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中医临床研究问题与对策(中医临床研究的论著)

医案日记 2023-06-16 10:24:19

中医临床研究问题与对策

长期以来,以辨证论治为主要特点和诊疗模式的中医临床研究水平难以提高一直是业内人士关注的热点之一。1月7日,“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共性技术与数据管理研究”专家委员会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表明中医界正在加快解决这一问题的步伐——

问题1:科研设计存在缺陷

中医药的临床试验是近20年才开始的。近10年来,国内期刊文献中发表的中医药临床试验学术论文数量逐渐增多。随机对照试验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评价干预措施效果的金标准方案,可用于评价两种干预措施的优劣、确定某种干预措施的利弊、证实某种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是其发展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在中医的临床研究中引入了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我国最新的《新药审批办法》中也规定中药Ⅱ、Ⅲ期临床试验应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

然而,据长期从事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研究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刘建平介绍,通过对我国发表的中医药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质量评价发现,这些试验中的大多数存在设计缺陷。如极少有大规模、多中心或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随机”概念的误用或滥用,采用的多是不严格随机对照;样本量很多不根据统计学要求事先估算;中药试验的对照设置不合理,如仅设置中药与中药比较的临床试验;疗效评价指标选择不恰当,尤其对长期随访的终点“硬”指标,如病死率、致残率等应用不够;对临床安全性观察不够,尤其是长期临床应用的耐药性和毒副作用等。

北京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曾对国内28种中医药学术期刊在1976~1996间年发表的2938篇中医药随机对照试验文章进行检索分析,发现这些试验在随机分组方法的描述、盲法的使用、依从性、疗效的定义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循证医学中心也曾对1995~2000年发表在11种地方性中医药期刊(共66卷、390期)上的全部文章,采用手工逐期逐页鉴定,筛选出临床研究类文献,而后对其试验设计、随机方法、盲法、组间可比性描述、诊断标准、纳入排除标准、疗效判定指标明确与否,以及样本含量、统计方法、主要结果与不良结果的描述、随访和结论推荐与否等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这11种期刊6年间共发表了22739篇临床研究,其中有随机对照试验(RCT)的1416篇(占6.23%)。在这1416篇论文中,只有2.68%对随机方法进行了描述,65.96%设有可比性对照研究,58.47%描述了诊断标准,13.91%有纳入和排除标准,仅有6.29%报告了不良反应。

问题2:试验过程的质量控制没有保证

许多中医临床研究人员都有这样的体会,虽然进行了科学严谨的科研设计,但这些设计思路有时并未在实际工作中得以完全落实,导致试验的可靠性受到质疑。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翁维良教授在由《中国医药报》去年主办的“中医药科研设计高级论坛”上指出,未对试验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是影响中医临床研究水平的又一重要因素。他举例说,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在听取中医药治疗SARS的研究报告时,着重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控制试验过程中有可能产生的偏倚问题。目前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存在的影响试验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未严格使用随机抽样和随机分配方法造成选择性偏倚;试验对象的选择、排除不准确,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未能很好地使用盲法导致测量偏倚;试验过程过多地受到机遇因素的影响;未能通过配对及统计分层分析法以避免或处理混杂因素;未能采取有有效措施如加强医学知识教育,改善医疗服务环节等,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导致脱失病例过多等等。

问题3:缺乏适合中医特点的临床研究方法

很多中医界人士都有这样的疑惑:一些原本临床应用效果极佳的方药,在采用流行病学的DME(临床科研设计、衡量、评价)方法进行临床观察时,其效果并不如实际应用那样好;而试验效果较好的临床研究又往往严格度不够。这也是许多不了解中医的人否认中医药疗效的重要原因之一。难道,真的如表面现象所见,中医药的疗效经不住高水平的临床试验的验证吗?

