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加味一贯煎

医案日记 2023-06-15 07:23:39

加味一贯煎

名医方药中采用加味一贯煎进行治疗,介绍如下:

方剂名称:加味一贯煎

组成:南沙参15克,麦冬10克,当归12克,细生地20克,金铃子10克,夜交藤30克,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柴胡10克,姜黄10克,郁金10克,薄荷3克。

功能:滋肾,养肝,疏肝。

主治:适用于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病,证见肝区疼痛,口干目涩,大便偏干,脉弦细滑数,舌质红苔薄黄干等,中医辨证属于肝肾阴虚、气滞血瘀者。

用法: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一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5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50至300毫升为宜。每日服一剂,每剂分两次服用,饭后两小时温服。连服二剂,停药一天,每月可服20剂。或间日服一剂。服药过程中,停服其它任何中西药物。

加减运用:大便干结者,生地可加量至30克,并减少煎药时间,首煎20分钟即可;大便偏溏者,生地酌减用量,并增加煎药时间,首煎可煎至一小时;肝区疼痛较重者。加元胡10克;腹胀明显者,加砂仁6克、莱菔子15克;合并黄疸者,合入减味三五汤(生石膏30克 寒水石30克 滑石30克)

典型病例:刘某,男,32岁,1978年IO月初诊。两年来患者肝区疼痛,疲乏无力,在外院多次检查转氨酶均在500单位以上,麝浊10单位左右,麝絮(十十~十),诊断迁延性肝炎。长期服用西药保肝药物及中药清热利湿解毒剂,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改善。来诊时,肝区疼痛,疲乏无力,纳食尚可,口干渴欲饮水,睡眠不实多恶梦,大便偏干,小便偏黄,脉弦细沿数,舌质红,苦薄白中心黄而偏于。实验室检查:转氨酶500单位以上,麝浊10单位,麝絮(十十),诊断迁延性肝炎,中医辨证为肝肾阴虚,气滞血瘀,湿热内蕴。予加味一贯煎合减味三石汤。一月后复诊,上述症状已基本消失,复查转氨酶220单位,麝浊8单位,麝絮(-)。再服上方一个月,一月后复查转氨酶、麝絮均转正常,麝浊6单位。继服加味一贯煎原方,一月后再查,转氨酶、麝浊、麝絮均转正常。以后继续眼用本方至半年后停药。服药期间,每月复查肝功,均在正常范围,无明显自觉症状,肝炎已愈,疗效巩固。

