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非线性与中医基础理论

医案日记 2023-06-16 09:40:11

非线性与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本身就是—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与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古代哲学关系密切,阴阳五行既是哲学思想,又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并在医疗实践中指导着辨证论治和遣方用药。阴阳之间此消彼长,又互根互用,体现了非线性;五行之间存在生、克、乘、侮的关系也体现了非线性,如心肾相交就体现了水火之间的相互制约,并且一脏病,由于子病及母或母病传子,会引起其他脏腑的连锁发病。当然,调和一脏,有利于达到其他脏腑的平和,这都是非线性的特点。

中医药研究中的非线性特点

在中医药研究中还会经常遇到各种数量词,如一体、二气(阴阳二气)、三焦(上、中、下焦)、四诊(望、闻、问、切)、五行(木、火、土、金、水)、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再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载有数量词“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灵枢·经水》曾概括指出“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当两个数量按比例同时变化时,就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线性关系。

然而,我们研究时所遇到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七分精神三分药”,就无法按照“七”与“三”的实际比例进行治疗调整;《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谓“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其中“三”并非实指数字的“三”,此“三”也并非三个各不相关的“一”相加,而是“阴”、“阳”与其各自所含的“太乙之所施生、造化之所鼓铸”的“一”,有机相合而成天、地、人和万物,具有动态变化和非线性叠加的特点,这体现了中医理论的本质特征。

J·H·朗达尔认为科学产生于用数学解释自然这一信念。《黄帝内经》开宗明义地指出,人类应“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即按照数的规律和数的方法去生长壮老和养生保健。这里的数不仅仅是线性的数,也包含着非线性的理念、规律、占筮和文化的功能,同时又具有阴阳五行的属性和特定的象征。《灵枢·根结》提出“阴道偶,阳道奇”,数分阴阳,数又与天地五行等具有非线性的联系。《易·系辞上》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把生动的“象”的世界归纳为“数”,把普遍的数由虚到实,并上升为贯穿天地、具有共同规律的标识。这些都是中医药研究中的非线性特点。

非线性与辨证论治

在辨证论治中往往整体具有各部分之和所不具有的特性,所以运用文献学、史学、逻辑学、哲学和社会学等方法,对中医证候基本概念的形成与演变,作客观而确切的诠释时,不应忽略其动态变化和非线性。

中医辨证论治的对象是人体这个复杂的巨系统,而人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和于术数”就是认为非线性的“数”的规律对人有先验性,可以不对人体进行直接研究,而是把数的图式和模型援引为人体模型。河图、洛书、八卦、太极图等都可推用为人体模型的理论。以脏象模型为例,《素问·金匮真言论》有五行脏象模型,《素问·六节脏象论》有六脏六器模型和《灵枢·九宫八风》的模拟八卦的八脏模型等。至于经络,在《内经》则有四经、五经、六经、九经、十经、十一经、十二经等多种模式。数字不取决于被知觉或被描绘物体的实际经验的多元性,相反的是,那样一些物体,其多元性是根据一个事先决定的数字(好像在一个预制的结构中那样)而取得的形式来确定的。

我国古代把数学标识的易图(河图、洛书等)视为宇宙原型,视为各种学术的起始点,甚至是终极真理。中医学也同样坚信“数”和易图的价值,这些理论,都是以一定的非线性的经验为依据,许多模型缺乏精确性和普遍性,我们研究证候时要给予重视。如明代李梃、程之、赵献可、孙一奎、张介宾等人分别模拟太极图提出了左肾右命、包络命门、肾间命门、动气命门、水火命门等学说。

中医学对证候诊治的量化方法,很多体现出综合性模糊处理的特点。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讲了脉证太过、不及和死证死脉的量度,《灵枢·五色》对色泽浮沉、夭泽进行了判断,《灵枢·终始》对补泻量的控制,以及《内经》根据证候表里、寒热、虚实所表述的病变深浅、机能状态、邪正盛衰和方制大小的量化方法,从数学角度来看,都属于非线性和模糊数学的范畴,在辨证论治的现代化思考中,这一思维可能会为我们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动态观念认为,由于患者因年龄、体质、季节,以及病变阶段等不同,证候表现也有很大差异,因而在诊断时注意证的随时变化,处理时治随证转,以变应变。动态观念是辨证论治的灵魂。从数学角度来看,同一疾病的证候差异与演变,其非线性变量是非常复杂的,辨证论治中的证变治变、随证立法、据法组方遣药与数学中的非线性观点是一致的。

