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李任先

医案日记 2023-06-15 04:48:56

李任先

李任先教授,男,广东梅县人,1933年12月生。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国科技进步发明奖评审委员会专家,广东省中医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等中医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医成人教育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广州国际中医药培训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穗台港澳中医药界联谊会理事长,香港中药联商会名誉顾问,台湾中国医药学院学士后中医学术顾问,维多利亚中医药学会(澳洲)学术顾问,香港针灸协会学会顾问,新加坡中医学院客座教授。《新中医》杂志编辑部总编辑,《广州中医药大学报》编辑委员会主任,《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杂志编辑委员会主任。

李任先教授,1962年以优异成绩从广州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前身)毕业后,留校从事医疗,教学、科研、行政领导工作,历任广州中医学院内科教师,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党总支书记,学院副院长,院长,后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至今。

李任先教授热心于中医教育事业,先后发表了中医人才与中医学术发展关系的探讨、为振兴中医药,培养高质量人才,从严治校、培养高质量中医人?quot;等20余篇学术论文,探讨中医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改革思路,在中医界反应强烈,受到普遍好评。特别是在中医教育机构任领导工作期间,三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孜孜不倦,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为高级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力中医的振兴,呕心沥血,广州中医药大学在他的领导下,影响力日益扩大,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学科日趋完善。他的领导才能,医学管理水平和卓越的成绩受到了广大师生的赞誉。

李任先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医临床,认为中医的发展离不开临床实践。尽管行政工作繁忙,仍然钻研业务,坚持临床第一线。为了丰富自己的临床经验,博取各家所长,早年师从陶葆荪等名老中医,对脉诊和舌诊具有较深体验,治病长于调理脾胄,认为虚实夹杂,寒热交错,是脾胃系疾病的主要特点,治疗主要推崇《金匾要略》《脾胃论》的理法方药。尤其对慢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胆囊炎、胃下垂等脾胃系疾病;对重症肌无力、甲状腺肿瘤、克隆病、久热不退等疑难杂病的诊治,具有很深的造诣,疗效卓著。并将自己多年行医积累的丰富的临床经验,整理成书,先后主编或参编了《中医诊断治疗常规》、《广东中药志》、《现代中医治疗学》、《中医杂病大全》等著作,对中医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李任先教授一向重视中医科研工作,认为一个大学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研水平,他先后在《新中医》、《吉林中医药》、《光明中医》发表了中医科研战略的初探、中医基本理论研究方法探讨、传统研究方法的地位作用与基本内容、传统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与内容等十余篇探讨中医科研的学术论文。主张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加强科研队伍梯队的建设,以科研为龙头,带动学校的发展。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他还身体历行,亲自参加或主持科研工作,早期跟随黄耀爃教授一起开展中医药治疗急腹症的研究,掌握了不少科研方法和手段,为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近年跟邓铁涛教授主持国家七五攻关课题《重症肌元力疾病脾虚证型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该课题的研究成功,使这一严重危及人们生命健康、目前还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疾病一重症肌元力有望治愈,正在研制的治疗该病的药物一强肌健力胶囊即将批量生产,将带来难以估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项成果90年通过国家级鉴定,荣获91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9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现在还正在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的理脾降脂片治疗老年高脂血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中日合作的中医舌诊研究,学校资助的中医药发展战略的研究等课题,对淮动我校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李任先教授倡导学术交流,主张只有通过学术的相互交流,才能既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掌握学术发展的新趋势,又能扩大中医药对世界的影响,从而促进和加快中医药的发展,他先后于92年8月、93年3月、93年9月,在日本富山国际传统医学研讨会,分别做了题为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经验与特色、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与中药的临床应用、中药的应用原则与安全性、试论中医药文化与民族凝聚力的学术报告,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广泛注目和各国学者推崇,主持了90年在珠海召开的首届中国广州国际学术研讨会。推动了中医药学术的广泛交流,活跃了学术气氛。还作为访问学者或专家,出访美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讲学或学术交流,为中医药走出国界,走向世界,造福人类,而不懈地努力,并做出了卓越贡献。