带状疱疹有什么金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祖国医学称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等,俗称“缠腰龙”。
本病的临床表现为发病前局部皮肤先有灼痛,伴轻度发热、疲倦无力等全身症状,继而在红斑上发生成簇的粟粒大至绿豆大的丘疱疹,并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内容清亮、浑浊或血性,严重者出现坏死。皮损排列成带状,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单侧分布,自觉症状多为疼痛,有时十分剧烈。一般病程约2~4周。有时老年体弱者常留有神经痛后遗症,有时可持续数月。
(一)内治方【方一】化斑解毒汤【来源】《外科正宗》【组成】玄参、知母、石膏、人中黄、黄连、升麻、连翘、牛蒡子各等份,甘草1.5克。
【功效】凉心,泻肝。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除湿胃苓汤一【来源】《外科正宗》【组成】防风、苍术、白术、赤茯苓、陈皮、厚朴、猪苓、山栀子、木通、泽泻、滑石各3克,甘草、薄桂各0.9克。
【功效】清肺,泻脾,利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龙胆泻肝汤【来源】《医宗金鉴》【组成】龙胆草、连翘(去心)、生地黄、泽泻各3克,车前子、木通、黄芩、黄连、当归、生栀子、甘草各1.5克,生大黄(便秘加之)6克。
【功效】清泻肝火。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利湿清热方【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生地黄30克,黄芩、赤茯苓、泽泻、车前子(包)、六一散(包)各9克,木通4.5克。
【功效】利湿,清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湿热内盛型带状疱疹。
【方五】马齿苋合剂【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马齿苋60克,大青叶15克。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六】除湿胃苓汤二【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苍术9克,陈皮9克,厚朴6克,炒白术9克,猪苓9克,茯苓9克,泽泻9克,六一散9克。
【功效】健脾利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七】龙胆泻肝汤加减一【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龙胆草9克,黄芩9克,炒山栀子9克,生地黄30克,车前子9克(包),木通6克,滑石9克,甘草3克。
【功效】清泻肝火,利湿清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八】活血散瘀汤加减【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组成】鸡血藤15克,鬼箭羽15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延胡索10克,川楝子10克,木香10克,陈皮10克,全丝瓜10克,忍冬藤15克。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清解余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气滞血瘀型。
【方九】清热消毒饮【来源】《肘后积余集》【组成】生石膏30克,紫花地丁、黄花地丁各30克,连翘15克,金银花、藤各30克,赤小豆30克,牡丹皮10克,黄连6克,大青叶15克,黄柏10克,知母10克,乳香5克,没药5克,蚕砂10克,蝉蜕5克,栀子10克,滑石12克,大黄6克。
【功效】清热解毒,祛瘀燥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芡连萆术汤【来源】云南中医杂志,1985:6(36)
【组成】芡实、白术、怀山药各15克,连翘、白芷、白蒺藜、桔梗、赤小豆各10克,萆薢25克。偏热者加桑白皮10克,金银花15克;偏寒者加荆芥穗10克;寒重者加桂枝10克,附子30克;体虚者加生黄芪15克,防己10克。
【功效】健脾益肺,利水除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肺脾两虚,湿盛郁滞型。
【方十一】银蚤乳没泻肝汤【来源】《中医外科临证集要》【组成】金银花藤24克,连翘12克,野菊花15克,龙胆草10克,栀子15克,黄芩15克,柴胡10克,生地黄12克,泽泻15克,车前子20克,木通15克,当归15克,蚤休30克,没药6克,乳香6克。
【功效】清泻肝火,解毒除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之肝胆火盛,湿邪内阻型。
【方十二】金芍一贯煎【来源】中医杂志,1987:28(5)
【组成】白芍10~50克,郁金10~30克,北沙参10~30克,麦门冬10~30克,枸杞子10~30克,当归6~15克,川楝子6~15克。
【功效】滋阴舒胀,利湿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的湿滞络脉型。
【方十三】通络解毒凉血汤【来源】四川中医,1988:(3)
【组成】红藤18克,忍冬藤、地丁、白花蛇舌草各30克,络石藤、生地黄各15克,虎杖、连翘各20克,牡丹皮、贯众各10克。
【功效】凉血解毒,通络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瘀滞型。
【方十四】丁香郁金汤【来源】中医杂志,1988:29(8)
【组成】丁香9克,郁金、柴胡、枳壳、川芎各9克,板蓝根30克,甘草9克。
【功效】疏肝理气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方十五】黄公防己汤【来源】辽宁中医杂志,1989:(3)
【组成】木防己15克,蒲公英30克,黄芩12克,广郁金12克,生栀子15克,白茅根30克,赤小豆30克,车前子(包)10克,香附12克,甘草6克。皮损发于面部者加马齿苋30克;胸胁部加柴胡10克;腰腹部加黄柏10克。
【功效】解毒利湿,通络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六】土茯苓大黄汤【来源】四川中医,1990:(2)
【组成】土茯苓120克,大黄、金银花、连翘各30克,黄连、黄柏、生地黄各10克。
【功效】清热除湿,凉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湿热内蕴,毒邪外发所致的带状疱疹。
【方十七】三豆饮加味【来源】中医函授通讯,1991:10(4)
【组成】赤小豆30克,绿豆、黑豆、白茯苓、生薏苡仁各15克,生甘草、泽泻各10克。疱疹大、浆液混浊者加滑石15克,车前子10克;疱疹周围皮肤焮红、痛甚者加白木通10克。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湿热蕴结型带状疱疹。
【方十八】柴胡清肝汤【来源】中医杂志,1991:32(5)
【组成】柴胡、当归、生地黄、赤芍、牛蒡子、黄芩、栀子、龙胆草、秦艽、延胡索、白蒺藜各10克,川芎20克,连翘20克,板蓝根20克,郁金15克,桃仁6克,红花6克,泽泻15克,甘草10克。
【功效】清肝胆火热,祛风通络,活血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耳部带状疱疹热盛血瘀型。
【方十九】当归六黄汤【来源】新中医,1994:(8)
【组成】黄芩、黄连、黄柏各3克,生地黄、黄芪、板蓝根各10克,熟地黄15克,丹参20克,土茯苓30克。
【功效】泻火解毒,清利湿热,活血凉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外感邪毒,湿热内蕴者。
【方二十】活血解毒汤【来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5:14(4)
