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开辟中药方剂体内研究新思路

医案日记 2023-06-15 17:18:31

开辟中药方剂体内研究新思路

10年前,现任职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黄熙教授在第四军医大学攻读博士后,大胆提出了中药“复方药动学新假说”,令当时的中医药界轰动一时,他也因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10年后,黄熙和他的研究小组又将这一理论推进了一步,提出了“方剂组织药理学新假说”。日前,在接受采访时,黄熙教授就这一假说作了介绍。

新假说着眼于靶药关系

黄熙介绍,方剂组织药理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用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中药(方剂)有效成分对病变靶组织的影响及其作用原理的学说。旨在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药理学、病理学方法研究不同中药方剂在不同疾病病变组织内的成分谱、浓度变化、作用位点或受体、有效成分与组织的相互作用及量效关系,以阐明中药方剂作用的物质基础和过程,寻找中药归经理论的客观证据,并可能形成新的有效方剂。

众所周知,中药方剂作用的特点是多成分、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其所含药效物质是方剂研究的核心,也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目前,以中药血清药理学为主的体外研究,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并没有深入到病变靶组织。现代医学认为,药物的靶组织浓度与疗效相关。研究表明,方剂的有效成分通过吸收进入血液后,也能到达病变靶组织并发挥作用。因此,黄熙提出方剂组织药理学,以期阐明病变靶组织内不同中药或方剂的主要成分谱及其浓度与靶组织病理形态学和疗效的关系。通过中药血清药理学、方剂药动学、方剂组织药理学研究,从方剂化学角度说明方剂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机制,使制剂和方剂的临床应用更加精确化、定量化。

体内研究中药药效成分

目前,我国进行中药复方药效学、药动学研究的方法主要为血清药理学的血药浓度法、生物效应法,这些方法主要研究药物血清浓度和尿中排泄物的动态变化和疗效的关系,但主要选择一些不能量化的间接指标,或寻找在体内产生作用的药物单体成分。

黄熙认为,由于血清药理学采用的含药血清代替中药及中药复方粗提物进行药理研究的体外实验方法,只是在体外进行的间接实验,不能准确寻找和鉴定中药复方在体内代谢过程中转化和改变的活性成分,更不能说明方剂的体内直接作用成分谱或病变组织内的靶成分谱。而中药及方剂是一个多元复杂体系,内在化学成分复杂,单一成分不能说明配伍的影响,也不能代表中药复方,它不符合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这种研究上的局限性,是造成我国中医药现代研究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黄熙认为,体内来自于中药方剂的化学成分能够定性定量,并能代表该方的整体疗效,这些成分可以是制剂中含有的原形单体或原形代谢物,也可以是中药复方成分与机体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生理活性的新物质、新成分。因此,使用多项药动学参数,能更真实地反映复方中多种药物、多种成分的综合疗效与协同效应及体内动态,符合整体观原则。而以前的中药药理药效研究,以观察疗效的“黑箱”法为主,将“黑箱”定位于血清,中药(方剂)血清药理学虽受到重视,但多以检测单体成分的体外实验为主,没有进行在体的方剂血清药理学研究;同时虽进行了方剂的效应器官活性成分谱与中药归经理论研究,但没有研究方剂的有效成分在靶器官内的浓度和组织病理学与疗效关系的研究。因此有必要重新对“黑箱”进行定位,并进行病变靶组织的药理学研究——方剂组织药理学,这也应是当前研究药效成分的新方法。

为加速方剂的药效学、药动学在体内的组织定位及定量研究,黄熙领导的课题组正在观察大承气汤(大黄、厚朴为主药)对急性胰腺炎狗的通里攻下作用机制、保护肝损伤和调节红细胞免疫功能,并进行狗胰腺组织的中药组织药理学和病理学检查,建立方剂组织药理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同时,还采用黄氏水溶法及液-液、液-固样品预处理技术,检测使用大承气汤后健康动物和急性胰腺炎模型体内的血清、胰腺组织内各种成分的种类、生物活性和化学结构,以淀粉酶、脂肪酶、急性期反应蛋白和胰腺组织病理改变等观察指标进行药理学研究,进一步探讨大承气汤在急性胰腺模型体内有效单体成分血清水平、胰腺组织内浓度及其疗效和病情变化的关系,研究有效成分的吸收及体内分布过程,寻找方剂作用的物质基础,为方剂组织药理学新假说提供完整崭新的理论依据。