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叠加的,是非线性的。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已应用于很多领域,将数学非线性的思维方式应用于对中医药学的研究中,或许可以为中医药学的现代化研究开辟一条新路;同时,中医药领域的成就也可能会反过来推动非线性理论的研究,从而为科学的共同进步作出贡献。

中医预防保健调理师证怎么考

中医预防保健调理师证的考试分为笔试和实操考试两部分。

中医预防保健调理师的笔试考核内容较为全面,需要考生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复习与备考,同时也需要针对实际、注重实践应用和技能操作能力的考核,所以考生还需要注重对针对性较强的实践技能的练习与掌握。笔试主要考核考生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医针灸学、中医推拿学、中医按摩学。

1、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考查中医的基本理论,如中医养生、中药理论、诊断原则等方面的知识。

2、中医诊断学:主要考查遵循中医诊断法原则,对疾病的辨证论治与分析处理的知识。

3、中药学:主要考查中药的药理、药效、药物的制剂及其用法用量、配伍禁忌等方面的知识。

4、中医针灸学:主要考查经络、穴位、针灸方法、穴位刺激后的反应等方面的知识。

5、中医推拿学:主要考查基本操纵手法、体位配合技巧、经穴按摩和推拿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6、中医按摩学:主要考查按摩的手法运用、按摩的穴位和部位、对不同疾病按摩的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实操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实践能力,需要认真完备考核规程,注重规范操作和准确判断,实操主要考核考生的临床实践技能,有针灸技术、推拿技术、拔火罐技术、艾灸技术、其他中医物理疗法。

1、针灸技术:包括针刺法、取穴方法、引导气血运行和治疗技巧等。其中针刺法主要考核操作规范和对疾病辨证论治的能力。

2、推拿技术:主要包括推拿手法、紧张和放松技巧、治疗技巧等。常考的技术包括推拿头颈、肩颈、背部、四肢等。

3、拔火罐技术:包括火罐的特点、操作方法、火罐安置技术、穴位的选择等。需要注意的是火罐的选择和使用应当符合操作规程。

4、艾灸技术:主要考核艾灸的特点、穴位的选择、艾灸器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对特定症状的治疗技巧等。

5、其他中医物理疗法:包括中医按摩、拔罐、刮痧等传统治疗方法,考察考生的技能和临床疗效。

中医预防保健调理师证考试备考与注意事项

想要获得中医预防保健调理师证,需要认真复习与备考,熟悉考试的规定与流程,同时也要保持积极和谦虚的态度,注重平时的实操技能训练,在考试中按要求认真考试,做到严格遵守考试规定,以确保考试能够顺利通过。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脏与脏的关系——心与肺

心与肺同居上焦。在功能上心主血,肺主气、朝百脉。故心与肺的关系,主要反映在气与血、血液循环与呼吸运动的关系方面。在生理上,心与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联系:

1. 肺气助心行血:心主血脉,能够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不息,但心主血脉的功能要靠肺气的资助才得以正常发挥。这是因为,肺主呼吸,肺吸入的清气与水谷精微之气相合而生成宗气,宗气又贯注到心脉而助心行血。只有肺主呼吸的生理功能正常,宗气生成充足,心脉得到宗气的资助,才能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即所谓“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

2. 心血布散肺气:肺主呼吸,通过肺的呼吸,呼出体内的浊气,吸入自然界清气,完成体内外气体的交换。但肺吸入的清气,必须依附于血液,靠心血的运载才能布达周身,浊气也要依附于血液才能到达于肺,呼出体外。所以,只有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正常,血液运行通利,则气机调畅,呼吸才能通畅、均匀,体内外气体得以正常交换。即所谓“血为气之母”、“血以载气”。

联结心主行血和肺主呼吸之间的中心环节主要是积于胸中的“宗气”。

心血与肺气之间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发生病变时亦常互相影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24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