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新加坡初步认定非典病毒内两种独特蛋白质特性

医案日记 2023-06-16 01:33:37

新加坡初步认定非典病毒内两种独特蛋白质特性

新华网新加坡7月4日电(记者张永兴)新加坡分子细胞与生物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日前介绍说,他们在非典病毒内发现了名为“U274”和“U122”的两种独特蛋白质。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初步确认了两种蛋白质的特性,并由此开发出了新的非典诊断方法。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4日报道,研究人员在去年就发现了这两种新的蛋白质,并随即对其展开了研究。他们发现,非典病毒虽然和流行性感冒病毒同属于“冠状病毒”家族,但前者的杀伤力却比较强。非典病毒侵入人体内的细胞后,会把它的基因材料注入细胞中,进而利用宿主的细胞组织来进行复制,然后生成新的病毒。这一过程不断重复,宿主细胞最终会破裂、坏死,并释放出大量的病毒。

研究人员说,他们发现“U274”蛋白质扮演了攻击并侵入人体内细胞的角色,导致细胞遭到破坏并死亡;而“U122”蛋白质则被认为是负责将病毒进行重新组合和繁殖,让病毒在体内不断扩散。根据所发现的“U274”蛋白质的特性,研究人员还开发出了诊断非典的新方法。

研究人员说,迄今为止,上述两种蛋白质只在非典病毒内发现过,这表明它们可能是了解非典病毒独特性质的最佳途径。(完)

类病毒与盶病毒的介绍

分类:理工学科
解析:

一、类病毒:早在1922年在美国发现了一种严重影响马铃薯产量的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Potato spindle tube disease,PSTD)。1960年以来,在我国的黑龙江省也发现了这类病毒,造成马铃薯减产20~70%。1971年瑞士的T. O. Diener经过研究证实了引起这类病毒的病原生物是一种不具蛋白质衣壳,仅有RNA组成的新病毒,称它为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类病毒(Potato spindle tuber viroid,PSTV)。

类病毒是当今所知道的只含RNA一种核酸的最小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分子生物。它的基因组为单股闭合环状的RNA分子,分子量约105Da(“真病毒”为106~108Da),仅含330~380核苷酸。类病毒能耐受紫外线和作用于蛋白质的各种理化因素,比如对蛋白酶,胰蛋白酶,尿素等都不敏感(“真病毒”均敏感),在90℃下仍能存活(“真病毒”在50~60℃下失活)。类病毒现在仅在高等植物中发现,一般通过接触,擦伤,节肢动物和菟丝子传播。类病毒在传播方式上明显不同于“真病毒”的是可以通过花粉和种子垂直传播。迄今已发现的类病毒已有18种,例如番茄簇顶病,柑桔裂皮病,黄瓜白果病,椰子死亡病等,危害很大。防治的方法主要选择无感的种子和繁殖体,以及防止机械传播。

二、朊病毒:又称蛋白质侵染因子。朊病毒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疏水蛋白质。

羊瘙痒病是羊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紊乱疾病。表现为毛脱落,皮肤瘙痒,失去平衡和后肢麻痹等症状。这种“羊瘙痒病”的病原是经过近两个世纪的研究未能解决的一个谜。直至1982年,美国加洲大学旧金山分校动物病毒学家S.B.Prusiner发现羊瘙痒病是蛋白质侵染引起的疾病,并称为“Prion”即朊病毒。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S.B.Prusiner等科学家以严格的试验证明了朊病毒仅有蛋白质组成,分子量为104Da,在电子显微镜下单体呈杆状,直径25nm,长100~200nm.通常均以丛状排列存在。朊病毒对许多理化因子有很强的抵抗力,如甲醛、DNA酶、紫外线、γ射线和超声波。在80 ℃不被破坏,但对苯酚、蛋白酶、尿素等敏感,对干扰素不敏感,迄今尚无有效防治方法。上述特性既说明朊病毒具有蛋白质的特性,又与“真病毒”有明显的差异。现在已经发现与朊病毒有关的疾病有羊瘙痒病、貂脑病、人的库鲁病(震颤病)和克——雅氏病。有人还推测人类的一些慢性退化性紊乱疾病,像早老年痴呆,帕金森氏病、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和红斑狼疮等疾病也可能是由朊病毒引起的。

最引起当今科学家兴趣和关注的是朊病毒的复制机理。由于朊病毒是一种只含有蛋白质而不含核酸的分子生物并且只能在寄生宿主细胞内生存。因此,合成朊病毒所需的信息,有可能是存在于寄主细胞之中的,而朊病毒的作用,仅在于激活在寄主细胞中为朊病毒的编码的基因,使得朊病毒得以复制繁殖。

另一种学说认为朊病毒的蛋白质能为自己编码遗传信息。这种假说与传统的分子生物学中的“中心法则”是相违背的,因为朊病毒没有核酸。于是人们假设朊病毒的复制可能的方法如图示,一认为是通过逆转译过程产生为朊病毒编码的RNA或DNA(如后者情况还需要逆转录)必须存在逆转译酶,甚至还要有逆转录酶。二为蛋白质指导下的蛋白质合成,即蛋白质本身可作为遗传信息。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朊病毒的发现和研究,在理论上有可能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影响。而在实践方面有可能为弄清系列疑难传染病的病原,带来新的希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19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