对此,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刘保延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认为,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是中医的特色优势,也是中医取得疗效的关键。辨证论治是以人体状态调整为导向,证治效紧密相关的一种整体、动态、个体化的复杂干预的过程。在治疗过程中更加注重个体,治疗变异大,治疗方法可能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这与注重群体共性规律,在治疗过程中强调标准统一的西医学有很大差异。因此,虽然DME的价值已得到现代医学的认可,但不可否认的是,源于西医学的这种方法由于缺乏对个体化诊疗、对人体状态调节以及复杂干预设计方法及评价标准,并不能完全适合中医学的特点,满足中医辨证论治临床评价的需求。

刘保延介绍说,中医在临床过程中往往采用复合干预手段,以中风为例,在治疗过程中往往采用汤剂、针灸、成药、西药、按摩、功能锻炼等多种方法,而目前临床流行病学的临床研究方法对复杂干预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还没有符合临床观察的、成熟的方案。另外,像针灸这样的治疗手段其作用取得本身就涉及到穴位、刺激与人体状态等多方面因素,应该是一种复杂干预,如果用简单干预的方法进行临床试验的设计,其结论就很难客观。

问题4:缺乏适合中医特点的疗效评价方法

刘保延指出,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重视客观指标,强调尽量以终点指标和重大事件作为疗效评价指标。而这些指标大多是围绕“病”的概念从生物学、从医生的角度所确定的指标,对判断疾病的转归变化有较好的作用,但却并不完善。如何从患者“人”的角度、从照顾患者的角度,建立评价指标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对许多慢性多因素、复杂性疾病,一旦病理变化形成很难逆转,需要终身的治疗和康复,这些病的理化客观指标不敏感,而在终点指标或重大事件发生之前,患者的自我感受、照顾者的感受以及经济学指标对干预措施作用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学辨证论治以人体状态的调整为导向,减轻患者自觉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中医药疗效的特点之一。仍以中风为例,由于患者功能恢复时间很长,因此在功能恢复过程中虽然没有发生复发、再加重等重大事件,但失眠、便秘等症状却令患者十分痛苦,也加重了家属的护理工作,而中医药恰恰在改善这些症状方面效果明显。所以加强基于患者报告的结局指标(PRO)的研究,对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就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

对策1:推进中医临床研究标准化

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中医临床研究发展纲要》(试行)中指出,中医临床研究的关键是加强中医临床科研设计的科学性、实验的严密性、管理的规范性,遵循随机、对照、盲法和重复的原则,按照DME方法的要求进行临床科研设计,以保证研究结果的真实性,提高中医临床研究水平。

刘保延也认为,推进中医临床研究方法学的普及和应用是当前提高中医临床研究水平的关键之一。因此,在中医药的临床研究中引入、改进并推行DME等临床研究的方法势在必行。DME是临床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的高度概括,同时也汲取了相关学科如运筹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最新成果,它是训练临床医生设计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和其他类型的临床试验的关键。

但他同时指出,虽然随机对照试验及其相关方法对中医药学的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中医药不能完全照搬西医药临床研究的DME方法,而应积极展开方法学研究,在保持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特色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使之适合中医药的特点。他认为,为了达到确切评价受试方药治疗效能的目的,“病证结合”应成为中药临床试验的重要模式,即以现代医学的病为起点确定研究病例入选标准,统一纳入标准,在治疗上采用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采用中西医统一的疗效标准。值得重视的是,由于疾病的发生是机体与外环境及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的生理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发生紊乱的过程,因此临床上患病个体所表现的临床证候常常是复合性的证候或以一个证候为主、兼夹其它证候,而以单一证候形式出现则甚少见,这种情况在慢性疾病中尤为常见。这时,必须把复合证候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也就是说,合格的受试对象都应该具有这一复合证候的特征,这才符合临床试验中对受试者“同质性”的要求。如果把复合证候分拆为若干个单一证候,以每个单一证候都作为适应证,有悖于受试者“同质性”的原则,必然会降低受试方药的效能。

