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朱仁康

医案日记 2023-06-15 05:54:20

朱仁康

中国中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中国皮外科专家。从事中医工作70余年,精于疮疡、皮肤外科。擅长治疗多发性疖肿、乳腺炎、脉管炎、湿疹、皮炎、银屑病、丹毒、带状疱疹、扁平疣等病 症。

在临床实践中,刻苦钻 研古代医学文化,博采众长,敢于创新,创制经验方50余种。

如湿疹为皮肤科多发病之一,经多年的观察,总结经验,对225例湿疹患者根据全身症候,舌苔脉象、皮肤特点加以辨证论治,分为湿热、血热、风湿热三类进行治疗,并将其验方输入计算机制成无论诊疗系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972年起对皮肤顽症根屑病进和观察治疗,并创制成“克银方”。经分别对108例、236例疗效观察,该方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少、复发率低待优点。此项研究获1983年卫生部科技术成果一待奖。

皮癣膏简介

目录1拼音2《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2.1组成2.2功效2.3主治2.4皮癣膏的用法用量2.5制备方法 附:1古籍中的皮癣膏 1拼音 pí xuǎn gāo

2《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2.1组成

黄柏25g,白芷25g,轻粉25g,煅石膏30g,蛤粉30g,五倍子30g,硫黄15g,雄黄15g,铜绿15g,章丹15g,枯矾6g,胆矾6g。

2.2功效

润肌止痒。

2.3主治

神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

2.4皮癣膏的用法用量

外擦患处,每日12次。

2.5制备方法

上药各取净末,研和极匀,加凡士林500g调和成膏。

古籍中的皮癣膏 《普济方》:[卷一百四十七伤寒门]伤寒杂治(附论) 稠粘。谵语狂言。肠胃燥涩。便溺闭结。风热壅滞。疮癣发斑。惊风。热极黑陷将死。一名连翘饮子。亦有加减...

《普济方》:[卷二百八十一诸疮肿门]诸癣 方漏芦膏(出圣济总录)治一切癣。漏芦地榆附子(去皮脐)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各一两)细辛(去苗叶半两...

《疡医大全》:[卷七]痈疽门膏药主方 仙方膏(《经验》)白芷紫荆皮独活石菖蒲赤芍(各二两)高良姜蜈蚣刺皮蛇蜕萆麻仁鳖甲白僵蚕甘草海风藤连...

《医心方》:[卷第十七]治癣疮方第二 涂之。又方∶苦酒磨柿根涂之。又方∶干蟾蜍烧末,以膏和,涂之立愈。又方∶蓼叶涂之。又云∶治湿癣方∶刮...

《医学入门》:[内集·卷二本草分类]治疮门

荨麻疹有什么金方?

