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中医外感热病治疗溯源(四)(中医诊断学知识点:舌诊)

医案日记 2023-06-16 03:48:55

中医外感热病治疗溯源(四)

辛凉解表催生温病学派

仲景《伤寒论》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太阳病”三字,历代皆未参透其意,多把其理解为太阳病的提纲证,也就是“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等症状的总称;也有的认为,太阳病本身就有恶寒,后文云“不恶寒”,显然是自相矛盾,所以“太阳病”应当是“阳明病”的误笔或错简。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为仲景此条作注解时云:“发热而渴,不恶寒者,阳明也。”所以有人认为温病就是阳明病,比如陆九芝《世补斋医书》就持温病即是阳明病的观点。笔者认为,此处的“太阳病”三宇,既不是太阳病的提纲证,也不是阳明病的错简,面是外感热病发病第一天之意,也就是“伤寒一日,巨(太)阳受之”的意思,是外感热病初起第一天的另一种说法。因为当时“日传一经”的学说人人皆知,而且《伤寒论》中也可以找到受其影响的痕迹。

“恶寒”是太阳病的必备证候,“不恶寒”而发热,则是阳明病的特点,“渴”是入里化热伤津之象,所以仲景对温病的定义,是没有表证的、里热外发型的外感热病。《伤寒例》对温病的发病情况作了更为细致地描述:“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它是一种里热外发型的伏气温病。

对于温病的治疗,仲景并没有明言,《伤寒论》虽然受《素问·热论》“日传一经”的影响。但是更重视辨证论治,笔者坚信仲景决不会用麻黄汤、桂枝汤去治疗“不恶寒”的里热外发型的温病;而且仲景见到“发热而渴”或是“壮热为病”的温病,其白虎汤、竹叶石膏汤、黄芩汤、大小柴胡汤等加减使用也势所必然。

温病学说发展至清代,对于温病的概念不再遵仲景的定义,其含义已由伏气变为新感,由仅发于春季变为可泛发于四季,由里热外发变成由表入里,由治当清泄里热变为治当发汗泄表。此与伏气温病说的学术观点有了明显的区别,故可名为广义温病。

吴鞠通说:“仲景所云(温病)不恶风寒者。非全不恶风寒也。其先亦恶风寒,迨既热之后,乃不恶风寒耳。古文质简,且对太阳中风,热时亦恶风寒言之,故不暇详耳。”吴鞠通承认仲景时代也有他说的几种温病,其区别只是他用治疗温病的方法进行治疗,而仲景、叔和却是用伤寒的方法进行治疗的,他的这一观点,与叶天士《温热论》所说如出一辙。

叶天士《温热论》云:温病“辨卫气营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事实上,仲景伤寒与后世温病的区别,并不是象叶天土所说的那样水火不容。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与仲景伤寒的六经辨证大致相似,都是表述外感热病由表入里、自轻而重的发展规律。所不同的是它们的治疗方法,尤其是表证的治疗方法表现为辛温与辛凉。当然,这种区别的形成,经历了一千多年的不懈探索。是辛凉解表法的成熟,催生了温病学派的诞生。

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形成标志着温病学派的成熟,已为其后的广大医家所接受,成为今天临证治疗的准则。姜春华先生所提倡的截断扭转学说,可以说是基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与专病专方温病有着某些相近之处。值得提出的是,历史上曾经有一些中医学家,论述过早期使用寒凉方药,容易造成“表闭不解”,不能奏效。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未能钻仰。尝见太医疗伤寒,惟以大青、知母等诸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意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伤其如此,遂披《伤寒》大论,鸩集要妙,以为其方。行之以来,未有不验。”孙思邈所说的以“诸冷物”治疗“百无一效”的病证,应当是表证阶段,如果是里热亢盛的阳明证,以“诸冷物”治疗不应当“百无一效”。

另外,圣散子虽然使很多人被害,但它必定有其所适应的证候,我们不能设想它从来就没有一丝疗效,那么它的适应症只能是外感热病的表证恶寒阶段。后人不能辨证用药,用圣散子普治一切证候,才会造成如此不良后果。

