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常见燥证论治

医案日记 2023-04-30 04:02:29

常见燥证论治

燥为秋天的主气。燥邪致病的特点主要是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灼伤肺津。因而临床上多引发咳嗽、咳血、衄血、消渴、痿病诸证,总以清肺凉血,养血润燥为治疗法则。辨证施治可获良效。

肺燥咳嗽

燥邪犯肺者,咳呛气逆,痰少而黏,或带血丝,口干,唇鼻干燥,咽痒干痛,或兼身热、鼻塞等表证。舌淡,苔薄白或黄,质干,边尖红,脉弦细数或浮数。阴耗热灼者,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午后颧红,潮热盗汗,形体消瘦。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清肺润燥或滋阴润肺。方选百合固金汤或清燥救肺汤加减,兼表证选桑杏汤。常用药物:生地黄、麦冬、百合、贝母、栀子、白芍、玄参、桔梗、沙参、桑叶、杏仁、太子参、甘草。

肺燥出血

以咳血、鼻衄为多,常兼喉痒咳嗽、痰少、口干鼻燥或身热等症状。舌红少津,苔薄或黄,脉数。治宜清热润肺,凉血止血,方选桑杏汤或桑菊饮化裁,酌凉血止血药。常用药物:桑叶、栀子、牡丹皮、豆豉、沙参、贝母、杏仁、桔梗、芦根、白茅根、侧柏叶、藕节、甘草。

肠燥便秘

症见大便秘结,面色无华,烦热口干,或有头晕目眩,心悸。舌淡,或红而少津,脉细或涩。治宜养血滋阴,润燥通便,方选《尊生》润肠丸合增液承气汤。常用药物:当归、生地黄、火麻仁、白芍、桃仁、何首乌、枳壳、玄参、麦冬、瓜蒌仁、大黄。

燥热消渴

以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量频多为主症。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或数。治宜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选《丹溪心法》消渴方加味。常用药物:天花粉、黄连、生地黄、太子参、葛根、麦冬、天冬、知母、藕节、乌梅。

燥热痿病

病起发热,突然或渐见肢体痿软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咳呛痰少,咽干,小便黄少,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细数。治宜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方选清燥救肺汤加味。常用药物:太子参、麦冬、生石膏、桑叶、杏仁、火麻仁、枇杷叶、阿胶(烊化)、胡麻仁、山药、金银花、甘草。(尚学瑞)

外感咳嗽·风燥证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定义4外感咳嗽·风燥证的症状5证候分析6外感咳嗽·风燥证的治疗 6.1治法6.2方药治风燥咳嗽6.3针灸治风燥咳嗽6.4推拿 *** 治风燥咳嗽6.5艾灸治疗风燥咳嗽6.6风燥咳嗽食疗方 7关于咳嗽8参考资料附:1治疗外感咳嗽·风燥证的穴位2治疗外感咳嗽·风燥证的方剂3治疗外感咳嗽·风燥证的中成药4外感咳嗽·风燥证相关药物 1拼音 wài gǎn ké sòu ·fēng zào zhèng

2英文参考 exogenous cough with winddryness syndrom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定义 外感咳嗽·风燥证(exogenous cough with winddryness syndrome[1])又称风燥咳嗽。是指感受风燥之邪,以咳嗽,痰少色白,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鼻咽干燥,苔薄白,脉浮紧等为常见症的外感咳嗽证候[2]。

4外感咳嗽·风燥证的症状 风燥伤肺者,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苔薄白或薄黄,舌尖红,舌质红、干而少津,脉浮数或小数[3][4]。

5证候分析 风燥伤肺,燥热灼津,肺失清肃[5]。

风燥伤肺,肺失清润,故见干咳作呛;燥热灼津则咽喉口鼻干燥,痰粘不易咯吐;燥热伤肺,肺络受损,故痰中夹血。本证多发于秋季,乃燥邪与风热并见的温燥证,故见风燥外客,卫气不和的表证。舌质干红少津,脉浮数,均属燥热之征。[3]

6外感咳嗽·风燥证的治疗

6.1治法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3]。

6.2方药治风燥咳嗽

桑杏汤加减。本方清宣凉润,用于风燥伤津,干咳少痰,外有表证者。药用桑叶、豆豉疏风解表,杏仁、象贝母化痰止咳,南沙参、梨皮、山栀生津润燥清热。若津伤较甚者配麦冬、玉竹滋养肺阴;热重者酌加石膏、知母清肺泄热;痰中挟血配白茅根清热止血。[3]

桑杏汤(《温病条辨》):桑叶、杏仁、沙参、浙贝母、豆豉、山栀、梨皮

6.3针灸治风燥咳嗽

方一

选穴:以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穴为主。取太溪、肺俞、列缺、照海。[4]

随证配穴:咳血者,加孔最、血海[4]。

刺灸方法: 针用平补平泻法[4]。

方义:取肾经原穴太溪滋肾阴,使津液上济以润肺止咳。肺俞宣通肺气而止咳。照海、列缺为八脉交会穴相配为用,善治喉咙胸膈肺系疾患。[4]