荨麻疹是常见过敏性皮肤病,内因禀赋不耐,人体对某种外来物质过于敏感而发生的一种皮肤病。中医称之为瘾疹、风疹块等。可因食物、药物、生物制品、感染等导致,或因精神因素、内分泌系统疾病、外界寒热刺激等诱发。临床表现:皮肤突然出现风团,鲜红或苍白或皮肤颜色,大小不一,可相互融合,时隐时现,此起彼伏,消退后不留痕迹。伴剧痒、烧灼感。本病常因季节、体质、接触物质、发生部位不同而表现不同。严重者呼吸道、消化道黏膜也可被累及,出现咽喉发堵、胸闷;腹痛、腹泻或便秘等,甚至出现窒息或过敏性休克表现。病程长短不一,部分反复发作,变为慢性。(一)内治方【方一】桂枝麻黄各半汤【来源】《伤寒论》【组成】桂枝9克,芍药、生姜、炙甘草、麻黄各6克,大枣4枚,杏仁6克。
【功效】疏风解表。
【制法】先煮麻黄去上沫,再入余药同煎。
【用法】日1剂,分3次服。
【方二】麻黄加术汤【来源】《金匮要略》【组成】麻黄(去节)9克,桂枝(去皮)6克,甘草(炙)3克,杏仁(去皮尖)6个,白术12克。
【功效】发汗解表,除寒祛湿。
【制法】上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
【用法】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方三】补中益气汤【来源】《脾胃论》【组成】黄芪、炙甘草各15克,人参、白术各9克,当归身6克,陈皮、升麻、柴胡各6~9克。
【功效】升阳益气。
【制法】为细末。
【用法】水煎去渣,食远稍热服。
【方四】当归饮子【来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组成】当归、白芍、川芎、首乌、黄芪、荆芥、防风、白蒺藜各9克,熟地黄12克。
【功效】养血熄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五】四物消风饮【来源】《外科证治全书》【组成】生地黄12克,当归身、赤芍各6克,荆芥、薄荷、蝉蜕各4.5克,柴胡、川芎、黄芩各3.6克,生甘草3克。
【功效】养血祛风清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六】清痒汤【来源】《仙拈集》【组成】黄芪、防风、荆芥、苦参、蝉蜕、蒺藜、僵蚕、当归、生地黄、赤芍药、川芎、何首乌各1.5克。
【功效】益气养血,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频繁服之,每日1剂。
【方七】荨麻疹汤【来源】《临证医案医方》【组成】生地黄15克,牡丹皮9克,白茅根30克,赤芍9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当归尾3克,山栀子9克,苍耳子9克,薏苡仁15克,谷芽15克,麦芽15克,白鲜皮15克。
【功效】凉血清热,活血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八】疏风清热饮【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荆芥、防风、牛蒡子、白蒺藜、丹参、赤芍、山栀子、黄芩、金银花、连翘各9克,蝉衣4.5克,生地黄15克,生甘草各6克。
【功效】疏风清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九】消风清热饮【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荆芥、防风、浮萍、蝉衣、赤芍、当归、大青叶、黄芩各9克。
【功效】疏风清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十】祛风胜湿汤【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荆芥、防风、羌活、茯苓皮、金银花各9克,蝉衣、陈皮、甘草各6克。
【功效】祛风胜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十一】止痒永安汤【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荆芥、防风、桂枝、羌活、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各9克,麻黄、白芷、蝉衣各6克。
【功效】祛风散寒,活血和营。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十二】固卫御风汤【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炙黄芪、防风、炒白术、桂枝、赤芍、白芍各9克,生姜3片,大枣7枚。
【功效】调营固卫。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十三】活血祛风汤【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当归尾、赤芍、桃仁、红花、荆芥、白蒺藜各9克,薄荷、甘草各6克。
【功效】活血祛瘀,和营消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十四】凉血消风散【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生地黄、生石膏各30克,当归、荆芥、苦参、白蒺藜、知母各9克,甘草、蝉蜕各6克。
【功效】凉血清热,消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十五】养血消风散【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熟地黄15克,当归、荆芥、白蒺藜、苍术、苦参、麻仁各9克,甘草6克。
【功效】养血滋阴,消风止痒。
【制法】为粗末。
【用法】每服6克,水煎服。
【方十六】搜风流气饮【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荆芥、菊花、僵蚕、当归、赤芍、乌药各9克,防风、白芷、川芎、陈皮各6克。
【功效】疏风达邪,和营理气。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十七】健脾祛风汤【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陈皮6克,茯苓、苍术、泽泻、乌药、荆芥、防风、羌活各9克,木香3克,生姜3片,大枣5枚。