黄熙最后谈到,“方剂组织药理学新假说”研究是一个艰苦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一课题中虽已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但对于方剂的药效学、药动学以及组织定位定量等深层次研究,仍需更多的实验来证实和完善。但相信只要通过努力,我国的中药组织药理学研究一定会展现一派光明前景。

?四架马车拉动中医药传承创新

当前,中医药事业处在历史最好的发展时期,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增强、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社会对于中医药的认识变化为中医药事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对于中医药行业来说,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中医药政策环境、社会环境、财政支持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医药的继承不足、创新不够的问题如何解决好,中医药行业如何在国际社会上保住自己的话语权、主导权等问题不可回避。
「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认为,继承与创新是中医药发展两个始终不能偏离的主线,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动力,必须传中有创,创植根于传,传承与创新共举,才能促进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在开展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同时,广泛开展名医名家传承项目、传承博士后工作、大力推进中青年名中医遴选。通过上述「四架马车」,开展中医药传承工作,培养青年名中医,通过形式多样的师承教育,为中医药创新寻找源泉,探索了多条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继承创新之路。
师承教育:探索中医药传承的捷径
名师根据学生个人素质因材施教,通过朝夕临诊,耳濡目染,口传心授,启蒙解惑,指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观察,体验感受,增强悟性,提高理论水平和临床能力。只有通过这个过程,学生才可以逐步领会和较快掌握,少走弯路。应该说,名师指导缩短了中医药人才的成长周期,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近些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在实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过程中,老师细心指导、学生刻苦学习,师生间的教学相长已成就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一段段佳话。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原思通研究员,任师承工作指导老师时已年过七旬,虽然身体状况欠佳,却仍经常到实验室,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2007年秋,他身患重病,到实验室带教已非常困难,按照传承工作计划,此时应当进行中药炮制经验传承,而进行中药炮制经验传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面对这种情况,继承人王祝举和中药所其他的学生采用老师「点评」的方法学习。
王祝举根据老师的讲授,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中药,先实验室进行炮制实际操作,将其摄制成视频资料带到老师家里请其点评,然后,王祝举再针对老师所指出的不足返回实验室再次对该药进行炮制,并摄制视频资料,再次请老师观看和点评,直到该药炮制合格为止。
就这样,王祝举等人要反复多次炮制一味药才能达到老师的要求。让王祝举颇为难忘的是丹皮炭的炮制,经过3次才合格,雄黄的炮制,经过4次才合格,经过反复的学习,王祝举对常见的有代表性的20余味药材进行了炮制,克服了重重困难,制成了有原思通点评的中药炮制视频资料。
无独有偶,西苑医院高蕊医生在师承工作中跟随该院魏子孝主任医师学习期间也付出了极大努力。其关注魏子孝的临诊思路特点,学习「抓主证,辨标本,再辨证论治,确立基础方,然后进行加减的临证思路」,「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西医治疗优势互补的临证思路」,提高了临床辨证用药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针对魏子孝的学术传承及流派、用药特色、用药习惯、工作习惯和特点进行了细致研究,为学生学习和继承老中医的经验留下了更全面详细的资料。西苑医院刘静医生在跟师李书良主任医师学习期间,撰写了11万字的跟师典型病案,4万字的读书笔记,4万字的心得体会,3万字的月记,7万字的出师报告,先后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在临床中,其中药使用率超过90%。
在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中,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广安门医院、望京医院、眼科医院、中药研究所、针灸研究所6家单位参加,共有指导老师21名,通过上述方法,该院39名继承人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名医名家传承项目:拓展创新领域
「继承是创新的源泉,是创新的起点。传承的特点不仅仅是抄方,而是总结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学术思想,同时运用现代数据挖掘等技术,找到一个名医名家传承的路径,通过名医名家的传承,找到新的创新点,屠呦呦教授从《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获取灵感,发明了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新方法,一举夺得拉斯克奖。没有继承,创新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刘保延表示。
为贯彻落实《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推进中医药科技继承与创新」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做好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等的整理和传承工作」,全面系统整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特色经验,促进青年中医的培养和中医药学术理论升华,中国中医科学院于2012年起组织实施了第一批「名医名家传承」项目,进一步扩大师承范围。
