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不同用量会起到不同的效果,所谓用量就是“剂量”,即用药的分量。剂量太小,达不到体内的有效浓度,起不到治疗作用,这种小剂量就称为“无效量”。当剂量增加到出现最佳治疗作用时,这个剂量就叫做治疗量。即“常用量”,也就是通常治病时所需的分量。在常用量的基础上再增加剂量,直加至即将出现中毒反应为止,这个量就称为“最大治疗量”,也就是“极量”。用药超过极量时,就会引起中毒,这就是“中毒量”。在中毒量的基础上再加大剂量,就会引起死亡,此剂量即称之“致死量”。
-
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这就是剂量-效应关系。由于药理效应与血药浓度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在药理学研究中更常用浓度-效应关系。用效应强弱为纵座标、药物浓度为横座标作图得直方双曲线。如将药物浓度改用对数值作图则呈典型的对称s型曲线,这就是通常所讲的量效曲线。药理效应强弱有的是连续增减的量变,称为量反应,例如血压的升降、平滑肌舒缩等,用具体数量或反应的百分率表示。有些药理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称为质反应,如死亡与生存、抽搐与不抽搐等,必需用多个动物或多个实验标本以阳性率表示。用累加阳性率对数剂量(或浓度)作图也呈典型对称s型量效曲线。
从上述两种量效曲线可以看出下列几个特定位点:最小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阈浓度。假如横座标用剂量表示,将“浓度”改为 “剂量”即可,下同。半数有效量 是能引起50%阳性反应(质反应)或50%效应(量反应)的浓度或剂量,分别用半数有效浓度(ec50)及半数有效剂量(ed50)表示。假如效应指标为中毒或死亡则可改用半数中毒浓度(tc50)、半数中毒剂量(td50)或半数致死浓度(lc50)、半数致死剂量(ld50)表示。继续增加浓度或剂量而效应量不再继续上升时,这在量反应中称为效能,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在质反应中阳性反应率达100%,再增加药量也不过如此。假如反应指标是死亡则此时的剂量称为最小致死量。药物效应强度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药物的效能与效应强度含意完全不同,二者并不平行。例如利尿药以每日排钠量为效应指标进行比较氢氯噻嗪的效应强度大于呋塞米,而后者的效能大于前者。药物的效能值有较大实际意义,不区分效能与效应强度只讲某药较另药强若干倍是易被误解的。量效曲线中段斜率(slope)较陡的提示药效较激烈,较平坦的提示药效较暖和。但在质反应曲线,斜率较陡的曲线还提示实验个体差异较小。曲线上的每个具体数据常用标准差表示个体差异。
td50/ed50或tc50/ec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是药物的安全性指标。治疗指数为4的药物相对较治疗指数为2的药物安全。由于td与ed两条量曲线的首尾可能重叠,即ed95可能大于td5,就是说在没能获得充分疗效的剂量时可能已有少数病人中毒,因此不能认为治疗指数为4的药物是安全的。还由于该指标所指的药物效应及毒性反应性质不明确,这一安全指标并不可靠。在动物实验常用ld50/ed50作为治疗指数,性质相似。较好的药物安全性指标是ed95~td5之间的距离,称为安全范围,其值越大越安全。药物的安全性与药物剂量(或浓度)有关,因此假如将ed与td两条量效曲线同时画出并加以比较则比较具体。
关于药物剂量各国药典都制定了常用剂量范围,非药典药药厂在说明书上也有介绍。药典对于剧毒类药品还规定了极量(包括单剂量、一日量及疗程量),超限用药造成不良后果医生应负法律责任。
药品所用分量称为剂量。药物剂量不同,机体反应程度也不一样。如果药物剂量过小,不能达到阈值,就不会产生任何效应。当剂量加大以至达到应有阈值时,药物效应开始出现,这一剂量称为最小有效量(也称为阈值量)。比最小有效量大,并对机体产生明显效应,但不引毒性反应的剂量,称为有效量或治疗量。其中对50%个体的有效量称为中数有效量或半数有效量,用ED50表示。大大超过有效量并能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称为中毒量。其中引起毒性反应的最小剂量称为最小中毒剂量。比中毒量大的剂量,除引起病理现象外,还能引起死亡,这种剂量称为致死量。能引起50%个体死亡的剂量称为中数致死量或半数致死量,用LD50表示。
不知你想知道的药品的用量是不是指药品所用分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27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理解偏方与方剂
下一篇: 合理选用感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