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饮食最重要的是卫生意识
我本人生长在新加坡,是新加坡华人,我成长的饮食环境是中餐。
新加坡是中西饮食交汇的地方,中西方的饮食习惯、饮食中的礼节不同,比较而言,中餐的品种更丰富,而且变化多端。中餐的用餐形式,反映出古老的文化背景:一家人围着圆桌,热热闹闹。
作为卫生城市的新加坡,吃中餐使用公筷、公勺非常普遍,无论是大型宴会,还是小型聚会,使用公筷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这里面反映出的是比较强的卫生意识。应该承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人们,在卫生意识上是有差别的。当然,新加坡人的卫生意识也不是一天就树立起来的,从我童
年记事起,政府每年都要举办大型卫生宣传活动,那些宣传海报至今还有印象。除此之外,政府还有硬性措施。如此说来,习惯不是不可以改变的,培养人的卫生意识最重要。
李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被评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获“全国模范教师”和“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是领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同时担任北京市政府顾问、中国投资环境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等多项职务。
其著述先后在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评奖中获奖,作为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的重点课题。
曾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多所大学讲学和作学术演讲。
李强老师最近特别忙,几次去中央电视台做节目,接连接受几家报纸记者的采访,还有系里的课题研究、学院的工作安排……于是,有人开玩笑说,这场SARS,最忙碌的,除了医学专家,就是社会学家了。
李强老师很认真:“SARS,的确是个社会问题。”
他所在的社会学系,就成立了由他领衔的“非典课题组”,一项重要的课题成果便是:《从“非典”流行看分餐制的必要性》。在李强老师看来,“祖辈沿袭下来的合餐制,是不利于健康的饮食方式,可是因文化的传承性很难改变。这场SARS灾难,有可能成为改变不良生活习俗的一个机会。”他还认为,变合餐为分餐,要旨在于“国家出台政策”,“不改,餐馆都没法活了!可是改,工作也很沉重,与之相适的一套文化乃至餐具都得改变。不过,中华民族应该抓住这次机会,甩掉陋习”。
于是,便向他索要文稿,删去枝叶,留下筋骨。
尊李强老师嘱,将课题组成员的大名向读者交代,他们是:李强、沈原、景军、陈振华、肖林、张海辉、吴春———
一场突然暴发的传染性疾病非典,冲击了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也使“分餐制”这个几年前曾引起中国餐饮业人士几番争论的话题,又重新被郑重地提出来。
分餐制是现代文明的餐饮方式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合餐制,合餐制就是一群人围着餐桌,各自用自己的餐具直接获取食物。而欧美日本等国则采取分餐制度,即将食物分到每个人餐具中,个人独自用餐。合餐制是我们长期以来的饮食习俗,有的人为了表示热情和友好,还用自己的筷子为客人夹菜。
但是,合餐制弊病非常多。从卫生角度看,合餐制常常导致疾病的传染。对于那些通过唾液、消化道传染的疾病,只要在座的人有一个有传染性疾病,其他人就可能成为受害者。以乙肝为例,全世界有3.6亿乙肝病毒携带者和患者,我国就有三分之一,达到1.3亿人,每年因肝病致死的约有30万人。一项研究表明,家庭中如果有乙肝病毒携带者时,实行合餐的感染率高达42%,而分餐制则明显下降,感染率只有17%。目前的非典流疫,虽然其传播途径还未彻底查明,但从已有病例来看,家庭内的相互感染比例非常高,非典虽然是呼吸道疾病,但能通过飞沫、唾液、黏膜等多种方式传播,因而通过口腔和肠胃系统传染的概率非常大。最近,人们在饭馆就餐时,已经比较强烈地要求分餐或公筷,这表明公众非常担心SARS通过合餐传播,由此也可以看出分餐制具有巨大的优点。
另一方面,如果深入分析此次非典迅速流行的社会原因,分餐制的必要性就更显得迫在眉睫。非典之所以迅速蔓延和难以控制,一个深层的社会原因是中国已经从相对封闭、静止的状态变得越来越具开放性和流动性。但是我们能通过控制社会流动来控制疾病传播吗?也许在非典这个非常时期,这样的办法可以暂时采用。但是面对每年流行的各种传染型疾病,比如肝炎病毒,这样的办法显然是不可行的。因此改变这种最常见的疾病传播方式———合餐制度,可以说是此次非典事件对我国国民卫生习惯的最大启示。
实行分餐制有不可克服的困难吗?