对策2:严格过程的质量控制

有了好的设计思路,还要控制研究的质量,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水平才能够得以保证。刘保延指出,中医药临床研究可参照《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来严格试验过程的质量控制。GCP是规范药品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法规要求,可以有效地保证临床试验的结果科学可靠。我国从1983年开始进行GCP基地建设,有力地推动了临床研究水平的提高。同样,我国的中医药科研工作者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根据中医临床评价的特点来完善GCP,使之更加适合中医药临床评价的需求。医学论理学是临床评价的核心,保护受试者权益应在中医药的临床研究中受到高度重视。

此外,刘保延认为,影响临床试验水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参与研究人员的专业素养。临床试验的设计、信息搜集、数据管理、评价等均要由相应的人员来完成,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目前,在我国中医药从业人员中,了解中医药诊疗特点同时又精确掌握现代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人才较为缺乏。临床研究的工作主要由临床医生来承担,因此需对临床医生进行培训,培养专业化、高水平的临床研究人才,把人为因素对试验的影响降至最低也是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水平的重要手段。另外,急需在国内中医院校教学中,尤其是针对研究生教育中开设临床流行病学、统计学、计算机文献检索、循证医学的课程,为建立人才梯队奠定基础。同时吸引更多的多学科人才加入中医药临床评价的队伍,也是快速提高中医药临床评价水平的措施之一。

对策3:推进循证医学理念

刘建平认为,循证医学循求证据的理论与中医学不谋而合。循证医学的方法可用于中医证候诊断的客观化研究、中药和中医疗法的疗效、安全性和成本费用的评价,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能够以客观的证据取得国际上的认同,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发展中医药学。

刘建平指出,依据循证医学理念,在中医药研究中开展国际认可的、高质量的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对现有的好质量的临床试验加以收集和整理,根据不同的疗法和病种建立相应的疗效资料库,促进国际交流与传播;采用系统性评价的方法对以往发表的临床试验尤其是随机临床试验进行荟萃分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确凿的科学证据等,将有效提高中医临床研究的水平。但他也指出,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循证医学也非万能灵方。循证医学对临床研究的证据进行了分级,目前公认的最高等级的证据就是RCT。然而,对于中医辨证论治提倡的个体化治疗,RCT并不完全适用。这就需要我国的中医药工作者积极开展方法学研究,引入其他较高级别的适合中医药特点的证据,如单个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

刘保延同样强调了循证医学的重要性。他还指出,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还应关注个案、案例的研究,尤其是对那些患者数量极少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尤应如此。如果能够使案例研究规范化,那么其结果也能成为较高级别的证据。

对策4:建立符合中医特点的疗效评价方法

随着社会进步及医学的发展,疾病谱的改变和人们健康需要的提高,以往用来反映健康的指标和采用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生存率等衡量评价疾病防治有效性的指标,已难以满足目前的要求,中医药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评价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刘保延认为,应从中医药特点出发,在遵照常规的疗效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包括PRO和生存质量等科学、客观、多维的疗效评价体系,以评价中医药疗效,并使之逐步得到公认。如若能根据循证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参照中医对人体状态变化辨别的经验,将其与PRO和生存质量等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这将是有意义的尝试。

据刘保延介绍,对于中医临床研究评价方法的建立,国家有关部门十分重视。目前,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牵头的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课题“中医疗效评价的共性技术及数据管理规范的研究”和国家科技部基础平台建设项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司“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研究”课题正在按计划顺利实施。这两项课题包括疗效评价的理论基础、疗效评价标准、疗效评价的指标和测量工具、测量方法、临床研究中质量控制方法及数据管理体系的研究,目的在于建立中医临床研究中所需要的一系列共性技术方法和操作指南,涵括临床观察表设计的规范、量表研究和应用的规范、临床结局研究的技术规范、中医临床标准术语集、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研究的规范、中医临床研究过程质量控制规范、中医临床研究数据管理等共性技术规范等一系列内容。