作为历史悠久的国家级中医药科研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从建院之日起,就汇集了众多全国知名的中医药学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积淀和学术积累,该院享誉海内外的专家遍布科研、医疗、教育等各个领域,人数之多也堪称全国之最。这些专家在各自的专业和学术领域潜心钻研,多有创见,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中医药理论与实践,成为中医药理论现代应用和发展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学术进步。
如今,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年事已高,甚至个别老专家已经离世,而其宝贵的学术精华尚未得到系统整理,其学术传承面临断代、失传的危险。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相继启动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北京市薪火传承3+3工程」及名老中医师承等相关工作,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名老中医药专家尚未纳入传承范围。围绕继承、挖掘研究名医名家的临床经验、学术思想,培养造就新一代中医药人才、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推动中医学术进步和理论创新成为总体目标。
通过充分调研、统筹规划、制定指南、网上申报等程序,该院将收集到的118位名老中医、名老专家及其传承人情况汇集成册,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通过二级审核、遴选上报、专家把关等程序,共有47项课题最终进入名医名家传承项目。
据了解,「名医名家传承项目」属于研究型继承,重点进行名老中医特殊辨证方法、特色疗法、特效方药的临床评价研究、名老中医诊疗思路研究、传承方法研究、经验传承的延续研究。是从科研视角、用科研方法总结名老中医经验。研究人员从研究视角审视既往的经验,并加以分析提炼,不仅学习名老中医一方一药、一术一法,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理解其深刻的内涵,把握名老中医临证思维方法,可以在临床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该院邀请知名专家开展学术交流,保障项目实施进度。目前已邀请美国华盛顿大学蓝光国教授讲授「临床试验设计的新思路与新方法」,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方积干教授讲解「观察性临床研究设计与分析」开拓科研思路和方法。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传承项目是我院传承与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传承教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有益补充。通过分批实施、规范管理的传承项目实施,将使我院名医名家的学术经验得到更大范围、更大广度地传承,使由现代中医药教育模式下的青年中医得到学术经验、临证能力、成才发展得到较好的提升。」刘保延说。
传承博士后工作:打造创新型中医人才
为探索中医药行业博士后工作的特点,发挥博士后制度在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的作用,创新博士后培养机制,培养优秀中医药临床人才。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支持下,中国中医科学院在总结10余年博士后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以继承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为主要目的、探寻创新突破点的传承博士后工作。
与前5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不同的是,传承博士后工作是在传承著名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基础上,着重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凝练与创新,力争在新药研发和新技术上取得创新。
「我们希望通过传承博士后工作,一批年轻人能够学习全国的名家思想、学术经验,进而为创新找到新的切入点,」刘保延说。
随后,中国中医科学院下发了《关于推荐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的通知》,全院共有25位中医药专家为第一批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继而选拔了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业人才进站开展中医药传承工作,截至2008年10月,该院第一批以传承研究为特点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共21名已办理进站手续。
「我们试图采取理论研究、学术访谈、实践经验的整理与再实践研究等形式开展工作,在研究内容上力求全面、系统地研究合作导师长期积累形成的学术思想与实践经验,提出本人研究的成果,完成对合作导师学术经验传承研究工作任务,实现在较高水平上传承发展、培养新一代名医的目的。」博士后管理办公室主任苏庆民表示。
「传承博士后在传承方式、传承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整理挖掘等方面明显优于以往师带徒的传承方式与水平,」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国医大师路志正、资深研究员余瀛鳌等评审专家对11名传承博士后出站报告给予高度评价。
近几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对该院开展传承博士后工作,在工作方式、考核、基金资助、进出站工作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相关部门亲自参与了博士后的考核工作,对传承博士后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领导认为,开展以著名中医药专家为合作导师、体现师承特点的博士后研究工作,是我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新突破。
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协调委员会领导评价认为,将博士后制度与我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相结合,是

