,在饮食方面常常选择外卖,而在外卖中,又大多选择快又方便的速食品,比如莱得快、肯德基等食品店,对于营养方面的考量很少,只要口感不差,送餐速度够快,就是当代青年人的首选。但这些食品并没有均衡的营养配比,长期食用,会增加肠胃负担,加重罹患肠癌胃癌的风险。

3、吸烟有害健康

很多年前,我们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我国仍然是烟草消费的大国。由于现在的年轻人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选择吸烟来缓解或者释放压力。但是烟草中包含多种有毒物质,甚至还大量含有致癌物质。长期吸烟,也会诱发肠癌。不仅如此,大家都知道吸烟并非损伤一个人,二手烟是对周围的人都有害,而青年群体受二手烟毒害的也存在不少。

同时,结肠癌不容易发觉,常常被误认为是阑尾、消化不良等等原因,使得其早期常常被人所忽视,等到后期查出来的时候,通常又是为时已晚。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一次身体上的疼痛都要自己注意,说不定那是你自己的器官在向你提醒和求救。如果大家日常生活中有以下症状者,需要尽早前往医院进行结直肠检查,以免是结肠癌引起的症状:

(1) 粪便带有血或脓液及较多粘液;

(2) 大便习惯不规律,常常变化;

(3) 经常性腹痛、腹胀等;

(4) 慢性腹泻、经常便秘、腹泻与便秘交替;

(5) 腹部能触到肿块、肛门出现肿物;

(6) 不明原因的贫血、消瘦脸色苍白及乏力。

结肠癌虽然不容易发现,但是其癌变的恶化发展十分缓慢,越早发现就能越早治疗,挽救的几率就越高,并且治疗的代价就越小,花费就越低。其实最合理的办法是定期进行结肠癌的筛查,并且高危人群最好贯彻执行定期检查。

患结肠癌的高危人群:

1.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

2.有结直肠息肉病史个体;

3.有慢性阑尾炎、阑尾、慢性胆道疾病史、胆囊切除史者;

4.曾行治疗性结直肠癌切除术的个体;

5.大便隐血阳性患者必须进行结肠镜检查;

6.高风险家族,如家族中曾有人确诊患结肠癌的人,更需要定期进行检查。

小病不治,大病治不了。日常生活中大家一定要多多关注自己身体,同时,在闲暇之余,也要多多储备相关知识,做到不传谣,不信谣,风险较高又容易发病的疾病做到心中有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55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