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中医现代化研究应与时代文化思想结合(?中药现代化研究要以临床为导向)

医案日记 2023-06-16 09:28:40

中医现代化研究应与时代文化思想结合

中医药学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包含丰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根植于时代文化思想之中的一门实践科学。因此,应认真研究现代社会文化内涵,探索传统中医药文化与时代文化思想的关系,寻找二者内在的结合点并引进时代发展思路,从而推动中医现代化研究。

一、中医现代化研究应与改革开放思想相结合

中医现代化是针对社会发展和中医学本身发展要求,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而提出的,其目的主要在于使传统中医药学能立足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前沿,跟上时代文化发展的步伐,满足现代社会人群不同于前的防病治病的多层次需求。这无疑是传统中医学置身于现代社会发展和生存的必然选择。

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学科特性,中医学在封建闭锁的社会走出来,自然就会带有封闭的传统文化心理和相应的文化特点,中医研究只能是效法经典,效法古人,亦步亦趋。而社会发展到今天,其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与以前产生了较大改变和变革,中医的发展和现代化研究就应以现代文化方向为指导,抛弃狭隘的学科传统情感,引进时代的改革开放思想,把传统中医、中医特色、中医固有规律放到改革开放、引进吸收、融会贯通的当代社会文化思想的大环境之中,与时代的这种社会思想和发展思想相一致,走出封闭的固有的学科圈子,以开放的姿态,顺应开放的时代,迎接现代科技背景的挑战。

二、中医现代化研究应与务实思想相结合

在传统中医学、现代西医学、中西医结合等多种医学体系共同服务于人类健康的今天,其社会对医学的选择,除表现在对医学体系的“喜”、“恶”等情感因素之外,更关键的是谁能以“疗效最好、方法最简便、经济支出最合算”的办法治好疾病,这才是社会对医学体系的主要选择依据。中医药现代研究的务实就是要提高疗效,顺应医学的社会选择趋势。以高效、经济、方便、实用的社会取向为标准而衡量其发展,这才是现代化研究的惟一目的,也是人类健康长寿的需要。

三、中医现代化研究应与百家争鸣思想相结合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对学术发展至关重要。中医现代化研究尤其需要这样的环境。这是因为,传统中医药置身于现代社会背景之中,由于“特色论”、“保持特色论”所释放的动能和势能都具有一定的排它性,无形中又强化了学科本身,或者说“特色”本身对任何非属同类、似具同色之类的观点、思路和方法所抱有的防守意识,甚至形成对原特色所不具备的现代科研方法、科技手段的排斥心理。所以,中医现代化研究只有百家争鸣,才能“诸子”蜂起;只有思路宽广、技术先进,才能推动学科的技术进步;只有传统与现代思想“相溶”,学科才能发展。

四、中医现代化研究应与实践标准和实事求是的思想相结合

作为中医传统的中医学生存和发展于现代社会实践的背景之中,也应该以社会主义思想路线的基本理论为指导,正确认识传统中医药,公正对待中医特色,实事求是评价中医学优势,脚踏实地研究中医学体系,实实在在地开发中医药的社会需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出发。只有社会需求、人类健康需求才是中医学发展的动力,满足这种需求才是适应社会人类对医学的选择,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目的。

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践相结合,使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就是实事求是。在中医学现代化研究过程与实践中既要解放思想又要以实事求是为度,坚持解放思想的观点与实事求是标准的统一,以临床实践、病人疗效作为检验医疗方法优劣的标准,并通过对中医现代化研究和中医药开发的实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又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从而使中医药学在现代的社会实践中成为既能继承和保持传统特色的合理内核,又具有现代化的水平和特点,同时还能满足社会人们的健康需求,而现代人又乐于接受和选择的新的医学体系。

五、中医现代化研究应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相结合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同样存在传统特色的保持、发展和现代化趋向,其具体特点与国情是一致的,也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才能正确认识世界医学发展的趋势,才能借鉴现代科学方法服务于中医药的临床医学实践,才能把中医学建设成为具有中医特色的现代中医学。

有人认为,在“建设现代中医学的过程中,不要强调与其他模式一样,不要过于强调所谓与世界接轨,而要走自己的路”。所以,其他医学或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只能作为我们研究中医药的参考,不能照搬照抄,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针为指导,以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为镜子,在充分尊重传统中医学自身规律,充分继承古代中医学优秀特色优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社会背景,大胆引进、移植、借鉴并消化、吸收现代科技方法、科研手段、实践经验,使之为我所用,并通过长期的磨合、融会,丰富中医学的内容。这样,既保留了传统中医的合理内核,又发展了中医药学,使中医学融入了现代科技成分。