【组成】丹参、赤芍、白芍、牡丹皮各15克,延胡索、川楝子、熟大黄、木香各10克,蒲公英、全瓜蒌各30克,红花3克。
【功效】活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瘀血阻滞型带状疱疹,尤以神经痛明显者。
(二)外治方【方一】升麻【来源】四川中医,1988:(6)
【组成】升麻30~50克。
【功效】清热解毒,透疹。
【制法】煎升麻浓汁。
【用法】用纱布蘸药汁湿敷患部,保持局部湿润。同时禁食生姜、大蒜、辣椒、鱼等辛辣及发物。
【备注】适用于热毒型带状疱疹。
【方二】马蒲合剂【来源】陕西中医函授,1996:(1)
【组成】马齿苋、蒲公英各50克。
【功效】清热,凉血消肿,散结止痛。
【用法】上药煎汤,温度适宜时,用干净毛巾或数层布浸药液,外敷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2次。
【备注】适用于火邪热毒炽盛型带状疱疹。
【方三】地龙散【来源】《普济方》【组成】青葱叶1茎,地龙1枚。
【功效】清热解毒。
【制法】青葱叶去尖头,将地龙置葱叶中,紧捏两头,勿令通气,振动摇晃,待其化为水备用。
【用法】外涂患处。
【备注】适用于热毒型带状疱疹。
【方四】柏叶散【来源】《外科正宗》【组成】侧柏叶(炒黄为末)15克,蚯蚓粪、黄柏、大黄各15克,赤小豆、轻粉各9克。
【功效】清热解毒,收敛止痛。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以植物油或凉水调药。
【用法】外用,日3次。
【备注】适用于热毒型带状疱疹。
【方五】如意金黄散【来源】《外科正宗》【组成】天花粉5000克,黄柏、大黄、姜黄各2500克,白芷2500克,紫厚朴、陈皮、甘草、苍术、天南星各1000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瓷器收贮,勿令泄气。
【用法】以新汲水调敷。
【方六】立消散【来源】《疡医大全》【组成】雄黄7克,穿山甲9克,生大黄、芙蓉叶、五倍子(炒)各15克。
【功效】解毒清热,消肿敛疮。
【制法】共研极细末,滴醋调。
【用法】外敷,中留一孔透气,如干,再搽。
【备注】适用于热毒炽盛的带状疱疹。
【方七】石柏散【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煅石膏15克,黄柏9克,蛤壳粉9克,白芷9克,铅丹3克。痒者加轻粉、明矾。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敛疮。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油调。
【用法】外敷。
【备注】适用于湿热型带状疱疹。
【方八】儿茶五倍散【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儿茶6克,五倍子6克,冰片0.6克,马钱子6克,炉甘石粉6克,黄连末1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定痛,收湿敛疮。
【制法】用白醋或冷开水调成糊状。
【用法】外敷。
【备注】适用于湿热火毒型带状疱疹。
【方九】半夏合剂【来源】新中医,1981:(2)
【组成】生半夏9克,生南星12克,雄黄6克,半边莲12克,白芷12克,冰片3克。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止痛。
【制法】将上药分别研细末过筛,混匀,装瓶备用。
【用法】患部未溃破者用白酒调成稀糊状外涂;已破溃者用菜油调涂。每日用药3~4次。
【备注】适用于湿热内盛型带状疱疹。
【方十】石膏轻粉散【来源】《肘后积余集》【组成】煅石膏30克,轻粉30克,海蛤粉30克,青黛10克,冰片2克。
【功效】收湿解毒,清凉止痒。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
【用法】凉水调涂患处,干后再涂,或用香油调涂亦可。或将水疱用针穿破用药粉干搽亦可。
【备注】适用于湿毒内盛型带状疱疹。
【方十一】金钱草方【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86:21(7)
【组成】大叶金钱草。
【功效】清热利湿。
【制法】取该药适量,放瓦上煅灰研末,麻油调。
【用法】外搽局部,每日2~4次。冬天用敷料包扎。
【备注】适用于湿热型带状疱疹。
【方十二】青柏散【来源】《中医外科临证集要》【组成】青黛15克,侧柏叶20克,黄柏15克,生大黄15克,雄黄15克,硼砂12克,硝石15克。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痛。
【制法】上药除青黛、硼砂、雄黄、硝石外,余药共研极细末后,再与以上四味药共研磨均匀,入瓶备用。
【用法】对疱疹未破者,以开水调成糊状涂搽患处,轻者一日4~6次,重者可涂10余次;若疱疹已破者,则直接以药末撒布于患处。
【备注】适用于湿热内盛型带状疱疹。
【方十三】雄黄散【来源】湖南中医杂志,1989:5(4)
【组成】雄黄、明矾各8克,蜈蚣2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用香油或冷开水调成糊状。
【用法】搽敷患处,每日3~4次,3日为1疗程。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热盛型或者湿盛型但未溃破者。
【方十四】蜈黄散【来源】中华皮肤科杂志,1992:(5)
【组成】蜈蚣(瓦焙)8条,大黄15克,黄连15克,黄柏2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制法】上药研成细末,用浓茶水调成糊状即可。
【用法】将药物涂患处不露疱疹为度,每日3次。
【备注】适用于热盛兼血瘀型带状疱疹。
【方十五】复方云南白药【来源】湖北中医杂志,1995:17(6)
【组成】云南白药1瓶,消炎痛10片。
【功效】清热,活血。
【制法】将消炎痛研细末,加入云南白药及食醋适量,调成糊状。上药研成细末,用浓茶水调成糊状即可。
【用法】外敷患处,每6小时调敷1次。
【备注】适用于血热型带状疱疹。
【方十六】乳没齿苋散【来源】北京中医,1995:61(6)
【组成】乳香15克,没药15克,马齿苋15克,五倍子12克,大黄12克,黄柏12克,芒硝10克。
【功效】活血散结,清热泻火。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过120目筛,用热香油调。
【用法】冷后敷患处,每日3次,至结痂为止,7日为1疗程。
【方十七】大黄蜈蚣外敷方【来源】内蒙古中医药,1996:15(1)
【组成】大黄30克,蜈蚣3条,冰片6克,雄黄10克,青黛10克。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止痛。
【制法】将上方诸药晒干,碾碎,过筛成细粉备用。
【用法】使用前用食醋调成糊状,均匀涂擦皮肤疱疹处,不要涂擦过厚,注意勿入眼内,每日涂擦2次。
【备注】适用于内有湿热蕴积,外受风湿热毒的眼睑带状疱疹。
【方十八】芷雄散【来源】河北中医,1996:18(1)
【组成】雄黄50克,白芷50克,生白矾120克,冰片5克,病毒灵50片(每片含0.1克)。
【功效】解毒,燥湿,止痛。
【制法】上药共研极细粉,放入有盖容器内备用。
【用法】对局部疱疹破溃者,将药粉干撒患处;未破溃者,用麻油调成稀糊状涂于患处,日2~3次。
【备注】适用于湿热蕴结,气血凝滞所致的带状疱疹。
【方十九】吴萸薏苡仁散【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96:31(2)
【组成】吴茱萸、生薏苡仁各等份。
【功效】退疹,敛疮,止痛。
【制法】上药研末,备用。
【用法】撒患处,不拘次数。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溃烂严重者。
【方二十】中药外敷验方【来源】内蒙古中医药,1996:15(4)
【组成】大黄6克,枯矾6克,冰片1克,轻粉0.5克,雄黄0.2克,硫黄0.2克。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止痛。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装入密闭瓶中备用。
【用法】外涂患处。每日3次,7日1疗程。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湿热蕴结型。