分餐制的优点显而易见,但推行起来却进展缓慢。首先是中餐和西餐的饮食文化存在很大差异。在中国文化中,合餐追求“人和”,大家和气一团地围坐在一起,共享一席,通过“群享”方式来促进和协调人际关系,敦睦感情,因此席间敬酒敬菜、碰杯夹菜。而西餐则比较安静,认为进餐是一种个人享受,奉行分餐制,注重个性的特点。如果实行分餐制,将会使就餐的热烈气氛大大降低,人情味不足。
还有一种反对意见认为,中国宴席是与十人一桌的生产工艺配套的,实行分餐制,会大大增加厨房、服务人员的工作量。而且有的原料不易分割,如鱼,要平等分割,势必造成很大的浪费,会增加宴席成本,加大承办者的负担。就个人口味而言,分餐也不利于食客根据个人需要调剂菜品。
这两条反对意见确实都有一定道理。但如果深入分析,实际上并不是不可克服的障碍。如果说分餐制就一定和中国传统文化冲突,是缺乏充分说服力的。在隋唐以前,我国普遍存在着分餐制度。如果分餐就与“共享”的文化不符合,为什么历史上还能存在那么长时期的分餐制呢?可见,是否分餐只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非不可能改变。
至于分餐与中餐加工工艺的矛盾,如果说中西餐不可比的话,那么可以对比的是同属东方文化的日本料理。日本料理在食物结构与加工上与中餐比较接近,但却能实行严格的分餐制,即一人一份,一人一只大漆盒,内分许多小碗小碟小盒,每样食物只有很少一点。虽然有些繁琐,但它的好处一是卫生,二是可避免浪费。即使分餐制增加了成本,但现代企业的核心理念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顾客是上帝)。如果消费者转变了观念,普遍要求分餐,餐馆就应该责无旁贷地提供服务。
日本人在家庭内部也是分餐的,甚至餐具也分开,丈夫、妻子、孩子的餐具都各有特色,每个人使用自己的筷子。当然,这样做的结果是餐具比较复杂,清洗要付出更多劳动。但是,复杂的餐具也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也有人说,即使不考虑餐馆和个人,分餐制也造成了社会劳动成本的增加。但是与避免食物浪费、减少疾病传播的收益相比,这显然也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理由。
所以,“分餐”并不困难。事实上,美国的华人聚餐时就常常采用以公用餐具取食物到自己盘子中、再用私人餐具送到口中的方式,这样,原有的团圆氛围仍在,但疾病传播的危险却降低了。而近些年,我国一些地区曾经不同程度地推行过分餐制,如20年前,乙肝横扫台湾全岛,“吃饭用公筷”深入人心,中餐西吃的饭店次第火爆,家庭分餐制也得到了推广。目前国内一些比较高档的饭店,也实行由服务生分餐,或者准备公筷、公勺。
由于非典的威胁,目前京城等地的餐饮业生意清淡。可以预计,即使在我们克服了非典危机以后,公众仍然会心有余悸、踟躇不前,餐饮业的经营仍然会极为艰难。所以,如果适时地推行分餐制,有可能成为餐饮业复兴的一次契机。
实行分餐制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我们认为,推行分餐制度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为此,有如下建议:
政府立法,在公共用餐场所推行分餐制;
餐饮协会、商业联合会等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实行分餐制的餐饮企业必须贴出公开的宣传标志,服务人员主动向顾客推荐和介绍分餐制;
消费者有权对应该提供分餐而未提供的餐厅进行投诉,政府主管部门应对违规的企业进行处罚;
利用媒体,广泛宣传分餐制的好处,使之深入人心。
坦率地说,合餐的饮食方式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糟粕,虽然我们每个人都难以摆脱它的束缚。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饮食方式的进步,是人类最为根本的进步之一。此次非典危机为我们民族提供了一次改变饮食方式的机会。
徐城北京剧学者,作协会员,民俗志士,沧海闲人
徐城北先生喜欢“三”这个数目字,譬如他研究“一鸡三吃”,他本人“一身三抱”:京剧、民俗、餐饮,他将研究餐饮的心得写成《京城杂吃》一书。SARS的日子里,徐先生正闭门修书《阵痛北京》,阐述老北京向新北京转型中的痛苦与欢乐。他说,有时脑子会“开小差”,不由自主地思考起眼前的问题———
