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为何中医多长寿

医案日记 2023-06-16 03:22:27

为何中医多长寿

纵观历史,历代中医中长寿者很多。如《后汉书·方术列传》载:东汉名医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唐代孙思邈百岁还能着书立说,写下不朽医典《千金翼方》;着《脉金针方》、《明堂人形图》的甄权活了103岁;宋朝名医谭仁显108岁;明代温病学家吴又可也年至百岁……

中医多长寿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有养生长寿之道,这在历代医籍中常常可见。如《黄帝内经》总结了秦汉以前诸子百家的养生长寿经验。晋代葛洪的《抱朴子》记载了彭祖长寿之道。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千金翼方》有养生长寿专论。此外,宋代陈直的《养生奉亲书》、明代龚延贤的《寿世保元》、万全的《养生四要》、清代汤灏的《保生篇》等都介绍了长寿之道。其中明代的养生长寿专著就有六十多种。由于中医大多懂得长寿之道,故长寿者较多。

综合中医长寿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重视预防

古代人要和自然灾害、猛兽做斗争,加上科学不发达,传染病无法控制,一般疾病医疗效果也差,因而人的死亡率极高,平均寿命短。若不注重预防,长寿是不可能的,《内经》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强调预防的重要性。

有病早治

被尊为医圣的张仲景主张早识病、早治病。《甲乙经·序》说:“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不懂医学又不听忠告,终于四十而夭折”。

讲究养生之道

许多中医享有长寿的关键在于养生。《冷庐医话》称名医长寿为“医范”,强调“医人每享高龄……既精医学必有探性命之旨,审颐养生之宜,而克葆天年也”。其养生之道有四:

1.起居有常,动静适宜。如《管子·形势篇》说:“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孙思邈提出:“养生之道,常于小劳”、“体欲常劳、劳勿过极”、“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华佗亦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百”。这都说明要动静适宜,劳逸结合。即《内经》的所谓“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劳动、运动是长寿之道。

2.饮食有节,戒除偏嗜。《管子》说“……饮食有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说明饮食要有节制,要定时定量。《素问·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说明食物应多样化,应互相搭配。《素问》所谓:“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则提示人们饮食应清淡,不宜太咸。

3.减思虑,蠲喜怒。《上古天真论》说:“内无思想之患,以恰愉为务”。著名医学家李东恒说:“凡怒念、悲思、恐惧,皆损元气”。《医钞类编》说:“若日逐攘忧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说明不能过分喜怒悲哀,不能过分忧愁思虑。

4.慎房室。《内经》说:“若入房过度则伤肾”,放纵情欲,耗精过度就会“半百而衰也”。《千金方》上更说:“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

明代龚应圆曾有一篇概括养生之道的“戒忌箴”,言简意赅,面面俱到,兹录于下:“绝戒暴怒,最远房室,更慎起居,尤忌忧郁,顺就寒温,调节饮食,毋以为言,虚伪无益,一或失调,噬脐何及”。

清末民初的中医药学者李庆远(1677-1933)为什么能活到256岁?

从历史学讲:材料是否有历史根据,是第几手资料,均有待确定,很是超越了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从生物学:不符合细胞分裂规律,科技水平难以相信。李庆远(李清云,1677年-1933年),出生于四川,清末民初中医中药学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老人。 1777年,李青云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获政府特别奖励。他认为自己健康长寿的原因有三:一是长期素食,二是内心保持平静、开朗,三是常年将枸杞煮水当茶饮。






李青云曾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访问,把自己健康长寿的原因归于常年用枸杞煮水当茶饮。由于他大力倡导,枸杞广泛用于养生保健。[1]代表作有《养生自述》。李庆远,根据国外媒体报道生于1677年,卒于1933年,传说寿享256年。据报道,他是清末民初的中医药学者,世界上著名的长寿老人。






传说在他100岁时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获政府的特别奖励。他自称200岁时,仍常去大学讲学。这期间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来访。
1933年传说活了256岁的李庆远与世长辞,他先后共有24位妻子,180位后人。当时的纽约时报与时代杂志做了报道。按照这个年代推算,他应该生于清康熙16年(1677年),先后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九代至民国,在世256年,是世界上极罕见的长寿星。










至于其真实性,此人物生平为民间野史传说,并没有可靠资料记载。记者先后到开县、万州等地图书馆、档案馆以及地方史志编纂部门和民间走访,并查阅了重庆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的民国人物志等资料,试图找寻李庆远的蛛丝马迹,最终没有找到任何记载。

中医这么厉害为什么唐朝人均寿命才27岁,清朝皇室平均才39岁?

