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1995),罗元恺,中医学家。50多年来,从事中医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培养了一批中医人才。临床擅长内、儿、妇科,尤精于妇科。勤于著述,于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罗元恺,字世弘,出身于书香之家。其父罗棣华以儒通医。他幼承庭训,童年曾就读于私塾,诵四书五经及古文诗赋,并得其父之指导及熏陶,对中医学亦有所接触。当他在高小学习时,适逢广州市发生“六?二三”沙基惨案,耳闻目睹青年学生伤亡于外强枪下,激发了他的爱国思想,对帝国主义的横蛮深感愤慨。1930年考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就读,翌年发生了日本侵占东三省之“九?一八事变”,他参加到广大学生的行列中,到各地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在其后的八年抗战中,他力主抗日,对汉奸卖国贼深表痛恨。抗战期间,他离乡背井,辗转于湘、桂、粤北等地达7年之久,不愿做敌伪的顺民。
在中医学校的5年里,罗元恺勤奋学习,诵读了内、难、伤寒、金匮、本草、温病等经典著作,对中医学有了深入的理解。他与同班十位同学组成“克明医学会”,共同研讨学习中的疑难,撰写医学论文,以互相交流启发。其后还出版了《克明医刊》。经5年的研修与临床实习,1935年罗元恺以总成绩第一毕业,并留任该校附属的广东中医院任住院医师。先后在门诊及病房诊治病人,以内科为主,兼顾妇、儿科。从1935年至1938年末,他在医院遇到并处理了各种疑难重症,为其临床诊疗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1938年10月,日军在广东大亚湾登陆,直逼广州。广东中医院被迫停业疏散。罗元恺与家人离开广州,返回故乡南海县。一个月后,日军继续进犯南海县,他乃转道香港,行医谋生。1939年,其母校迁至香港授课,他受聘为金匮要略教师。
1941年底香港被日军攻陷,学校再次停办。罗元恺于1942年初举家辗转前往广东北部之韶关市开业行医,翌年又与母校之校董、校友等共同筹划在韶关复办中医学校。但正当筹备就绪准备开课时,日军又拟进犯韶关,复校之事乃告吹,他又被迫转往广东西北部之山区连县。除在县城开业诊病外,并与当地老中医赵伯平创办了连县中医讲习所(当时政府只准中医学校称讲习所),全部课程均由罗元恺编写讲义及讲授。经两年之努力,已有一个班结业并在当地行医。在抗战期间,虽然颠沛流离,生活艰难,他仍执着于中医教育事业,为培养人才而贡献力量。
1945年日本投降,是年底罗元恺即返回广州,并与校董、校友们取得联系,筹划中医院校的复办。但学校和医院已被当局占作他用,设备也全部散失,故医院延至1948年秋才得复业,而学校则于1947年逐步收回,同年秋招生复课,罗元恺回母校任儿科教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罗元恺积极从事中医教学工作。1950年4月,36岁的罗元恺就任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校长。从1951年起,还兼任附属广东中医院院长。为了学校和医院的建设,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医疗质量、学生管理等各个方面,事必躬亲,并广纳人才,使学校和医院的工作很快走上正轨,得到发展。
建国后,中医工作开始受到重视,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也被省文教厅列入广州11所大专院校之列(以前中医学校是被排除在教育系统之外的),学校得到政府资助,学生有助学金,毕业后由国家分配工作,中医工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途。这一切,使罗元恺工作更为振奋。然而,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1953年8月,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被改为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罗元恺被任命为副校长。原中医学校仍办至1955年学生全部毕业为止。按上级制定的课程,中医进修学校主要讲授西医基本技能,欲使原有的中医经进修成为西医士。这是将中医西医化的一种手段。但罗元恺任职后,仍坚持安排一些中医课加以讲授,使进修生的中医水平亦得到巩固和提高。1956年,周恩来总理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在全国筹办4所中医学院,广州是其中之一。是年5月,罗元恺被任命为广州中医学院筹备委员,参与制订规划和选择校址等工作。
1956年9月广州中医学院招生开学,罗元恺兼任学院的金匮要略教研组组长。1958年中医进修学校并入中医学院成为进修部,他任进修部主任兼妇儿科教研组主任、院务委员会委员。1971年妇儿科分为两个教研室,他继任妇科教研室主任,并作为学科带头人负责妇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从1980年起任学院副院长、顾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罗元恺不仅在事业上有较大的建树和发展,还积极参加了社会政治活动。1951年,他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1963年当选为第四届广东省人大代表;1978年至1988年连续当选为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并曾担任中华医学会和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他还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卫生部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首批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1984年他任团长率广州中医专家代表团访问泰国,1986和1989年出席了第二、三届亚洲中医药学术大会。1989年到香港讲学。治学严谨 勤于著述