研究百年老字号时,我发现至今尚存的老字号,大多与“吃”关联,譬如全聚德、东来顺,我惊叹的是:中国人太好吃了!可前人的好吃与当今某些人的胡吃是两回事,南方一些地区所谓的“四条腿,除去椅子不吃”,真该收敛一些了。SARS之后,我们应该反省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了。其次,关于吃的方式,也该掂量一下了,各种美其名曰的会议,常常是酒山肉海,大吃特吃,讲政治笑话、说黄段子,往往再有一位女士代表主人敬酒,自然少不了打情骂俏,我参加过几次笔会也是如此,我不太适应,也觉得没意思,文化品格太低。我很欣赏汪曾祺老先生的做法,在《大连日报》的一次笔会上,汪先生即席一段昆曲,我也助兴唱了一段余派的《击鼓骂曹》,汪曾祺先生发出感慨:“余派唱腔,秀在骨里。”这句话我记忆至今。还有,对于中餐分餐制,恐怕执行起来还有难度。这场SARS,餐饮业遭遇重创,大家会重新思考分餐、公筷等问题,但不会没有阻力。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在饭桌上的礼仪更是不可少,不可违背,在客家饭桌上也有一套客家饮食礼仪是必须要遵守的。你知道客家饮食礼仪有哪些,我整理了“客家中餐饮食礼仪”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一:客家中餐饮食礼仪让长辈先动碗筷用餐,或听到长辈说:“大家一块吃吧”,你再动筷,不能抢在长辈的前面。
吃饭时,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无名指扣碗底,手心空着。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对着碗吃饭,不但吃相不雅,而且压迫胃部,影响消化。
夹菜时,应从盘子靠近或面对自己的盘边夹起,不要从盘子中间或靠别人的一边夹起,更不能用筷子在菜盘子里翻来倒去地“寻寻觅觅”,眼睛也不要老盯着菜盘子,一次夹菜也不宜太多。遇到自己爱吃的菜,不可如风卷残云一般地猛吃一气,更不能干脆把盘子端到自己跟前,大吃特吃,要顾及同桌的父母和姐弟。如果盘中的菜已不多,你又想把它“打扫”干净,应征询一下同桌人的意见,别人都表示不吃了,你才可以把它吃光。
客家人日常三餐,多数早晚食粥,昼边(中午)食干饭。农村早餐粥加杂粮。长汀称杂粮为“粗货”,过去常年是“粗货半年粮”,歉收之时则以杂粮为主,有时要食番薯渣充饥。麦子一向少种,故面条只作年节加餐或招待客人时用。有时春荒青黄不接之时,将刚收下的麦子磨成粗粉,做麦羹度日,50年代后则很少如此吃了。长汀,上杭,武平部分乡村有一种藏番薯,用盐水腌渍而成,风味独特。
家常便菜,腌菜干、萝卜干常年不断,配以时令青菜,苋菜,血蕨,白菜,芥菜,藜瓜,番瓠最为普遍。家家户户都能制作一些小菜,如生搓腌菜,生搓萝卜子,爽脆味美,富有地方特色。还有豆酱,豆腐乳等,是常见菜。
篇二:客家中餐饮食礼仪客家菜亦称东江菜,它与潮菜、粤菜并称广东三大菜。客家菜肴风味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分不开的,如像客家话保留着中州古韵一样,客家菜同样也保留着中州传统的生活习俗特色。
在探究客家饮食文化的成因时,人们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客家人遍布海内外,都讲客家话,即便是侨居海外,家庭日常用语仍以客家话为主,但是,在众多的客家人居住区域中,只有广东的东江流域客家人在保留客家方言的同时也保留了中州饮食特色,并且自成一派,而其它地区的客家人饮食习俗都被当地饮食文化同化了。这一现象的形成是有其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的。
在广东菜的三人流派中,广州菜、潮州菜都曾经历过秦代以后的“汉越融合”阶段,而东江菜则否。这是因为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历尽艰难险阻,多群体有组织而迁,整村整族而徙,迁至广东东江流域后,成片聚居,地域宽广,其范围包括今河源、惠州、梅州等市大部分地区以及东莞、清远、英德、曲江等小部地区。在这样一个相对而言的广阔地区内,客家人比例大,反其客为主,自然其生活习俗就不易被当地土著同化,反而同化了当地生活习俗,包括不少不同地区迁至此地的人的不同生活习俗。因此,作为古中原特色的菜肴风味自然也保留下来。第二个原因是,就地理条件和物产而言,东江地区与客家人祖籍中原较为接近,两者都属内陆腹地,远离海边,用以入馔的副食品都是家养禽畜和山间野味,海产品较少。客菜有“无鸡不清,无肉不鲜,无鸭不香,无肘不浓”的说法,因此,早已形成的菜肴特色乃得以保留和延续,此外,还与东江封闭的交通环境有关,粤东属山区,交通不便而少受外界影响,从而使客家菜在较长的时间里自我成型,自我演变而自成一家。
客家菜的基本特色