【功效】健脾理气,祛风散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十八】乌蛇驱风汤【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乌梢蛇、荆芥、防风、羌活、黄芩、金银花、连翘各9克,黄连、蝉蜕、白芷、甘草各6克。
【功效】搜风清热,败毒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十九】薄荷牛蒡汤【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牛蒡子、焦马勃、焦山栀子、炒僵蚕、连翘壳各9克,京玄参、西赤芍药、薄荷叶、大青叶各12克,板蓝根15克,玉桔梗6克。
【功效】疏风清热凉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二十】麻黄蝉蜕汤【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麻黄、槐花各6克,蝉蜕、浮萍各9克,黄连、甘草各3克。
【功效】祛风散寒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二十一】浮萍地肤汤【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浮萍、地肤子、白僵蚕、白蒺藜、豨莶草、白鲜皮各9克,净麻黄、净蝉蜕、生甘草各2克,苦参片、粉牡丹皮各4克。
【功效】疏风散寒,祛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二十二】加味四物汤【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川芎、当归各31克,熟地黄、黄芩、怀山药、白术、首乌各15克,白芍、浮萍各12克,红枣6克。
【功效】清营健脾,养血消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二十三】蚕砂饮【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蚕砂、丹参各31克,重楼15克,白鲜皮、地肤子、蝉蜕各9克。
【功效】祛风除湿,化瘀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二十四】麻黄方【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麻黄、干姜皮、浮萍各3克,杏仁4.5克,白鲜皮、丹参各15克,陈皮、牡丹皮、白僵蚕各9克。
【功效】开腠理,和血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二十五】荆防方【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芥穗、防风、僵蚕、紫背浮萍各6克,金银花12克,牛蒡子、牡丹皮、干地黄、黄芩各9克,薄荷、蝉蜕各4.5克,生甘草6克。
【功效】疏风解表,清热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二十六】多皮饮【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地骨皮、五加皮、大腹皮、粉牡丹皮、川槿皮各9克,桑白皮、白鲜皮、赤苓皮、冬瓜皮、扁豆皮各15克,干姜皮6克。
【功效】健脾除湿,疏风和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二十七】止痒合剂【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组成】防风、当归各9克,苦参、首乌藤、白鲜皮、刺蒺藜各30克。
【功效】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二十八】通腑祛风汤【来源】《古今名方》【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生大黄(后下)、炒枳壳、薤白、荆芥、防风、白芷各9克,赤芍药、蝉蜕各12克,白蒺藜15克,苦参18克,全瓜蒌24克。
【功效】通腑泻热,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九】养血祛风汤【来源】《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皮肤病》【组成】生地黄15克,当归、川芎、白芍、防风、荆芥、苍术、黄柏各9克,甘草6克。
【功效】疏风养血,燥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永安止痒汤【来源】《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皮肤病》【组成】麻黄、僵蚕、防风、荆芥、薄荷、甘草各6克,苍术、桃仁、当归尾、赤芍、红花各9克。
【功效】疏风活血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一】徐长卿煎剂【来源】《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组成】徐长卿根或全草(阴干)10~15克。
【功效】疏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二】黄参芍桂汤【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炙麻黄10克,桂枝、炙甘草、五味子各6克,白芍药、代赭石、制何首乌各20克,麦门冬、党参、当归、黄芪各12克。
【功效】辛温解表,益气固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三】十味羌活汤【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生地黄、羌活各10克,防风、炒苍术、川芎、白芷、炒黄芩、甘草各6克,北细辛1.5克,生姜2片、葱白头3枚。
【功效】辛温发汗解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四】紫银汤一【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紫草根、金银花、土茯苓、赤小豆各15克,连翘、白鲜皮、赤芍药各9克,荆芥7克,蝉蜕5克,甘草3克。