罗元恺从医几十年,对中医理论有较深入的研究,对历代中医各家各学派的医著亦广为涉猎,但他尊古而不泥古,善于变通和创新。他比较重视肾脾气血,认为肾主先天,脾主后天,先后天协调,气血旺盛,则人体健壮,精神充足,抵抗力强,自可无病,即或偶膺疾病,病亦轻浅而易愈,妇女尤其如此。妇女的生理特点主要是月经与妊娠,月经与肾气的盛衰有直接的关系。临床验证,闭经、不孕或屡孕屡堕的患者亦多有肾虚表现。罗元恺据此提出女性的生殖调节轴为:肾气→天癸→冲任→胞宫。这与西医的生殖内分泌轴,即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实有相似之意义。他曾撰《肾气、天癸、冲任的探讨和对妇科的关系》一文加以阐述,并先后著有《论肾与生殖》、《不孕不育症的临床体会》、《闭经的调治》、《更年期综合征的调治》等文,以及《脾胃学说与妇科的关系》,从各个侧面详尽论述肾脾与生殖功能及妇科疾病的关系。罗元恺重视肾脾的学术思想,与明代名医张景岳的观点是一致的。张氏《妇人规》指出:“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滋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又说:“阳邪之至,害必归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此源流之必然,即治疗之要着”。罗元恺认为这种观点颇为正确,切合临床实际,故特把《景岳全书?妇人规》加以点注出版,除将原文标点断句及逐条注释外,并结合其临床经验、汇集现代医学知识适当给予补充。在卷首撰有《张景岳学术思想及其对妇科的观点简介》一文,指出“景岳对于各家的学术观点既吸收其所长,又不完全苟同,而独树一帜”。“在妇科方面,立论比较允当,内容亦较切合实际,对于临床应用,足资参考,值得推崇”。在注释中,对张氏学术上的某些偏见及迷信附会的说法,亦加以批判,更增加其实用价值。
罗元恺除了对肾脾的深入探讨之外,晚年对血瘀亦颇有研究。认为妇科虽虚证较多,但气滞血瘀也不少见,不仅可见之于痛经、子宫肌瘤等患者,有些不孕症也属此列。他从理论和临床上研究妇科血瘀证的治法,撰有《活血化瘀法对妇产科疾病的疗效》、《痛经的证治》、《盆腔炎的中医治疗》及《子宫肌瘤的中药治疗》等文加以论述。
对整个中医理论体系来说,罗元恺比较重视阴阳学说,认为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他撰有《祖国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等文,认为从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内经》开始,对人体及其疾病的认识都贯穿着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阴阳学说不仅作为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而且在理、法、方、药各个环节都有具体的运用,这是中医理论具有辩证法思想的体现。
罗元恺治学严谨,主张由博返约。他认为一个医学家除研读医著之外,也应涉猎文、史、哲、数、理、化、天文、地理及其他有关的边缘科学,俾能获得广博的知识。因为任何一门学问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互相渗透、互相启发,甚或互相移植的。基础宽广而扎实,学问的造诣才能更高深。认为学医之道,除具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外,在医学领域,也同样需要由博返约,由通而专。医者在掌握了中医基础理论之后,就要从理论到实践,从内科到各科,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深入钻研,才会有更大的成就。他曾写《博学笃行,业精于专》一文以述其治学精神。他还认为,一个学者不能只是重复古人的理论或治法方药,应作分析和验证,明辨是非,不宜盲从,而应有所创新。如对古人所谓“女子以肝为先天”、“黄芩白术乃安胎圣药”等观点,他都持不同意见。曾撰《对“女子以肝为先天”一说的商榷》、《漫谈“黄芩白术乃安胎圣药”之说》、《对“柴胡?肝阴、葛根竭胃汁”的评议》等文,对古人的观点加以评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医德高尚 医术精湛
罗元恺22岁开始行医,50多年来一直没有脱离临床。早年主治内科杂病和温病,稍后兼治儿科,中医学院开办后,专于妇儿科,近20多年来更专于妇科。在担任院校教学行政职务期间,虽然行政工作繁忙,社会活动频繁,仍坚持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应诊和查房。他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无数的病人治愈了顽疾,解除了痛苦。
他对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中医称为胎漏、胎动不安和滑胎)有深入的研究和良好的疗效。认为肾主先天,流产的主要原因在于肾气虚衰,冲任不固,防治之法应以补肾健脾、益气养血而固冲任为原则。他采用自创的“补肾固冲丸”为许多流产多次的妇女保住了胎儿,产下健康的孩子。有些病情复杂的病例,经他精心诊治也获痊愈。如1976年一位36岁的患者,曾连续流产4次,经中西药安胎均未效,其后4年不孕,且月经过多,但各项检查未见异常,多方诊治未愈。罗元恺接诊后,认为是肾气亏损为主,兼有脾虚、冲任不固,遂以补肾健脾调经为先,使经量恢复正常后,继续调补肾脾,半年后便妊娠,经安胎治疗后,顺利分娩,现在孩子已上中学了。1983年,他将原“补肾固冲丸”的处方作进一步调整,与药厂合作研制成“滋肾育胎丸”,经动物实验证实有促进卵巢和子宫血液循环,促使卵巢黄体生成及增加子宫内膜腺体分泌等作用,经200多例临床验证,安胎有效率达94.35%,通过专家鉴定正式投产,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获1984年卫生部科技成果乙等奖。
