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医案日记 2023-06-15 13:50:52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怎样才算得上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到底有哪些?这是近年来国内外心理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具体明确地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我国尚没有统一的心理健康标准,但我国十二地区精神病流行学协作调查组根据我国人口的实际素质、文化程度及生活水平,初步制定了有关心理健康、社会功能适应能力的标准量表。此量表可信度良好,准确度也很令人满意,其内容为:

1、有工作和职业活动的能力质量和效率;遵守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能完成工作任务,在工作中能与他人合作。

2、已婚者能进行夫妻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处理家务,为对方负责。未婚者能与父母进行交流沟通。

3、能关心子女的健康成长,与他们有情感交流,有共同活动的兴趣和爱好。

4、能主动和他人交往,不退缩,不加避。

5、能积极参加社会集体活动。

6、面对突发意外事件,能理智、平静地对待处理。

7、能分担家务事,参加家庭娱乐,家庭事务等。

8、能保持个人身体、服饰、住处的整洁,大小便习惯、进食等生活能力较好。

9、对外界有兴趣和关心的情绪,了解和关心单位、周围、当地和全国重要新闻和消息。

10、关心本人及家庭成员的进步,努力完成任务,发展好的兴趣和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的人和正常人的概念是不同的。因为心理健康只是身体健康的一个方面,所以说心理健康的人不一定就是完全正常的人,而正常人有时候也有心理不健康的时候。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1、身体、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我国知名心理学家郭念锋先生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


一、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白天思维清晰,注意力高,适于工作;晚上能进入睡眠,以便养精蓄锐,第二天工作。如果一个人每到了晚上就睡不着觉,那表明他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处在紊乱状态。


二、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就有可能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了。


三、暗示性。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


四、心理活动强度。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遗留下后患,可能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致病。


五、心理活动耐受力。这是指人的心理对于现实生活中长期反复地出现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这种慢性刺激虽不是一次性的强大剧烈,但却久久不消失,几乎每日每时都要缠绕着人的心灵。


六、心理康复能力。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人们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


七、心理自控力。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分,词令通畅、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


八、自信心。一个人是否有恰当的自信心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


九、社会交往。一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健康水平。当一个人严重地、毫无理由地与亲友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叫做接触不良。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也可能处于一种躁狂状态。


十、环境适应能力。环境就是人的生存环境,包括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工作性质、人际关系等等。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可以通过实践和认识去改造环境。


将这10条标准综合起来考察,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的水平如何了。


我国另一位知名心理学家许又新先生提出衡量心理健康可以用三个标准。就是: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和发展标准。这三个标准,也要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察和衡量。


体验标准是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为准,主要包括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


操作标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如工作及学习效率高,人际关系和谐等)。


发展标准着重对人的心理状况进行时间纵向(过去、现在与未来)考察分析(而前两种标准主要着眼于横向,考虑一个人的精神现状)。发展标准指有向较高水平发展的可能性,并且有使可能性变成现实的行动措施。


还有一位心理学者马建青提出了心理健康的七标准:


一、智力正常。

二、情绪协调,心境良好。

三、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

四、人际关系和谐。

五、能动地适应环境。

六、保持人格完整。

七、符合年龄特征。

人的心理健康有哪些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1.感、知觉尚好:判断事物不常发生错觉,稍有衰退者,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手段进行弥补,如戴眼镜、使用助听器等。

2.记忆良好:不用别人提示也能轻轻松松地记住一读而过的七位数字。

3.逻辑思维健全:说话不颠三倒四,考虑问题、回答问题时条理清楚明了。

4.想像力丰富:不拘一格,时有突破。

5.情感反应适度: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不会事事感到紧张。

6.意志坚强:办事有始有终,不轻易冲动,不常常抑郁。能化悲痛为力量。

7.态度和蔼可亲:能常乐,能制怒。

8.人际关系良好:乐意帮助他人,受人尊敬。

9.学习能力基本不变:始终坚持在学习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知识或技能。

10.有正当的业余爱好:平时总有一至几项业余爱好在忙碌。

和大多数人的心理活动基本保持一致

遵守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伦理观念。

11.保持正常的行为:能坚持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和活动,能从容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王登峰、张伯源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长短处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泰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总跟自己过不去,结果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要面临的心理危机。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时也能为他人和集体所理解、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的集体中能融为一体,既能与挚友相聚时共享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时无孤独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畏惧、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而心理不健康的人可能常常置身于集体之外,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能动地适应现实,进一步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而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能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而不会认为生活是重负;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他们能把工作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存储起来,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使自己的工作行为更有效。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总是占优势,当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他们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伤、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缩畏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分追求,争取在社会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对于自己所能得到的一切都感到满意。
6.人格完整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人格作为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他们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7.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
智力正常是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基本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一般智商低于70分者为智力落后,而智力落后是很难称为心理健康的。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同年龄多数人所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如下:

1.智力正常:智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等的综合。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智力低下者在社会适应、学习、工作、生活中会遇到障碍,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而导致自卑和抑郁的产生。

2.善于调控情绪:情绪在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具有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保持与周围环境的动态平衡的能力。

3.具有较强的意志:意志特征在人的个性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表现,健康的意志品质主要表现在自觉性高,果断性强,坚韧性大,自制性好。

4.人际关系和谐: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5.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心理行为能顺应社会文化的进步趋势,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具有积极的处世态度,与社会广泛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正确的认识,以达到自我实现与对社会奉献的协调统一。

6.人格完整与稳定:人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人的心理行为表现应与生理发展阶段相符。心理健康者应具有与同年龄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12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