《金史·张元素传》云:“河间刘完素病伤寒八日,头痛脉紧,呕逆不食,不知所为。元素往候,完素面壁不顾。元素曰:‘何见待之卑如此哉?’既为(刘完素)诊脉,谓之曰:‘脉病云云’。曰:‘然’。‘初服某药,用某味乎?’曰:‘然’。元素曰:‘子误矣!某味性寒,下降走太阴,阳亡,汗不能出。今脉如此,当服某药则效矣。’完素大服,如其言,遂愈。”张元素为刘河间治疗伤寒的故事,虽未必是历史事实无误,但张元素指出其过早使用寒凉,伤阳表闭,不能作汗而解,切中刘氏学术之偏,于医理颇有发明。

叶天士云:“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说明不到里热亢盛的气分阶段,就不可应用寒凉药物直折其热,章虚谷也云:“邪在卫分,汗之宜辛凉表散,不可用凉。清气热不可寒滞,反使邪不外达而内闭,则病重也。”吴鞠通将仲景桂枝汤收为《温病条辨》第一方,用以治有恶寒表证的温病,此虽遭后世讥议,但其出方立论必有所据。

总之,辛温、辛凉发汗,皆取其辛散透邪。否则,过温则有碍病势之热,过凉则闭其腠理,使邪热不能外达,故均非所宜,但辛凉比辛温易施,少有变证。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舌诊

一、舌诊的方法

1.诊舌的体位和伸舌姿势

1)体位:坐位或仰卧位。

2)伸舌姿势:自然地将舌伸出口外,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尽量张口使舌体充分暴露。

2.诊舌的方法:观察的一般顺序是先看舌尖,再舌中、舌侧,最后看舌根部;先看舌体的色质,再看舌苔。

二、正常舌象

1.特征:淡红舌、薄白苔。具体地说: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干湿适中。

2.意义:脏腑机能正常,气血津液充盈,胃气旺盛。

望舌体:

一、舌色

1.淡红舌:

特征--舌体淡红而润泽。

意义--正常人气血调和的征象;外感病初起,病情较轻浅,尚未伤及气血、脏腑。

2.淡、白舌:

特征--舌色比正常浅淡,白多红少,称为淡舌; 舌色白,全无血色,称为枯白舌。

意义--主气血两虚,主阳虚。

3.红、绛舌:

特征舌色较正常红,呈鲜红色者,称为红舌; 较红舌更深或略带暗红色者,称为绛舌。

意义主热证。舌色愈红,热势愈甚。绛舌比红舌热深。

成因--邪热亢盛;热入营血;阴虚火旺。

主病规律( 1)红绛有苔--实热证。 (2)红绛无苔或少苔--虚热证。

4.青、紫舌:

特征

全舌呈均匀青色或紫色,或在舌色中泛现青紫色,称为青紫舌。

舌淡而泛现青紫色,称为淡青紫舌;

红绛舌泛现青紫色,称为紫红或绛紫舌;

舌面局部见青紫色斑点,不高于舌面,称为?瘀斑舌?或?瘀点舌?。

意义主气血运行不畅。

成因阴寒阳虚;热入营血;气滞或气虚;暴力外伤。

主病规律:

( 1)舌色淡紫或紫暗而湿润阳虚阴盛或气虚气滞。

( 2)舌紫绛苔少而干营血热甚。

( 3)青紫肿大中毒。

(4)舌色青 寒凝血瘀

二、舌体的形质

1.荣、枯:是估计疾病的轻重和预后的依据。

荣舌舌质滋润,红活鲜明。为有神,主病吉。

枯舌舌质干枯,色泽晦暗,缺少血色。属无神,主病凶。

2.老、嫩:是判断虚实的标志之一。

老舌舌体坚敛苍老,纹理粗糙或皱缩,舌色较暗。主实证。

嫩舌舌体浮胖娇嫩,纹理细腻,舌色浅淡。主虚证。

3.胖、瘦:

胖舌

特征舌体比正常人大而厚,伸舌满口,称为胖大舌;

意义多属水湿停滞。

主病规律:

(1)舌胖色淡白气虚、阳虚。

(2)舌胖色红 里热。

(3)舌胖色紫暗 中毒。

瘦舌

特征舌体比正常舌瘦小而薄,称为瘦薄舌。

意义舌失濡养。

主病规律:

(1)舌瘦色淡白气血两虚。

(2)舌瘦色红绛,舌干少苔或无苔 阴虚火旺。

齿痕舌

胖大舌常伴有齿痕。若舌质嫩而不胖,有齿痕者,多属气血亏虚。

4.点、刺

特征点是指蕈状乳头增大,数目增多,乳头内充血水肿; 刺是指蕈状乳头增大、高突,并形成尖锋,形如芒刺。

意义脏腑阳热亢盛,血分热甚。 结合点刺的部位还可推测热在何脏。

5.裂纹

特征舌面上出现各种形状的.裂纹、裂沟,深浅不一,多少不等,统称为裂纹舌。 病理性裂纹舌沟裂中无舌苔覆盖;先天性裂纹舌沟裂中有舌苔覆盖。

意义由舌体失养所致,是全身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

主病规律:舌色浅淡而裂血虚; 舌色红绛而裂 阴津耗损

三、舌的动态

1.痿软

特征舌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伸缩回旋。

意义伤阴;气血俱虚。

主病规律

(l)舌痿软而红绛少外感热病后期,邪热伤阴; 内伤久病,阴虚火旺。

( 2)舌痿软而枯白无华久病气血虚衰。

2.强硬

特征舌体失其柔和,卷伸不利,或板硬强直,不能转动。

意义主热入心包;或高热伤津;或风痰阻络。

3.歪斜

特征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

意义肝风夹痰,或痰瘀阻滞经络。

4.颤动

特征舌体不自主地颤动,动摇不宁。

意义动风的表现之一。

主病规律

(1)舌色淡白而颤动 --气血两虚。

(2)舌红少苔而颤动 --阴虚。

(3)舌绛紫而颤动 --热盛动风;

5.吐弄

特征舌伸于口外,不即回缩者,称为吐舌; 伸舌即回缩如蛇舐,或反复舐口唇四周者,称为弄舌。

意义心脾有热。

主病规律:

(1)病危而吐舌,多为心气已绝。

(2)弄舌多为热甚动风先兆或先天愚型患儿。

6.短缩

特征舌体卷缩、紧缩,不能伸长、严重者舌不抵齿。

意义多为病情危重的征象。

主病规律:

(1)舌短缩,色淡或青紫而湿润 --寒凝筋脉或气血虚衰。

(2)舌短缩,色红绛而干 -一热病伤津。

(3)舌短缩而舌体胖大 --风痰阻络。

(4)绊舌 -- 指先天性舌系带过短,无辩证意义。

四、舌下络脉

1.分布、形色:位于舌系带两侧纵行的大络脉,管径小于2.7mm,长度不超过舌下肉阜至舌尖的五分之三,颜色为淡紫色。

2.意义:

舌下络脉细而短,色淡红,周围小络脉不明显,舌色和舌下粘膜色偏淡 气血不足。

舌下络脉粗胀;或呈青紫、紫红、绛紫、紫黑色;或舌下细小络脉呈暗红色或紫色网状;或舌下络脉曲张如紫色珠子状大小不等的瘀血结节血瘀。

望舌苔:

一、苔质

1.薄、厚苔: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

薄苔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体的苔,又称见底苔。见于正常人或表证。

厚苔透过舌苔见不到舌体的苔,又称不见底苔。见于里证。

2.润、燥苔:主要反映津液盈亏和输布情况。

润苔:舌苔干湿适中,不滑不燥。见于正常舌苔;或疾病过程中津液未伤。

滑苔: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湿而滑。主寒、主湿。

燥苔:舌苔干燥,扪之无津,甚则舌苔干裂。 津液耗损;湿浊内阻,津液不能上承。 糙苔:苔质粗糙。 热盛伤津之重症(干结粗糙)。秽浊之邪盘踞中焦(粗糙而不干)。

3.腻、腐苔

特征

1)腻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中间厚边周薄,紧贴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易脱落。

(1)垢腻苔--苔腻而垢浊。

(2)滑腻苔--苔腻而湿润滑利。

(3) 燥腻苔--苔腻而干燥少津。

(4)粘腻苔--腻苔上罩一层白色或透明的稠厚粘液。

2)腐苔:苔质颗粒粗大而根底松浮,如豆腐渣堆铺于舌面,边中皆厚,揩之易脱,舌底光滑.