对于临床常见的痛经、他也有丰富的治疗经验,认为主要是气滞血瘀所致,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因痛症须以止痛为急务,煎服汤药难以应急,故创制了“田七痛经胶囊”,经药理实验,证实有明显的解痉和镇痛作用。临床验证250多例,有效率89.2%,已通过鉴定并由药厂生产,1985年获广州市科委科技成果三等奖。他还研制了消?散结的“橘荔散结丸”,主要用于治疗子宫肌瘤,对乳腺增生也有一定效果。近年来,他治疗先兆流产和痛经的经验,已先后被编制成专家系统程序,输入电脑,通过软件的推广,使罗元恺的医疗经验为更多病人带来福音。
他对于患者总是一视同仁。应诊时虽有限额,但对远道而来的病人,他都尽量满足其要求,宁愿自己辛苦一点,也给病人加号诊治。来信问病者,亦多给予答复或寄去药方,因而受到患者的尊崇。他出国访问时,除参加学术活动外,也为当地的人民和华侨诊病,被报刊誉为“女同胞的救星”,甚至称为“送子观音”,可见其医术及声誉之高。因材施教 诲人不倦
罗元恺是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1935年第七期毕业生。在30年代,虽然已有一些中医学校开办,但中医的传授方式,仍以父子相传、师徒授受为主。这种传统的师承方式,由于接触面较狭窄,难免有偏颇之处,因而容易形成门户之见。有感于此,罗元恺虽有家学渊源,自幼对中医有所认识,仍投考中医药专科学校,以求深造。学成之后,目睹当时中医事业发展缓慢、备受压制与摧残,更痛感发展中医教育之迫切。他从医数年之后,便投身于中医教育事业。几十年来,兢兢业业,乐此不疲,他培育出来的学生遍布国内外,大多数已成为中医工作的骨干。
罗元恺对于中医教学工作,强调因材施教和理论联系实际。在他的教学对象里,既有未出茅庐的青年,也有临床多年的中医或经验丰富的西医,或中医院校的青年教师。由于基础不同,教学要求亦各异,所以,他经常为不同的班种编写教材讲稿,结合教学对象的实际需要,或偏重于理论,或详尽于临床,并尽可能增补最新的研究资料。上课前他总是认真备课,就算是同一班种,在每次上课前也要重新准备,不断更新内容。罗元恺一向以临床课教学为主,故特别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他上课善于结合临床实例,条理清楚,讲解透彻,因而深受学生欢迎。
在指导研究生的工作中,他着重于培养他们的治学能力,要求他们在学术上有独立见解,敢于创新。作为一名老中医,罗元恺并不排斥现代医学乃至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手段,他与其他学科的专家真诚合作开展中医的科学研究,也鼓励他的研究生采用新的实验手段进行研究,因而取得较好的成绩。他指导的一篇硕士论文曾在国外刊物上发表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奖。
罗元恺不仅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具有较强的教学行政管理能力。出任中医学校校长期间,为复兴该校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后担任广州中医学院副院长,亦为治理教学秩序、培养研究生等做了大量工作。晚年兼任广州兴华中医药业余学校校长,组织该校的教学工作,由于严格挑选师资,教学质量保证,因而吸引了大批业余学习中医的人士,使该校成为广州市社会办学的先进单位。
罗元恺在工作之余,喜欢诗词及书法。他有一本诊余诗抄,其中一首述怀曰:“年过古稀志未残,中医事业尚艰难。老骥岂能甘伏枥,鼓其余勇续登攀。”他为中医事业奋斗了几十年,晚年仍壮心未已。惜于1995年2月病逝。
(作者:罗颂平)简历
1914年10月7日 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
1930?1935年 就读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夜校)。
19351938年 任广东中医院医师。
1939?1941年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香港分教处教师。
19431945年 在广东省连县开办中医讲习所。
19471949年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儿科学教师。
1950?1953年 兼任广东中医院院长。
1953?1957年 任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
1956年5月 兼广州中医学院筹备委员。
1956?1957年 兼广州中医学院金匮要略教研组组长。
1958年 任广州中医学院妇儿科教研室主任、进修部主任、院务委员会委员。
1977年 被评为广州中医学院第一位中医教授。
1980?1982年 任广州中医学院副院长。
1983年 任广州中医学院顾问。
1995年2月 病逝于广州。主要论著
1 罗元恺主编.中医儿科学讲义.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
2 罗元恺主编.中医儿科学讲义.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
3 罗元恺.罗元恺医著选.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4 罗元恺点注.妇人规.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5 罗元恺主编.中医妇科学(第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6 罗元恺主编.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妇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7 罗元恺.罗元恺论医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牛博,男,46岁,籍贯广东,医学博士,研究员,临床营养师。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博士师从于我国著名试管婴儿专家、广州南方医院生殖中心创始人邢福祺教授。曾经跟随广州中医药大学罗颂平教授(全国著名中医名师罗元恺教授的学术继承人)学习中医,获得中医学硕士学位。擅长不孕不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和辅助生殖技术、取卵移植患者的临床营养调理、反复移植失败的中医营养治疗;成人以及儿童营养不良的营养治疗,妊娠期糖尿病以及II型糖尿病的营养治疗,急、慢性肾病以及各种慢性疾病的营养治疗,女性肥胖的综合治疗;肿瘤激光光动力治疗。