中医临床研究的论著

(1)免疫因子联合疗法治疗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116例患者临床分析 李继华 曹淑芝
(2)超微黑地黄汤治疗CKD3期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周珂 蔡光先 龙华君
(4)柴芍承气汤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急,陡胰腺炎预后的影响 张西亮 许春进 陈玉龙

怎样写好中医药论文

一、题目

论文首先要有简明而涵意丰富的题目。即题目应概括全文,简短明了,引人注目。

(一)内容
1、能概括全篇论文主要内容枣全文缩影。
2、包含有关键词(实词)。
3、应能反映文章的科学假说。
4、准确、易懂的学术语言枣避免文艺性、夸张性、广告性语言。

(二)要求
1、简短:一般不超过25个字,简洁明了,实事求是。例如:益智颗粒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
2、具体:包括具体研究内容,不能抽象、笼统、含蓄和过大。例如:高血压病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
3、引人注目,富有创意,使人看到题目,愿意读下去,了解具体内容。例如:温运阳气药在急性黄疸肝炎治疗中的作用、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心绞痛(不稳定、变异、心梗后)。

(三)注意事项
1、动笔前想标题,写完后定标题。
2、反复推敲,删除无用虚词如,“关于”、“研究”、“观察”、“系统”等。
3、题目中不使用缩写词、专用词、化学分子式等不易看懂的词。
4、题目中一般不用标点符号。

二、作者和单位

(一)作者资格
1、对课题设想、设计、实施、数据处理及论文学术性解释有贡献者;
2、起草论文或作重要、严格修改者;
3、对论文内容负责,拍板定稿,可以解释问题者。

(二)要求
1、真名、全名。
2、按贡献排序。
3、行政领导、科研管理、投资者、仅做一般辅助工作者不应署名。
4、单位署名在论文第一面下边,写明联系单位的具体名称和邮编。

三、摘要

(一)内容
1、背景、研究目的、重要性。
2、完成了哪些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研究途径、方法步骤、数据处理方法。
3、主要发现具体结果:主要数据、统计结果及结论性意见。
4、意义和价值:创新点、学术价值和贡献。

(二)要求
1、内容精湛为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核心、创造性内容。虽然字数少但内容完整、系统、准确、便于收录文摘及检索系统。
2、写作上要概括性强,文字精炼,字数150个字左右。

四、关键词和主题词

(一)定义
关键词:作者采作的能够表达文献内容的未规范化的自然语言。
主题词:将提出的关键词根据相应的主题词表进行规范化的自然语言。

(二)提取方法
1、主题分析:剖析、浓缩、提炼能够反映文章主题的关键性词和词组。
2、分解复合概念:将多个词组构成的复合概念分解成简单概念的词或词组。
3、提出关键词或词组
阿期匹林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老年食管癌性狭窄内镜下五种治疗效果评价
(三)注意事项
1、关键词应尽可能表达简单概念,词组应是习惯使用的复合概念。对主题的表达应准确,防止过粗或过细。例如: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病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 缺血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病 白细胞介素1.6.13/白介素类

五、前言(引言、序言)

(一)目的
论文正文前面一段短文,目的是向读者介绍本文的背景知识,主题、目的和总纲,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文章内容。

(二)内容
1、简述研究课题来源及理论依据,包括密切相关的少量文献资料。
2、该项研究重要价值。
3、研究目的、范围、方法及特点。

(三)写作
1、提纲挈领,开门见山,直接切题。
2、观点鲜明,问题突出,反应本文研究问题,需求迫切,意义重大以引起共鸣。
3、字数一般150-300字。

(四)注意事项
1、文章的帽子枣引出文章枣恰到好处。
2、回顾研究历史应避免繁琐,一言以敝之才好。
3、不要论文中的数据和结论。
4、评价水平的用词要科学有依据,慎用国内外未见报道,首次报道创造性等词语。