(l)松苔--苔质疏松,颗粒明显。常见于腻苔、厚苔的欲化阶段。

(2)脓腐苔--腐苔上粘厚一层,有如疮脓。

(3)霉苔(霉腐苔)--舌上有糜点如凝乳或饭粒,揩之即去,旋即复生,揩去处舌面光剥无苔。

意义

(1)腻苔--主湿浊、痰饮、食积。

(2)腐苔--主胃气衰败,湿浊上泛。

(3)松苔--湿浊之邪欲解。

(4)霉苔--气阴两虚,湿热秽浊之邪泛滥。

4.剥苔、类剥苔

特征

剥苔:指舌苔部分或全部剥落,剥落处舌面光滑无苔。根据剥落的部位和范围不同,剥苔又分为前剥苔、中剥苦、根剥苔、花剥苔和镜面舌。

类剥苔:是指舌苔剥落处舌面不光滑,仍有新生苔质颗粒或乳头可见。

地图舌:指舌苔大片剥落,边缘突起,界限清楚,剥落部位时时移动者。

意义

主胃气匾乏,胃阴枯涸或气血两虚。 (剥脱的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剥脱部位有时与舌面脏腑分部有关。先天性剥苔常见于舌面中央人字沟之前,呈菱形)

主病规律:

( 1)舌红苔剥阴虚。

( 2)舌淡苔剥或类剥苔血虚,或气血两虚。

( 3)镜面舌,舌色红胃阴干涸。

( 4)舌色白光白如镜营血大亏,阳气将绝。

( 5 )花剥苔,苔腻滑 正气已虚,湿浊未化

二、苔色

1.白苔

特征苔色白,透过舌苔可以见到舌体者为薄白苔;苔色白,透过舌苔不能见到舌体者为厚白苔。

意义主表证、寒证。须结合苔质、舌质等情况综合分析。

主病规律:

( 1)舌苔薄白而润正常舌象;表证初起;里证轻证;阳虚内寒。

( 2)舌苔薄白而干风热表证。

( 3)舌苔薄白而滑外感寒湿,或水湿内停。

(4)舌苔白厚腻 湿浊、痰饮、食积内停。

(5)舌苔白厚腻而干 湿浊中阻,津不上承。

(6)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温病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

(7)苔白而燥裂,扪之粗糙燥热伤津。

2.黄苔

特征

淡黄苔(微黄苔):在薄白苔上出现均匀的浅黄色;

深黄苔(正黄苔):苔色黄而略深厚;

焦黄苔(老黄苔):正黄色中夹有灰褐色苔,如烧焦的锅巴。

糙苔:苔黄干燥糙硬。

黄瓣苔:苔黄干涩中有裂纹如花瓣形。

黄滑苔:苔黄润滑。

意义

主热证、里征。淡黄苔为热轻;深黄苔为热重;焦黄苔为热极。

主病规律:

(1)薄黄苔 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入里。

(2)黄白相兼苔 表证处于化热入里、表里相兼阶段。

(3)黄腻苔 湿热蕴结、痰饮化热,或食积热腐。

(4)黄糙苔、黄瓣苔、焦黄苔均主邪热伤津,燥结腑实之证。

(5)黄滑苔 阳虚寒湿之体,痰饮聚久化热;阳虚之体感受湿热之邪。

3.灰黑苔

特征灰苔与黑苔同类,灰苔即浅黑苔。

意义主里热或里寒的重证。 (苔质的润燥是判断灰黑苔寒热属性的关键。)

主病规律:

(1)灰黑苔,舌面湿润,舌质淡白胖嫩, 阳虚寒湿、痰饮内停。

(2)黄腻灰黑苔 湿热内蕴,日久不化。

(3)苔焦黑干燥,舌质干裂起刺热极津枯。

(4)霉酱苔(苔黄赤兼黑)宿食湿浊久积化热上熏;血瘀气滞;湿热夹痰。

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

一、舌象分析的要点

1.察舌的神气:主要反映在舌色和舌体运动方面。

有神气舌色红活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

无神气 舌色晦暗枯涩,活动不灵便。

2.胃气盛衰在舌象上主要表现为舌苔的生长情况。

有根苔 有胃气的征象

①舌苔中厚边薄,紧贴于舌面,苔底牢着;

②舌苔松厚,刮之舌面仍有苔迹;

③厚苔脱落,有苔能逐生之象。

无根苔 --无胃气的征象

①舌苔似有似无,甚则光剥如镜;

②苔苔松腐,刮之即去,舌面光滑,舌苔不易复生。

3.舌体与舌苔的综合分析

疾病是邪正斗争的综合反映,舌体与舌苔是从不同角度反映病理变化。 舌体与舌苔必须进行综合分析。

二、舌诊的临床意义

1.判断邪正盛衰。

2.区别病邪性质。

3.分析病位与病势。

4.估计病情预后。

诊舌的注意事项

1.光线的影响。

2. 饮食或药物的影响。

染苔:饮服某些食物或药物,可使舌苔着色,称为染苔。

特征短暂出现;不均匀分布;可经揩舌除去;与病情不相符。

3.口腔情况的影响。

4.伸舌姿势、伸舌时间的影响。

二、舌象的生理变异:

1.年龄因素:儿童舌质多淡嫩,舌苔少或剥;老年人舌色较暗红或紫暗。

2.体质、禀赋因素:正常生理变异的舌象可以有先天性裂纹舌、齿痕舌、地图舌等,多见于禀赋不足、体质较弱者。

3.性别因素:女性月经期可见舌质偏红,或舌尖边有红刺。

4.气候、环境因素:如夏季暑湿盛,舌苔多厚,或有淡黄色;秋季燥气当令,苔多薄而干;冬季严寒,舌常湿润。 属于生理变异的舌象,往往长期不变,且无其他临床症状,与病变前期的病态舌象不同。

三、舌体与舌苔综合分析的原则:

1.舌苔与舌体变化一致,提示病机相同,主病为两者意义之综合。如:

(1)舌质红,舌苔黄而干燥--主实热证。

(2)舌体淡嫩,舌苔白润--主虚寒证。

(3)舌体红绛而有裂纹,舌苔焦黄干燥--热极津伤。

(4)青紫舌,白腻苔--气血瘀阻,痰湿内阻。

2.舌苔与舌体变化不一致,则应综合分析二者的病因病机及其相互关系。如:

(1)淡白舌黄腻苔--虚寒之体感受湿热之邪。

(2)红绛舌白滑腻苔--外感热病营分有热,气分有湿;或素体阴虚火旺,复感寒湿之邪或饮食积滞。

四、舌苔厚薄变化的临床意义:

反映邪正相争的过程,以逐渐转变为佳。

1.舌苔由薄变厚 --邪气渐盛,为病进。

2.舌苔由厚渐化,舌上复生薄白新苔 --正气胜邪,为病退。

3.薄苔突然增厚 --邪气极盛,迅速入里。

4.厚苔骤然消退,舌上无新生薄苔 -- 正不胜邪,或胃气暴绝。

五、舌苔润燥转化的临床意义:

1.舌苦由润变燥 --热重津伤;律失输市。

2.舌首由燥转润 -- 热退津复;饮邪始化;热入营血。

六、舌苔有无、消长及剥落情况的临床意义:

能测知胃气、胃阴的存亡 反映邪正盛衰的变化,判断疾病的预后。 如:舌苔从全到剥正气渐衰。舌苔剥落后,复生薄白之苔 - 邪去正胜,胃气渐复。

治疗热病最好的偏方是什么呢

热病是什么疾病,大家都知道吗,身体的健康这是非常的重要了。健康的身体是我们都渴望的,这个疾病也是中医的一种疾病的名字,热病非常常见,有许多人都有过热病,热病有许多种,不同热病是治疗方法也不同,那么请问什么是热病?热病吃什么好?治疗热病偏方是什么?下面我为大家讲解。

