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关于加强中医临床研究的若干思考(中医药科学研究的临床研究)

医案日记 2023-06-16 09:32:52

关于加强中医临床研究的若干思考

中医学是以临床实践为基础,整体观为主导思想,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体系。中医学理论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内经》。《内经》用取类比象、由表及里的方法,借助阴阳五行学说,把人体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内脏与其他组织器官、体表部位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以整体、恒动的功能体系为主要特征的医学理论,长期以来行之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而临床实践又是促进中医理论发展的源泉,如汉代张仲景的杂病辨证论治体系、清代叶天士的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等中医理论的发展均来源于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中医学总结了一整套预防及诊治疾病的理论、方法和措施,这种总结、积累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古代医家的临床研究。自上世纪初西方医学进入中国以来,中医药临床和基础理论的发展只能认为是继承有余,而发展不足,中医特色和优势逐渐消失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保持、发展中医特色和优势,加强中医临床研究是不可逾越的重要基础。

中医临床研究的任务

中医药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疾病谱的变化,一方面,人类健康面临许多新的挑战,许多新的防病治病的课题有待解决;另一方面,由于化学药品的毒副反应、药源性疾病的增加和耐药性的不断出现,已与人类对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急剧增高的要求极不适应。由于中医学的优势,它对人类健康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开展中医临床研究无疑会进一步提高中医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能力,满足世界范围内对传统医药日益增长的需求,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服务。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临床治疗的有效性是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中医学的发展史就是临床研究的发展史,其奠基的理论体系就是在当时先进的方法论(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通过临床观察、实践总结抽象演绎出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任何一门学科总是在历史和科学的前进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已,中医临床科学也不例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吸取当代的科学技术成果和科学方法学,开展中医临床研究,不断回答防病治病中遇到的新问题,不仅能够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发展中医临床科学,而且也必将为回答重大的中医理论问题提供实践依据,势必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产生深远影响。

中医临床研究的方法

中医临床研究必须立足于中医基础理论,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与技术开展中医临床研究,评价、阐明和深入认识中医临床理论和实践经验。中医临床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证明中医基本理论的科学性,而且要对中医预防和诊治疾病的经验进行“科学的再加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加以总结和提高。

1.中医临床研究文献资料整理、分析

中医预防和诊治疾病的经验散见于汗牛充栋的古籍和现代文献中,如何从中提取、总结可予以推广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尤为关键。虽然建国以来,广大从业人员和政府管理部门就此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也出版了大量的书籍、规范和指南,但临床推行少之又少,这与临床经验总结的研究脱节有关。所以,应选择中医优势病种建立文献数据库,根据循证医学证据等级进行分析总结,形成治疗方案。

2.中医临床治疗经验的总结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中医临床特色和优势体现的方式和程度变化很大,作为中医药从业人员,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发挥中医特色优势、科学证实中医临床疗效的作用。首先应规范目前中医临床资料收集和整理方法,根据中医文献,建立结构化的中医名词术语,构建中医临床资料数据库,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中医临床资料的分析总结,从而得到可以推广应用的治疗方案,并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和提炼,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

3.中医临床研究的机制

目前,大型综合性中医院存在“重医疗、轻科研”的普遍现象,小规模的中医院更是“无科研”,要进行中医临床研究,临床实践当然必不可少,但仅有医疗活动肯定是不足的。要做到中医临床与研究一体化,必须在机制上有所创新,有人力、财力的保证。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在全国首先成立了传统医学中心,意在中医临床研究方面进行机制创新探讨。该中心完全采用中医治疗,不仅有全国知名的中医泰斗颜德馨查房指导,也有高年资高学历的中医传人担任专职科研人员,将所有中医临床资料转化为结构性术语输入数据库,进行疗效分析总结,目前已在部分疾病上形成完整的治疗方案。

为进一步推广其经验,医院成立了临床研究评价中心,设有专职科研人员和专项基金,进行中医临床基础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探索中医临床名词术语的标准化,建立全院临床治疗资料数据库。在已进行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规范化、客观化、定量化、标准化工作基础上,正在选择糖尿病、慢性肾炎、心力衰竭等疾病进行此项工作,并计划进行中医临床诊疗技术和方法的筛选、评价,制定并推广科学规范的临床试验方案。

中医临床研究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石,只有通过临床实践,才能促进中医学术发展创新。作为大型综合性中医院,必须在医疗业务发展的同时,大力促进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充分利用大量临床医疗实践,总结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促进中医学术发展。