众口皆碑,李任先教授作为一名领导,他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廉洁奉公,顾全大局,只求奉献,勇于开拓,为广州中医大学的蓬勃发展,不遗余力,功不可抹;作为一名医师,他医技精湛,经验丰富,医德高尚,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他全心全意为患者解除疾苦,深得病人的称赞和爱戴;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思维敏捷,视野开阔,富于探索、敢于设想、善于瞄准目内国际研究的新动向。他正在主持的理脾降脂片治疗老年高脂血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的课题,是当今医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它对降低我国日益增长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提高全民族的生命质量,具有积极意义;作为一名学者,他知识渊博、治学严谨、虚怀若谷、学术民主。提倡百家争鸣。为中医走向世界,他足涉踏遍世界五大洲,在回内国际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93年为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授予92一93年国际名人称号,94年被广东省政府授予广东省名中医称号,92年被国务院定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著名中医 李任先

都说中医学是经验医学,这句话是有一定依据的。比如说同样治发烧,就可以采用内服中药和用药外敷等不同的疗法,并且都取得了好的效果,这就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李任先教授在最初行医生涯中得到的一点经验。

李任先1933年出生在广东省梅县的一个普通家庭,由于年少体弱,李任先从小就喝了不少中药汤,对中医充满了感情。中学毕业后,他便到当地的西医院学习西医,以实现治病救人的理想。1956年,中国第一批中医学院成立后,李任先又萌发了学习中医的念头,面对社会上对中医的偏见,李任光是怀着一种矛盾的心情走进了中医学院的大门。

就该不该学中医的问题,当时我自己也很矛盾,在我们医院里也是一派支持,一派不同意,但我从小就是吃中药长大的,所以我对中医还是有感情的,我就于1956年进了中医学院,成了第一届学生,进来以后,心里有个转弯过程。

促使李任先对中医药疗效改变看法的事发生在1962年,那是他第一次独立在病房值夜班的一个晚上,当时他遇到两个高烧不退的病人,李任先按所学的中医知识先给一个病人吃了内服汤药,另一个则采用了外敷法退烧,由于初次离开老师独立管病房,李任先一个晚上都担心地守在病人身旁,没敢睡觉,结果第二天两个病人竟都退了烧。

我感觉到中医真奇妙,不但是内服能治疗,外敷也能治疗疾病,这是第二个病例。第三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个肾昏迷伴有肝昏迷的病人,是东莞送来的,是一个亚急性肝坏死,是深度黄疸病人,进来以后第三天完全昏迷了,当时进行大会诊认为这个病人希望很少,因为他是亚急性肝坏死,深度昏迷,全身黄疸。我们治疗坚持了十多天以后,慢慢他家人从东莞过来,全身给他穿好衣服,准备死和后事的问题,而且准备把他运走,我们就跟他家人说,那么重的病人,路上不行。后来我们坚持治疗下来,病人恢复了健康,一直到二十多年后,我再一次看到他,已经七、八十岁了。

看到濒临死亡的病人在自己手中恢复了健康,李任先对中医药的疗效也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念,为丰富自己的临床经验,他博采众家之长,除内科治疗方法外,他还积极学习借鉴中医的其它治疗方法,在临床上综合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中医几千年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不但是能够通过处方、汤药来治疗疾病,而且多种手段来治疗疾病,效果非常好,并且是能够立竿见影的。比如象有些头疼、腹痛这样的情况,如果是当时很痛,那么再煎药还要有个过程,那马上你用手法给他治疗一下,就很好。我记得早两年,一个很剧烈头痛的病人到我的门诊来看病,而且不断地哭,已经痛了一天了,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就马上给他手法按摩按摩不到十分钟,他就马上不痛了,而且很高兴,开了煎药回家以后,到晚上才又有点痛,所以再吃药,就感觉效果很好。