关于病毒性心肌炎 200分!!200分!!答好追加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人体感染嗜心性病毒,引起心肌非特异间质性炎症。该炎症可呈局限性或弥漫性;病程可以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多数可完全恢复正常,很少发生猝死,一些慢性发展的病毒性心肌炎可以演变为心肌病。
病原体及流行病学:
现在发现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所谓嗜心性病毒可以是一组病毒:肠道病毒、粘病毒、腺病毒、麻疹、腮腺炎、乙型脑炎、肝炎、巨细胞病毒等。但是绝大多数病毒性心肌炎是由肠道病毒中的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引起。其中柯萨奇病毒B组的1~5型和A组中的1、4、9、16和23型病毒以及埃可病毒中的6、11、12、16、19、22和25型病毒最为常见。
病毒性心肌炎发生于40岁以下患者为多,约为75%~80%,男性多于女性,多发生于秋冬季。病毒性心肌炎以柯萨奇B组病毒引起的最多,近些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率显著增高,成为我国当前最常见的心肌炎。

现代医学病理:返回

尽管目前世界对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但是随着现代病毒性心肌炎实验动物模型和培养搏动心肌细胞感染柯萨奇B组病毒致心肌病变模型的建立,对该病发生机理的阐明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以往认为该病过程有二个阶段:①病毒复制期;②免疫变态反应期。但是近来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阶段除有病毒复制直接损伤心肌外,也存在有细胞免疫损伤过程。
病毒性心肌炎的病理改变可分为局灶性和弥漫性心肌炎;实质性和间质性心肌炎。实质性心肌炎是以心肌细胞溶解、坏死、变性和肿胀为主要特征的病理改变。间质性心肌炎以心肌纤维之间和血管周围结缔组织中有炎性细胞浸润为主的病理改变。以柯萨奇病毒B3感染的心肌炎病理改变为例,在急性期早期有心肌细胞肿胀,细胞横纹不清,胞浆染色嗜酸性增强,胞核出现核固缩和核碎裂。早期尚未见炎性细胞浸润,随后心肌细胞可发生坏死、崩解、胞核和细胞轮廓消失,周围出现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坏死灶中蓝色钙化颗粒物质增多,形成散在点状、灶性或片状心肌细胞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心脏间质和血管多未受累。部分病毒性心肌炎进入慢性期。其主要病理改变是炎性细胞逐渐减少,纤维细胞开始增多,形成纤维疤痕组织,部分心肌可有增生、肥大,在病灶内可钙化以及心脏扩大、心内膜增厚及附壁血栓形成等等。在急性或慢性阶段,心肌炎均可累及心脏传导系统,引起传导阻滞或各种心律失常。无论是实质性心肌炎还是间质性心肌炎,也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心肌松软无力,发生心脏功能减损。
第一阶段病毒复制期,该阶段是病毒经血液直接侵犯心肌,病毒直接作用,产生心肌细胞溶解作用。第二阶段免疫变态反应期。对于大多数病毒性心肌炎(尤其是慢性期者),病毒在该时期内可能已不存在,但心肌仍持续受损。目前认为该期发病机理是通过免疫变态反应,主要是T细胞免疫损伤致病。

