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电针穴位是止疼行家

医案日记 2023-06-17 08:31:15

电针穴位是止疼行家

受访专家:李石良,中日友好医院针灸科主任、主任医师。

与一般的针灸相比,电针刺在身体的穴位上会有些轻微的疼痛。中日友好医院针灸科李石良主任告诉记者,别看治疗时有麻麻的刺痛感,但治疗疼痛,电针可是个行家,疗效要比传统针灸更明显。

根据疼痛选不同的穴位,如血管性头痛,可以选择主穴丝竹空、太阳、列缺、合谷。后枕部痛配穴为阳白、风府;头顶部痛配穴为百会、风府,用刺针扎入并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利用针和电两种刺激相结合来治病。而所导入人体的电流则是一种特殊频率限定的脉冲电流,很接近人体的生物电流,在治疗的过程中,不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

一般电针疗法的脉冲电流在0~100赫兹之间,2赫兹的脉冲电流可以促进人脑分泌出脑啡呔试剂,100赫兹则能促进人脑分泌强脑啡呔试剂。这两种物质对于阵痛有特别明显的减轻作用,因此能够迅速缓解疼痛。而且这是人体自身分泌的内源性麻醉剂,相比于外来麻醉剂而言,不会产生任何依赖性。除了止痛外,电针还可以治疗痹症和心、胃、肠、胆、膀胱、子宫等器官的功能失调。

需要注意的是,电针治疗并不是任何人都能适用的,年老的患者,特别是心脏不好,心律不齐,用过起搏器的患者一定要慎重。因为在施针的时候,要在针上加电,所以须选两个穴位以上,形成一个电流的回路方可达到治疗目的。因此,电流通过心脏,就会对心脏病患者的心脏造成负担,反而加重病情。而儿童的心脏并未发育完全,当然也不适用电针治疗。李主任提醒,在电针治疗以后一定要做到不受凉,注意休息。

环跳穴疼痛,有什么办法止疼?

如何微细调理风大突破色身疼痛! 修行者气未能全通时会引发色身的疼痛,此痛来自于三个方面,一为打坐姿势的不习惯,双脚双腿挤压造成疼痛,如脚掌、小腿关节连接处、膝盖处;二为内气发动,经过以前旧伤处,引发「瞑眩」或称「好转」反应而造成的疼痛;三为内气诱发超旺,要通过主要穴道时不易通过之故,更会引起剧烈的疼痛。 这三方面的疼痛是依此次第进行着,第一层次的疼痛是初学打坐者,要能忍耐多坐就可以克服的;第二层次的疼痛是丹田已成形,已有真气循经络行走,通过以前撞伤的宿疾,因气要通时在修复中,故会引发疼痛;第三层次是最难通过的环跳穴(胆经、膀胱经),若此处能通过的行者,一般而言,行者就能用双盘久坐,也就较容易进入世间禅三禅以上的层次。第四层次是双腿气脉的全通,若双腿经脉全能通畅,则能逼使头部经脉打开,可进入四禅的境界,就能够入甚深禅定中。本文所要教大家的是如何用技巧来突破第三层次环跳的疼痛,甚或是双腿双盘的最后疼痛阶段,而顺利进入第四禅定的境界中。二、基本的要求初基打坐行者色身的疼痛,是要靠自己每天的用功打坐,就可以慢慢改善,这在此不须去讨论。现在要来谈比较高深一点的疼痛突破方法。例如想突破环跳穴道的疼痛,要如何来进行?当然此行者的丹田一定要有相当程度的成形,这样才能够进行「风大」调理的功夫,或者进而能调理双腿穴道气胀的疼痛。 在何种情况下才是丹田成形,或者才能调理风大?若是一个行者当吸气时已不能再深呼吸,让气绵绵不断的吸气入丹田时,或吸气进来后已无气可吐出去的感觉,这就是丹田已有成形的样子,此时行者呼吸气会越来越短,当在禅修中进入似有若无的呼吸时,这时就可以进行调理风大,用微细的真气来通过身体的重要穴道,如环跳穴、犊鼻、解溪穴等,只要这些重要穴道一通,行者气就会入脑中,而能进行久坐而不疼痛。 三、调理风大的前置工夫当行者刚上坐时,上坐如仪:(1)坐姿依所教七支坐法坐好;(2)用鼻子浊气吸入呼出两、三过;(3)最后吸一口气后闭气二、三分钟,引发鼻管与丹田的连结管线成形;(4)开始要打坐数息前默念《心经》一部;(5)然后开始正精进呼吸数息,依《安般守意经》数息法用功,记得经文:「在一数一,在二数二,是为法行,正精进。」,依要点用功;(6)当气已不易进入色身,呼吸进入似有若无的呼吸时,就会引发环跳穴道要通不通的剧烈疼痛。此时就是要好好调理风大的时候了。 四、微细风大的调理方法很多人在这关卡时,疼痛不能久坐,所以放单盘的意念就会发起,然后真的就放弃了。此情形一而再,再而三地败在不能忍受色身的疼痛中,所以自力性的禅修就不能久坐,因而不能有大突破。 现在教您们如何突破剧痛穴道的通过,首先要注意的是,心意念不要去观想痛胀处,此方法与四念处的「观受是苦」,去用觉知来观痛是不一样的。(1)当要调理风大时将心眼观上额头处(闭眼皮),即头顶的前方(发际与头皮相接处),心眼未开的人所观是一片漆黑,没关系就这样地观此黑暗点。另外一法也可以用心眼观自己的眼球,闭眼观自己眼睛当然也一片漆黑。(2)然后吸一点点气(百分之一、二就好)以后闭气,待吸进的一点点气被化成真气使用尽。(3)真气不足时,就再微微吸一口气,同上仅有百分之一、二,至于量要一或二,是由自己当下会去做,很自然您就有此能力去微细调理风大的量要多少。(4)一而再,再而三地微细调理风大中,您自己会知觉环跳穴会被打通,打通后就不痛了。同样的道理,如此继续用功下去,双盘的双腿会胀满真气,真气要贯穿双脚的穴道,也会引发更大的疼痛,此时一样地用上述的方法用功,慢慢地就能对最难克服的双盘双腿突破,如此就有可能进入世间禅定中的三、四禅的境界中。 五、最后当证佛禅解脱道若行者能进入三、四禅定中,再认真地用一切动功锻身练气,另一方面修心养性,把心地回归于心空、无执,对于自己个性、习气(贪、瞋、痴、慢、疑、恶见等心病)、知见、执着我法二执等,都能稍为淡薄后,诸佛、菩萨就能为您安排突破色身的机缘,让您有开悟的一天,开悟后法身活起,心光照徧十方界。如此才能进入实修的阶段,也才能行禅宗祖师大德所说的:「执杖牧牛」的实修阶段。最后行者彻底地摧毁自己的微细、微微细、极微细的妄执性,如此当能真的得到解脱知见,这就是佛禅、菩萨禅脱道的修证。
求采纳