其实我单单从你自己所罗列的数据就可以得出结论。

为什么古代人均寿命很短,甚至清朝皇室这种吃喝不愁的人的平均寿命也很短?

答案就是新生儿夭折率太高了。

你看你自己也说了?据清史稿,清历代皇帝一共生有103皇子(不包括皇帝),82个皇女,平均寿命皇子32岁、皇女26岁,大量死于5岁之前。?

这不就是原因吗?只要有几个皇子皇女在5岁之前夭折,那清朝皇室的人均寿命不就瞬间被降低了好多吗?例如一个皇帝生有10个孩子。其中1个活到80岁,3个活到70岁,4个活到60岁,2个5岁夭折,那么这群皇子的人均寿命就只有54岁。高吗?并不算高,但其实细看每个皇子的生长情况,其实并不差,80%都活到了60岁以上。

如果我们把数据在弄得极端一些。或许更能清楚地显示新生儿夭折率太高而严重拉低人均寿命的事实。例如一个皇帝生有10个孩子,其中1个活到80岁,1个活到70岁,1个活到60岁,1个活到50岁,其他6个都在五岁时夭折了,那么这群皇子的人均寿命只有29岁。这简直就低得离谱了。而这种情况或许也更符合历史一些,毕竟你也说了?平均寿命皇子32岁、皇女26岁。?

明白了古代人均寿命很低的原因主要是新生儿夭折率过高后。我们就只需要思考为什么古代新生儿夭折率如此高这一问题了。

首先,肯定是古代医疗条件落后的原因

这不是指责中医不行,而是受限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原因,整个人类社会的医疗水平都不行。例如现代医学最常用的青霉素比较容易提炼,而且药效很好,但放在古代,即便是清朝皇室,他坐拥全天下最珍贵的药材,手里掌握着提炼青霉素的原料,他也没法用青霉素来给他的孩子治病。因为古人根本不知道有青霉素这个东西(青霉素只是个例子,还有很多类似的现代药品,古代都没有)。

其次,还受限于古代落后的分娩手段

我曾听过一句话,其大意是?妇女产子,犹如再从鬼门关走一遍。?在古代,妇女产子的条件极其简陋,只有大床、热水、稳婆而已。哪怕是清朝皇室,他最多提供最软的大床、最多的热水和经验最丰富的稳婆而已,再多他也没有了。什么剖腹产、水中分娩等现代分娩技术,简直是不敢想的好事。

古代的分娩技术已经很落后了,但产妇大出血或产妇因疼痛而昏迷的糟糕情况却基本不会减少,甚至还会因为种种原因而有所增加(例如产妇怀孕期间,补充营养过多导致胎儿过大,这也会增加分娩风险)。

除此以外,古代稳婆的协助分娩技术也远不如现代医生那么科学先进。古代的稳婆只是经验丰富的老妇人,她对产妇最大的帮助大概就是告诉产妇小孩出来多少了,或者为产妇加油打气。这不是指责稳婆耽误孕妇,而是受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只能让稳婆这样做了。

再次,还受限于落后的孕检技术

古代基本上没有孕检,腹中胎儿究竟是健康的,还是畸形的,基本只有生下来才知道,甚至生下死胎也是常有的事。而现代孕检则会定期检查腹中胎儿的健康情况,如果是畸形儿或死胎,往往会直接流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新生儿的健康率。

最后,还与新生儿抵抗力弱,而古代对新生儿疾病又束手无策有关

新生儿或只有几岁的小孩因为抵抗力弱,常常会得各种各样的病,而且可能对成年人来说不致命的病,一旦小孩得上,也可能致命。例如天花、手足口病等等。

总结

总而言之,我认为古代人均寿命较低的主要原因是新生儿夭折率过高。

而古代新生儿夭折率过高的原因又主要有四点。分别是医疗条件落后;分娩技术落后;孕检技术落后;抵御新生儿疾病的手段落后。这个落后不是说中医不行,而是受限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整个人类社会都落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20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