六、材料与方法

(一)受试对象
1、实验的受试对象如是病人,应说明来自住院或门诊,同时必须将疾病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病情判断依据、疗效判断标准、性别年龄以及有关情况加经简介,还应说明观察条件。正常对照应说明来源、健康含义、性别、年龄及有关情况。
2、受试对象若是动物,则应说明来源、种系、性别、年龄、体重、健康情况、麻醉与手术方法等等。
3、中医临床研究还要注意病证结合,对动物要扼要描叙模型复制的方法。
4、应说明分组原则与样本分配方法(配对、配伍或完全随机)。

(二)被试因素
1、被试因素是药物时,应说明药物来源(包括批号)、剂量、施加途径与手段。中草药还应注明学名,说明产地与制剂方法。
2、倘若以疗法作为被试因素,那么该疗法的出处、施加等级与方法、疗程等等都应加扼要介绍。
3、被试因素与受试对象如何组合安排,均可以设计方案形式明确地予以表达。

(三)反应指标
至于反应指标的测定方法,如系通用的常规方法,仅提名称即可;如系较新方法,则应注明出处;如果为了适应本实验的需要,对某方法作了一些小的改良,则应说明修改的根据与内容;倘若本文所使用的方法是作者自己建立的新方法,那么新的方法事先应另行成文,不要将新方法介绍与运用该方法研究的新问题混在一篇文章中;若论文属于报道新的方法,则应详尽具体,特别是试剂配制与实验具体操作步骤应当清楚,便于读者学习与推广应用。

试剂如系常规试剂,说明名称、来源、规格、批号即可;若系新的试剂,还需写出分子式与(或)结构式;如需要配制,则应将配方与制备方法一并交代清楚。所用重要仪器也应注明生产厂家与型号。
如果在一篇论文中涉及几个不同方法与材料的实验,而且方法与结果关系甚为密切,为了使读者一目了然,必要时可将方法与结果合在一起,标题为“方法与结果”。