【功效】疏风清热,和营理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五】四皮饮一【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地骨皮、白蒺藜、蝉蜕各6克,桑白皮、茯苓、夏枯草、连翘、牛蒡子各10克,地肤子6克,生地黄、赤芍药各12克,生姜皮3克。
【功效】泻热消疹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反复发作者加地龙、蜈蚣、全蝎;并发胃肠道症状者加白芍药、白术、蒲公英、厚朴。
【方三十六】浮萍蝉防汤【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浮萍20克,蝉蜕、防风各20克,白鲜皮、胡麻仁各15克,甘草10克。
【功效】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偏风热者加牛蒡子、苦参、连翘;偏风寒者加麻黄、桂枝;奇痒难忍发作频繁者加地龙、苍耳子、白蒺藜。
【方三十七】多味大补汤【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黄芪、地肤子各30克,熟地黄15克,肉桂、制附子各6克,党参2克,白术、茯苓、白芍药、赤芍药、当归各12克,川芎、乌梢蛇、炙甘草各9克。
【功效】益气养血,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八】复方蝉蜕丸【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蝉蜕6克,生地黄炭12克,牡丹皮12克,白芷9克,白蒺藜9克,当归6克,赤芍药9克,大力子9克,桑白皮15克,党参9克,荆芥、麻黄、防风、薄荷各4.5克,紫花地丁9克,川黄连3克,黄芩9克,蒲公英15克,黄芪9克,淡豆豉12克。
【功效】祛风解表,清热凉血,益气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九】葛麻汤【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葛根12克,麻黄6~9克,生姜5~9克,桂枝、甘草、白芍药各6克,大枣4~6枚。
【功效】解肌发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十】升阳益胃汤【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黄芪12克,半夏、人参、羌活、白芍药、防风、白术、独活、茯苓、泽泻各9克,陈皮、柴胡各6克,炙甘草、黄连各3克。
【功效】益气健脾。
【用法】水煎服,日1剂。
(二)外治方【方一】茺蔚浴汤【来源】《外台秘要》【组成】茺蔚、蒺藜、杨桃、蒴藋草、漏芦蒿各500克,盐1500克。
【功效】疏风止痒,祛湿。
【制法】水3石同煮取2.5石,去滓。
【用法】纳盐待温入浴。
【方二】百部洗方【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百部、苦参各120克,蛇床子60克,雄黄15克,狼毒75克。
【功效】疏风止痒,祛湿。
【制法】研粗末。
【用法】以纱布溻洗,或溻洗后再热水浸浴。
【方三】楮桃叶洗剂【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组成】楮桃叶500克,水5升。
【功效】疏风止痒。
【制法】煮沸30分钟。
【用法】溻洗,浸浴。
【方四】茵陈甘草汤【来源】赤脚医生杂志,1976:(11)
【组成】茵陈、地肤子各30克,黄柏15克,甘草12克。
【功效】清热利湿,透疹止痒。
【制法】上药用水1.5升,煎至1升,过滤。
【用法】盛于干净盆内温洗全身。日1剂,每日1~2次。
【方五】交藤鲜皮散【来源】中医杂志,1983:(2)
【组成】夜交藤200克,苍耳子、白蒺藜各100克,白鲜皮、蛇床子各50克,蝉蜕20克。
【功效】疏风透疹,解毒利湿。
【制法】加水7大碗(约5升),煎开20分钟。
【用法】乘热先熏,候温用旧巾布浸药液外洗患处。
【方六】苦参外洗汤【来源】云南中医杂志,1986:(1)
【组成】蛇床子20克,明矾12克,花椒6克,土茯苓30克,白鲜皮15克,苦参30克,荆芥12克,食盐30克。
【功效】疏风透疹,燥湿止痒。
【制法】上药加水2毫升煎至1升。
【用法】将药液倾入盆内加适量温水,然后将小儿泡入盆内浸浴,用毛巾边擦边洗,尤其有疹块须多擦洗,至药液渐凉为度。洗后小儿身体不必用清水洗净,以保持药力。每日1次。
【方七】浮萍蚕沙散【来源】广西中医药,1988:(1)
【组成】紫背浮萍150克(鲜品加倍),蚕砂100克。
【功效】活血透疹。
【制法】上药包煎至沸后约10分钟取药汁3~5升。
【用法】待温度能耐受时,用干净毛巾蘸药汁,从头部向下肢搽洗,日1~2次,每次10~15分钟。
【方八】百部酒【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百部180克,75%酒精或白酒360克。
【功效】疏风止痒杀虫。
【制法】浸泡7天,过滤去渣。
【用法】用棉棒或刷蘸涂。
【方九】徐长卿酊【来源】《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组成】徐长卿(研细)适量,75%酒精适量。
【功效】疏风止痒。
【制法】调为糊状。
【用法】涂敷患处,日2~3次。
【方十】止痒灵【来源】《皮肤病方剂药物手册》【组成】蛇床子30~60克,白酒或75%酒精360克。
【功效】燥湿止痒。
【制法】浸泡7天过滤去渣。
【用法】外涂。
【方十一】参桃酊【来源】北京中医,1987:(5)
【组成】苦参、鲜桃叶、胆矾、冰片各6克。
【功效】利湿解毒,凉血止痒。
【制法】制成酊剂。
【用法】每日涂患处4次。
【方十二】枳实膏【来源】《幼幼新书》【组成】枳实30克,茺蔚子、防己各37.5克,升麻45克,竹叶40克,石膏60克,芒硝90克。
【功效】泻热疏风止痒。
【制法】上药用麻油1.2升,煎四五沸,去渣。
【用法】涂患处。
【方十三】羌活散【来源】《证治准绳·疡医》【组成】羌活、独活、明矾、白鲜皮、硫黄、狼毒各30克,轻粉7.5克,白附子、黄丹、蛇床子各15克。
【功效】祛风燥湿止痒。
【制法】为细末,油调成膏。
【用法】敷用。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07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