客家菜的基本特色是,用料以肉类为主,水产品较少;突出主料,原汁原味,讲求酥软香浓;注重火功,以炖、烤、煲、酿见长,尤以砂锅菜闻名;造型古朴,乡土风貌明显。现今保留于农家或饭店酒家的客家烹饪技艺,仍有许多奇妙的手工作法。如酒法:典型菜例是玫瑰酒双鸽。其法是,将双鸽宰净,抹干,覆摊于瓦钵内,鸽下横放竹筷两根,使鸽身与钵底有一点距离,以畅热力,取玫瑰酒一杯置于两杯之间,然后整钵放入铁锅,加瓦盆作盖,取中火烧锅,鸽熟时杯中还存清酒半杯,但其酒味已荡然无存,只是鸽肉酒香扑鼻而已。此法仅见于客家菜谱,现时农家为更省时简便,在此基础上创出“三杯鸡”作法,更是简单奇妙:取一杯酒、一杯酱油、一杯水,混置锅内,锅半腰用几支竹筷支起宰好的整鸡一只,加盖旺火烧半小时开锅,即可食其甜香滑软的美味鸡肉。另外,现今客家烹饪技艺中,有许多做法,溯本追源,极其古老,在现代菜谱中独具特色,如东江肉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礼记注流》列有八珍,第五珍叫“捣珍”其法是:“取牛、羊、麋、鹿、麇之肉,必肱(读枚,脊侧肉)。每物与牛若,捶反侧之,去其饵(筋腱),熟出之,去其颤,揉其肉。”此法在南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称为“跳丸炙”,是因其弹性能跳而名。可见,客家菜系的“捣珍”技法,出自古人,来自中原。如此种种,都说明客家烹饪术作为民俗文化中的饮食文化,勘称古意浓厚,是千百年来客家人在生活中凝炼出的智慧结晶。
现在,饮食界返朴归真之风日浓,发扬光大客家饮食文化的精华,继承其精美神奇的烹饪技艺,无疑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客家饮食的文化内蕴
1.客家饮食民俗古风浓厚。探究客家菜系和客家饮食习俗,就会发现,不论是其烹饪技艺诸如“捣珍”、“酒”之类古法的继承和演变,还是日常习俗中诸多礼仪礼规,都证明了客家人将古代中原文明一代代传承下来,根基源远流长;印证了客家民系历尽沧桑,多次变迁的历史。
2.奇巧的烹饪技术是客家人勤劳、聪慧的结晶。生活的动荡,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客家人在与自然斗争中,磨练出了顽强的生存意志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精神。客家菜讲究功与法,以法求奇,以功求妙,于奇妙中穷其食物之美味。“民以食为天”,客家人注重烹饪之术,正是其生存观的体现。
3.客家饮食习俗反映出浓厚的传统文化观念。其一俭朴好客。客家人平素饮食节俭,不事奢华,而待客则十分大方,讲究“六碗八盆十样”,菜肴实惠量足,盛器多用盆、钵、大碗,有古民遗风;其二尊老知礼。客家人设筵用八仙方桌,依辈份排座次,席间礼规繁多,吃鸡以鸡头敬老,上座留空位于已故先祖,以示敬礼,席间小辈给长辈敬菜敬酒等等;其三追求吉祥。如客家人筵席第一道菜上鸡,有“无鸡不成筵”之说,既取“鸡、吉”谐音,又取鸡为掌管人间吉祥之鸟之意。过年吃“团圆饭”,元宵吃汤丸,都为取“团圆”的好兆头。
4.客家饮食民俗中的养生保健意识尤为鲜明。客家菜用料讲究鲜嫩,讲究野生、家养、粗种;加工讲究煮、煲、炖,讲究粗刀大块,不破坏食物营养与纤维;烹调讲究原汁原味,不使过浓佐料,清淡可口,利于消化;膳食讲安搭配,讲究效用,多用药材调理阴阳,清降补泻,并根据时令增减食物品种。所有这些,都反映出客家人在千百年的生活实践中,勤于探索养生之道,善于总结保健经验,注重利用自然中潜藏的科学道理。
篇三:客家中餐饮食礼仪客家人日常三餐,多数早晚食粥,昼边(中午)食干饭。农村早餐粥加杂粮。长汀称杂粮为"粗货",过去常年是"粗货半年粮",歉收之时则以杂粮为主,有时要食番薯渣充饥。麦子一向少种,故面条只作年节加餐或招待客人时用。有时春荒青黄不接之时,将刚收下的麦子磨成粗粉,做麦羹度日,50年代后则很少如此吃了。长汀,上杭,武平部分乡村有一种藏番薯,用盐水腌渍而成,风味独特。
家常便菜,腌菜干、萝卜干常年不断,配以时令青菜,苋菜,血蕨,白菜,芥菜,藜瓜,番瓠最为普遍。家家户户都能制作一些小菜,如生搓腌菜,生搓萝卜子,爽脆味美,富有地方特色。还有豆酱,豆腐乳等,是常见菜。
大米除做饭、粥外,还可做粉干,钵糕,笼床糈之类。粉干以洁白嫩细,柔软滑韧的特点闻名遐迩。还有糯米做的糍粑,大禾米做的米果,品种如糕、圆、冻、果之分,其味有甜,咸,碱之别。每逢喜庆之日,家家户户都有制备,敬神,饷客,馈赠亲友均宜,亦是农村年节传统食品。
风味小食有肉圆和灯盏糕等。肉类食品,烧大块、白斩鸡最为有名,是宴席中主菜。汆猪肉、干蒸猪肉是平时传统菜肴。
长汀家酿酒素有盛名,味纯香甜,度数低不易醉人,妇孺皆喜欢。酒娘更?是香甜可口,佐以蒸蛋,美不可言。饮茶多用碗,以解渴为主,有时用来作汤淘饭,常云"粗茶淡饭"。
对于甜,酸,苦,辣,汀州人并无偏好之癖。不少人爱吃炸的食品,认为香脆可口。煮菜偏咸,口味较重。