李任先在治病中长于调理脾胃,他认为虚实夹杂、寒热交错,是脾胃病的主要特点,在治疗中他倡导治胃勿忘疏肝,健脾常需补肾的观点,他将自己多年来的经验整理成了多部专著,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调理好脾胃,对人的治疗和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病人通过脾胃的调理和治疗都好了,比如象我们治疗高脂血症,我们通过调理脾胃来达到治疗高脂血症的问题,所以我们感觉到很好的效果,通过调理脾胃,不但对脾胃病很有好处,对其它脏腑的病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李任先特别重视中医的科研工作,他对急腹症、重症肌无力等疑难病症的研究获得了多项国家科技大奖,同时,他对中医传统的舌诊也有深入的研究,并提出运用舌诊病要有发展的观点。

在我自己看病来看的话,舌诊反映肠胃病更多一点,更直接一点,它反映其它脏器疾病也有,过去诊病的经验也是一个很好的经验。但是我们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体的变化,舌诊的病也有变化的问题。象我们过去认为舌苔很厚很腻,就用一些舌诊的方法诊断,但是我通过临床实践认为并非完全如此,我感觉到舌还是常看的问题,我自己从事这方面临床研究多就体会多,所以认为舌诊是更加能反映疾病的重要参考价值的一个诊断措施。

作为大学校长,李任先非常重视学术间的互相交流,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学术发展的新趋势,扩大中医药对世界的影响,从而促进和加快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他的学术思想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他领导的广州中医药大学跻身于全国重点中医院校之列。

