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魏晋风度与药石(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什么是魏晋风度?)

医案日记 2023-06-16 03:26:11

魏晋风度与药石

鲁迅在一篇题名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与酒之关系》的文章中,对魏晋风度作了辛辣的讽刺。其中,在讲到魏晋名士“扪虱而谈”、“居丧无礼”等种种怪诞行径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行为并非是他们自任洒脱,卓而不群,而是因为他们吃了一种药。

鲁迅说到的这种药就是魏晋时期盛极一时的“五石散”。五石散由石钟乳、紫石英、石硫磺、白石英及赤石脂五味药石组成,由于这些药药性燥热峻烈,服用后需食“寒食”,以发散药性,故又称为“寒食散”。祖国医学认为,石钟乳、白石英和硫磺具有温肺肾和壮阳的功效,可以治疗阳痿等症。紫石英具有镇心、安神的功效,可以治疗虚痨等症。赤石脂性收敛,可以治遗精。所以,“五石散”可用于壮阳,治阳痿,同时还可用于治疗湿疮、溃疡等症。

魏晋时期,社会风气开放,对男女性欲的追求采取相对宽容甚至支持的态度。人们通过服石,以增强其在房事中的快感。可是到了后来,随着药石价格越来越昂贵,服石渐渐成为身份的象征。文人、士大夫等都以服食“五石散”为荣耀,就连没钱的人,发烧时,也佯称是由于吃了“五石散”的缘故。

“五石散”由于药性燥热,且其中药石大都有毒,所以服用之后五内如焚,浑身发热,必须散步以资宣泄,对称“行散”,所以六朝诗有“至城东行散”之句。鲁迅说,服散之后,由于皮肉发烧,不能穿窄衣,所以晋人多轻衣缓带;因为皮肤易破,衣服不能常洗,所以名士们只好“扪虱而谈”;因为火力太大,所以显得高傲、发狂;因为散发之时,不能肚饿,需要赶紧吃冷物,所以“居丧无礼”。因此可见,所谓的魏晋风度,在鲁迅的笔下不过是服散造成的苦果。

我国古代最早开始使用药石,可追溯至春秋时期。据西汉名医淳于意《诊籍》记载,第一个使用药石的是扁鹊,他曾提到“阴石以治阴病,阳石以治阳病”。到秦汉时,药石的使用已经比较普遍,《神农本草经》上品共收载了丹砂、石钟乳、紫石英等18种药石。魏晋时期,养生学和炼丹术兴起,葛洪的《抱朴子》等较早的道家养生著作里记载了大量运用药石炼制丹药以延年益寿的方法,药石的使用遂盛极一时。关于“五石散”的发明,一般认为是东汉名医张仲景。在他的《金匮要略》中的《伤寒杂病》一篇中有“侯氏黑散”,最早注明“宜冷食”,又有“紫石寒食散”,最早直呼“寒食”。

药石大都有毒,一般只宜外用,内服易造成中毒。自魏晋以唐,多有因服食“五石散”而发生中毒甚至死亡的记载,所以自唐以后,服食之风渐渐消失。但是,这一服石历史却为矿物类药材的使用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与临床经验。实践说明,正确、适量地使用矿物类药材,能起到特殊的治疗和强身作用,源自《抱扑子》的升炼名药“龟龄集”,择取了服石精华,适量地配伍运用了一、两味矿物类药材,就是对“药石”运用的最好说明。

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什么是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什么是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表层上看便是魏晋时期的人风流倜傥,实际上真实的意思是魏晋时期名流们所具备的那类直率任诞,清贵通脱的个人行为设计风格,她们在生活上爱憎分明,过着悠闲自在的日子,与好朋友共饮,吃药,清谈的生活和忘情青山绿水是魏晋时期名流所广泛尊崇的生活方法。

因此,魏晋风度便是那时候名人典雅的一些生活心态。

《世语新说》这部经典著作记录了那时候名人典雅的设计风格,可以说魏晋风度在这部书本被呈现的酣畅淋漓。大家都了解,魏晋时期是一个十分时局动荡的时代,可是针对专家学者而言都是一个观念绽开的时代,许多观念在这个阶段获得了结合与发展趋势。

尽管这种新起门阀士夫阶级的人生活标准,自然环境极其凶险,可是她们心里人格特质观念个人行为则是极其自信心风流倜傥,不滞于物,不拘礼节,硬生生一个无拘无束的仙人,并且那时候出租车大家多独立特行,都是有自身的念头看法,可是又都颇喜雅聚。

使我们惊讶的或是就是那时候的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她们在生活上不拘小节礼法,常聚于林间饮酒纵歌,清静无为,潇洒倜傥,她们的那类豁达大度的胸怀确实让人羡慕嫉妒,在这个错乱的人世间造就出了归属于她们都开心的净士。

竹林七贤的清静无为,风流韵事潇洒令后代莫不赞扬与期盼,她们意味着的“魏晋风度”获得之后很多读书人的称赞。我认为大家还可以学习培训一下,每日尽管有多种多样的每日任务,可是大家应当朝前看,活得愈发的洒脱开朗。

“魏晋风骨”影响了当时的哪些方面呢?