篇四:客家中餐饮食礼仪客家人作为古代中原人的后代,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可集中概括为艰苦奋斗、热情好客、尊师重教、爱国爱乡。客家人从中原迁移到闽粤赣地区,由于平原地区已被原住民占据,一般只能定居在贫瘠山区,因而生活艰苦,必须奋斗。
客家人的拓荒精神、白手起家能力也就十分突出。尤其是客家妇女,以勤劳贤淑闻名天下,农活家务都出色,家庭观念特别强,有“铁汉”之称;早期客家人作为移民,居住在人烟稀少、落后偏僻的山区,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和团结互助共同克服困难的意识也就特别强,虽然生活艰苦,但养成了热情好客的文化传统;客家先民从中原“衣冠南下”,大多数都有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因而文化素质较高,历来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其中梅州表现最为突出,被誉为“文化之乡”。
请长辈们坐上座,主动给长辈们倒酒、乘饭。不能吃饭太快,要陪长辈们吃(因为长辈们难得一聚,吃饭会有很多话讲,也有可能会问你很多东西,陪着就行),长辈们吃完离座后你才可以离开。吃饭要手端着碗吃,夹菜不能挑(夹到哪块就吃哪块),饭后吃完可能要收拾桌子,若已经有好几个人收拾了,那就要去泡茶陪长辈喝茶聊天。还有好多好多……长辈与晚辈之间的交流这方面要多了解。
多吃五谷杂粮。在夏天每天必须吃一碗五谷杂粮,不仅对身体好,而且有美容的效果,可以保持皮肤的弹性,延缓衰老。五谷饭、杂粮包和全麦食品都可以多食,可以增强新陈代谢的能力,调节人体免疫系统。
推荐几种食物:
1、蜂胶:蜂胶能提高人体巨噬细胞吞噬病毒、细菌的能力,使机体免疫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的最佳状态,被称为“天然的免疫增强剂”。
2、螺旋藻:其蛋白质含量高达60%—70%,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E、维生素C,可纠正酸性体质,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力。
3、蘑菇:能促进白血球抗感染。长久以来,人们就把蘑菇当作提高免疫力的食物。现在,研究人员们找到了这样做的理由:吃蘑菇可以促进白血球的产生和活动,让它们更具防范性。
4、大蒜:大蒜素抗感染和细菌。英国研究人员的实验结果表明,食用大蒜可让感冒发生几率降低2/3。它还是保护肝脏及心血管的正常功能、调节血糖、降血脂、预防动脉硬化的最佳配料,经常咀嚼大蒜的人患结肠癌和胃癌的几率也会大大降低。因此,建议每天生吃两瓣蒜,们最好是切成碎末状,当作配料来使用,在烹饪菜肴时加入一些大蒜末。
5、番茄:番茄中含有很多的抗氧化因子,如:番茄红素、胡萝卜素、维生素E和C,这些物质均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有实验证明,当人连续食用两周番茄汁后,体内番茄红素会明显增加,同时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得到了增强。
6、西兰花:有大量的研究表示,西兰花中的物质能够刺激小鼠的免疫系统,再者,西兰花中的营养非常丰盛,能够为我们形成天然的保护层,其中饱含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D可以提高免疫力。
7、芦荟:芦荟不仅是很好的美容食品,还是一种很好的保健食品,主要的功效是清热排毒、缓泻、抗菌消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还能保护肝脏。
8、柠檬蜂蜜茶:柠檬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抗菌能力极强还能提高免疫力,协助骨胶原生成。感冒的时候喝500ML-1000ML的柠檬水,可以减轻流鼻涕,还能让感冒快点好。除了抗菌和提升免疫力,还能开胃消食、生津止渴和解暑,也能防止和消除皮肤色素沉着,起到美白的效果。蜂蜜是天然的营养品,具有清热、解毒、润燥的效果。如果将柠檬汁和蜂蜜用温水混和,制成蜂蜜柠檬水,是一道完美的营养组合。
每天保证八杯水,这是夏季养生首要条件,多喝水可以让人感觉清新,时刻充满活力,白开水对人体新陈代谢起着生理活性作用,有效的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早起第一件事就是喝一杯温开水,能够起到清肠的效果,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抗病的能力,这是尤为重要的!