什么是热病

中医病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泛指一切外感热病与内伤发热两大类疾病。狭义包括以下几种含义:①一切外感热性病,意同广义的伤寒。《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②伤寒病五种疾患之一。《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溼温,有热病,有温病。”③夏季伏气所发的暑病。《医宗必读·伤寒》:“热病者,冬伤于寒,至夏乃发,头疼,身热恶寒,其脉洪盛。”《温热逢源》:“伏气所发者,名为热病。而以暴感而病者,仍名曰暑病。”④指五脏热病。见《素问·刺热篇》所论“肝热病”、“心热病”、“脾热病”、“肺热病”、“肾热病”等,指五脏的内伤性疾病。

热病吃什么好

食疗方

(1)田基黄、茵陈各30g。水煎服,1剂/日。

(2)夏枯草30g,贯众、蛇舌草各20g。水煎服,1剂/日。

(3)五味子、丹参、板蓝根各30g。水煎服,1剂/日。

(4)五味子粉,连续服45天,用于转氨酶失常者。

(5)取出一斤苦瓜,然后把苦瓜放进锅里面,之后用火把苦瓜炒熟吃,还可以与五十克的瘦猪肉一起煎汤服,每日2-3次。

适宜食物

得了热病之后吃饭要清淡,要多吃一些低盐低油脂低胆固醇及易消化、富含蛋白质及足够热量的食物。

不适宜

1.忌油煎炸、油腻食物,如肥肉、浓肉汤等动物性脂肪。

2.粗食物如玉米、高粱米;生硬食物如花生、核桃及连骨带刺食物,均应忌用。

3.忌产气食物,如韭菜、洋葱、黄豆和番薯等。

4.忌 *** 性食品,如辣椒、芥末、胡椒、葱、蒜及酒类。

治疗热病偏方

1、小儿热病

取出半钱的栝楼根末,乳汁调服。用大黄(煨熟)、黄芩各一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在成丸子,如麻子大。每服五至十丸,蜜汤送下。亦可加黄连,称为“三黄丸”。

2、热病食劳复

指热病之后因饮食不慎或房事不慎而使旧病复发)。用栀子三十枚,加水三升,煎取一升服下。须出微汗为好。

3、热病口疮

用桃枝煎浓汁含漱。

4、热病发黄

用瓜蒂为末,取大豆大小一团吹鼻中,轻则半日,重则一日,流出黄水好愈。

5、热病发狂

用人中内放罐中,泥封固,煅半日,去火毒后研为末,水送服三钱,病未退,可再服。又方:用苦参末,加蜜调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汤送下。也可用苦参末二钱,水煎服。再方:用大青一两,阿胶、甘草各二钱半,鼓二合,分三次煎服。此方名“大青四物汤”。又方:大青七钱半,犀角二钱半,栀子十枚,鼓二撮,分二次煎服(每服以水一碗半,煎至八成)。此方名“犀角大青汤”。

6、热病下痢

用大青四两,甘草、赤石脂各三两,胶二两,鼓八合,加水一斗,煮成三升,分三次服。此方名“大青汤”。

用龙骨半斤,研细,加水一斗,煮取五程式,冷后饮服,得汗即愈。

7、流行热病初起阶段

用麻黄一两,水煎至半干,去渣留汁,加米及豉,煮成粥。先以热水洗澡,然后食粥,汗出即愈。

8、上焦发热白昼贪眠

用五两重的蝙蝠一个(连肠、骨炙燥),云实(炒)五两、威灵仙三两,牵牛(炒)、苋实各二两,丹砂、铅丹各一两,腻粉半两,共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七丸,木通汤送下。此方名“仙乳丸”。

9、热病兼说胡话

用大黄五两,锉细,炒到微红,加水煎成膏子,每服半匙,冷水送下,此方亦治伤寒发黄。

结语: 通过上文的介绍和了解,大家对热病是不是也都有所了解了呢,上文详细的讲诉了什么是热病,热病吃什么好以及治疗热病偏方,希望大家能够注意。热病的患者可以多吃点新鲜水果和绿叶蔬菜。核桃、南瓜子、松籽、木耳和蛋黄。苜蓿、菠菜等及动物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20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