习惯性流产吃什么中药调理?治习惯性流产的方剂有哪些?

中医在治疗流产,也就是滑胎疾病方面的疗效也是非常好的,中医药是从人的体内来调理身体,让女人彻底避免流产。那么,习惯性流产吃什么中药调理?治习惯性流产的方剂有哪些?三次以上就是习惯性流产了,女人应该重视起来,来看看。
1、习惯性流产的中药
习惯性流产为自然流产连续3次以上者,每次流产往往发生在同一妊娠月份。中医称为“滑胎”。习惯性流产的原因大多为孕妇黄体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低下、先天性子宫畸形、子宫发育异常、宫腔粘连、子宫肌瘤、染色体异常、自身免疫等。
中药处方(一)
【辨证】阴虚血热,肝脾多火多滞。
【治法】清肝柔肝,调气固胎。
【方名】固胎煎。
【组成】黄芩8克,白术4-8克,当归6克,芍药6克,阿胶6克,陈皮4克,砂仁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中药处方(二)
【辨证】脾肾两虚。
【治法】补气健脾,益肾安胎。
【方名】补肾固冲汤。
【组成】菟丝子15克,覆盆子15克,杜仲15克,川断15克,桑寄生15克,熟地15克,白芍15克,阿胶(烊化)12克,党参12克,陈皮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于流产危险期开始服,直到渡过危险期。
【出处】《中国医药学报》
中药处方(三)
【辨证】气血两虚。
【治法】益气固胎。
【方名】吴茱萸汤。
【组成】黄芪40克,川芎40克,炙甘草60克,吴茱萸(汤泡)20克。
【用法】上为末,每服8克,温酒调下。
【出处】《卫生宝鉴》卷十
2、流产后遗症有
1.没有准时来月经,打完胎后内分泌发生了改变引起的.
2.造成损伤或合并症,如腰酸、腿痛、脚后跟痛、无力、吸宫不全而引起出血或发炎等.
3."人流"后却出现闭经现象,由于孕妇容易紧张、恐惧,尤其是未婚先孕的姑娘,心理负担更重,有的还可能是因子宫腔感染、发炎引起.
4.腹痛,流产不净,子宫穿孔,术后感染等原因。腹痛是无痛人流后的症状之一,早期主要为流产后流血,宫腔里的血液血块等刺激子宫的收缩,造成持续下腹疼痛。晚期则是阵发性子宫收缩,导致胎盘脱离,女性私处流血前会伴有腹痛,主要与临床经验有关。一般来讲,如果患者人流手术后感觉腹痛明显,不正常的情况下,请一定要及时就医。
5.女性私处流血。无痛人流时胎盘脱离后,子宫壁上会有少量出血,一般情况下伴随子宫的收缩创面修复,在3-5天女性私处流血会逐渐停止,一般不会超过10-15天,但如果女性私处流血过多,时间过长,这时需要及时咨询医师。
6.子宫粘连综合症。因为多次刮宫或者刮宫间隔太短,使得子宫内膜不能恢复变得菲薄。当再次刮宫时,很容易造成子宫内膜的损伤,严重的会损害子宫肌底,影响胚胎的正常的孕育,设置造成子宫粘连综合症等.
7.妇科炎症。在人流手术前,后部注意休养,身体抵抗力降低。或者不注意女性私处清洁卫生,提前性生活,都可以引发生殖器系统炎症等。从而影响生育能力、人流可能出现不绝对流产.

对幽门螺旋杆菌有效的中药 ---研究性报告

自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首先发现幽门螺旋杆菌(HP)并提出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致病因素以来,国内外广大学者对此竞相开展研究并取得很大进展。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HP感染上亦取得一定成绩,其优势已初见端倪,现将见诸报端抗HP感染治疗作一综述:

大量的体外实验和临床验证发现许多中药具有抑杀HP,抗HP感染的功效。

张琳等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HP对 三七、厚朴敏感,对乌梅、元胡 中度敏感,对 黄连、大黄 高度敏感;

宋希仁等用精制醇提大黄片(每片0.25g,相当于生药1g),3粒~4粒,1日3次治疗,HP转阴率为36 .9%;

马凤友以单味蒲公英冲剂治疗消化性溃疡91例,治愈率为94.4%,并认为蒲公英对HP有较强杀灭作用;

邓世友等用槟榔治疗HP感染胃病321例,二周后HP清除率为68.8%,四周至半年后的根除率为62.5%,HP阴转病例中胃炎和溃疡病治愈率95.5%;

徐州、周德端 、段国勋 、王瑛 、梁凤凌 、汪俊林 、杨晓华选治疗脾胃病常用中药70味,进行体外幽门螺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敏感药物抑菌杀菌浓度测定及联合药敏试验等实验研究。

结果显示:
幽门螺杆菌对17味中药敏感:
其中,对 黄连 高度敏感;
大黄、黄芩、丹参、玄胡、生地、牙皂、甘草 中度敏感;
白花蛇舌草、陈皮、柴胡、石斛、白芨、吴茱萸、熊胆、连翘、知母 低度敏感;
大黄、黄连、丹参、黄芩、甘草、玄胡、生地 等具有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而其余药物只有抑菌作用;
敏感药物相互配伍,其抑菌作用多为协同或相加;而 白芨、生地 与它药配伍则多为无关,甚至拮抗。