早餐一定要丰盛,中餐不可海吃海喝,以免加重胃部的负担。办公室女性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进行午休,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会产生疲劳感,中午即便睡15分钟都会让细胞得到修复,保持充沛的体力。下班时感觉到疲劳的时候,可以自我保健按摩,或者选择一些专业机构。睡觉之前泡澡和热水浴能缓解解颈椎肌肉的紧张,通过适当拍打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解决头晕、头痛的症状。
每天保持一定量的运动队增强免疫力来说尤其重要,一般来说,慢走、瑜伽、游泳、羽毛球都是强度适中的运动,运动的时候不要超之过急,循环渐进是最有效的方法。夏季太阳十分充足,出门经常会做一些防晒的措施,其实适当的晒晒太阳浴也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紫外线可以刺激人体皮肤产生维生素D3,每天只需0.009毫克维生素D3就可使免疫力增加1倍。
饮食礼仪,源远流长,是社会文明的具体体现之一。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饮食生活实践中,都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规范化饮食礼仪。中国饮食礼仪,数千年来由上到下成规成矩,以一贯之,成为中国一种文化现象的特征,据文献记载可知,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曾经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和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而当代世界的饮食礼仪甚为规范,尤其在正式宴会中更显得井井有条,发挥着重要的用作。餐饮是一种常见的社交活动,中国餐饮文化很丰富,中国人热情好客,很讲究餐饮礼仪。
目录:
一、 中国古代餐饮礼仪 二、 现代中餐礼仪
(一)中国餐饮(宴会)类别
(二)中餐宴请礼仪
1用餐地点的选择 2 点菜礼仪 3 中国酒知识 4 餐桌摆放礼仪
(三)餐具使用礼仪
(四)用餐礼仪 1.座次安排 ? 2.上菜程序 ? 3.夹菜、敬酒、喝汤特别注意 ?4.宾主礼仪 ? 5.餐桌上如何说话 ? 6.餐桌礼仪
中餐礼仪正文:一、中国古代餐饮礼仪
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有这样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同时,中国古代,在饭、菜的食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如王公贵族讲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麦,鱼宜涨,凡君子食恒放焉。而贫民的日常饭食则以豆饭藿羹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有菜肴二十余种。凡王之馈,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这告诉我们,进献王者的饮食要符合一定的礼教。《礼记·礼器》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民间平民的饮食之礼则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乡饮酒,是乡人以时会聚饮酒之礼,在这种庆祝会上,最受恭敬的是长者。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不仅讲求饮食规格,而且连菜肴的摆投也有规则《礼记·曲礼》说:“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疏酱处内,葱片处右,酒浆处右。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i]这套规则在《礼记·少仪》中也有详细记载。
在用饭过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缛礼。《礼记·曲礼》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齿。客絮羹,主人辞不能烹。客歉醢,主人辞以篓。濡肉齿决,于内不齿决。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ii]
二、现代中餐礼仪
(一)中国餐饮(宴会)类别
餐饮是一种常见的社交活动,中餐宴会是指具有中国传统民族风格的宴会,遵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礼仪规范。
宴请活动就其目的性质而言,大约分为三种:一种是礼仪性质的,如为迎接重要的来宾或政界要员的公务性来访;为庆祝重大的节日或举行一项重要的仪式等举行的宴会,都属于礼仪上的需要,这种宴会要有一定的礼宾规格和程序。另一种是交谊性的,主要是为了沟通感情、表示友好、发展友谊,如:接风、送行、告别、聚会等。再一种是工作性质的,主人或参加宴会的人为解决某项工作而举行的宴请,以便在餐桌上商谈工作。