牛博出生于医学世家,自幼跟随祖父、父亲学习中医(其父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中山医学院,为广州空军军医)。牛博1985年开始研习中医养生气功。
牛博早年在熟读《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医学典籍的基础上,对《易经》进行了深入研究,深悟医易同源、医易相通之妙理。在养生保健和临床祛病的实践过程中,能够将中医传统经络学说、方剂精华和五运六气等诸多因素紧密结合,细究疾病根源,根据个人不同体质,培元固本,从源头上化解病因,效果往往出奇制胜,持久而深入。牛博认为,一切疾病皆有因果;治病要祛根,养生要养本。
牛博对中医养生有很高造诣,尤其擅长中医食疗以及药膳。 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多篇高水平文章。
现为艾维夫医疗集团董事、广州艾维夫生殖医学中心主任,广州艾维夫医院院长。
子宫肌瘤主要由不成熟的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所致,故又称子宫平滑肌瘤,为女性盆腔最常见的肿瘤,35岁以上的妇女每4~5人中即有1例本病患者。一般认为,子宫肌瘤的主要发病因素为长期大量持续的雌激素刺激,尤其在只有雌激素作用而无孕激素作用时更易发生。多数患者可无症状,仅于体检时才被发现;但粘膜下肌瘤或较大的肌壁间肌瘤,可出现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出血,严重者可出现继发性贫血;少数患者有腹痛及压迫症状(如排便或排尿困难),以及继发不孕;体检下腹可触及包块,子宫增大、质硬、表面不平。临床上常按肌瘤的生长部位不同而分为浆膜下肌瘤、壁间肌瘤、粘膜下肌瘤、宫颈肌瘤、阔韧带肌瘤等。探测宫腔可发现其增长或变形,B型超声检查可协助诊断。
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状况和临床表现,采用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非手术疗法主要采用括宫术、雄激素治疗月经量多而肌瘤不大的患者;凡肌瘤较大、症状明显而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效者,可采取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属于中医“癓瘕’、“月经量多”等病证范畴。气滞、血瘀、痰瘀互结于胞宫,是其基本病因病理。而导致气滞血瘀痰积,常与外邪(如湿热)的侵袭,脏腑功能活动失调密切相关。病至后期,病人正气往往大伤(气血亏虚,阴阳失衡),而痰瘀仍留着不去。早期宜活血理气、破瘀散结、清热消痰;病人出血过多,正气大伤,则应攻补兼施,即活血化瘀、消痰软坚之时,适当选用补气益血填精之品,使邪去而正不伤。
本节选介消瘤系列方、灌肠消癓方等治疗子宫肌瘤有效验方计13首,临证时可视情选用。
1.消瘤系列方【药物组成】①非经期方:当归、川芎、地黄、白芍、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土鳖各9g,昆布、海藻、丹参、刘寄奴、鳖甲各15g。②经期方:当归、地黄、白芍、茜草、刘寄奴、蒲黄炭、川芎各9g,丹参、紫草根各15g,阿胶、益母草各12g。
加减变化:若伴有气血虚弱者,在以上二方基础上加黄芪、党参等;湿热明显者加黄连、黄芩等;血热较甚者加栀子、丹皮等;伴有肝郁或经前乳胀、小腹作胀者加柴胡、郁金等。
【治疗方法】上方均水煎服,1日1剂。非经期方平时服,经期方经期服。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消癓散结。主治子宫肌瘤。
【临床运用】共观察42例。痊愈9例,占21.4%,均为单个小肌瘤。显效17例,占42.8%,其中单个肌瘤12例,多发性肌瘤5例。有效7例,占16.6%,其中单个肌瘤5例,多发性肌瘤2例。无效9例,占21.4%,其中5例为多发性肌瘤。总有效率为78.5%。
【经验体会】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良性肿瘤,发病率较高,现代医学多采用手术根治。临床观察发现,对子宫肌瘤以本方保守治疗,也能取得满意疗效。
【方剂来源】刘颖,等.子宫肌瘤42例临床治疗小结.天津中医,1989,(5):16.2.灌肠消癓方【药物组成】桃仁、川芎、三棱、莪术、穿山甲、木通、路路通、陈皮、枳实、昆布、牡蛎各15g,□虫12g。
加减变化:肥胖痰湿盛者加夏枯草、法半夏备15g。
【治疗方法】水煎取汁,浓缩至100ml,温度在40℃左右(以滴在前臂上不烫不凉为宜)。灌肠前排空大便,用中号导尿管插入肛门15~20cm,用100ml注射器将药液徐徐注入直肠。拔出后将臀位抬高,左侧卧位,保留2小时。每日1次,30次为1疗程,连续1~4个疗程。经期量多时停止灌肠。初期因不适应,可在灌肠后即有便意,数次后渐消失。治疗过程中有小腹微痛等症,提示药物已达病所,治疗效果较好。每个疗程结束后,妇检及B超复查1次,一般在经后3~7天进行。