针灸电疗对哪些疾病有好处

相关新闻/资料:
针灸减肥效果如何,机理是什么?
针灸减肥的确有效,已风靡世界,无副作用且完全方便,深受肥胖者的欢迎。到目前为止,各种针刺疗法的效果在73.3%~89%左右,有关的实验室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
根据有关研究证实:针刺可以使基础胃活动水平降低及餐后胃排空延迟。单纯性肥胖者的5-HT含量高于正常水平,从而导致消化、呼吸、心血管和内分泌机能异常,针刺能降低其外周的5-HT水平,使生理功能忧复正常。针刺还可增强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和交感—肾上腺髓质两个系统的功能,促进机体脂肪代谢,产热增加,消耗积存的脂肪。

常用针灸减肥方法有哪些?
根据有关医学文献报道,介绍几种常用针灸减肥方法:
(1)取梁丘、公孙穴,每次针一穴,交替使用,泻法,产生强烈的针感后,再接电针仪20分钟。起针后在当时所针穴上用麦粒型皮内针,沿皮下刺入1cm左右,留针3天,10次为一疗程,连用3个疗程。治疗单纯性肥胖42例,体重减轻5kg以上者14例,减轻1Kg~5kg者17例,无效11 例,总有效率为73.8%。对腹部肥胖采用天枢、大横、气海、关元穴位梅花针刺治疗3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2)取肩?透曲池、梁丘透髀关、梁门透归来,用28号粗芒针(针长1~2尺),压捻刺入反复捻转,待针感甚强时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以六次为一疗程,休息一日后再进行下一疗程。共治疗70例,显效(体重减少在8kg以上者)35例;有效(体重减少在4kg以上者)31例;无效( 体重减少在4kg以下者)4例。
(3)取穴以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穴为主。取上巨虚、丰隆、内庭、曲池、三阴交、阳陵泉等,同时配合耳穴的脾、胃。临证加减:肠燥便秘体穴加天枢、支沟,耳穴加肺、大肠;易饥饿者,体穴加足三里(重泻);自动发胖者,体穴加肾俞、三阴交,耳穴加肾;产后肥胖,体穴加曲泉、石门,耳穴加屏间;月经不调体穴加地机、血海,耳穴加屏间;下肢浮肿,体穴加水分,耳穴加三焦,每次留针20~30分钟,隔日一次,15次为一疗程。耳穴用王不留行籽或揿针埋藏。嘱病人与每日进餐前半小时按压1分钟左右,酸痛为度,5天更换一次,6次为一疗程,两耳交替进行。37例肥胖病人中,近期临床痊愈12例,占32.43%;显效5例,占13,51%;有效14例,占37.84%;无效6例,占16.22%;总有效率为83.78%。
(4)李振凛氏采用中医辨证施针,对肥胖患者属气滞湿阻、脾失健运者,取内关、水分、天枢、关元、丰隆(以上平补平泻),三阴交、列缺(以上用补法);胃强脾弱、湿热内蕴者,取曲池、支沟、四满、三阴交(以上用平补平泻);内庭、腹结(以上用泻法);冲任失调,带脉不和者,取支沟、中渚(以上用平补平泻);关元、带脉、血海、太溪(以上用补法)。隔日施针 1次,留针半小时,15次为一疗程,治疗300例,有效率为89%。