这三种情况又常交相为用兼而有之。宴会的目的形式性质不同,但宾主所遵循的基本礼仪是一致的。
以用餐为形式的社交聚会,宴会可以分为正式宴会和非正式宴会两种类型。正式宴会,是一种隆重而正规的宴请。它往往是为宴请专人而精心安排的,在比较高档的饭店,或是其他特定的地点举行的,讲究排场、气氛的大型聚餐活动。对于到场人数、穿着打扮、席位排列、菜肴数目、音乐演奏、宾主致词等,往往都有十分严谨的要求和讲究。非正式宴会,也称为便宴,也适用于正式的人际交往,但多见于日常交往。它的形式从简,偏重于人际交往,而不注重规模、档次。一般来说,它只安排相关人员参加,不邀请配偶,对穿着打扮、席位排列、菜肴数目往往不作过高要求,而且也不安排音乐演奏和宾主致词。
(二)中餐宴请礼仪
1.用餐地点的选择
吃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最好的办法,因此餐厅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用餐空间,用餐地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餐宴的效果。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地大物博的疆域和历代的风流人物,都成了各类餐厅取之不尽的素材,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以特定的历史朝代为主题
带有浓厚的历史韵味,在菜肴、装饰和服务等方面,都尽显历史风貌,如大唐酒楼、清宫御膳房等。
(2)以特定的地方菜色为主题
很多餐厅都是选择众多菜系中的一种,作为制定菜单、装饰布置和服务的基础,形成了以地方菜系为主题的餐厅。如黔湘阁、苏浙汇。
(3)以风景名胜为餐厅布置的主题
通过壁画、雕像和具有地域特色的装饰等,突出餐厅的主题。对于既想享受美味佳肴,又想领略名胜风光的人,这是绝好的选择。如长城厅、敦煌宫、西湖轩、梅龙镇等。
(4)以花草植物为主题
以盆栽、木刻、壁画等为客人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氛围。如桃园、梅苑、芙蓉楼等。
(5)以历史文学为主题
根据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素材,进行改编或取其谐音,如川国演义等吃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最好的办法。
商务宴请,选择用餐地点时主要考虑,是否能降低彼此的戒备心,创造无压力的就餐氛围。灯光要暗淡些,并演奏朦胧的音乐。客户的视线应当被一个屏风或一个巨大的绿色植物挡住,这样才能使客人聚精会神,容易获得有利的决定。
2.点菜礼仪
根据我们的饮食习惯,与其说是“请吃饭”,还不如说成“请吃菜”。所以对菜单的安排马虎不得.很多人请客吃饭,对各个菜系尚不熟悉,就经常会出现“乱点鸳鸯谱”的情况。目前,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八大菜系是鲁、川、粤、闽、苏、浙、湘、徽。有人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它们的特色描绘得淋漓尽致: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壮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
不同的菜肴,也有不同的烹调方法,比如:焖就是将煎、炸、炒或水煮的原料,加入酱油、糖等调味汁,用旺火烧开,再用小火长时间加热。制品形态完整,不碎不裂。烩就是将加工成片、丝、条、丁的多种原料一起用旺火制成半汤半菜的菜肴。此外,还有烘、煮、炸、烤、滚、爆、蒸、炖、煨等方法。了解基本的烹调技巧,也有助于点出主宾双满意的菜单。
一般情况下,一顿标准的中餐菜单结构包括:
·前菜(开胃菜)
·汤(羹汤)
·主菜(大菜)
·面类或米饭
·点心(甜点)
开胃菜 通常是四种冷盘组成的大拼盘。有时种类可多达十种。最具代表性的是凉拌海蛰皮、皮蛋等。有时冷盘之后,接着出四种热盘。常见的是炒虾、炒鸡肉等。不过,热盘多半被省略。主菜 紧接在开胃菜之后,又称为大件、大菜,多于适当实际上桌。如菜单上注明有“八大件”,表示共有八道主菜。主菜的道数通常是四、六、八等的偶数,因为,中国人认为偶数是吉数。在豪华的餐宴上,主菜有时多达十六或三十二道,但普通是六道至十二道。这些菜肴是使用不同的材料、配合酸、甜、苦、辣、咸五味,以炸、蒸、煮、煎、烤、炒等各种烹调法搭配而成。其出菜顺序多以口味清淡和浓腻交互搭配,或干烧、汤类交配列为原则。最后通常以汤作为结束。点心 指主菜结束后所供应的甜点,如馅饼、蛋糕、包子、杏仁豆腐等。最后则是水果。
做东招待时,可请客人点菜,或请女士先点。
·在安排菜单时,必须考虑来宾的饮食禁忌,特别是要对主宾的饮食禁忌高度重视。 如宗教的饮食禁忌,“三高”患者出于健康原因的禁忌,喜欢吃辛辣食物等地域偏好。
·先决定主菜再搭配其他,主菜代表着品位,也代表了主人的“立场”,也就是“预算价位”,因此主菜点什么,作东者应有主见。
·当天的特色菜可以附加在菜谱上,也可以用立式菜单放在台面上,有时还在餐厅的门口用广告形式陈列。特色菜可能是原料过剩的品种,也可能是是时令菜或厨师的拿手菜。如果它是剩余菜或时令菜时,通常是比较便宜的,可以适当选择。