同时结合中医辨证,以中药内服。其中脾肾阳虚型(月经提前、量多或淋漓不止,色淡红,面色泛白或虚浮,神疲乏力,白带量多,舌淡等)用党参、黄芪、山药、熟地、茯苓各15g,白术、川断、巴戟天各9g,陈皮7g,鸡血藤20g;气滞血瘀型(经行量多或不规则出血,色暗红或有瘀块,小腹胀痛等)用当归、川芎、赤芍、红花、陈皮各9g,丹参、川牛膝各10g,桃仁12g,川楝子、香附、乌药各15g;肝肾阴虚型(月经提前、量多,色红稠,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头昏耳鸣,腰膝酸软等)用生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子、怀牛膝、煅龙牡、夏枯草各15g,女贞子、白芍各12g,丹皮、陈皮各9g。以上方药均水煎内服,每日1剂,疗程同灌汤消癓方。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消瘾软坚。主治子宫肌瘤。
【临床运用】本组54例,均为不愿手术治疗的患者。经用上方内外合治,结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月经不调27例中,治疗后痊愈13例,显效11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3%;其他症状的改善有效率为100%。肌瘤体积的改变:治疗后痊愈30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5.2%。
【经验体会】本方功可理气活血、软坚散结、燥湿祛痰,并结合辨证使用内服方药,内外合治,攻补兼施,且长期用药,故疗效甚为显著。
子宫位于下腹部,根据盆腔静脉壁薄、缺乏外鞘、中小静脉没有瓣膜和静脉丛多等特点,使盆腔脏器的静脉系统就像一个水网相连的沼泽一样,而且直肠和子宫阴道静脉互相吻合。因此设想,经直肠吸收的药物可以很快在盆腔弥散,使之直达病变子宫,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局部的药物有效浓度,且又避免了破坚攻瘀之品对胃肠的刺激。
【方剂来源】张杰,等.中药灌肠为主治疗子宫肌瘤54例临床观察.中医杂志,1991,(10):44.3.参芪龙牡汤【药物组成】党参、白术、五味子、瓦楞子、龟板、黄芩各10g,黄芪、鸡内金各12g,生龙骨、煅牡蛎、制首乌各20g,玄参15g。
【治疗方法】月经提前者加二至丸;血多者加芡实、海螵蛸;痛经者加芍药甘草汤或失笑散。每日1剂,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它中西药。
【功效主治】益气养阴,软坚散结。主治子宫肌瘤。
【临床运用】58例患者经1~2个疗程的治疗,各种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月经量多者39例,治疗后月经量减少35例,占89.7%;月经提前者20例,治疗恢复正常者17例,占85%;经期延长者9例,好转7例,占77.8%;痛经8例,好转5例,占62.5%;腹胀痛、腰痛36例,好转26例,占72.2%;原发性不孕2例,妊娠1例。头晕、乏力、贫血等症均明显改善。经B超肌瘤消失或总面积缩小1/2左右者占28例,缩小1/3者占19例,无效11例。
【经验体会】此病多于新产、经行不慎,寒邪凝泣不行或热邪煎熬成块,或气滞日久,由气及血,致腹中之血积结成块。采用益气养阴、软坚固涩之法,才能取得较好疗效。尤其对肌壁间者疗效更好,浆膜下及粘膜下者较差。另外,服用本方后,发现对不同大小的肌核均有效果。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整了机体内的内分泌机能有关,从而抑制了其肌瘤的生长,使其逐渐缩小。
【方剂来源】叶青,等.参芪龙牡汤治疗子宫肌瘤58例.山东中医杂志,1988,(4):24.4.归甲宫癌汤【药物组成】当归、炮山甲、桃仁、莪术、香附、续断、夏枯草、怀牛膝各12g,王不留行、三棱各9g,昆布15g,苡仁30g。
【治疗方法】气虚加党参或太子参;血虚加鸡血藤、白芍;脾虚加自术、茯苓;肝肾阴虚加枸杞、桑椹、旱莲草。经期开始加用300%三棱注射液4ml,每日肌注1次。连用7天。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主治子宫肌瘤。
【临床运用】本组136例,治愈(症状消失,肿瘤消散,子宫恢复正常大小)72例,占52.9%;显效(症状基本消失,肿瘤明显缩小)37例,占27.2%;有效(症状明显改善,但肿瘤缩小不明显或未缩小)5例,占3.7%;无效(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22例,占16.2%。总有效率为83.8%。
【经验体会】中医认为本病多因产后胞脉空虚或经期血室开放,邪气乘虚侵袭,致气血郁结;或因暴怒伤肝,气逆血留;或忧思伤脾,血虚气滞等,皆致瘀血留滞,渐积成癓。症见月经愆期,小腹疼痛拒按,或积块坚牢,固定不移。审因论治,当以攻为主,依据正气的盛衰,可攻补兼施,寓攻于补,或寓补于攻。治则以行气破血,软坚消积为主,或佐以扶脾、补肾、调肝,从而达到消癓散结之目的。
从本组病例分析,疗效好坏与肿瘤的大小及类别有关,肿瘤小者疗效较高,壁间肌瘤较浆膜下肌瘤效果较好。因此,对巨大肿瘤及腺肌病仍以手术治疗为宜。
【方剂来源】吴定言.宫癓汤治疗子宫肌瘤136例疗效观察.中医杂志,1981,(1):34.5.加味攻坚汤【药物组成】王不留行100g,夏枯草、生牡蛎、苏子各30g。
加减变化:若偏重于脾肾气虚,腰膝酸困、白带增多显著者加生山药30g,海螵蛸、自术各18g,赤芍、鹿角霜各10g,茜草9g;偏重于气血两虚,月经淋漓不断、劳累加剧者,加黄芪30g,海螵蛸、白术各18g,熟地15g,当归、白芍各10g,茜草9g;偏重于血瘀胞宫,下腹刺痛拒按者加桃仁10g,赤芍12g,丹皮、茯苓、桂枝各9g,水蛭6g;寒凝瘀阻冲任,少腹冷痛、得温则舒者加官桂、炮姜各6g,小茴香、五灵脂、蒲黄各10g,当归、赤芍各12g;气滞胞脉、痛无定处者加柴胡7g,当归、白术、赤芍、荔枝核各10g,莪术6g。
【治疗方法】上药水煎服,每日或隔日1剂,30剂为1疗程。
【功效主治】通经祛瘀,软坚散结,降气化痰。主治子宫肌瘤。
【临床运用】本组10例子宫肌瘤,经攻坚汤治疗后,自觉症状全消。其中6例经B超复查,子宫声象正常;4例经妇科复查,子宫恢复正常大小。
【经验体会】中医认为血行瘀阻、气滞血脉、气虚血瘀是子宫肌瘤的主要原因。攻坚汤中王不留行为要药,入肝胃经,消肿止痛,功专通利,入血分,以通经散结,祛瘀消瘕;夏枯草独入厥阴,消瘰疬结气;苏子性主疏泄,是开郁利膈之良药。诸药合用,能通经祛瘀,软坚散结,降气化痰,再辨别脏腑经络寒热虚实,配以相应方药,故对子宫肌瘤有较好疗效。