综上所述,中医药学离不开现代社会文化背景,在改革开放的文化环境之中,中医药学的发展必须引进现代开放理论,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现代社会改革开放、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学。只有将传统中医药学融入整个现代文化背景之中,才能与现代社会发展同步。

?中药现代化研究要以临床为导向

新的中药概念应该是指基于我国传统医学理论或经验的,用于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及养生保健的物质。既包括中药、民族药、草药,甚至「洋中药」,也包括复方、单方、组分、有效成分半合成和合成品等。
中药现代化转型发展的主要导向应该是由产业驱动转变为临床。以目标为导向的科研分为以认知为目的的研究和以应用为目的的研究两种。面向临床导向的中药现代化,一是要推动面向临床的中药标准化,包括关切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中药质量标准、建立中药品-质-性-效(毒)-用一体化管控模式等。二是加强中医药临床合理用药干预,包括中药的不良反应监测、评价与干预,及中西医结合与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等。三是加强源于临床的创新中药开发,比如研发基于中医药双向转化医学路径的创新中药。
基于临床的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包括基于民间经验方的中药新药研发、基于新创特色治法的中药新药研发、基于临床偶然发现的中药新药研发、基于临床标本和代谢组学的中药组分新药发现等四个方面。

文化与科学:中医的知识社会学解读

知识 社会 学是 社会 学的分支学科,旨在通过对知识的 社会 学考察,从 社会 性、 历史 性、互动性和建构性视角理解知识的属性和意义。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的中医学学科属性问题也再次凸显出来。中医究竟只是一种文化,还是一门科学?有必要从知识 社会 学视角加以认识。

中医文化同时也是中医科学

“中医”这一名称是近代西方医学进入中国之后才产生的。中国古代对医学和医生有自己的称谓,如岐黄、杏林、青囊、郎中等。19世纪以来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是“中医”概念的最早使用者。作为在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的知识体系,中医学绵延发展已逾两千多年。《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学典籍,奠定了中医诊病治病 养生 的理论基础。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浓缩了中国古代哲学对世界的认知。中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儒家、道家思想精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精粹之一。可见,中医既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也具有治病救人的重要功能,这并无任何争议。只是到了近代,西方科学传入中国,西方医学开始为人所知并广为流传,而中医的治病救人的理论基础与西医存在重大不同,由此引发了中医是不是科学的争论。而这就涉及科学的标准和边界问题。

知识 社会 学主张将科学放在 历史 背景下、置于文化情境中去解释和理解,而事实上科学哲学对于科学的划界标准也一直随着 历史 变迁而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早期的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观被证伪主义所取代;紧接着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范式”理论,认为科学就是一定时期科学共同体拥有的共同信念,包括概念、理论、方法、话语体系。可以看到,无论是否认可中医的科学属性,都否认不了中医很早就已发展成为一套拥有自身概念范畴且逻辑自洽的知识体系,并为“中医共同体”全体成员所共同认可。

与库恩同时代的英国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则在波普尔“朴素证伪主义”的基础上发展出“精致证伪主义”,他认为科学就是“进步的研究纲领”。拉卡托斯提出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包括“硬核”“保护带”“反面启发法”和“正面启发法”四个部分。从中医发展历程看,“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构成其自古至今一以贯之的“内核”;经络穴位、五脏六腑、阴阳平衡等学说形成“辅助假设保护带”。在此意义上,中医学理论体系完全够得上是“进步的研究纲领”。

科学哲学实际上未能回答中医作为文化和科学的矛盾问题。文化,人文教化,狭义上主要指文学艺术精神生活层面的内容。广义的文化,泛指一切人类创造物——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在此意义上,科学也属于文化范畴。从漫长的人类 社会 演进史看,“科学”是直到晚近几百年才出现的文化现象,人文主义思潮孕育了近代自然科学。科学产生于文化,尔后又逐步从文化中独立出来。一般而言,狭义的文化具有地域属性;而“科学无国界”,指的是追求客观真理和普遍性规律的科学知识须超越地域属性,放之四海而皆准。