耳针减肥的原理及如何选择处方?
耳针为什么能治疗肥胖症呢?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皮肤九窍、四肢百骸等部位,通过经络与耳廓密切联系,故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之说,耳针及耳穴贴压法,旨在宣畅经络,疏通气血,宣肺化浊,利湿降脂。现代医学认为:此技术的有效性既有生理学因素又有心理学因素。耳部的神经血管较丰富,特别是耳甲腔的三角窝,刺激该处的神经有调整机体代谢平衡失调的作用。尤其是刺激迷走神经,可影响胰岛素值,抑制食欲以达减肥的目的。心理学方面:认为这种刺激能使病人及时产生纳呆感。因为病人可以随意地拮抗多吃的意向,以打破促其饮食意向的习惯性反应,开始对减少饮食的信号建立一个新的条件反应。这从心理学角度是支持控制体重的。
耳针减肥到目前为止,有针刺、埋皮内针、水针、电针和穴位压豆等几种方法。最常用的是埋皮内针和穴位压豆两种方法:
(1)皮内埋针:每次选1~3个穴,严格皮肤消毒后,用揿针或u形针刺入穴位皮内,中等刺激,然后用胶布固定。每4~7天轮换一次,两耳交替使用。在留针期间,每逢进食前或有饥饿感时,用手指按压2~3分钟,6~7次为1疗程。
(2)穴位压豆法:选准穴位后,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或白芥子或莱菔子贴敷于穴位上,用食、拇指捻压至酸麻沉或疼痛后为得气,亦于进食前或有饥饿感时用指按压至得气。每周换一次,两耳同时使用或两耳交替使用。5次为1疗程。
耳针减肥的穴位及处方
(1)减肥常用穴位
肺:在心穴的上下周围。
三焦:在口、内分泌、皮质下和肺穴之间。
大肠:在耳轮角上方内三分之一处。
脾:在左耳肝穴的下部分(此区在右耳为肝穴)。
胃:在耳轮角消失处。
饥点(外鼻):在耳屏外侧面中央。
内分泌:在屏间切迹底部。
肾:在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小肠穴直上方。
脑点:在对耳屏的上缘、脑干穴和平喘连线的中点。
口:在耳甲腔中,紧靠外耳道口的后壁。
神门:在三角窝内靠对耳轮上脚的下、中三分之一交界处。
(2)耳针处方
①三焦、肺、口、脾、内分泌、饥点。
②肺、脾、肾、三焦、内分泌。
③口、食道、脾、胃、饥点、内分泌。
④饥点、神门、脑点。
每张处方穴位,轮换交替使用。

耳针减肥应注意什么?
耳针减肥只适用于符合肥胖标准的人,不宜对超重的人使用,以免造成营养不良。
耳针减肥不会立刻见效,其效果多在第1~2疗程时出现,对体重不减者,可治疗几个疗程,方能见效。顽固性肥胖则要长期治疗。
耳针治疗中,同时要控制饮食、加强锻炼、保持大便通畅。
耳针治疗只适用于单纯性肥胖,对继发性肥胖、药物性肥胖效果不佳。
耳针减肥时要严格消毒规则,以防感染。凡耳廓损伤或有炎症的部位应禁止治疗。一旦出现穴位的感染,要立刻停止施治,并对局部进行消毒,有发热者,则要使用抗生素。
对老年病人、儿童以及患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的肥胖病人,针刺前后要适当休息,以防意外。
有时耳针减肥也能发生意外(头晕、恶心、呕吐、心悸等),须加以预防和及时处理