【方剂来源】班旭升.攻坚汤加味治疗子宫肌瘤.新中医,1990,(1):34.6.祛瘀消癓汤【药物组成】当归、桃仁、三棱、香附各10g,王不留行、莪术各12g,夏枯草、生贯众、天葵子、川断各15g,生牡蛎、海藻各20g,昆布30g。
加减变化:伴乏力、心悸、气短之气血不足者加党参20g,黄芪30g;伴腰腿酸软、头晕耳鸣加女贞子、杜仲各12g,旱莲草20g;平素带下量多,色黄有味者加苡仁30g,并配合燥湿清热之品坐浴。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若以月水淋漓不断就诊者,用生化汤加龙骨、牡蛎、海螵蛸各20g,伏龙肝30g,三七粉(冲)3g,暂治其标。
【功效主治】祛瘀消瘕。主治子宫肌瘤。
【临床运用】共观察45例。其中治愈(症状消失,肿瘤消散、子宫恢复正常)19例(42.2%),显效(症状基本消失、肿瘤缩小2/3者)13例(占28.9%),有效(症状明显改善,但肿瘤缩小不明显)11例(占24.4%),无效2例(占4.5%)。总有效率为95.5%。本组病例服药最多者123剂,最少25剂。
【经验体会】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良性肿瘤,属中医“癓瘕”范畴,为难治之症。本方三棱、莪术为动血之品,能动经血蕴积,煎熬成瘀,停于胞宫之血;贯众、冬葵子,既能破瘀消瘕,又能疗崩下血;昆布、’海藻、夏枯草、王不留行,活血调经为辅助;佐以开郁调经之香附,配补肝肾止崩漏之川断,合奏祛瘀消癓之效。子宫肌瘤属痼疾,病程长,显效慢,应长期连续治疗,不可半途而废。
【方剂来源】赵淑英.中药治疗子宫肌瘤45例临床分析.天津中医,1989,(3):3.7.活血软坚汤【药物组成】丹参30g,泽兰叶20g,当归、川芎、白芍(或赤芍)各12g,三棱、莪术各10g。
加减变化:气虚加四君子汤;月经期加白芍、仙鹤草、艾叶炭;肾虚加续断、桑寄生。
【治疗方法】上药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多数用药在3个月左右取效。
【功效主治】逐瘀散结,养血调经。主治子宫肌瘤。
【临床运用】本组30例,经用本方治疗痊愈5例,显效6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70%。如一工人52岁,经量增多2年,妇检子宫如孕2个月大,质硬,表面不平,经A超和经期诊刮病理检查诊断为子宫肌瘤,因血压高而未能手术。西药保守治疗无效。症见头昏乏力,少寐多梦,腰痛,用基本方加续断、寄生。用药3个月后月经量减少,妇检和A超检查子宫正常。
【经验体会】①中药治疗子宫肌瘤,能使多数患者月经量减少,症状改善,部分病例治疗后肌瘤缩小,少数病例子宫可恢复正常。②中药方法简便,无明显副作用,不需复杂的设备条件,对年轻需保留子宫,或伴其它疾病而禁忌手术者,尤适于中药保守治疗。但从本组病例疗效看,子宫大小如孕2个月左右者,效果较好。粘膜下肌瘤及子宫肌瘤较大者,中药治疗效果不满意,仍以手术为宜。③本组有效病例多数于用药3个月以内月经量开始减少,因此用中药治疗3个月以上,症状无改善者,应分析原因,重新考虑治疗方案。
【方剂来源】张传芳,等.中药治疗子宫肌瘤30例临床观察.湖北中医杂志,1986,(4):17.8.化瘀散结汤【药物组成】桃仁、水蛭各15g,制大黄12g,生牡蛎、鳖甲、龟板、猫爪草、夏枯草、昆布、海藻各20g。
加减变化:血瘀甚者,加三棱、莪术各12g;兼气滞者,加乌药、香附各10g;气虚明显者,加党参、黄芪各15g;有痰湿者,加象贝、泽泻、车前子各15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经净后开始服药,经期停药。另外可用大黄、芒硝各100g,香附200g,拌米醋适量,炒热后外敷下腹部,药凉为度,每日1次。
【功效主治】本方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主治子宫肌瘤。
【临床运用】用本方治疗98例子宫肌瘤患者。所有病例均通过妇科检查及B型超声检查证实。结果64例痊愈(月经正常,量中等,妇检和B超检查子宫恢复到正常大小,肌瘤消失,1年内不复发);28例显效(月经规律,量一般或稍多,妇检和B超检查,子宫比服药前明显缩小,肌瘤缩小);6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4%。且有5人已受孕。服药后绝大多数可促使绝经。痊愈病例服药最多160剂,最少12剂,平均80剂。
【经验体会】从治疗结果来看,本组病例46岁以上年龄组疗效较为满意。经治疗月经正常,子宫恢复到正常大小时,多数病人即出现绝经。36~45岁年龄组,因病程长,子宫体大,质硬,不活动,其疗效不甚理想(无效的6例全部改用西医手术治疗)。35岁以内病人若发现早,病程短,即可获得痊愈。近年来,有关本病治疗报道有效多在85%左右,本组病例有效率达94%,这与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分不开的,但使用水蛭、鳖甲、龟板等血肉有情之品活血滋阴,以改善病人体质状况,促进疾病痊愈,亦为其重要原因之一。
【方剂来源】王玉桂,等.化瘀散结汤治疗子宫肌瘤98例疗效观察.浙江中医杂志,1990,(2):69.9.昆藻软坚散【药物组成】昆布、海藻、海浮石(打,先煎)、生牡蛎(打,先煎)各30g,山慈菇、夏枯草各15g。
加减变化:腰腹痛者加蒲黄12g,炒五灵脂10g,元胡15g;气血虚弱严重,属中度贫血者加党参、黄芪各30g,阿胶12g(烊化);经血过多者(每次经期后血红蛋白下降0.5g以上者)加三七粉6g(冲服),花蕊石30g(打,先煎),升麻10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20天为1疗程。需治3~6个疗程。
【功效主治】本方功可软坚散结,解毒活血。主治子宫肌瘤。
【临床运用】本组30例,均为门诊病人,年龄最小33岁,最大50岁;表现有月经失调,周期缩短,经量增多,全身乏力等;病程最短2年,最长15年;肿瘤最小如6周妊娠,最大如14周妊娠。经用上方治疗,结果:显效7例,有效21例,无效2例(其中1例B超检查诊断为子宫肌腺瘤,另1例未坚持服药)。
【经验体会】本方系青岛市医学科学研究所制定的协定处方。通过30例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昆藻软坚散对于缓解子宫肌瘤的临床症状等方面,确有较好的效果。