中医学病因病机分析: 返回

关于病毒性心肌炎的产生,中医研究认为该病是由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而产生。外因包括有"温邪"、"毒气"等外邪以及产生外邪的非时之寒暑、疾风淫雨、山岚瘴气等岁时不和的环境因素。关于外邪,《温疫论》中记载有:"然此气无形可求,无象可见,况无声复无臭,何能得睹得闻?人恶得知是气也"。该书作者吴又可显然是将不能直视到,又不能听到、嗅到的物质定义为气。即他认为气的众多内涵中包含有极为微小物质的一个层面,而使人致病的气则属于"毒气"。
中医认为该病病位于心,病机为:易患本病之人多为年轻未达筋骨隆盛、本气尚未充满之时或素体禀赋不足之人。或因肺卫失司,感受温热病邪;或为脾胃适逢亏欠,感受湿热疫毒。凡为热邪,皆具耗气伤阴的特点。热耗气于心脉,则致心气虚衰,并可继发气虚帅血无力的气虚血瘀之变。这一类病症表现有心悸怔忡,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胸痛胸闷,舌红或暗,脉软少力或结代。热伤阴于心血,则可使心阴不足,表现为五心烦热,口干及心神不宁、夜寐欠安,脉细数,舌红少津等症。总之本病以禀赋不足或心肺脾肾有不同程度亏虚为本,温热邪气、湿浊瘀血为标,正邪交争,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病理过程。当温热或湿热病邪耗气伤阴至极,则又可变生阳虚阴衰的阴阳两虚重症,临床表现为喘息胸满不得卧,浮肿乏力不能行,脉虚结代,或迟缓。
临床表现:
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症状具有轻重程度差异大,症状表现常缺少特异典型性的特点。约有半数患者在发病前(约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史。但他们的原病症状常轻重不同,有时常轻到易被患者所忽视,须仔细询问才被注意到。
一、症状:
1.心脏受累的症状可表现为胸闷、心前区隐痛、心悸、气促等。
2.有一些病毒性心肌炎是以一种与心脏有关或无关的突出症状为主要或首发症状而就诊的。如①经常见到以心律失常为主诉和首发症状就诊者。②少数以突然剧烈的胸痛为主诉者,而全身症状很轻。此类情况多见于病毒性心肌炎累及心包或胸膜者。③少数以急性或严重心功能不全症状为主就诊。④极少数以身痛、发热、少尿、昏厥等全身症状严重为主、心脏症状不明显而就诊。
二、体征:
1.心率改变或为心率增快,并与体温升高不相称,或为心率缓慢。
2.心律失常节律常呈不整齐,早搏最为常见,成为房性或为室性早搏。其他缓慢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也可出现。
3.心界扩大 病轻者心脏无扩大,一般可有暂时性扩大,可以恢复。
4.心音及心脏杂音心尖区第一心音可有减低或分裂,也可呈胎心样心音。发生心包炎 时有心包磨擦音出现。心尖区可听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此系发热、心腔扩大所致;也可闻及心尖部舒张期杂音,也为心室腔扩大、相对二尖瓣狭窄所产生。
5.心力衰竭体征 较重病例可出现左心或右心心力衰竭的体征,甚至极少数出现心源性休克的一系列体征。
三、分期
病毒性心肌炎根据病情变化和病程长短,可分为四期。
1.急性期 新发病、临床症状和检查发现明显而多变,病程多在6个月以内。
2.恢复期 临床症状和客观检查好转,但尚未痊愈,病程一般在6个月以上。
3.慢性期 部分病人临床症状、客观检查呈反复变化或迁延不愈,病程多在年以上。
4. 后遗症期 患心肌炎时间已久,临床已无明显症状,但遗留较稳定的心电图异常,如室性早搏、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交界区性心律等。
诊断:
1980年10月(于北京)九省市心肌炎协作组修订
1.病原学诊断依据
(1)自患儿粪便、咽拭子分离出病毒,且在恢复期血清中同型病毒抗体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4倍以上或下降400%以上;或用分离到的病毒接种动物能产生心肌炎。
(2)自患儿心包穿刺液或血液中分离出病毒。
(3)患儿死后自其心包、心肌或心内膜分离出病毒,或特异性荧光抗体检查阳性。
2.临床诊断依据
(1) 主要指标:①急、慢性心功能不全,或心脑综合征。②有奔马律或心包摩擦音。③心脏扩大。④心电图示严重心律失常。或明显的ST-T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
(2)次要指标:①发病同时或1~3周前有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病毒感染史。②有明显乏力、苍白、多汗、心悸、气短、胸闷、头晕、心前区痛、手足凉、肌痛等症状,至少两种;婴儿可有拒食、发绀、四肢凉、双眼凝视等;新生儿可结合母亲流行病学史作出诊断。③心尖区第一心音明显低钝或安静时心动过速。④心电图有轻度异常。⑤病程早期可有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谷草转氨酶(GOT)或乳酸脱氢酶(LDH)增高,病程中多有抗心肌抗体(AHA或HRA)增高。
3.确诊条件
(1)具有主要指标两项,或主要指标一项及次要指标两项者(都要求有心电图指标),可临床诊断为心肌炎。
(2)同时具备病原学第1~3项之一者,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发生心肌炎同时,身体其他系统如有明显的病毒感染,而无条件进行病毒学检查,结合病史临床上可考虑心肌炎亦系病毒引起。
(3)凡不全具备以上条件,但临床怀疑为心肌炎,可作为"疑似心肌炎"进行长期随诊。如有系统的动态变化,亦可考虑为心肌炎,或在随诊中除外。
(4)在考虑上述条件时,应先除外下列疾病: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结核性心包炎、先天性心脏病、胶原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心肌损害、原发性心肌病、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高原性心脏病、克山病、神经功能或电解质紊乱,以及药物引起的心电图改变等。
4.临床分期:主要根据病情变化分期,病程长短仅作参考。
(1)急性期:新发病,临床症状明显而多变。病程多在6个月内。
(2)恢复期:实验室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改变等逐渐好转,但尚未痊愈。病程一般在6个月以上。
(3)慢性期:临床症状、心电图和X线检查,病情反复或迁延不愈,实验室检查,有病情活动的表现者。病程多在1年以上。