康复学毕业论文怎么写

浅谈对中医康复学的认识 康复医学的出现与完善,标志着现代医学的形成 与成熟,即医学模式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 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中医康复学的概念是在20世 纪80年代后提出的。在中医古籍中虽无康复医学之名 称,但有关康复医疗的内容则散见于大量的中医文献 中,中医临床学的许多内容也涉及到康复。中医康复学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 1 中医康复学的形成 《黄帝内经》正式从医 学角度来讨论养生和康复问题,提出了养生康复的通 则,即调摄精神与形体,提高机体防病机能和适应外界 环境,避免外邪侵袭。三国时期华佗创编的“五禽戏”堪 称运动疗法的鼻祖,对防病健身,功能康复均有积极作 用。晋代皇甫谧、葛洪和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等对药 物、针灸、按摩、气功等主要康复治疗手段进行了总结。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对导引、气功、按摩等进行 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并认识到康复治疗与普通的临床 治疗不同。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对药物、气 功、按摩等康复方法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直到上世纪 80年代,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理论的成熟和介入,中医 康复学才再度引起我们的重视。有关中医康复学的专 著相继出版,卓大宏主编的《康复医学》“中国传统的康 复医学”专篇,郭子光等主编的《中国康复学》,陈可冀 主编的《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等。这些著作对中医康复 学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对古代中医文献中有关中医康 复的内容进行了发掘和整理,为建立中医康复学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2 中医康复学观念 整体康复观和辨证康复观 实际上是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中医康复学中的 具体体现。整体康复观认为,人体各部分的康复相统 一,人体康复与自然环境相统一,人体康复与社会环境 相统一。强调人体康复的主要途径是指导和帮助康复 对象依据上述原理,以顺应自然,适应社会,使整个机 体协调统一从而达到整体康复。与中医临床各科强调 辨证论治一样,中医康复学中亦贯穿着辨证康复思想。 辨证是决定康复的前提和依据,康复则是根据辨证结 果。在中医康复临床过程中,辨证包含有对内在生理功 能障碍的辨识,而生理功能障碍的改善与外在形体及 行为障碍的改善有因果关系。因此,通过辨证论治改善 造成各种功能障碍的内在原因,体现了中医学“治病求 本”和整体康复的原则。 3 中医康复学的特色 3.1 预防与临床康复相结合 中医在强调临床 康复的同时,亦讲究预防性康复。早在《内经》时代就强 调未病先防,即在疾病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 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 “春发陈,秋容平,冬闭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强调 了应摄生保养于患病之先而保养应注意饮食起居,精 神调摄身体锻炼等方面。近年来,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 感受到预防在康复医学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预防是 更为主动、经济、有效的医疗服务。只要伤病得到预防 和控制,就可能大大减轻致残的程度,即使残疾一旦发 生,也有利于阻止残疾转化为残障。按照现代三级预防 结构学说,临床康复相当于残疾的第二、三级预防。所 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伤病、残疾的预防是预防康复和临 床康复的结合体,并在医康复的整个过程中得到体现。 3.2 形体与精神康复相结合 在中医康复学看 来,人体错综复杂的一切伤病,均可视作是形神失调的 结果。其不得康复,不外乎是伤形及神,或伤神及形,或 形神皆伤。因此,康复医疗不离形、神的调理,以恢复被 破坏了的形神关系。只有形体和精神协调平和,才能令 人祛除疾病,恢复健康。在中医康复方法上,十分重视 形神之间的相互作用,故既有一套所谓“养形”的形体 康复方法,又有一套所谓“调神”的精神康复方法,临床 结合应用,以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如中风 病人大多存在心理障碍,表现为担心丧失生活和工作 能力,恐惧死亡等焦虑、抑郁的精神状态,这对形体康 复极为不利。而形体的损伤(如偏瘫、全身疲乏症状)又 可加重不良的精神状态。故对它的康复治疗,须养形、 调神相配合,既针对形体损伤采用药物、饮食、针灸、推 拿、气功、太极拳等多种养形之法,又针对心理功能障 碍而施予说理开导法、色彩疗法、音乐疗法及书画疗法 诸调神之法。并力求以形体健康减轻精神负担,又以精 神和谐放松促进形体恢复,从而使形体和精神相互协 调而渐趋康复。 3.3 内治与外治康复相结合 内治康复包括饮 食、药物内服等,外治康复则包括针灸、推拿、气功、传 统体育、药物外用等。而伤残、慢性病、老年病等大多病 情复杂康复要求较高则多采取内外并用,综合调治的 对策。《诸病源候论》还专门记载众多导引、按摩法式, 用于多种慢性病的康复。即使在内治康复中,药、食亦 常常结合使用。药物具有康复作用强、见效快的特点。 但康复对象大多病程较长,服药过久,实难坚持。而饮 食具有与日常生活相融合,考虑色、香、味、形等,易被 患者接受且可持之以恒的长处。故药食合用,不仅是药 疗补食疗之功能不足,食疗助药疗之效,起到协同作 用,而且能减少长期服药的麻烦。缩短康复所需时间。 总之,中医康复将内治、外治等量齐观,结合运用,以求 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4展望 现代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医学学 科,它拥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康复工作流程。中医 康复学虽然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但一直未能形成自身 完整理论体系和成熟的康复流程,与现代康复医学相 比,其最大的差距表现在对障碍的认识,评价及康复训 练的方法上。虽然,中医康复学未能形成自身完整的理 论体系和规范的康复训练方法,但它拥有现代康复医 学所不具备的独特的康复理论和康复方法,具有较大 的发展潜力和空间,要想使中医康复学成为一门成熟 的独立学科,首先要遵循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而且 注重发掘,整理中医康复理论和康复方法。同时,我们 还要借鉴和吸收现代康复医学的某些理论和方法,促 使中医康复学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达到系统化,规范 化。 1] 刘辉. 论中医康复学的五大特点[J]. 江苏中医 , 1994,(08)[2] 刘昭纯. 对中医康复学一些问题的思索[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 1996,(05)[3] 张子游. 《中医康复学》[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 1987,(01)[4] 刘洁芳. 关于《中医康复学》教材改编的几点建议[J]. 卫生职业教育 , 2005,(01)[5] 李任先. 喜读《中医康复学》[J]. 新中医 , 1989,(06)[6] 黄致君. 发扬中医学的新思路─—再读《中医康复学》[J]. 川北医学院学报 , 1994,(04)[7] 张雅萍. 中医康复学的四诊评定刍议[J]. 浙江中医杂志 , 2005,(03)[8] 张雅萍. 略论中医康复学的优势[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2004,(06)[9] 卓大宏. 康复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渠道和发展前景[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 1994,(04)[10] 许健鹏. 浅议高校教材《中医康复学》[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 2001,(01)

广州中医学院历届院长名单

广州中医学院历届院长名单如下。李任先:1989.11-1995.任广州中医学院院长。李任先:1995.02-2005.4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2005.04-2011.10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王省良:2011.10-2020.1.20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