袁佩英用 鸦胆子乳剂 治疗HP相关胃病,HP转阴率为49.5%,说明许多单味中药具有良好的抗HP感染作用。
此外,据研究证实,中成药三九胃泰、猴菇菌片对慢性胃炎之所以有效,可能与其能抑制和杀灭HP有关。

对幽门螺杆菌有效中西药物筛选的实验研究姚希贤,王丙信,李仲兴,白文元(河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科石家庄050000)摘要本研究经药敏试验从20种清热解毒中药中筛选出 丹皮、乌梅、大黄、黄柏、三七、丹参、白芍、黄连 8种对幽门螺杆菌有效。

许多学者认为清热解毒药有杀灭HP的作用,常用药物有蒲公英、半枝莲、金银花、连翘、白花蛇舌草、黄连等,但各家配伍不同。

张伯平用“胃炎宁”( 蒲公英、地锦草、蓬莪术、广木香、吴茱萸、生甘草 )治疗HP阳性胃炎,发现HP转阴率为87.5%;

吴滇等用“清热解毒养胃汤”( 龙胆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乌梅、甘草、全当归、杭芍随症加减 )治疗HP相关胃炎31例,结果治愈22例,总有效率93.6%;

张琳等采用清热解毒化瘀为主,选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为基本方,参照中药对HP抑菌试验,组成了“活胃号方”( 黄连、大黄、白花蛇舌草、三七、丹参、黄芪、党参、桂枝、白芍、厚朴、葛根、乌梅、鸡内金 )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00例,结果发现临床症状有效率为98. 1%,胃镜有效率85.4%,病理有效率为79.6 %,HP清除率81.4%;

张立营等用“二黄三七汤”( 大黄、黄连、三七、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黄芪、丹参、砂仁、半夏、枳壳、甘草 )治疗HP相关胃病130例,HP清除率为96%;

龚琼模采用中药“胃炎煎”( 川黄连、川厚朴、吴茱萸、蒲公英、虎杖、丹参、生甘草 )治疗HP相关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80例,总有效率92.5%,HP阴转率87.5%;

王吉伯拟“苦参益胃汤”( 蒲公英、苦参、黄连、干姜、半夏、黄芪、甘草)治疗HP相关性胃病,HP转阴率为94.4%;此外,类似上述报道很多,故而不难看出,清热解毒法抗HP感染是确有疗效的。

有些学者以扶正祛邪法为治则,采用黄芪、党参等组方,加入清热解毒之品治疗HP感染。

徐建国等拟“清幽汤”( 党参、白术、白芍、吴茱萸、半夏、当归、枳壳、木香、砂仁、川连、黄芩、地锦草、炙甘草 )治疗HP阳性胃炎及溃疡,发现HP阴转率57.2%;

朱日学用益气活血法( 党参、黄芪、白芍、丹参、仙鹤草、白术、红花、黄芩、山楂、神曲、木香、甘草 ) 治疗50例气虚血瘀证HP相关性胃炎,HP转阴率34.1%;

房静远以补益脾气、清热解毒、扶正祛邪为治则,药用 黄芪、白术、白芍、藿香、公英、白花蛇舌草、炙甘草 为主,中虚气滞加 党参、半夏 ;肝胃不和加 佛手、枳壳 ;肾阴不足加 沙参、麦冬、乌梅 治疗HP感染性胃病,HP 抑杀有效率为80%,HP阴转率30%;

陈芸芸等用“胃乐号”( 黄连、大黄、黄芩、川厚朴、柴胡、鹿衔 草等)和“胃乐号”( 党参、黄芪、白术、黄连、广木香 等)治疗HP感染慢性胃炎,HP总抑杀率为76.67%……。

上述治法均提示中药在祛邪的同时,注重扶正,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变HP赖以生存的条件,提高HP的清除率和根除率。

此外,日本香川医科大学寺田总一郎等研究表明,黄连解毒汤、半夏泻心汤、四逆汤、六君子汤和黄连汤有较好的抗HP作用。

目前,中医药治疗HP感染虽然报道很多,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来看,中医药对HP感染治疗尚处于临床观察、临床验证总结阶段,许多研究工作处于低水平重复,可信度不高。故今后在研究工作中,还需进一步从病理、药理、动物模型方面深入研究,以求对中药的作用机制有新的阐明,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本研究选用公认抗HP效果较好的黄芪、苦参、蒲公英、黄连、生甘草五味药作研究对象,对由不同剂量的这五种药物组成的三组优化组方抗HP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耐药性诱导反应实验研究探讨其耐药性,从而为中药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拓宽中药的应用范围。