(4)后遗症期:患心肌炎时间久,临床已无明显症状,但遗留较稳定的心电图异常,如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过早搏动及交界性心律等。 说明:①严重心律失常,包括除频发或偶发及良性早搏以外的异位节律;Ⅱ度二型以上房室、窦房、完全左、双和三束支传导阻滞。②心电图轻度异常,指除上项以外的心电图异常。
5. 实验室检查
心电图检查 包括常规静息心电图检查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通过该类检查可获心律失常和(或)心肌缺血的发现,尤其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心电图检查具有很高的敏感性。①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占病毒性心肌炎各类早搏的70%左右。有文献报告,病毒性心肌炎的早搏大多无固定的联律间距,这反映了异位的兴奋性;若患者除早搏外无其他发现,则可能反映了病变的局灶性。其次是房室传导阻滞,尤以I度房室传导阻滞为多,一般可于治疗后1~2周恢复。病毒性心肌炎还可引起束支传导阻滞,但多数传导阻滞是暂时性的,也有少数长期存在或恢复正常后又可因过度劳累或再次感染而复发。心肌的疤痕灶是心律失常持续或反复出现的病理基础。②心肌缺血:病毒性心肌炎的心电图中T波的倒置或减低并不少见,有时可达到缺血型T波的程度,ST段可有轻度的下移。
X线检查 有作者报告经X线检查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约有25%的病人有程度不同的心脏扩大。严重病例可见有肺淤血或肺水肿征象。病毒性心肌心包炎可见心包积液。超声心动图检查病毒性心肌炎在该检查中无特异性,结果从正常到明显异常都可见到。异常所见有:①心脏扩大,可有左心室或右心室的增大。②区域性室壁运动异常,主要是运动减弱、消失甚至矛盾运动。对于中年以上患者出现该种情况需与冠心病相鉴别。③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表现为EF射血分数减小,短轴缩短分数减小等;左室舒张功能障碍,表现为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中二尖瓣血流频谱E峰低,A峰增大,E/A比值减小等。
放射性核素检查 该类检查可以对病毒性心肌炎的心肌坏死、损伤程度(局灶、弥漫)以及估价心功能状态有相当高的敏感性。如应用201TL和99mTc-MIBI心肌灌注显象对诊断局灶性或弥漫性心肌坏死有价值。111In标记单克隆抗肌凝蛋白抗体显象检查心肌坏死的敏感性达到100%。有作者认为这一方法的应用优于心内膜心肌活检的病理检查。但是正如绝大多数高灵敏度方法都存在有特异性问题一样,111In标记单克隆抗肌凝蛋白抗体显象方法的特异性是58%。经放射性核素多门电路心血管造影检查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可以发现左心室功能的异常,表现为左室喷血指数降低,高峰喷血率、高峰充盈率、相对搏出容量、相对舒张末期容量、相对心输出量都有降低等。
病毒学检查 ①病毒分离检查:包括咽、肛拭病毒的分离、心肌活检组织的病毒分离。此项检查在临床中很少有阳性发现,甚至有的文献报告为"罕见"。原因是多数病毒性心肌炎属免疫变态反应所致,因此在临床出现心脏症状时,咽拭、粪便和心脏内的病毒多已不存在。②病毒中和抗体测定:是对本病急性期的病初血清与相距3~4周的第二次血清分别测定病毒中和抗体效价。如果第二次血清效价比第一次高4倍,或第一次为≥1:640,则都是阳性表现。如果第一次血清病毒中和抗体效价是1 :320,则为可疑阳性。
血清酶学检查 血清谷草转氨酶(AST,GOT)、肌酸磷酸激酶(CK)和它的同功酶(CK一MB)以及乳酸脱氢酶(LDH)都可因病毒性心肌炎的不同时期。(急性期的最初、中晚阶段一慢性期一慢性活动期)而有升高一降低一再升高的动态改变,并且其升高程度与病变严重程度有正性相关关系。
内膜心肌活检 这是一种有创检查方法。检查时将活检钳经右颈静脉或股静脉送入右心室、在室间隔右侧钳夹心内膜心肌2~3mm大小,用以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特异性病毒RNA诊断。但由于提供的标本受取材的部位、数量的多少、取材的大小和在疾病的不同时期的影响,致使结果也带有一定的偏差。
[附]关于"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依据参考"修改的几点说明
一、1983年(于西安)九省市心肌炎协作组修订
1. 关于病原学诊断依据,因有的单位已开展心内膜活检工作,可从活体得到心脏的病理、病毒学材料,不必单提"死后"。另外,血液分离到病毒与心脏分离到的病毒(高度相关)不同,只能说明有病毒血症,所以将原有的3条整理为2条;①自患儿心包穿刺液、心包、心肌或心内膜分离到病毒或特异性荧光抗体检查阳性。②自患儿粪便、咽拭子或血液分离出病毒,且在患儿的恢复期血清中同型病毒中和抗体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或降低4倍以上。
2.主要指标中,心包炎是重要诊断依据,而心包炎除心包摩擦音外,尚有其他有诊断意义的临床表现,且心包摩擦音并非每例都有,存在时间也不长,容易漏诊,所以第二条"心包摩擦音"改为"心包炎表现"。心肌炎临床多数属轻型,中、重型较少。原来主要指标要求有"严重心律失常",此时传导阻滞要在Ⅱ度二型以上。当时考虑可避免将神经功能紊乱的传导阻滞误诊为心肌炎。但这样对轻型心肌炎容易漏诊。此次考虑在确诊条件中已明确"必须除外神经功能紊乱的心电图改变",除外后,心电图示Ⅰ度或Ⅱ度一型传导阻滞,应作为心电图诊断的主要指标。故将原第4条"严重心律失常"改为"明显心律失常",包括除偶发及频发早搏以外的异位节律,窦性停搏,Ⅰ度以上的房室、窦房、完全左或右和双、三束支传导阻滞。 ST-T改变过去叙述不明确,现改为"除标准Ⅲ导联外的ST-T改变连续3天以上或运动试验阳性"。
3.确诊条件中,应除外的疾病增加了"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和良性早搏"。因前者近来各地多有发生,需要和心肌炎鉴别;良性早搏很常见,有的误诊为心肌炎。
4.临床分期方面,常见一些患儿病程拖长,常在感冒后症状反复或心电图改变重新出现,病情迁延不愈,但心功能尚能维持,故增加迁延期,而将反复心衰、病情活动的重症患者保留为慢性期,比较切合实际情况,也可减少一些家长的思想负担。后遗症应是已稳定不变,留下的后遗病,不是病的一个期,而是后遗症,所以去掉后遗症期,而将第3、4条改为:"③迁延期:临床症状反复出现,心电图和X线改变迁延不愈,实验室检查有病情活动表现者,病程多在1年以上。④慢性期:进行性心脏增大或反复心力衰竭,病程在1年以上。"