【方剂来源】李维芬,等.软坚散结治疗子宫肌瘤40例.中医杂志,1992,(5);45.10.加减桂苓丸【药物组成】桂枝、茯苓、桃仁、丹皮、赤芍、鳖甲、卷柏、蕲艾、青皮、川断、北芪各10g,生牡蛎30g,黄柏6g。
【治疗方法】上药共研细末,蜜制成丸,每丸重10g。每日3次,每次1丸,连服1.5~3个月为1疗程。月经期停止服药。每1疗程后进行检查,如正常即可停药,未正常则继续第2个疗程。
【功效主治】本方活血化瘀消瘕。主治子宫肌瘤。
【临床运用】本组60例子宫肌瘤,经1~3疗程的治疗,有效率达100%,其中痊愈43例,占71.7%。如一教师43岁,因月经先期10天,量多而就诊。孕5产3,妇检:宫体增大如40多天孕大小,质硬,右侧卵巢如鸡蛋大;超声波检查:宫体前后径6cm,出波降低,呈针状,波型迟钝,右侧卵巢4×5×3cm。。西医诊断为子宫肌瘤合并右侧卵巢囊肿。自诉头晕,四肢乏力,视其舌淡苔薄白,脉之弦细无力。此为气血虚弱,血瘀气滞,发为癓块。用桂苓丸连服1疗程,经量减少,精神好转。再服1疗程,经1年7个月后复查,妇检及超声波均正常。
【经验体会】根据现代医学药理作用来看,本方有:①通过改善血循环,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吸附功能和白细胞的吞噬能力,促进炎症渗出物的吸收;促进血肿包块的消散和吸收,因而起消炎、消肿,化癓消积等作用。②通过调节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功能,促进蜕膜、郁血及其它残留组织的完全排出,而起调经止血止痛等作用。故本方不但对子宫肌瘤有效。还可用于宫颈炎、附件炎和卵巢囊肿等病。桂苓丸治子宫肌瘤对血瘀偏寒虚弱者为宜,偏阴虚者效果较差。
【方剂来源】黄纯端.“桂苓丸”治疗子宫肌瘤60例小结.新中医,1982,(10):24.11.益气消瘤丸【药物组成】生黄芪、醋小麦各50g,当归30g,丹皮、赤芍、海藻各25g,桂枝、昆布、桃仁、大黄各20g,山甲珠、川贝母、甘草各15g。
加减变化:气虚者加人参、淮山药;血虚甚者加阿胶;月经过多者加益母草;纳差者加内金;腹痛甚者加五灵脂;肝郁者加柴胡、郁金;出血多者加田三七粉、地输炭。
【治疗方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早晚各服30g。
【功效主治】补气生血,散瘀通络,消肿定痛。主治子宫肌瘤。
【临床运用】临床运用本方治疗子宫肌瘤93例,结果痊愈42例,占45.29,6;好转47例,占50.5%,总有效率95.8%。在治疗中观察到,无1例有任何副作用,无1例发展或恶化。如一教师35岁,不规则阴道出血2个月,淋漓不断,月经量多,色暗红有块,伴小腹胀痛,气短神疲,纳差,舌淡、苔白,脉沉涩。妇检:宫体增大,子宫前壁可触及4×5cm2大小肿物、质硬。B超探及宫腔内有5×5cm2结节块影,边缘欠清晰,提示子宫肌瘤。此为瘕瘕(血瘀型),治宜益气化瘀,通络散结。处消瘤丸加阿胶15g,田三七粉(冲服)12g,每日2次,服药2天,血止。嘱服消瘤丸,加鸡内金30g,研末冲服,治疗22天后诸症消失。经妇检和B超证实,肿块消失,子宫正常。
【经验体会】①子宫肌瘤,从中医看来,以气滞血滞为多见,治疗上多以活血、祛瘀散结为大法。作者在治疗中体会到,在祛瘀散结时应兼护正气,使瘀去而正不伤,做到攻中有补,补中有攻,攻补适当,才能获得良效。②方中黄芪、当归补气生血,活血化瘀;昆布、海藻软坚散结消痰;桃仁、川甲、赤芍活血破瘀,消肿止痛;大黄泻火解毒,下有形之积滞;醋小麦、桂枝益气养心通阳;甘草调和药性。诸药相伍,补气生血,散瘀通络,消肿定痛,药症合拍,故疗效满意。
【方剂来源】王明义,等.消瘤丸治疗93例子宫肌瘤临床观察.新中医,1992,(2):40.12.桂苓消瘤丸【药物组成】桂枝、鳖甲、赤芍各12g,茯苓15g.丹皮、桃仁、穿山甲各10g。
【治疗方法】以上各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g。每日2丸,早晚各服1丸。连服1个月为1疗程。月经来潮则暂停服药。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消坚散结,养血清热,调补冲任,补中益气。主治子宫肿瘤。
【临床运用】30例患者年龄在40~50岁。子宫增大比例,最小如任娠6周,最大如12周大小。治疗结果:痊愈18例,显效5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3.3%。
【经验体会】30例患者经妇科检查或诊断性刮宫病理报告确诊为子宫肌瘤者,采用桂苓消瘤丸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
【方剂来源】彭华丽.桂苓消瘤丸治疗子宫肌瘤30例.北京中医,1989,(6):3013.橘荔散结丸【药物组成】橘核、荔枝核、制首乌、益母草、生牡蛎、海藻各60g,川续断、党参各30g,小茴香、乌药、川楝子、莪术、岗稔根、栗壳各10g。
【治疗方法】上药为丸,每日3次,每次6g,半饥半饱时以开水送服。若体偏热或兼热象者以淡盐水送服。月经干净后3天开始服用,月经前3~5天停服,以3个月为1疗程,观察1~3个疗程。
【功效主治】行气散结,软坚敛涩,益气活血。主治子宫肌瘤。
【临床运用】以橘荔散结丸治疗150例子宫肌瘤,治愈18例,占12%;有效111例,占66.1%;总有效率86%。
【经验体会】橘核散结丸的药理实验证明:①本方有降低雌激素水平,抑制离体子宫平滑肌作用,对于减少子宫出血量,子宫肌瘤逐渐萎缩有一定意义。②具有轻度抗凝和抑制血栓形成,防止瘀血留滞作瘢,有利于子宫肌瘤的治疗。③具有一定的促进体内同化功能的作用,可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④急性毒性试验表明,本方毒性很低。子宫肌瘤属祖国医学的瘕瘕范畴,其形成不外正虚邪聚,虚实夹杂。罗元恺教授针对本病病因,借鉴《济生方》橘核丸和《景岳全书》之荔核散为基础,化裁成本方。方中荔枝核、橘核、栗壳、小茴香、川楝子、乌药理气散结,止痛消癓;莪术行气破血,攻逐积滞;海藻、生牡蛎软坚散结;党参补气健脾;川断补肾强筋;首乌、岗稔根补血止血;益母草活血调经,行血散瘀,能明显增强子宫肌的收缩力。综观全方能攻能守,寓补于攻,寄消于散,能行气散结,软坚敛涩,益气活血,故对子宫肌瘤有较好的疗效。
【方剂来源】罗清华,等.橘荔散结丸治子宫肌瘤150例临床体会.新中医,1990,(8):27.