面神经麻痹针灸那几个穴位效果好啊

面神经麻痹的中医治疗方案【治疗】
体针(之一)
(一)取穴
主穴:地仓、水沟、颧髎、四白、太阳、丝竹空、翳风、睛明。
配穴:合谷、内庭。
(二)治法
每次选主穴4~5穴,配穴1穴。面部穴可用透刺法,据透刺之两穴间距离选针。并以针尖到达止穴后再刺入0.3寸左右为宜。进针时,宜迅速点刺破皮,然后慢慢送针,不可提插捻转,针身与皮肤成10~15度交角,针尖指向止穴。可用左手拇指或食指贴附在皮肤上,感觉针尖和针身的位置、方向和深浅。最佳者应将针身置于肌纤维之间,但不可过深。配穴宜直刺,用小幅度振颤法,使得气明显后留针。均留针20~30分钟。在留针期间行针1~2次,施捻转法,平补平泻。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患部完全恢复正常;显效:患部基本正常,仅笑时口角稍向健侧歪斜,或皱眉时额纹比健侧浅;有效:患部明显恢复,患眼尚闭合不严,口角轻度歪斜;无效:治疗后无好转或略有改善。
共观察938例,结果痊愈767(81.7%),显效107例(11.4%),有效52例(5.5%),无效12例(1.4%),总有效率为98.6%[5~8]。
电针
(一)取穴
主穴:牵正、地仓、水沟、阳白、鱼腰、翳风、下关。
配穴:合谷、行间、外关、后溪。
牵正穴位置:耳垂前方0.5寸处。
(二)治法
每次选2~3个主穴,配穴一般取1~2穴,如为后遗症,则宜取3~4穴。针刺前,先用左手指腹或手掌在患侧面部由轻到重向耳根方向推拿数次。针刺方法如下:额纹消失或变浅,眼裂增大,宜针阳白向下透鱼腰,迎香向上刺至眶下;鼻唇沟变浅,口角低垂歪斜,针地仓透颊车;太阳穴深刺。症候明显部位,接负极;正极可接于太阳穴,如为面肌麻痹后遗症可接双下关穴。采用慢波,电流强度以面部轻度抽动为宜。电针治疗,据观察在发病后15天应用效果较好。如早期用电针,通电时间须控制在5~10分钟左右,病程超过半月者,通电时间可延长至15分钟。亦可在得病后先针刺5~7次,再加用电针,以利恢复。电针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948例,痊愈率为75.5~93.3%,总有效率为95.7~97.2%。其中,面神经麻痹后遗症18例,治愈1例,显效2例,有效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44.4%[9~15]。
穴位敷贴
(一)取穴
主穴:分3组。1、阳白、四白、牵正、地仓;2、下关、翳风;3、阿是穴。
配穴:颊车、太阳、大椎、大迎、瞳子髎。
阿是穴位置:共九个刺激点。第1点在患侧内颊膜部咬合线上,相当于第二臼齿相对区,在此点前后0.5厘米处各为1刺激点,然后在咬合线上下约0.5厘米的平行线上各选和前3点相对应的刺激点6个。
(二)治法
贴敷药物:分2组。1、麝香2克,全蝎1.5克,白胡椒1.5克,白花蛇1克,蜈蚣1条。共研细末。2、川芎、当归各500克,黄连600克,植物油500克,同置煎枯去渣,炼至滴水成珠,加黄丹360克,搅匀,收膏,取膏用文火熔化后,加入天牛粉286克,搅匀,分摊于纸上配,每帖膏重2克。
治疗时,第1组药物用于第1组穴位,每次取4穴,主穴为主,酌加配穴。皮肤常规消毒后,医者捏起穴区皮肤,右手持经严密消毒之手术刀片,在穴位上轻割皮肤,成“X”型,并挤出少量血,然后将撒有药粉之小块伤湿止痛膏(或胶布)贴在穴位上。注意不可割划太深,每周1次,穴位轮换。
第2组穴采用第2组药物贴敷,每次取主穴1个,酌加配穴1个。贴时将膏药加温融化,5天一换,穴位轮用。
第3组穴为点刺加芥末贴敷。先将芥末粉10克(小儿及少女用5~7克),用温水调成糊状,摊在纱布上,面积约2~3厘米,厚0.5厘米。先令患者以1.3%食盐水漱口,然后用消毒三棱针以雀啄式在阿是穴每个刺激点,迅速点刺10~20下,然后将芥末敷于面颊外侧相应部位,约相当于下关、颊车、地仓3穴。病情重者,可加敷太阳等穴。敷后12~24小时取下。局部红肿,起水泡,宜按烫伤治疗。敷药后如出现热痛或流泪等,系正常现象,多在4小时左右停止。
上述方法,可单用一种,亦可轮用。一、二两组穴位,可以互相交替应用。
(三)疗效评价
穴位贴敷法治疗本病患者869例,痊愈668例(76.9%),显效111例(12.8%),有效67例(7.7%),无效23例(2.6%),总有效率为97.4%[15~18]。
针罐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阿是穴;2、地仓、颊车、太阳。
配穴:睛明、承浆、听会、大迎、丝竹空。
阿是穴位置:颧髎穴下后方1寸许。
(二)治法
主穴每次用1组,交替轮用。配穴为透针所到之止穴,据主穴需要而定。第一组阿是穴,以28或30号毫针进3针,分别自皮下透向睛明、地仓、颊车,施捻转手法,平补平泻,运针1~2分钟后,出针,然后在针处拔火罐10~15分钟。第二组,在患侧地仓进2针,沿皮透刺至承浆;再从颊车进针2支沿皮透刺到听会和大迎穴;太阳进针2支,沿皮透刺至丝竹空和四白穴,留针20分钟。上述2组均为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平时嘱患者自行按摩患部。
(三)疗效评价
以多针透刺配合拔火罐,共治800例,结果痊愈783例(97.9%),显效12例(1.5%)有效5例(0.6%),有效率达到100%[19]。
温针
(一)取穴
主穴:下关。
配穴:颊车、地仓、颧髎、太阳、四白、迎香、阳白、水沟、承浆、牵正。
(二)治法