二、1987年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座谈会(于江苏张家港)拟定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
1.在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病毒感染后1~3周内或急性期中出现心脏表现(如舒张期奔马律、心包摩擦音、心脏扩大等)及/或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阿斯综合征者。
2.上述感染后1~3周内或发病同时新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而在未服抗心律失常药物前出现下列心电图改变者。
(1)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房阻滞、束支传导阻滞;
(2)2个以上导联S-T段呈不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05mV,或多个导联S-T段异常抬高或有异常Q波者;
(3)频发多形、多源成对或并行性早搏;短阵、阵发性室上速或室速,扑动或颤动等;
(4)2个以上以R波为主波的导联T波倒置、平坦或降低<R波的1/10;
(5)频发房早或室早。
注:具有(1)至(3)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具有(4)或(5)或无明显病毒感染史者要补充下列指标以助诊断:①左室收缩功能(减弱经无创或有创检查证实);②病程早期有CPK、CPK-MB、GOT、LDH增高。
3.如有条件应进行以下病原学检查 (1)粪便、咽拭分离出柯萨奇或其它病毒及/或恢复期血清中同型病毒抗体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4倍(双份血清应相隔2周以上),或首次滴度>640者为阳性,320者为可疑; (2)心包穿刺液分离出柯萨奇或其它病毒等; (3)人心内膜、心肌或心包分离出病毒或特异性荧光抗体检查阳性。 (4)对尚难明确诊断者可长期随访。在有条件时可作心肌活检以帮助诊断。 (5)在考虑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时,应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β受体功能亢进症及影响心肌的其它疾患,如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冠心病、结缔组织病及代谢性疾病等。
鉴别诊断:
1.风湿性心肌炎:常有扁桃体炎或咽峡炎等链球菌感染史,因此咽拭物培养常有链球菌生长,抗O增高,血沉明显增快。风湿性心肌炎还可以有典型风湿热表现,即急骤的起病,有低到中度的发热,并还有多发性关节炎:以膝、踝、肘、腕、肩等大关节对称性、游走性关节发炎,局部红肿热痛(现大多己少见),或仅为关节的游走酸痛。四肢内侧或躯干皮肤有渗出型的边缘红斑,无痛痒感,压之退色。可有皮下结节(现已很少见)。病毒性心肌炎无风湿热的关节、皮肤症状,抗O不增高,但血清病毒中和抗体检查呈阳性发现。风湿性心肌炎常因有心内膜炎而产生二尖瓣返流性收缩期杂音,又可因瓣膜炎症水肿而有舒张期杂音。与此不同的是病毒性心肌炎多无舒张期杂音。

