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清中消痞汤

医案日记 2023-06-15 07:33:46

清中消痞汤

组成:太子参15克,麦门冬15克,制半夏7.5克,柴胡6克,生白芍10克,炒栀子7.5克,丹皮7.5克,青皮10克,丹参15克,甘草6克。

功能:养阴益胃,清中消痞。

主治:浅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症见胃脘痞塞,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五心烦热,纳呆食少,大便燥秘,舌红少津或光剥龟裂,脉细或数等。

用法: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20分钟,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00毫升为宜,每日服1剂,早晚分服,饭前或饭后两小时温服。视病情连服3剂或6剂停药一天。俟病情稳定或治愈后停药,服药过程中,停服其它中西药物。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般需坚持治疗3个月为一疗程。

方解:方中太子参、甘草补中益气,以助脾胃之气阴;麦门冬甘寒清热,养阴益胃;制半夏和中降逆以消痞,青皮理气疏肝,导滞以散痞;柴胡疏肝解郁以畅胃。生白芍和中缓急以抑肝和胃;栀子清泄三焦郁火;丹皮凉血清泄阴火;丹参凉血祛瘀,调养胃络;甘草又能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以太子参、麦门冬之补,柴胡之升;青皮、半夏之降,栀子、丹皮之清,白芍、甘草之和,丹参之消,合诸补、消、清、和、升、降于一炉,共奏养阴益胃、清中消痞之效。

加减运用:泛恶欲吐者加竹茹、茯苓;口干舌燥者加黄连、生地,太子参易沙参;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气逆咽梗不适加旋复花、生赭石;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乌梅;大便清薄加山药、扁豆,减栀子、丹皮量;头眩目涩者加枸杞子、甘菊,去柴胡。

附:李寿山简介

全国名老中医,治疗脾胃病颇具特色,纯中药治疗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有效率达98%,治愈率达88.2%。这项科研通过了鉴定,并获得了国家科研技术优秀奖。中药治疗慢性肾炎独树一帜,“益气降浊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获97年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枳实消痞丸的方义

本方证因脾胃素虚,升降失职,寒热互结,气壅湿聚所致。常见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大便不畅等症。此属虚实相兼,寒热错杂,热重寒轻,实多虚少之证。治宜行气消痞,健脾补虚,平调寒热。方中枳实苦辛微寒,行气消痞为君;厚朴苦辛而温,行气除满为臣。两者合用,以增行气消痞除满之效。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而除痞,半夏曲辛温散结而和胃,少佐干姜辛热温中祛寒,三味相伍,辛开苦降,平调寒热,共助枳、朴行气开痞除满之功;麦芽甘平,消食和胃;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四君子汤)益气健脾,祛湿和中,共为佐药。炙甘草还兼调药之用,亦为使药。

慢性咽炎?送你五味中药,行气散结,化痰降逆,助你清清嗓

有些人老觉得喉咙里有一团东西堵着,像塞了个梅子核一样,咳又咳不出来,咽又咽不下去,以为是喉咙里长了什么东西,去医院一检查,又被告知没有实物。

西医会告诉你这是慢性咽炎,所以一般会当炎症来治。

那中医怎么治呢?

众说纷纭,有人觉得该从肺着手,毕竟咽喉是肺的门户;

也有人说应当以治脾为主,《内经》云 “喉咽干燥,病在土脾” ;

还有人说得治肾,因为中医称咽炎为 “虚火喉痹”,而这个虚火就是因为肾阴不足,才导致虚阳上越的。

以上说法都没错,这也是中医所说的同病异治。

然而,中医还有种说法,叫作“肝气郁结”,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和高强度的工作,往往给人以诸多无形的压力,随之而来的是焦虑、烦躁、不安。

而我们遇到这些压力或者不顺的时候,常会有胸闷或郁闷的感觉,这个时候其实是肝郁了。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而肝郁势必会导致肝失疏泄,体内气机就会郁结在一起,这个时候你可以摸一下脉,大概率脉搏是紧绷的,像紧绷的琴弦一样,所以称之为弦脉,归根结底还是气结的缘故。

由此,简单来说,一个人情志不遂,以致肝气郁结,此外肺胃失于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痰气相搏,结于喉咙,让你感觉喉咙里像是卡了个梅核一般,吐又吐不出来,咽也咽不下去,中医形象的称之为梅核气。所以啊,这也是为啥慢性咽炎的人老要清嗓子的原因。

是故,气不行则郁不解,痰不化则结难散,

今天和大家介绍一个行气散结,化痰降逆的方子——半夏厚朴汤,出自东汉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