3.中国酒知识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古人饮酒的豪放胸襟,难以言喻的情感一览无余,中国也是古老的酿酒国家。我们的祖先最早是在偶然的机会中发现含糖的野果也会自然发酵成酒的。自古就有“猿猴造酒”的传说,说的是生活在山林中的猿猴造酒,将吃剩的果子集中堆放起来,由于附在果皮上的酵母菌等微生物的作用,成熟的果子自然发酵, 便酿成了原始的酒,称之为“猿酒”。
酒是常用的饮品,俗话说无酒不成席。常见的可分为白酒、黄酒、啤酒、保健药酒几大类:
·白酒是餐宴场合的情感催化剂。中国传统的八大名酒包括贵州茅台酒、山西汾酒、四川五粮液、四川剑南春、安徽古井贡酒、江苏洋河大曲、贵州董酒、泸州老窖特曲
·黄酒:绍兴加饭酒、龙岩沉缸酒等
·啤酒:有生啤酒、干啤酒、黑啤酒等若干种
·保健药酒:山西竹叶青等
斟啤酒时应先慢倒,接着猛冲,最后轻轻抬起瓶口,其泡沫自然高涌,汽泡保持了啤酒的新鲜美味,一旦泡沫消失,香气减少,则苦味必加重,有碍口感。
·中餐常以开杯酒作为宴请开始的标志,宴席开始时,主人举杯敬所有来宾,这个时侯,无论会不会喝酒,都要举杯浅酌,不宜推拒,它代表了主人的谢意与祝福。
·当主人起立敬酒时,所有来宾也应起立回敬,这是基本礼节。
·向长辈或上级敬酒时,宜双手捧杯,起立敬酒。
·许多酒国英雄,喝酒时仰起脖子,将整杯酒滴酒不剩的倒进喉咙里,虽然豪气万千,却很不雅观。
4.餐桌摆放礼仪
每个人座位面前都摆有筷子、汤匙、取菜盘子、调味盘、汤碗、茶杯、酒杯等。有时也会备有放置骨头的器皿或餐巾。筷子,多使用柱形长筷。以往会以象牙、珊瑚制作的筷子作为地位的象征,不过,今日仿镶牙的塑胶筷子已相当普遍了。使用长筷子的原因是便于夹菜。汤匙,多为陶瓷制。有时会备置搁置汤匙的汤匙架。取菜盘,是盘缘稍高的中型盘子。有时准备两只。深碗,开口较深的汤碗。
(二)餐具使用礼仪
和西餐相比较,中餐的一大特色就是就餐餐具有所不同。我们主要介绍一下平时经常出现问题的餐具的使用。
1.筷子 筷子是中餐最主要的餐具。使用筷子,通常必须成双使用。用筷子取菜、用餐的时候,要注意下面几个“小”问题:一是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着食物,都不要去舔。用舔过的筷子去夹菜,是不是有点倒人胃口?二是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能一边说话,一边像指挥棒似地舞着筷子。三是不要把筷子竖插放在食物上面。因为这种插法,只在祭奠死者的时候才用。四是严格筷子的职能。筷子只是用来夹取食物的。用来剔牙、挠痒或是用来夹取食物之外的东西都是失礼的。
2.勺子 它的主要作用是舀取菜肴、食物。有时,用筷子取食时,也可以用勺子来辅助。尽量不要单用勺子去取菜。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过满,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在舀取食物后,可以在原处“暂停”片刻,汤汁不会再往下流时,再移回来享用。
暂时不用勺子时,应放在自己的碟子上,不要把它直接放在餐桌上,或是让它在食物中“立正”。用勺子取食物后,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碟子里,不要再把它倒回原处。而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烫,不可用勺子舀来舀去,也不要用嘴对着吹,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凉了再吃。不要把勺子塞到嘴里,或者反复吮吸、舔食。
3.盘子
稍小点的盘子就是碟子,主要用来盛放食物,在使用方面和碗略同。盘子在餐桌上一般要保持原位,而且不要堆放在一起。
需要着重介绍的,是一种用途比较特殊的被称为食碟的盘子。食碟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暂放从公用的菜盘里取来享用的菜肴的。用食碟时,一次不要取放过多的菜肴,看起来既繁乱不堪,又像是饿鬼投胎。不要把多种菜肴堆放在一起,弄不好它们会相互“窜味”,不好看,也不好吃。不吃的残渣、骨、刺不要吐在地上、桌上,而应轻轻取放在食碟前端,放的时候不能直接从嘴里吐在食碟上,要用筷子夹放到碟子旁边。如果食碟放满了,可以让服务员换。
4.水杯主要用来盛放清水、汽水、果汁、可乐等软饮料时使用。不要用它来盛酒,也不要倒扣水杯。另外,喝进嘴里的东西不能再吐回水杯。
5.餐巾 中餐用餐前,比较讲究的话,会为每位用餐者上一块湿毛巾。它只能用来擦手。擦手后,应该放回盘子里,由服务员拿走。有时候,在正式宴会结束前,会再上一块湿毛巾。和前者不同的是,它只能用来擦嘴,却不能擦脸、抹汗。
6.牙签 尽量不要当众剔牙。非剔不行时,用另一只手掩住口部,剔出来的东西,不要当众观赏或再次入口,也不要随手乱弹,随口乱吐。剔牙后,不要长时间叼着牙签,更不要用来扎取食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11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SARS会改变中餐饮食习俗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