男性不育篇
王 琦 论治男性不育症经验
冷文 冷氏乾坤孕子疗法治疗法则
黎耀彬 自拟方治肾虚精亏型男性不育经验
陈浩林 自拟方治肝郁肾虚型男性不育经验
陈浩林 自拟方治脾肾两虚型男性不育经验
曲锡萍 自拟方治瘀血阻络型男性不育经验
闫家庚 自拟益肾汤治男性不育症经验
祝远之 单味菟丝子治精液异常一则
谢秀瑛 中医药酒疗法治男性不育经验
杨大坚 用石膏为主治精液不液化经验
朱锡祺 精冷不育辨治经验
华良才 男科病治精十二法
华良才 以抑阳扶阴法治精子密度高所致不育的经验
颜德馨 调治男科病经验
郭士魁 治肾虚精少经验
罗元恺 以滋养肾阴为主治少精子症经验
陈文伯 诸般不育症诊治经验
陈文伯 治男性不育经验
谢海洲 以祛瘀利湿为先治不育经验
李广文 精液异常不育诊治经验
薛 盟 自拟强精益肾丸治不育经验
杨宗孟 以清肝达郁法治不育经验
李培生 从肾肝脾论治不育经验
班秀文 以滋养肝肾为法治死精症经验
顾 恒 自拟公鸡殖酒合剂治不育经验
刘明汉 益精为法治不育经验
徐福松 免疫性不育诊治经验
张廷祥 治阴汗者不育症经验
金维新 自拟液化升精汤治精液不液化症经验
刘银健 自拟益肾疏肝汤治无精子症经验
袁茂云 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男性免疫性不育经验
王红芳 自拟种子散治不育症经验
孙永安 自拟一菟二仙蜈海散治男性不育经验
郑宗昌 针药并用治男性不育经验
黄津伶 攻补兼施治男性不育经验
蔡玉国 自拟生精促育汤治少精症经验
陈武山 分型辨治精液量过少症经验
梅 林 治精液量过多症经验
陈武山 治少精子症经验
梅 林 分型辨治弱精症经验
陈武山 分型辨治精液不液化经验
梅 林 治精液不凝固症经验
毕 成 治脓精症经验
毕 成 治死精子症经验
毕 成 治无精症经验
毕 成 治畸形精子过多症经验
陈武山 治免疫性不育症经验
陈武山 综合治精液异常症经验
女性不孕篇
罗元恺 不孕症临床辨治经验
蔡小荪 调经益肾治不孕经验
何少山 治女性不孕经验
何少山 温通疏补治流产继发不孕症经验
何子淮 经前重疏邪经后益肾元治不孕症经验
何炎燊 治不孕经验
夏桂成 调心补肾治不孕经验
马宝璋 分虚实辨治不孕症经验
马龙伯 调肝温经补肾治无排卵型不孕症经验
马 志 活血化瘀法治不孕症经验
王大增 调肝为重兼活血补肾法治不孕症经验
王子瑜 不孕证治经验
王 鹏 温冲丸治不孕症经验
王耀廷 治不孕症四法
裘笑梅 标本兼顾治母子ABO血型不合之不孕经验
叶贻庭 治双侧输卵管阻塞不孕经验
涂钟馨 当归芍药散治流产后不孕症及习惯性流产经验
乐秀珍 灌肠验方治不孕经验
姜 敏 中西医结合治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经验
韩宗奇 治不孕症经验
张庆云 加减温经汤治不孕(育)症经验
张志远 食药同进治不孕症经验
刘继章 从肾论治不孕症经验
刘云鹏 以疏肝养血温脾肾三法调经种子经验
刘春祥 调经助孕治不孕症经验
刘 颖 辨治不孕症经验
徐本荣 清利散结汤治不孕症经验
谢 馨 辨治不孕症经验
黄振鸣 治不孕症经验
班秀文 温养软坚为法治输卵管阻塞不通经验
庞泮池 治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经验
杨宗孟 调经种子经验二则
傅再希 经期服温经汤治不孕症经验
徐升阳 从肝肾论治不孕症经验
贲子明 不孕症诊治经验
崔玉衡 不孕症治疗经验
黄寿人 药食同疗不孕症经验
赵松泉 自拟排卵汤治卵巢功能失调致不孕症经验
赵松泉 多囊卵巢综合征致不孕辨治经验
张芝英 治不孕症经验
乔仰先 治不孕症经验
李广文 自拟石英毓麟汤治不孕症经验
李祥云 从肾虚、血瘀辨治不孕症经验
李衡友 调经种子经验
周文瑜 自拟天英消方治积不孕症经验
周鸣岐 辨治不孕症经验
陈武山 自拟乾坤调经汤(丸)治不孕症经验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07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吴贻谷
下一篇: 任应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