主穴必取,酌加配穴3~4穴,交替轮用。下关穴取患侧,以28号毫针深剌得气后,针柄上置一1寸长之艾条段,距皮肤约1寸左右,点燃灸灼,以病人感温热为度,待艾段燃尽出针。备用穴采用针剌或透剌之法。下关穴温针,也可用95%酒精中浸过之棉球,燃着后烧针,热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第一疗程每日一次,共针10次,停针3~5天,继续下一疗程,改为隔日1次。
(三)疗效观察
共观察237例,结果痊愈196例(82.7%),显效21例(8.9%),有效18例(7.6%),无效2例(0.8%),总有效率99.2%[20~22]。
电针加穴位红外线照射
(一)取穴
主穴:阳白、下关、地仓、禾髎、鱼腰。
配穴:翳风、合谷。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3~4穴,酌加配穴。先以毫针刺,提插结合捻转手法持续1分钟后,即接通电针仪,用疏密波,强度以面部肌肉出现轻微抽动为宜,刺激15~20分钟。取针后,用红外线灯照射,灯与皮肤距离为31~40厘米左右,照射时间约15~20分钟。为防止红外线损伤眼睛,照射前,宜以3×3厘米纱布数层将患者双眼盖住。在照射过程中,要调整灯距,以免灼伤皮肤。亦可电针后,留针照射。照射完毕出针,再按摩10~15分钟。隔日1次,5~7次为一疗程,停针3~5天再作下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观察221例,有效率在98~100%之间[23~25]。
综合法
(一)取穴
主穴:分3组。1、夹脊颈1~7,地仓、四白、阳白、下关;2、臼间、纠正;3、上2(腕踝针穴)。
配穴:攒竹、迎香、翳风、合谷、足三里。
臼间穴位置:口腔内后壁,上下臼齿咬合线上。
纠正穴位置:手小指尺侧指掌关节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可取1组,亦可2组或3组综合取用。疗效不满意时,可酌加或改用配穴。第1组穴操作法:先取体穴2~3个,行透刺法,法同前述。在留针期间,以皮肤针叩刺夹脊颈1~7,包括督脉及椎旁,反复以中等度手法叩刺3~5遍,然后用艾条温灸至穴区潮红。第2组穴,针尖朝向屏间切迹底水平线进针,针深约2寸,提插2~3次,得气后即予出针;纠正穴可用28号毫针深刺,透合谷穴,略作捻转,使针感强烈后出针。患侧颊内粘膜如有瘀血,可用消毒三棱针点刺出血。第3组上2区,相当于内关穴而稍低些。用32号毫针2寸长,成30度角速刺入皮内,进后,放平针体,使针尖向肘部并与前臂平行,在皮下缓缓送入1.5寸左后,患者应无疼痛或酸麻胀等感觉,留针30分钟。第一、二组穴宜隔日1次,第3组穴可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682例,痊愈339例(49.7%),显效188例(27.6%),有效98例(14.4%),无效47例(6.9%),总有效率93.1%[26~28]。
刺血
(一)取穴
主穴:为口腔内粘膜刺区,共三个。后区:患侧大臼齿对侧;中区:串侧小臼齿对侧;前区:患侧上下犬齿对侧。
(二)治法
每次可选定一个刺区。上部病变较重者取后区,中部病变较重者取中区,下部病变较重者取前区。如病程短者,可探寻得口腔粘膜的麻痹区或硬结处。治疗时,先令患者用温盐水漱口,清洁口腔,再以消毒之铍针(如无铍针可用手术刀代替)在选好之刺区,对口腔粘膜划割,作斜切口,长1.0~1.5厘米,深0.1~0.3厘米(小儿酌减)。然后用拇指与食、中指按摩挤压,并以压舌板向下刮血,体壮多出,体弱少出,直至血色鲜红为止。术后以5%盐水棉块蘸少许白糖敷贴刺血处。上法每日或隔日施行1次。注意:操作时应严格消毒,有出血倾向者及孕妇禁用本法。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1248例,结果痊愈828例,显效247例,有效16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9.2%[29]。
苇管器灸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患侧耳道口。
(二)治法
先应制作苇管器这一灸具。施灸时,令病人取卧位,将纯艾制成半个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放在苇管器半个鸭嘴形处,用线香点燃后,将胶布封闭苇管器内端插入耳道内。施灸时,以耳部感到温热为宜,一般皮肤温度约升高2~3℃,每次灸3~9壮。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51例,结果治愈33例,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04%[20]。
体针(之二)
(一)取穴
主穴:阳白透鱼腰、阳白透攒竹、阳白透丝竹空、颧髎透迎香、颧髎透地仓、颧髎透夹承浆、颊车透颧髎、下关透颧髎。
(二)治法
一般每次取三对穴,交替应用。 按所透两穴之间的距离选 取相应长度的毫针,以15度夹角的方向行沿皮透剌至预定穴区。透剌完毕,以食、拇指将针柄向一个方向捻转,直到针下出现阻滞而不能作单方向旋捻时,再行牵拉:紧握针柄,向透剌相反方向进行快速、轻柔、有弹性的牵拉,每组穴牵拉3分钟左右,每隔10分钟行上述方法一次。共3~4次。在最后一次时,将瘫痪肌群牵拉至与患侧基本对称的位置,并以胶布固定针柄 ,留针1小时后,反捻针柄取针。第一个月隔日针1次,第二个月隔2日针1 次,第三个月隔3日针1 次,一般须治三个月。