中医学从起源上属于地方性知识。从中医典籍可以看到,中医发展之初,就尽量自觉地与巫术划清界限。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将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古代科学划入“前科学”范畴。西医在早期也是源自欧洲的地方性知识,由于其与近代自然科学的紧密渊源,很快发展扩张成为全球性知识体系。早期的中医当然只限于中国甚至只限于汉族范围,但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了藏医、苗医、波斯医等民族传统医学的有益成分,近代以来中医已大踏步走出了国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在我国国内抗疫以及外派医疗队参与全球抗疫过程中,中医药均担当了重要角色,这表明中医药对于整个人类具有普遍意义。正如《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科学”条目的解释,“科学涉及一种对知识的追求,包括追求各种普遍真理或各种基本规律的应用”。千百年来中医治病救人战胜瘟疫保障种族延续的有效性,表明其理论能够反映客观规律,具有科学性。

中医的整体性思维与复杂性科学系统观高度一致

就指导思想和基本原理而言,西医可以被归结为还原论医学,理论遵循形式逻辑和实验理性。中医是整体论医学,遵循辩证逻辑实践理性。

还原论思想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相一致:笃信整体由局部组成,高级运动由低级运动组成。西医作为现代医学,其基础理论建构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人体解剖学、心理学等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发展出病理学、药理学以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细分的一整套体系。对于大多数疾病的病因机制治疗原理已经可以从分子生物学层面得到解释,诊病治病从药物的分子式到受体细胞蛋白质结构都要一清二楚,药物疗效还必须通过精心设计的双盲实验加以检验。可检验可解释使得西医的科学性不容置疑。

中医诊病治病原则上是把个体的人看作一个整体生命体,人体各部分相互联系“相生相克”,进一步把人与自然界也视为一个整体,将人体 健康 病痛与气候季节地理环境联系起来,区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施治。中药基本是天然植物动物制品,故称“中草药”。有“丸、散、膏、丹、汤”不同剂型,方剂“君臣佐使”配伍,讲究平衡协调。中医在药物之外还有更多非药物手段,针刺、艾灸、拔罐、刮痧、推拿、按摩、正骨等,根据经络穴位可以“头疼医脚、脚痛扎耳”。中医还强调“药食同源”,预防保健“治未病”。

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转向以复杂性为主要对象,复杂性科学应运而生。复杂性科学的核心工具是系统论,强调相互联系、平衡协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不难看到,中医的整体论思维与系统思想完全吻合,高度一致。我国系统科学领军人、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曾经指出,“中医理论包含了许多系统论的思想,而这是西医的严重缺点。所以中医现代化是医学发展的正道,而且最终会引起科学技术体系的改造——科学革命”。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医理论的科学性

科学发展史表明,科学的进步就是一个“猜想与反驳”不断逼近真理的过程。例如,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下围棋达到战无不胜的境界,但其赢棋的机理却不容易解释。人类顶尖围棋高手直呼“看不懂”,而开发设计“阿尔法狗”的工程师团队表示,“阿尔法狗”赢棋靠的是“深度学习”,是大量反复对弈积累经验的结果。但我们知道,“深度学习”仅是对人脑多层神经网络结构和思维认知过程的形式模仿,是人工智能取得突破的“底层算法”,并不能解释“阿尔法狗”如何行棋落子并赢棋的机理。为了给“不可解释性”一个解释,人工智能科学家提出了“暗知识”的概念:机器学习能够萃取出“人类无法感受且不可表达的知识”。与“暗知识”相对应的“明知识”,则是人们能够感受、理解和表达的知识。“暗知识”的提出反映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当代人不可感知的“暗知识”,也许未来能够理解和表达,“暗知识”就转化为“明知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已经被数千年实践所证实,并将在今后的发展中进一步检验,因而不能由于对机理原理的暂时不理解,而轻易予以排斥和否定。

总之,借助知识 社会 学对中医、西医及其关系的分析可知,二者都具有文化属性,因其都起源于地方性知识,并由于 历史 原因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医文化和西医文化;二者都是医学科学,但属于两种不同范式的科学体系。 历史 地看,科学的标准和边界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人类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视野也在不断提升和拓展。因此,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医理论的科学性,才是我们追求真理、 探索 未知的正确态度。

(作者:石英,系西北农林 科技 大学人文与 社会 发展学院教授、中国 社会 学会副会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24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