求助 李姓 4个字的名 女孩 ~!~!~

李任佳泊 李任舒羽 李任静笑 李任柳囡 李任丞群 李任绣琪 李任晴铌 李任琪轶 李任雨羽 李任芝立 李任云仪 李任娈红 李任罗秋 李任曼丽 李任美杰 李任丹轩 李任思霞 李任倩磊 李任一琼 李任炳枫 李任红茜 李任洪怡 李任婧嫣 李任泓仙 李任佳欣 李任成鑫 李任学然 李任念婷 李任忆莹 李任阿欣 李任续畅 李任俊文 李任祎枫 李任秀午 李任丞霞 李任丽荣 李任琪卿 李任钰鑫 李任焕言 李任文云 李任佳玮 李任彦茹 李任玉玥 李任佳八 李任懿筱 李任雨平 李任凤淇 李任均瑗 李任瑷睿 李任丽辉 李任嫣阳 李任丽苹 李任梦玲 李任泾姝 李任恩琴 李任彦梅 李任若涵 李任云林 李任鲍杰 李任佳盛 李任艺雨 李任慧灵 李任晓阳 李任亚润 李任慧青 李任筠欣 李任嘉君 李任嘉萍 李任文心 李任贵沙 李任建然 李任钰乐 李任银洁 李任美茵 李任仪贵 李任希椿 李任佳彤 李任悉芸 李任淑馨 李任猷蕊 李任含梅 李任狗画 李任奕华 李任琼文 李任红玲 李任妍婷 李任思香 李任煦雁 李任娇萍 李任致畅 李任凌琳 李任延婷 李任穗涵 李任司平 李任雪扬 李任岩华 李任洪田 李任爱兰 李任伟慧 李任波竟 李任平星 李任海荣 李任春会 李任欣伟 李任时奕 李任宇雁 李任映涵 李任雅云 李任云珊 李任俊楠 李任滢香 李任丽涵 李任琉涵 李任欣华 李任洛涵 李任训文 李任俊菲 李任梓芬 李任莘诺 李任宇晖 李任伟涵 李任红珑 李任青琪 李任晓涵 李任在秋 李任君平 李任小琪 李任先霞 李任奕宁 李任书宏 李任雅姝 李任晓燕 李任家瀚 李任弘瑶 李任杏欣 李任佳黎 李任秀奕 李任艳素 李任淑扬 李任琳诃 李任艺桢 李任晓善 李任笑珍 李任丽婷 李任思珍 李任飞方 李任韦宇 李任惠馨 李任涵莉 李任宠洁 李任晓颐 李任俊媛 李任梓霞 李任莉柔 李任晓华 李任凤杰 李任颖霞 李任苗皓 李任天然 李任丽焕 李任傻旻 李任兆君 李任兹昱 李任欣诺 李任婧莹 李任以卉 李任犀予 李任志琦 李任雨荣 李任敬瑜 李任睿泽 李任炜涵 李任真旭 李任晨燕 李任儒娟 李任金佳 李任铮涵 李任锦鹳 李任奕睛 李任佳洋 李任兵刀 李任茹霞 李任雪杰 李任琬萁 李任子君 李任禹馨 李任新敏 李任明嫣 李任亚蔓 李任方灵 李任珊湉 李任炜然 李任小嘉 李任奕梅 李任欣德 李任安涵 李任瑞杨 李任佳兰 李任舸思 李任誉亭

张志敏的介绍

张志敏,女,1972年生,河北邯郸人,中医内科学博士。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医科主任、中医教研室主任、中西医临床医学系副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脾胃消化专业委员会秘书。1先后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深造,师从江育仁、汪受传、单兆伟、李任先、熊曼琪等,并私淑泰州名医王玉铃等前辈,并于 2000年游学太原,师从伤寒名医赵明锐之高徒任正建老师,学习慢性肝炎、2型糖尿病等疑难杂证的中医辨证治疗。擅长各种老年性疾病、消化系统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股骨头坏死等疑难杂病的中医治疗。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07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