脾俞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出处5穴名解6特异性7所属部位8脾俞穴的定位9脾俞穴的取法10脾俞穴穴位解剖 10.1层次解剖10.2穴区神经、血管 11脾俞穴的功效与作用12脾俞穴主治病证13刺灸法 13.1刺法13.2灸法 14脾俞穴的配伍15文献摘要16脾俞穴研究进展 16.1对胃功能的影响16.2对血液系统的影响16.3对血糖的影响16.4对肝功的影响16.5治疗胃痛16.6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16.7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6.8治疗糖尿病16.9治疗腹泻 17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脾俞 1拼音 pí shù

2英文参考 Píshū BL20 [中国针灸学词典]

píshù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2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2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穴位 脾俞 汉语拼音 Pishu 罗马拼音 Pishu 美国英译名 Spleen Locus 各


号 中国 BL20 日本 20 法
国 莫兰特氏 V20 富耶氏 V20 德国 B20 英国 B20 美国 BI20

脾俞为经穴名[1](Píshù[2]BL20)。出《黄帝内经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1]。脾俞是脾的背俞穴[1]。脾即脾脏,俞即输注,本穴是脾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脾俞[1]。脾俞穴主治脾胃等疾患:如呕吐,噎膈,胃痛,胸胁胀痛,黄疸水肿,不欲饮食,食不生肌,痃癖积聚,泄泻痢疾,痰疟寒热,四肢不收,虚劳,尿血,遗精,白浊,吐血,便血,喘息,腰背痛,脘腹胀痛,胸胁支满,呕吐噎膈,黄疸,泄泻,鼓胀,痢疾,带下,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肝炎,糖尿病,消化不良,贫血,腹胀,水肿,背痛,纳呆,食不化,现代又多用脾俞穴治疗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肝脾大,慢性出血性疾病,肠炎,神经衰弱,自细胞减少症,子宫下垂,荨麻疹,胃溃疡,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肝脾肿大,肾下垂,月经不调,肾炎,小儿夜盲等。