方二

选穴:肺俞 尺泽 列缺

方义:取肺之背俞宣肺止咳;尺泽乃肺之合穴,“合治内腑”,宣降肺气,化痰止咳;列缺为肺之络穴,散风祛邪,宣肺解表。

随证配穴:曲池,咽喉痒痛加少商放血,鼻塞加迎香。

刺灸方法:外感咳嗽以泻邪为主,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一疗程,寒邪重者可艾灸或拔火罐。

6.4推拿 *** 治风燥咳嗽

选穴:丰隆、三阴交、太冲、行间[6]。

操作方法:按揉丰隆穴3分钟。重按三阴交、太冲、行间,使酸胀感沿经脉向上扩散[6]。

6.5艾灸治疗风燥咳嗽

方法一[7]

选穴:陶道、风门、肺俞、膏肓、脾俞

灸法:艾条温和灸,距离皮肤2~3厘米感觉温热即可,以微红为度,每穴10~20分钟,每日1~2次,咳嗽消失后巩固灸3~5次。

方法二[7]

选穴:大椎、天突、风门、膏肓、肾俞

灸法:艾炷无瘢痕灸,皮肤感觉灼热即可移走艾炷,每穴5~7壮,每日1~2次,干咳消失后巩固灸3~5次。

6.6风燥咳嗽食疗方

推荐食材:桑叶、白萝卜、胡萝卜、蜂蜜、麦冬、杏仁等[5]。

推荐食疗方[5]:

1.桑杏饮:桑叶10g,杏仁6g,天花粉10g,梨皮20g,煎汤取汁。热服,日服3次。

2.红白萝卜蜜膏:白萝卜 200g,红萝卜200g,洗干净,切细丝,用纱布绞挤汁液,放入锅内用中火煎煮沸。加入蜂蜜100mL,继续熬至稠即成。日服2~3次,每次5g。

3.杏仁麦冬饮:杏仁6g去尖,拣净杂质,置沸水中略煮,待皮微皱起时捞出,浸凉水中,脱去种皮。再将麦冬10g挑选干净,去杂质,洗净。杏仁、麦冬共放人锅内,加清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后,转用文火煮15分钟、去渣留汁即成。日服2~3次,凉时饮用。

7关于咳嗽 咳嗽(cough[1][8])为病名[9]。是指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8]。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咳嗽为肺系疾患的一种常见病症[10]。

宋以前,咳、嗽同义[9]。《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咳”指肺气上逆作声,有声无痰;“嗽”指咯吐痰液,有痰无声;有声有痰为“咳嗽”[4]。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3]。

咳嗽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本证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咳嗽发病较急,除咳嗽主症外,常兼见表证,但若调治失当,可转为慢性咳嗽;内伤咳嗽经久难愈,感受外邪亦可急性发作。慢性咳嗽迁延日久,或年老体弱,脏气大伤,则可并发喘息,成为咳喘。[4]

现代医学的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凡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文治疗[4]。

咳嗽既是具有独立性的证候,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因久咳致喘,表现肺气虚寒或寒饮伏肺等证者,参阅喘证、痰饮。

详见咳嗽条。

8

血虚风燥证,如何才能调理好呢?

脾为湿土,凡病则湿,肝为风木,凡病则燥,血藏于肝,风动则血消,此木燥之原也。苓、泽、甘草,培土而泻湿,桂枝、芍药,疏木而清风,此是定法。
可以试一下茯苓15克,泽泻15克,甘草15克,桂枝15克,芍药15克。

如何治疗干燥综合症

肺脾(胃)阴虚,津液亏乏症
此症临床较常见,多出现于疾病初期,干燥症状比其他证型明显。
表现为眼干口燥,少泪少唾,少涕少汗,目红咽红,时时饮水,阴道黏膜干涩,干咳无痰,皮疹红斑,肌肉关节疼痛,舌红,苔薄、净。
药方选用应为甘寒滋润之品,如沙参麦冬汤或竹叶石膏汤加减。
沙参麦冬汤
方药:生甘草、冬桑叶、生扁豆、花粉各4克,沙参、麦冬各9克,玉竹6克。
用法:水煎(水5杯,煮取2杯),每日1剂,分2次服。
竹叶石膏汤
方药:青竹叶30张,贝母6克,桑叶皮、生甘草各2克,金银花、冬瓜、熟石膏、光杏仁、连翘壳各4克,白莱菔子、鲜苇茎(去节)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心肝血虚,筋脉失荣症
表现为面色无华,语声低怯,口干咽干,目干少泪,心悸易惊,心烦急躁,易疲乏,胸胁不适,脘腹胀满,食欲不振,肌肉关节隐隐作痛,舌质淡,苔薄。治以益气养血,滋阴通络。药方用四逆散、四物汤、补肝汤加减。
四逆散
方药: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四物汤
方药:川芎2克,白芍6克(炒),人参、当归各4克,生姜3片,大枣3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补肝汤
方药:甘草、桂心、山茱萸各3克,桃仁、柏子仁、茯苓、细辛、防风各6克,大枣24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5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