制备培养基及培养皿的,激活并鉴定幽门螺旋杆菌,制备菌液,实验分组分为实验组(中药诱导组、甲硝唑诱导组、克拉霉素诱导组),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

采用多步诱导法进行HP的体外耐药试验,另选临床耐药率很高的甲硝唑和目前抗HP疗效好的克拉霉素作同步试验;

观察在药物浓度逐渐增加的培养基上转种的HP 最低抑菌浓度(MIC) 的变化;

将诱导出的耐药菌株连续转种10次后测定MIC,以判断耐药是否稳定;

将敏感性下降的诱导株在无药培养基上转种3次后检测M1C值,测定三组优化组方对甲硝唑敏感性下降诱导株的M1C值。

近年来,由于幽门螺杆菌耐药性增加,研究新的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成为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国内外学者已开始从天然产物中筛选新的抗幽门螺杆菌活性物质,希望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开辟一条新的途径。如 大蒜、茶叶、葡萄酒、蜂蜜、多刺揽仁、人参 等多种天然产物均有较好的抗幽门螺旋杆菌作用。

以往研究已证实中药 黄芩、黄连、大黄、金银花、蒲公英、黄柏、乌梅、虎杖、厚朴、苍术、桂枝、高良姜、紫花地丁、秦皮、玄胡、板兰根、诃子、白果 等中药皆有很好的抗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

复方中药体外实验显示, 猴头菇口服液 能抑制Hp刺激TNF— 产生,对该菌所致的脂质过氧化具有抗氧化能力,从而起到保护胃上皮细胞,促进胃炎愈合的作用。

此外,该口服液也具有一定的刺激淋巴细胞的作用,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最终起到抗Hp感染的作用。

徐艺等对脾胃常用方剂及清幽养胃方做抑菌试验

高度敏感为左金丸,其最小抑菌浓度(MIC)是1:320,
中度敏感为香连丸和清幽养胃方,MIC分别为1:80和1:20。

刘波等用中药经方 逍遥散、黄芪建中汤 进行了抗Hp的试验,中药制剂浓度分别为40、50、55mg/rnl。结果,在所选浓度范围内,这两种中药制剂对Hp均有一定的杀灭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杀菌作用增强。

谭圣娥、于文清、楚敏、杜平华、谢振家等19--23均用中成药进行抑Hp的实验。
结果表明这些中成药物: 疡必愈止痛片、胃康胶囊、胃治灵、胃灵索及胃康胶丸 都有较强的抑杀Hp的作用,提示抑杀Hp可能是治疗Hp相关性胃病的重要作用机制。

王芳等24位探讨四黄调胃汤对Hp黏附环节的抑制作用,
本实验显示: 四黄调胃汤 既可以有效地抑杀Hp。又能阻断Hp对胃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过程;既是治疗Hp相关胃病的优良方剂,也能有效地预防Hp的感染及复发,为探讨中药抗Hp的机制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蒋振明等中药复方抑Hp的试验显示, 清胃冲剂和双黄连口服液 在一定浓度下(1:1、1:2、1:4)对Hp均具有抑菌作用。两个以清热药为主的中药复方均有抑菌作用,这为进一步开展抗Hp的临床研究提供了依据。

结合中医理论研究中药方剂的药理作用自哪个年代开始

中药药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

1.上世纪20-40年代,陈克恢的麻黄研究和相继进行的几十味中药的研究是开创性工作,形成了延续至今的研究思路,即提取化学成分,通过筛选研究确定其药效和有效成分,与植物药的研究模式极为相似。

2.50-80年代,开展了中药对呼吸、心血管、中枢、抗感染和抗肿瘤的研究。

3.进入90年代,复方、作用机理和不良反应的研究增多。形成了两条清晰的研究思路:

植物药研究思路和复方整体研究。复方研究明确中药复方药理作用多层次、多靶点的概念,强调中药复方作用的多效性,并通过整体复方的分离提取寻找有效部位或单体。

1.对大量单味药进行了研究

2.60年代开始结合中医药理论研究中药及方剂

3.70年代后期开始注意中药治则治法的研究

4.82年第一本《中药药理学》教材出版,作为?中药学专业的必修课,强调要在中药理论指 导下进行中药药理学研究.

5.19889年开设中药药理专业

6.90年以来,复方、作用机理和不良反应的研 究增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14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