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

半夏辛温而燥,入脾、胃、肺经,

半夏入脾经,长于燥脾湿而化痰浊,温脏腑而化寒痰,功善消痞散结,多治痰气互结之痞证,为治疗湿痰、寒痰之要药;

半夏又入胃经,功善降逆,《黄帝内经》有云:“阴浊出下窍。”,半夏善助胃降气,把卡在喉咙的痰向下降。

厚朴味苦、辛,性温,

苦能下气,辛以散结,温可燥湿,主入脾、胃、大肠经,兼入肺经,

厚朴既能下有形之实满,又能除无形之湿满,具有燥湿行气,消极平喘之功效,

但凡是食积、湿停、痰壅、气滞所致诸病,不论是湿阻中焦、脾胃气滞所致的脘痞纳呆,还是肠胃积滞之大肠秘结,抑或是痰饮阻肺,肺气不降之咳喘气逆诸证,用一些厚朴准没错,

此外,厚朴性温,寒者用之最相宜,若是热症使用可配用一些寒凉的药材。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脾经,具有益心脾而宁心安神的功效。

茯苓善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为健脾养心安神之良药。

此外,茯苓还入肾经,有利水渗湿的功效,茯苓性平,无寒热之偏,

因此,不论是寒证、热证,还是虚证、实证,但凡是水肿,都可以用茯苓来改善。

茯苓可以将半夏、厚朴化解的痰啊,湿啊以小便的形式排出体外。

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可制半夏之毒。

苏叶芳香而行气,理肺而疏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

最后,作一简单总结,全方辛苦合用,辛以行气散结,苦以燥湿降逆,使郁气得疏,痰 涎 得化,则痰气郁结之梅核气自除。半夏厚朴汤 具有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之功效。主治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滑,脉弦缓或弦滑。临床常用于治疗癔病、胃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食道痉挛等属气滞痰阻者。

郝万山:《伤寒论》中清法的运用(1)——清宣郁热法

中医八法“ 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奠定了中医治法的基础,郝万山教授认为还可以加一个“涩法”。其中在《伤寒论》中清法的运用主要有:① 清宣郁热法 ,代表方剂栀子豉汤类方;② 辛寒折热法 ,代表方剂白虎汤;③ 辛寒折热,益气生津法 ,代表方剂白虎加人参汤;④ 清胃消痞法 ,代表方剂三黄泻心汤;⑤ 清热燥湿法 ,代表方剂白头翁汤;⑥ 清余热,益气生津法 ,代表方剂竹叶石膏汤。

作为第一篇分享的文章是首都国医名师、当代伤寒第一人郝万山教授对“ 《伤寒论》中清法 ”的运用。由于篇幅有点长,所以需要分篇推送给大家。今天分享第一部分:清法中的 清宣郁热法 ,代表方剂 栀子豉汤类方 。

清宣郁热法代表方剂栀子豉汤类方 ,原文条目 7条:76、77、78、79、80、221、228。

栀子豉汤 组成只有 栀子 和 香豉 两味药。《伤寒论》原文说,栀子14个(擘),现代临床10-15g。香豉即豆豉,四合(棉裹)。一合为20ml,四合即80ml;棉裹就是用棉布将其裹起来,现代临床运用10-15g。

原文条目提到: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内豉即豆豉后下。

栀子豉汤加减方有:栀子豉汤加甘草为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豉汤加生姜,即 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豉汤去豆豉,加厚朴、枳实,为 栀子厚朴汤 ;只有栀子、干姜两味药,即 栀子干姜汤 。这五个方剂,均用到苦寒的栀子。

栀子即可清透郁热,解郁除烦,又可导火下行,畅利三焦。他除热于下,还有通利血脉,止疼痛之效。豆豉气味俱轻,既能透表宣热,辛散在表稽留之邪,又能和降胃气。二药相伍,降中有宣,宣中有降,为清宣胸膈郁热,治疗虚烦懊憹的有效良方。郁热宣散,则气机畅达,气机畅达则血脉流利,其胸中窒和心中结痛两证自除。既不必加理气之品,亦不须增活血之药。

