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医药现代化须解决的问题
——陈可冀院士从中西医结合谈中医药现代化
2003年11月17日
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医药只有实现现代化才能走向世界,但如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是一个更值得研究的课题。当前,在中医药现代化道路上还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问题?作为我国最早从事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专家,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可冀,在此次论坛上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
陈院士首先强调,中医药现代化不是多建几个药厂就能实现的。中医药现代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它包括中医药理论现代化、中药疗效现代化、药材资源现代化以及中药生产工艺、技术的现代化等。这需要和现代医学相结合,通过现代医学来证实中医药的临床效果;要有经过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要明确提出中医药的副作用。
对中药疗效应借助西药标准进行评价
有人认为,用西药标准评价中药是“卡”中药。陈院士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西药的标准、指标是国际上公认的,我们的中药要实现现代化,要走上世界,就必须采用公认的标准和指标,就必须要重视科学评价中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要重视中、西医药学的互补性;要明确中医药的治疗目标——是治病还是治证,还是病证结合论治;要明确中医药疗效有没有循证医学的证据;要重视中药的有效成分分析,这是一道获得世界承认所必须逾越的沟坎。此外,要认真对待中药的疗效与毒性的问题,中药的生物利用度问题以及中药的药动学和药代学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解决了,中医药才可能实现现代化。
中药临床研究须降“躁”
陈院士认为,目前中医药的临床研究出现了很多浮躁的现象,这不利于中药、中医的发展。如在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面,许多临床报告的转阴率居然高达50%以上;有人采用中药治疗冠心病,自称可使心电图心肌缺血显著改善率达到50%以上;很多报告称,以中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率可达90%以上;还有报告称,中药降压、降脂、降糖的有效率可达90%;有不少人称,可以用中药治愈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等。这些报告都极大地夸大了中药的疗效,是不可信的。另一方面,在临床研究中,关于阴性临床疗效的报告几乎看不到,这也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
中药临床观察方法学存在误区
国际上强调,对药物的临床效果要采用多中心随机的方法进行观察。多中心是指一种治疗方法由多家医院、多个中心共同观察其疗效。但我们的一些研究人员却将多中心理解为多病例,这是对多中心概念的曲解。另外,还有人将随机化与非随机化混同,不分前瞻性还是回顾性研究,甚至其观察结果还存在统计学错误,这些问题都需要克服。
重视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
我们应对中药毒理学及毒代动力学研究给予重视。在临床上,有些人随意加大中药剂量,结果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如有些人将贯众的用量加大到30克,导致患者出现尿闭,而《中国药典》规定,每剂中药贯众的用量仅为4.5~9克;有人将制川乌从正常剂量的1.5~3克加大到30克,将马钱子从正常剂量的0.3~0.6克加大到2克,将雄黄从正常剂量的0.005~0.18克加大到1克,对这些现象也必须予以纠正。
中药复方开发研究中的问题
陈院士认为,中药复方是中医传统用药方法,有一定特色。但目前的中药复方开发研究低水平重复的多,对基本方剂(祖剂)研究不够;对粗提物研究偏多,对有效部位或成分研究较少;药理研究相对较多,化学结构研究薄弱。其实,如果中药复方的效果和质控上乘,它是可以被国外接受的。
陈院士指出,中医药是我国的国粹,要使其走向世界,就得借助现代医药学的方法对其进行认识和研究。中西医如能和谐地结合,并使中医药走向现代化,走进主流医学的范畴,则可以为一些疑难病症的治疗寻找到新的途径,就可让中医药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30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