“魏晋风骨”,亦称“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士人们放浪形骸,离经叛道的特异风姿,其代表人物是竹林七贤。他们“不务正业”,“纵酒狂歌,放荡不羁,蔑视礼法”。这种背离中国传统士大夫行为规范的现象,尽管有它产生的思想背景和社会背景,但却反映了传统模式被打破后士人思想意识的独立和认识价值的取向。

一、魏晋风度的产生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董仲舒所精心建造的天人感应学说遂成为两汉时代的统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天人感应神学曾经是权威思想之一,作为权威思想它不仅仅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同时还赋予人们共同的价值、符号、模式。指导人们的行为,主宰人们的心灵。

然而,到了魏晋时期,天人感应学说全面崩溃,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人生无常、个体渺小、孤独生命的恐惧。人们的思想陷入极大地混乱、痛苦之中。一种迷惘、困惑、烦闷、焦虑的感受将无情折磨,碾压着人们的心灵,致使人们举止失措、乖张无常,各种反社会、反道德的行为便纷至沓来,令人眼花缭乱、瞠目结舌。

董卓之乱以来,皇帝竟被一群具有军事实力的悍将武夫们肆意玩弄于股掌之上,或废或立,或囚或啥,或劫以猎物,或挟以令诸侯,而上天不闻不问,无动于衷,在传统士大眼中,无异于作为上天之子的皇帝被抛弃了,这对于那些熟读儒学经典的饱学之士来说,实在太残忍了,无论如何都难以接受这一严酷的事实。他们痛苦、焦虑、迷惘、因此而言语癫狂、举止乖张、嗜酒成性。正是天人感应学说的全面崩溃,这才使得人们在思想陷入极大混乱中,从谈玄开始,便诞生了“魏晋风骨”。

二、魏晋风度对士大夫群体的影响东汉末年宦官、外戚无休止的争夺厮杀、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党锢之祸、尤其是汉天子成为军阀手中的玩偶受到嘲弄后,“天人感应”因不能自圆其说而彻底崩溃,群体意识鲜活的生命瞬间完结、个体意识被唤醒,传统社会与个体、君主与个体的关系被打得粉碎。

从汉武帝到东汉末,士人们完全作为一个依附性的群体出现在社会和历史舞台上。他们已习惯于把自己融入社会之中,通过把个体奉献给君主、国家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一旦传统发生了裂变,依附的主体坍塌,无措的恐惧和尴尬就顿时包围了他们。

人不能没有生活的目标,不能没有理想信念,这是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封建士人尤其如此。所以,一种思想的崩溃,必定会引起其它思想的构建。

随着曹操“唯才是举”求贤令的发布,司马氏打着“名教”旗帜杀死杀戮异己,个体和社会的关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而形形色色的思想也应运而生。

何晏、王弼等在曹魏正始年间构建了“道本儒末”的理论模式,试图将个体人格与社会功能结合起来,既体现个体的理想价值,又调和个体与社会的冲突,但司马氏的屠刀最终使之流产。

竹林的名士们目睹了险恶后,用自己的言行构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理论模式。越名教而任自然,就是超越封建伦理秩序而使人的思想行为回归自然。它以对王权的否定,对儒家礼法的抛弃,对社会的反叛为主要特征,通过对传统和社会的对抗而进行实现个体的精神自由。但这种理论体系因为嵇康等人的被杀而不能稳固地长期占据士人的思想。

向秀、郭象提出的“内圣外王”则吸取前者的教训,将个体与社会、名教与自然、内在的精神超越与外在的干进求禄糅合起来。东晋后期出现的儒、释、道三教互补 理论模式最终不断深化、完善为宋代理学,形成封建社会士人们新的精神支柱。

在上述重建的诸种思想模式中,“越名教而任自然”却成为了这一时代思想意识的主流。其具体特征表现如下:

清谈玄远的言语、放荡怪诞的行为,放任越礼的思想,浪漫不羁的气质。 这些思想行为使魏晋风度发挥到了极致。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刘伶的《酒德颂》,刘义庆记载魏晋士人言行举止的《世说新语》,无不表现出这种对礼教鄙弃反叛,对个性生命极力张扬的特征来。

这就是,在魏晋士人看来虚伪的伦理关系远远没有刀光剑影中生命的存在有价值;“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也远远没有无拘无束、享受自由的理想实在。

因此,放弃入仕、超越名教,解除君臣关系变得合情合理,这便是魏晋风度对当时士人群体的一个重大影响。

结语从魏晋风度,我们的确可以看到魏晋士人对个体生命的珍重,对自由的人格理想的追求和那种前所未有的洒脱。阮籍的放荡不羁,不拘礼法;刘伶恣意放荡,以宇宙之狭,土木形骸,遨游一世。嵇康“非汤武而薄周礼”;还有他们共同的竹林之游,酒醉不醒......

然而,他们真的彻底忘记了作为士人,传统和现实赋予的责任了吗?真的能身心皆适,无牵无挂地皈依自然吗?

阮籍何以但愿长醉不愿醒,长歌当哭?刘伶以酒为命,裸身散发,嵇康服药笑傲,《广陵》绝响,阮咸等与猪共饮,发泄愤懑,都是在司马氏政权设置的罗网中进行无奈的挣扎,他们自残其身的醉酒、服药看似珍惜生命,实则残害性命;从他们行为的背后,我们不仅看到了他们逃避现实的外在表现,同时也看到了他们痛苦万状的内心世界。

阮籍的“率意独驾、恸哭而返”,正是其内心压抑、痛苦万状而又无由发泄的真实写照。可见魏晋风度是建立在烦躁与痛苦之上的无奈之举。传统和责任并不因他们建构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烟消云散。相反,他们被抛入社会与个体无法调和之矛盾的万丈深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20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