2.β受体功能亢进综合征:多见于年轻女性。主诉症状多而易变化,客观体征却少,绝无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的体征。心电图常有窦性心动过速,ST段和T波改变。且易发生于Ⅱ、Ⅲ、aVF导联上。经普萘洛尔试验即可使这些异常的心电图恢复正常。病毒性心肌炎经普萘洛尔试验的短期内不能恢复正常,并常有心律失常、心功能受损的器质性心脏病表现。

3.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状循环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心脏病。非冠状动脉性血液动力学改变引起的心肌缺血不包括在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临床中有四个重要易患因素: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最有价值的方法是:作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可以明确见到左或右冠状动脉及其直径小到100μm的分支的阻塞情况。心电图则可以有效诊断心肌缺血并确定特定部位的ST一T缺血性改变。结合临床心绞痛症状即可明确诊断冠心病。冠心病虽然有发病年龄年轻化的趋向,但其发病仍多在40岁以上,并且其血清病毒中和抗体亦无阳性发现。病毒性心肌炎不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障碍引起的心肌病变,故其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正常的,临床上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因素经常缺如。需提请注意的是:在怀疑为病毒性心肌炎的急性期时,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属于禁忌。
现代医学疗法:
目前病毒性心肌炎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般治疗原则以休息、对症处理和中西医综合治疗为主。本病多数患者经休息和治疗后可以痊愈。
(一)休息 休息对本病的治疗意义是减轻心脏负担,防止心脏扩大、发生心衰和心律失常;即使是已有心脏扩大者,经严格休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后,大多数也可使心脏恢复正常。具体做法是:卧床休息,一般卧床休息需3个月左右,直至症状消失、心电图正常。如果心脏已扩大或有心功能不全者,卧床时间还应延长到半年,直至心脏不能继续缩小、心衰症状消失。其后在严密观察下,逐渐增加活动量。在病毒性心肌炎的恢复期中,应适当限制活动3~6个月。
(二)西医药治疗
1.改善心肌营养和代谢具有改善心肌营养和代谢作用的药物有维生素C、B、B12。辅酶A、肌苷、细胞色素C。三磷酸腺苷(ATP)、三磷酸胞苷(CTP)、辅酶Q10等。其中维生素C在心肌炎治疗中常有大剂量用法,每日维生素C用量可达3~5g、静脉滴注。辅酶A用量为50~100U、肌苷用量200~400mg,两药均可以每日肌注或静脉注射一次。细胞色素C必须经皮试后,无过敏反应才可以应用。其用量为15~30mg,每日静脉注射1~2次。ATP或CTP用量为20~40mg,肌注每日1~2次。ATP现已有口服和静脉制剂,用量同肌注。辅酶Q10每日口服30~60mg,而肌注或静脉注射辅酶Q10每次10mg,每日2次。在临床中可以根据病情对以上药物适当搭配或联合应用2~3种即可,10~14天为一个疗程。
2.调节细胞免疫功能目前常试用的药物有人白细胞干扰素,胸腺素、免疫核糖核酸等。目前由于各地在这类药物生产中质量、含量的不一致,在使用时需对一些副反应、过敏反应注意。但中药黄芪已在调节细胞免疫功能方面显示出良好作用。
3.治疗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详见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有关内容。需提醒注意的是:心肌炎患者对洋地黄类药物耐受性低,敏感性高,用药量需减至常规用药量的1/2~2/3,以防止发生洋地黄类药物过量反应。
4.治疗重症病毒性心肌炎重症病毒性心肌炎表现为短期内心脏急剧增大、高热不退、急性心力衰竭、休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者。
治疗重症病毒性心肌炎采用:
(1)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抑制抗原抗体,减少过敏反应,有利于保护心肌细胞、消除局部的炎症和水肿,有利于挽救生命,安度危险期。药物选用地塞米松每日10~30mg,分次静注,连用3~7天,病情好转改为口服,并迅速减量和停用。如果开始用肾上腺皮质激素7天无效则应停用。 地塞米松等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于一般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属于禁用药。病毒性心肌炎是否可以应用此类激素治疗,现也意见不一。因为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抑制干扰素的合成,促进病毒繁殖和炎症扩散的作用,有加重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损害的可能,所以现在一般认为病毒性心肌炎在急性期,尤其是前二周内,除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外,一般是禁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
(2)治疗重症病毒性心肌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房结损害病人需先及时应用人工心脏起搏器度过急性期。
(3)对于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特别是并发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者,近期有人提出应用1,6-二磷酸果糖(FDP)5g静脉滴注,每日1~2次。1,6-二磷酸果糖是糖代谢过程的底物,具有增加能量的作用,有利于心肌细胞能量的代谢。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急性热盛型:
证候:该型多为发病6个月内,伴有发热、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且还有心悸、胸闷痛,便于尿赤,脉疾数或结代,苔黄,舌尖红。
治则:清热泻火,兼养心阴。
方药:以银翘散、五味消毒饮、泻心汤、竹叶石膏汤等加减。药用金银花、连翘、黄芩、蒲公英、知母、大青叶、麦冬、元参、甘草。
(2)心阴虚损型:
证候:多为恢复期,病程在6个月或一年以上。症见心悸、气短、胸憋闷,心烦口干,手足心热或常有低热,脉细数或结代,舌质红,无苔或少苔。
治则:养阴清热,兼以安神。
方药:一贯煎、酸枣仁汤、补心丹等加减。药用生地、麦冬、沙参、元参、莲心、炒枣仁、蒲公英、茯神。琥珀粉(冲)五味子、紫石英、板兰根、丹参。

(3)气阴两虚型:
证候:多为慢性期或后遗症期见到该型。症状表现为:心悸,怔忡,气短,胸闷,乏力,面色晄白,自汗盗汗,舌胖嫩,边有齿痕,苔薄或剥脱,脉细数或促代或虚数。
治则:益气养阴,复脉宁心。
方药:生脉散、炙甘草汤和加减复脉汤。药用党参、黄芪、麦冬、五味子、生地、丹参、琥珀粉(冲)、炙甘草。

(4)阴阳两虚型:
证候:多属慢性期,也可见于急性暴发型。症见心悸气促,动则喘急,肢冷畏寒或自汗不止,乏力,浮肿,面色晦暗或紫暗,倚息不得卧,脉细数结代,舌暗淡,苔薄白。
治则:温阳救逆,利水平喘。
方药:以参附汤、右归丸、真武汤、济生肾气汤加减,药用人参、附子、生黄芪、桂枝、生龙牡,枸杞子、泽泻、白术、干姜、五味子、炙甘草。
疗效及预后:
1.治愈
(1)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
(2)心电图恢复正常。 (3)X线片显示心胸比例约为50%。
2.好转
(1)临床症状控制或好转,实验室检查正常或好转。
(2)心电图好转。
(3)X线检查心脏阴影有所缩小,但心胸比例大于50%。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多数可以完全恢复正常,很少发生猝死。一些慢性发展可成为心肌病。部分患者在心肌疤痕明显形成后,留有后遗症表现:一定程度的心脏扩大、心功能减退、心律失常或心电图持续异常。
预防:
对少数病毒感染,如麻疹、脊髓炎等可通过预防接种达到预防目的。预防链球菌感染也可抑制病毒危害,因此及时服用一些解表、清热解毒中药和平时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仍是本的预防措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08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