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以及栀子干姜汤这五个方剂,在《伤寒论》原文最后皆言“得吐者,止后服”。因为在发汗方剂后,常有“得汗后,止后服”,在泻下剂后,常有“得下后,止后服”一类的话,所以看到“得吐者,止后服”,容易使人误认为栀子豉汤一类方剂有催吐作用,实际上,栀子和豆豉都不具有催吐作用。 那为什么药后会出现呕吐呢? 这是因为栀子豉汤一类方剂,治疗热郁胸膈证,服药后火郁得开,胃气得升,正气驱邪外出,往往有一吐为快的机转,故有可能作吐而解。特别是在病人心中懊憹,欲吐不得吐得情况下,服药后更容易一吐为快。吐后胸中郁热随呕吐物得以外泄,所以就不必继续服药了。这正像表邪可随汗出,里热可随下泄,湿热可从尿液除一样。胸膈郁热越重,药后出现呕吐的机会也越多。不过临床上也常见服栀子豉汤后,病情好转或痊愈而不呕吐的情况,因此药后是否呕吐,并不能一概而论。

张仲景是如何运用栀子豉汤的呢?栀子豉汤一类方剂适应症为热扰胸膈证,也叫胸膈郁热证。其成因,从《伤寒论》的角度来看,是太阳病发汗吐下后,余邪胸中化热,或阳明经脉有热误下,余热留扰胸膈所致。但《伤寒论》中的热扰胸膈证是无形热邪蕴郁心胸,郁热扰心所致。什么叫无形热邪?就是邪热没有和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合,郁热扰心。临床症状表现,轻症可见虚烦不得眠;重的可见,反复颠倒,心中懊恼,辗转反侧,坐卧不宁,心中烦恼,无可奈何的程度。火郁胸中气机,气机不畅,可见胸中窒,即胸中窒塞憋闷;郁热气机,气机不利,由气及血,血脉不利,可见心中结痛。在此,仲景对无形之邪不用“实”字,而用“虚”,这里不是指正气不足,而是热邪没有和宿食、淤血、痰饮等等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合,故与“实”相对应,仲景采用“虚热”这一说法。以上症候,运用栀子豉汤类方后,清宣郁热,郁热得以宣泄,气机通达,血脉通利,心烦、胸中窒闷,心中结痛等症状均可消除。如结合“阳明病篇”所论栀子豉汤证来看,本证还可见到饥不能食、舌苔黄腻、但头汗出等症状。

除了在外感热病后期可见上述症候,我们常常见到焦虑症的病人,部分抑郁症的病人也有心烦不得眠,坐卧不安的症状。这些病人有的也属于胸膈郁热,但此类“热”来源于气郁化火,或是痰阻化火,已经不单单是无形热邪。而是兼有气郁、兼有痰阻,需要结合疏气化痰的药物。

在《伤寒论》中,仲景还提到几个加减方。如果火郁伤气,兼见少气,可栀子豉汤中加入甘草益气,即栀子甘草豉汤。 为什么不用黄芪、人参? 这些都是补气之品。因为毕竟是火郁。补气时,不能用太过温、热,影响气机畅达的药物。故仲景轻描淡写的加了一味甘草。如果火郁下扰,导致呕吐,可加生姜降逆和胃止呕,方即栀子生姜豉汤。

如果火热下扰,出现心烦,腹满,卧起不安,仲景用栀子厚朴汤,清热行气除满。因热邪下行,其病变部位较栀子豉汤证更深、更下,故仲景不再用豆豉发散宣通,因为豆豉气味较清,其作用偏上、偏外。而用栀子加厚朴、枳实行气宽中消满。栀子毕竟苦寒,如果兼见脾虚,大便溏,仲景用栀子干姜汤清上热下,注意方中亦不用豆豉。

栀子豉汤禁忌证:《伤寒论》原文第81条提到: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意思是病人素体脾阳不足、大便溏薄,忌用栀子汤。(栀子汤指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等以栀子为主要药物的方剂。)栀子药性苦寒,施之于热证,可以清热除烦。但如果错用于寒证,则可能更伤阳气,尤其是损伤脾胃之阳。所以体内无热,反而阳虚中寒者,栀子汤类则禁用。中阳不足之人,多见平素大便溏薄,故仲景以“病人旧微溏”为例,说明对于中焦虚寒的病人,不可予服栀子汤。推而广之,凡腹满、腹痛、纳差、呕逆,只要是由于中焦虚寒所造成的,都不可轻用栀子豉汤一类的方剂。

不过,如果遇到上焦郁热,中下焦又有虚寒,可以仿栀子干姜汤法,用栀子清上热以除烦,用干姜温中阳以除寒。若药力不够,可上予栀子豉汤,下予理中汤。

现代临床单用栀子豉汤一类方剂的机会较少,但栀子配入辩证论治的方剂中,可用于治疗神经病、抑郁症、躁狂症、更年期综合征的心火盛的心烦,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呈心前区灼热疼痛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未? ? 完 待? ? 续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08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