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新技术对中医发展的战略意义(你对中医药的发展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医案日记 2023-06-16 09:27:18

新技术对中医发展的战略意义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的发展思路,并确定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为其优先主题。因此,传承与创新是现代中医发展的两项重要任务。

进入21世纪,中医在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在继承传统,保持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建立现代中医学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中医药医疗卫生保健的能力和水平,促进现代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更好地为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服务,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由于历史以及其他诸多原因,中医学在科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而在技术层面的弱势也是显而易见的。近几十年来,在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中医现代研究的过程中,没有充分重视按照中医学理论观念去发展中医现代技术,使研发的技术产品脱离了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特点,导致目前中医临床诊疗技术几乎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中医诊疗技术发展缓慢,影响了中医创新能力和医疗实践能力的提高,这是制约现代中医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从社会发展上看,技术的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同样久远。人类在为了生存而制造工具的过程中就创造了技术。所有关于发展的理论都承认技术变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但是如何评价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个十分复杂的工作。有学者认为,“技术是社会过程之一;它不是一方面是技术发展,另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问题,好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或过程。社会由技术变革定形,反过来,技术变革又受社会影响。有人设想……(技术)只是在人不想控制它时才失去人的控制。从这一意义上讲,社会既由那些它决意优先应用和发展的技术来决定,也由那些它所创造的技术来确定”。

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看,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与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事业;而技术是为达到某一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方法、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由此,技术包含了手段、方法、工具和应用规则几个方面。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个事实,就是人类在判断科学和技术进步时,往往以所运用的生产技术的物质手段为依据,即以硬技术为依据。换言之,就是以物质手段为依托的技术往往是判断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对于具体学科而言,有的学科长期没有进展,其根本原因是技术上的创新没有跟上。技术的发展水平,是一门学科、一个领域,抑或是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相互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明显。在这种大趋势下,注重在遵循中医科学原理前提下,融合现代适用技术,发展中医现代技术,是现代中医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医学发展的角度看,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医学技术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赖以实现社会职能的物质手段。医学技术具有常规技术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它的研究、发明、应用与推广是医学科学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标志。医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对医学发展和医疗实践的能力和水平具有直接和重要的影响。人们一般将医学技术硬件看成是医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于医疗实践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的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世纪以来,在医学技术的价值导向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医学技术的发展更加迅速,现代医学也因此从更广阔的范围和更深刻的层次上,从客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上,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揭示疾病诊断、治疗及预防的规律,寻求更为精确、便捷、有效的诊疗手段。

从中医学历史发展上看,中医学的产生,并不是从理论开始的,而是从原始的、朴素的、简单的治疗手段开始逐渐积累、总结、发展起来的。我们的祖先,通过不断实践和创造,历经数千年演变与发展,逐步形成了中医独具特色的诊疗技术与方法。从砭石到九针,从神农尝百草到丸散膏丹汤饮酒露的制剂技术,从推拿正骨手法到小夹板的应用,从三部九候到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都是时代的创造,都是当时社会发展条件下的中医学赖以开展医疗实践的实用技术。几千年来,直至18世纪现代医学传入中国,中医学就是依靠这些技术,实现了中医学临床实践的功能,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说,没有这些独具特色的中医诊疗技术与方法,中医的理论观念就无法在医疗实践中体现社会价值和科学价值,中医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中医学的优势是通过中医技术来体现,也将通过中医技术发扬光大。

你对中医药的发展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千年来为中华 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对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医药学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需要依靠现代科学,需要学习借鉴西医学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包括循证医学,但是不能套用,必须符合中医的理念和模式,保留其精髓。诊疗技术的发展,包括采用的仪器和设备,都应该符合中医的理论。”

“中医行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从被保护、被扶持的依赖思想中解放出来,增强加快发展的意识,在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的同时,更注重依靠改革创新和自身努力,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积极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在世界传统医药学中,我国传统中医药学无疑是最为耀眼夺目的瑰宝。但中医药行业目前还面临着收入较低、从业人员不断减少,宝贵遗产面临失传等严峻生存危机。在近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领导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危机与机遇面前,我国中医药行业不断发展壮大之路:即 在借鉴西医技术和方法的同时,坚持独立自主,改革创新,走出一条有特色的中医药发展之路。

中医药重磅文件发布,哪些政策与我们息息相关?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的通知。当晚,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同志就公众关心关切的问题进行了权威解答。

一、《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出台的背景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2019年10月,《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印发后,各地各有关部门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形成了共同推进中医药发展的良好局面。特别是中医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程深度介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筛选出?三药三方?(金花清感颗粒、莲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等有效方药,形成覆盖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的中医药诊疗方案,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中医药服务体系有待完善、高质量供给不够、人才总量不足、创新体系不完善、发展特色不突出等。为此,《政策措施》的出台是对中医药工作决策部署的再贯彻再落实,对《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各项政策再部署再细化,加快健全符合中医药规律特点的政策体系,加快推动解决中医药发展实践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快中医药有特色、高质量地发展,更好实现中医药传承创新。

二、《政策措施》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政策措施》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中医药工作经验,针对当前中医药发展出现的薄弱环节和改革难点,聚焦破解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全面加大对中医药的政策支持力度和投入力度,提出7个方面28条政策:

一是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提高中医药教育整体水平,坚持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加强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

二是提高中药产业发展活力。优化中药审评审批管理,完善中药分类注册管理。

三是增强中医药发展动力。保障落实政府投入,多方增加社会投入,加强融资渠道支持。

四是完善中西医结合制度。创新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健全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水平。

五是实施中医药发展重大工程。引领中医药在人才培养水平、医疗服务能力、科研能力、药材质量、综合改革、对外开放等方面全面提升。

六是提高中医药发展效益。完善中医药服务价格政策,健全中医药医保管理措施,合理开展中医非基本服务。

七是营造中医药发展良好环境。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优化中医药科技管理,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提高中医药法治化水平,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

三、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有哪些新的部署?

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重要战略资源。《政策措施》把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作为首要任务,进行了一系列政策创新。中医药、教育、卫生健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将联合采取配套措施,抓好落实。

一是提高中医药教育整体水平。建立以中医药课程为主线、先中后西的中医药类专业课程体系,增设中医疫病课程。支持中医药院校加强中医药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热爱中医的优秀学生选拔培养。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和中医临床技能培训,并作为学生学业评价主要内容。加大?双一流?建设对中医药院校和学科的支持,布局建设100个左右中医药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推进高职中医药类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强化高校附属医院中医临床教学职能。

二是坚持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增加多层次师承教育项目,扩大师带徒范围和数量,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长期坚持推进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传承工作室建设等项目。绩效工资分配对承担带徒任务的中医医师适当倾斜。在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工作中,按程序支持符合条件的继承人以医古文代替外语作为同等学力申请中医专业学位的考试科目。

三是加强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建立中医药优秀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将中医药学才能、医德医风作为中医药人才主要评价标准,将会看病、看好病作为中医医师的主要评价内容。在院士、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等高层次人才评选中,探索中医药人才单列计划、单独评价。

四是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用5?10年时间,评选表彰300名左右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培育500名左右岐黄学者、3000名左右中医药优秀人才、10万名左右中医药骨干人才,加强中医药优秀人才梯队建设和人才储备,调动中医药人干事创业积极性。开展中医药卓越师资培养,重点加强中医基础、经典、临床师资培训。加强高校附属医院、中医规范化培训基地等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力度。支持建设一批中医基础类、经典类、疫病防治类和中药炮制类、鉴定类高水平学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24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