中医药科学研究的临床研究

在临床上,辨证分型的方法被普遍应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及危急重症的疗效不断提高,并总结出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和经验。以中药补肾为主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有效率为85.4%,缓解率为40%~50%,明显优于单纯用雄性激素治疗的效果(有效率为46.7%)。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有效率为78.9%~90%,而单纯激素治疗的有效率为54.5%。对恶性肿瘤尤其是晚期患者,采用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减少了化学药物疗法和放射疗法的毒副作用。对Ⅲ期胃癌术后采用健脾和胃、益肾填髓的健脾益肾冲剂合并化学药物疗法,其五年生存率为51.65%,较单纯手术切除及术后化学药物疗法者五年生存率11.7~31.2%为高。新生儿ABO溶血过去一直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据93名妇女共275次妊娠统计,婴儿存活者仅11例,其中6例有后遗症。采用养血活血法对此93例妇女进行治疗,于再妊娠后投药,结果足月顺产者87人,无一例婴儿异常。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全身性硬皮病、瘢痕疙瘩等结缔组织增生性病也取得良好疗效,从而打破了“结缔组织增生不可逆转”的传统观念。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病、脉管炎、糖尿病、肝炎、慢性萎缩性胃炎、 消化道溃疡、关节炎、 白癜风、银屑病等都取得较好疗效。根据 “动静结合” 的原则,运用手法复位和小夹板固定并配合中药治疗某些骨折的方法,使骨折的愈合时间较单纯西医疗法缩短三分之一,全疗程缩短二分之一;骨折不愈合率由过去平均5%~7%降至0.04%。运用 “六腑以通为用” 的理论和“通里攻下”方药治疗某些急腹症也取得较好的疗效。
据统计,在16733例急性阑尾炎中,非手术治愈者占 69.9%;在4225例阑尾炎性腹膜炎中,非手术治愈者占86.9%;在1571例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中,非手术治愈者占75.8%,中转手术率为6.7%;在1200例宫外妊娠中,非手术治愈者占90%,有的治疗后还能正常妊娠。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的病死率为6.89%,明显低于西医治疗的病死率(20%~40%)。在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急症重症方面,也取得重大进展。用大黄醇提片、血宁冲剂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和中药结肠灌注液 1号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研究均获1985年卫生部科研成果奖。对1127例野鼠型流行性出血热的疗效统计表明,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的病死率为1.11%,西医对照组为5.08%。以益气活血法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病死率为 6.5%,明显低于西医治疗组(14.9%)。以血府逐瘀汤为主方中西医结合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400余例的治愈率为92%,疗效优于西医治疗。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对300多种疾病有疗效,其中150多种疾病单用针灸治疗即可获得显著效果。针灸治疗细菌性痢疾、冠心病、甲状腺机能亢进、中风、胆结石、泌尿系结石、乳腺增生、胎位不正等,研究得比较深入,通过实验初步阐明了作用机制。针灸抗休克、抗炎症的研究也取得较满意的结果。针刺镇痛没有药物麻醉的一些副作用,手术中患者处于清醒状态,生理干扰少,术后恢复快,被用于100多种手术,积累病例达200多万,尤以用于前颅窝手术、甲状腺摘除术、全喉截除术、肺切除术、输卵管结扎、子宫全切除术、剖腹产、颈椎前路手术等成功率较高,已被一些医院列为常规麻醉方法之一。

学习中医学术流派学术经验对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有哪些意义?

学习中医学术流派学术经验对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有哪些意义如下:

传承保护中医药文化,能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动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逐步构建起继承传统、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中医药文化产业体系。

中医药文化对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对外交流与合作,有着引领和促进的作用。
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系统收集整理中医药典籍、出土医书、民间传承的医方医术、秘验单方等,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进行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

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建设中医药博物馆等形式,加强中医药文物、珍贵标本、医药古籍等的收藏保存。整理近代名医医案,研究其学术思想、技术方法和诊疗经验,做好国家和省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支持藏医药、蒙医药文献整理出版工作。

做好整理传承工作,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院校、企业、国内外学术团体等机构部门的作用,利用并整合现有资源,争取举办各种节会、展览会、推介会上增加中医药文化内容,宣传推广中医药文化,开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持续推进,并发挥基地的宣传和示范作用,使之成为展示和传播中医药文化、培养中医药科普人才、普及中医药知识的重要阵地。

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普及,也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内容。要建立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长效机制,深入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继续推进中小学中医启蒙教育活动。创作科学准确、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中医药文化精品(包括科普图书、网络、动漫、戏曲、电影、电视等多种形式),广泛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24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