4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背腧》:脾俞在十一焦(椎)之间。

5穴名解 脾即脾脏,俞即输注,本穴是脾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脾俞[1]。

脾,是人体重要的贮藏血液的场所和最大的淋巴器官,五脏之一。《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载:“脾、胃…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内通脾脏,并合精气,助胃化食。此穴为脾在背之俞穴,内应脾脏,是脾气转输、输注之所,治脾要穴,故名之。[3]

6特异性 脾之背俞穴。

7所属部位 背部[4]

8脾俞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脾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5]。

脾俞穴位于脊柱区,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脾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脾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脾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脾俞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脾俞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9脾俞穴的取法 脾俞穴位于脊柱区,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俯卧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中(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俯卧位,第11胸椎棘突下与后正中线至肩胛骨内侧缘连线中点之垂线交点处取穴[6]。

快速取穴:肚脐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上推3个椎体,其上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脾俞穴[7]。

10脾俞穴穴位解剖 脾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皮肤由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分布。穴位对第十一肋间隙的结构。胸膜为一层薄而迤明的浆膜,富有神经末梢,被覆胸内筋膜的内面和肺的表面,两层相互移行形成胸膜腔。腔有少量液体,呈负压。壁胸膜的下界,在背部肩胛线上投影于第十二肋上,由该点向内作一水平线达第十二胸椎棘突;向外,在腋中线投影于第十肋骨;向前内,锁骨中线上投影在第八肋,以上各点联于第六胸肋关节既为胸膜壁下界在体表的投影。肋胸膜和膈胸膜移行处的胸膜腔为该腔的最低位,称肋膈窦。

10.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竖脊肌[1]。

10.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11、第12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胸背神经、第11和第12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相应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支分布[8]。

布有第十一、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部为外侧支;并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通过。

11脾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脾俞穴有健脾化湿等作用[1]。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统血,主四肢肌肉,故本穴为治疗脾胃病、妇科病、血病及四肢无力等疾病的重要腧穴[9]。

脾俞穴具有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的功效[9]。

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旁,与脾脏内外相应,是脾脏之气输注于背部之处,脾与胃相表里,故可治疗脾胃病[9]。

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于背部,脾俞穴又位于背部,故可治疗背痛[9]。

脾俞穴与脾相应,可健脾利湿、益气统血,治胀满、吐逆、痃癖、积聚、疟、黄疸、食不化、羸瘦、泻痢等症。凡关于脾者,以脾俞穴治之。[3]

脾俞穴兼取膀胱俞治脾虚,食不消。因脾阳虚则不健运,不健运则阳虚,阳愈虚,则水不化气,而多湿,故食不消。两穴并用,有助于渗湿也。譬如用药,君白术,须佐以茯苓也。[3]

内脏下垂患者,脾俞处常可出现明显的压痛或凹陷[1]。胃病患者在此穴可出现皮下组织松弛、凹陷或结节性阳性反应物,是胃病等常用的诊断穴[1]。

12脾俞穴主治病证 脾俞穴主治脾胃等疾患:如呕吐,噎膈,胃痛,胸胁胀痛,黄疸水肿,不欲饮食,食不生肌,痃癖积聚,泄泻痢疾,痰疟寒热,四肢不收,虚劳,尿血,遗精,白浊,吐血,便血,喘息,腰背痛,脘腹胀痛,胸胁支满,呕吐噎膈,黄疸,泄泻,鼓胀,痢疾,带下,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肝炎,糖尿病,消化不良,贫血,腹胀,水肿,背痛,纳呆,食不化,现代又多用脾俞穴治疗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肝脾大,慢性出血性疾病,肠炎,神经衰弱,自细胞减少症,子宫下垂,荨麻疹,胃溃疡,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肝脾肿大,肾下垂,月经不调,肾炎,小儿夜盲等。

脾俞穴主治脾胃等疾患:如呕吐、噎膈、胃痛、胸胁胀痛、黄疸水肿、不欲饮食、食不生肌、痃癖积聚、泄泻痢疾、痰疟寒热、四肢不收、虚劳、尿血、遗精、白浊、吐血、便血、喘息、腰背痛等[1]。

脾俞穴主治脘腹胀痛,胸胁支满,呕吐噎膈,黄疸,泄泻,鼓胀,痢疾,便血,带下;以及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肝炎,糖尿病,消化不良,贫血等[5]。

脾俞穴主治腹胀、泄泻、呕吐、胃痛、消化不良、水肿、背痛、黄疸[8]。

脾俞穴主治呕吐,纳呆,食不化,腹胀,泄泻,痢疾;黄疸;背痛;水肿[6]。

现代又多用脾俞穴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肝脾大、贫血、慢性出血性疾病、肝炎、肠炎、神经衰弱、自细胞减少症、子宫下垂、荨麻疹、糖尿病等[1]。