(四)实施或实验路线及步骤
1、实验方法的原理及设计。
2、技术路线、实施过程程序。

(五)统计方法
在材料与方法项中,还应简要说明在什么条件下使用何种统计处理方法与显著性标准,必要时还应说明计算手段与软件名称。

中医只有经验没有科学研究吗

包括方舟子在内的很多人批评中医的一个主要论据是中医只有经验医学,没有科学研究的成分,所以中医根本就不是科学,是伪科学。
不可否认,古代中医确实是一种经验的医学,没有更加科学的东西去论证它的疗效及疗效的合理性。但任何一门医学(包括中医学)都具有吸收同时代科技精华的特质,中医在很长一段时间进步很慢也跟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科技进步很慢密切相关,既然科学已经席卷了全球,中医没有必要拒绝吸收当代的各种科学精华,“吸其精华,弃其糟粕”本来就是传统中医赖以生存的国家的一种哲学观。同时试图把医学纯科学化,认为医学只是纯粹的科学,这种极端的观点也是行不通的,科学只是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帮助医学快速走向进步,但医学同时还包含有人文学的东西,那种以为只需要依靠冷冰冰的检测仪器和药物与疾病一对一的准确无误的治疗的观点是极端错误的。
包括方舟子在内的很多人批评中医,总喜欢拿西方主流的医学观点进行批评,但他们却从不敢提当代主流中医是什么样的观点,这是一种错位的批评,拿西方主流的医学观点批评早已被中医自己所摒弃了的糟粕。如方舟子批评中医时经常举例早已被当代中医所摒弃了的《本草纲目》中一些可笑的治疗方法:往尿床的地方倒一碗热饭,拌一拌,偷偷地让尿床的人吃这碗尿饭。(以热饭一盏,倾尿床处,拌与食之,勿令病者知。)我相信现代所有学过中医的人都不会这样做,在其大学的学习过程中也根本就没学到过这些糟粕,因为这种受到时代的局限性所出现的可笑的治疗方法随着人们认识的逐渐提升早已被抛弃了。我们永远不应该因为现在使用的先进的电子书而去嘲笑古代发明的造纸印刷术。
很多现代医学正在应用的东西并不天然就是西医的,现代中医也可以“拿来”所用,不能中医一说CT和核磁共振检查就立刻反应这是西医的,其实CT和核磁共振并不是专门为现代医学所研制的,他们在其他学科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如CT除了应用于医学领域外,还有地球物理CT、工业CT等,核磁共振除了应用于医学领域外,还有运用核磁共振探测技术进行地质勘探、 运用核磁共振谱进行分子结构的测定等等。统计学更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可广泛应用于社会发展与评价、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与利用、电子商务、保险精算、金融业数据库建设与风险管理、宏观经济监测与预测、政府统计数据收集与质量保证等、分子生物学中的统计方法、高科技农业研究中的统计方法、生物制药技术中的统计方法、流行病规律研究与探索的统计方法、人类染色体工程研究中的统计方法、质量与可靠性工程等领域。为什么一旦中医拿来为己所用,这些批评中医的人不视为是中医的一种进步,却认为是“欺师灭祖”、“数典忘祖”,是剽窃西医?简直是岂有此理。
比如批评中医只是经验的医学,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就应该检索当代主流中医核心期刊的文献,看看中医到底是不是真的从来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其实通过检索我们不难发现,中医跟现代医学一样在应用吸收当代各种先进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方法,不但有大量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还有很多循证医学的研究文献,高质量的论文依然是逐年增多。
目前全国各大中医院校都开设有临床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和循证医学课程,各大中医院校也花重金在国际国内引进了顶尖的流行病学专家、医学统计学专家,我们普通医生每年都要进行临床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和循证医学的继续教育培训,这些研究方法并非如反中医人士所认为的离中医很远很远。顶级的中医课题研究如973项目、国家十一五重点攻关项目和自然基金项目,在研究方法上的要求从来都是中医、西医一个标准的。但是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到随机对照研究固然是验证一种治疗方法的金标准,依然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所以即使高度科学化了的现代医学,也不得不寻求其他非金标准的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有问卷调查、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即使是专家意见和病例报告这些被某些批评中医的人士认为不科学的临床研究方法也并没有被完全抛弃。
包括方舟子在内的很多批评中医的人士还喜欢批评中医药物的作用是模糊不清的,都是臆测的,都是有毒的,他们不知道,在现在全国各大中医院校中也同样设置有中药学院,中药学院里面还设置有中药药理学、中药毒理学等各种现代药物研究学科,这些专业人员终生从事的都是中药药理学和毒理学的分析,怎么可能只是臆测其实是一无所知呢?只是因为中药本身就浩如烟海,而且每种中药都包含有多种成分,这种研究进展比较慢而已。还有一个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每年因为使用西药所导致的毒副作用的人数远远大于中药所导致的不良后果。
现代的主流中医绝不像方舟子之流所批评的那样只有经验没有研究,只有愚昧没有科学。也希望他们批评中医时,既然依据的是现代医学的主流观点,批评的对象就应该是当代中医的主流观点。而不应该通过歪曲中医,偷换概念,设定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虚构的可笑的“事实”进行批评。如张悟本、马悦凌根本就不是中医,《本草纲目》中的糟粕部分也根本不是中医的全部,至于“坐月子”只是一种民风民俗,其起源可能跟中医毫无关系,现代中医对其所起的作用应该是改良和净化。
这种错位的批评固然能给某些人博来大量的眼球,但这种批评是不公平的,是对中医的诋毁和污蔑,不管是对中医从业人员还是寻求中医治疗的人都是不公平的,更会阻碍中医更好更健康更科学的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25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