1. 消化系统疾病:胃溃疡,胃炎,胃下垂,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肠炎,痢疾,肝炎;

2. 其它:贫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肝脾肿大,慢性出血性疾病,肾下垂,月经不调,糖尿病,肾炎,小儿夜盲,荨麻疹等。

13刺灸法

13.1刺法

斜刺0.3~0.5寸[5]。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1]。

斜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腰部放散[6]。

直刺0.5~1寸[8]。

注意:脾俞穴不可深刺,以防气胸[6]。

13.2灸法

可灸[1][8][6]。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5]。

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4脾俞穴的配伍 脾俞配章门,为俞募配穴法,有健脾和胃的作用,主治胃痛,腹胀。

脾俞配膈俞、大椎,有扶脾统血,清热止血的作用,主治吐血,便血。

脾俞配足三里、三阴交,有清热利湿,健脾养肝的作用,主治黄疸,肝炎。

脾俞配大肠俞、胃俞,治急慢性肠胃炎[6]。

脾俞配胃俞、中脘、内关、公孙,治腹痛、泄泻[6]。

脾俞配关元、归来、三阴交、隐白,治崩漏[6]。

特效 *** :当吃饭没胃口时,不妨按按脾俞穴,很快就会感觉有点饿了[7]。

15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腹中气胀,引脊痛,食饮多身羸瘦,名曰食晦,先取脾俞,后取季胁。大肠转气、按之如覆杯,热引胃痛,脾气寒,四肢急,烦不嗜食,脾俞主之。黄瘅善欠,胁下满欲吐,脾俞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虚劳,尿血,白浊,灸脾俞百壮。泄痢食不消,不作肌肤,灸脾俞,随年壮。

《针灸大成》:黄疸,善欠,不嗜食。

《医宗金鉴》:小儿慢脾风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脾俞二穴,在第十一椎下,两旁相距各一寸五分……腹胀引胸背痛,食饮倍多,身渐羸瘦,黄疸善欠,胁下满,泄利体重,四肢不收,痃癖积聚,腹痛不嗜食,痰疟寒热。

《类经图翼》:此穴主泻五脏之热。

16脾俞穴研究进展

16.1对胃功能的影响

针刺脾俞对胃功能的调整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比针刺足三里等远端腧穴对胃的调整作用明显,提示脾俞对胃功能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对胃分泌功能也有影响,可使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总酸度和游离酸度趋于正常化,同时对胃液分泌有抑制作用。实验发现电针脾俞对胃肠推进运动具有双向调整作用。临床上电针脾俞既能治疗腹泻,又可治疗便秘,即与此种机制有关。[6]

16.2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针刺脾俞可增加血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降低血中胆固醇的含量。针刺后对部分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Ig和补体C3含量测定比较,发现治疗后IgA明显升高,C3含量降低,IgM、IgA、IgD则增减不明显。从而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脾性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症状好转。[6]

16.3对血糖的影响

针刺脾俞、膈俞、足三里,可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尿糖下降,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作用明显。对糖尿病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也有一定的影响,血沉、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有明显改变。[6]

16.4对肝功的影响

针刺狗的“脾俞”,可使血中胆固醇下降,对高胆固醇者,其下降较明显,对正常机体影响不明显[6]。

16.5治疗胃痛

一患者因食生冷饮食,胃脘部剧烈疼痛,肌内注射6542疼痛不减,即针双侧脾俞、胃俞,针感向上腹部放射,留针30 min,出针后在胃脘部加拔火罐10 min,疼痛消失,恢复如常[6]。

16.6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取脾俞、胃俞、中脘等穴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50例,取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交替使用。结果:治愈14例,显效11例,好转21例,总有效率为92%[6]。

取脾俞等埋线治疗胃炎和溃疡病166例,有很好疗效。取脾俞、胃俞,埋线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病245例,有很好疗效。

16.7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针刺脾俞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07例,主穴取脾俞,配穴取足三里、三阴交,常规针刺,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经治2个疗程[6]。痊愈50例,占46.7%;好转31例,占29%;无效26例,占24.3%。总有效率为75.7%[6]。

针刺脾俞等,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7例,有一定疗效。

16.8治疗糖尿病

针灸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治疗糖尿病30例,常规针刺,留针30 min,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5d,继续下一疗程治疗,经治4个疗程后,观察血糖、尿糖的变化情况。基本痊愈12例,占40%;显效10例,占33%;好转5例,占17%;无效3例,占10%。总有效率为90%。[6]

针刺脾俞等,治疗24例,有一定疗效。

16.9治疗腹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38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